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江南铁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彼岸的人儿、彼岸的花——献给初恋情人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0:3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支持
17#
发表于 2017-5-15 1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达清 于 2017-5-15 11:20 编辑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妖艳而悲伤,又充满绝望的浪漫。
小说以倒叙的手法,以纯真而又深情的笔触,娓娓道来一段倾城之恋。一见钟情定终身,残酷的现实粉碎了等待,彼岸花的寓意成了戏水鸳鸯的殇。从黑发到白发,多少个日月,蹉跎着深情?唯有彼岸花红艳艳地开在心灵深处,成了千千结。深情款款的情书,跨越两岸,魂归故里,愿天下和平,再无战争!
建议:小说题目有点繁琐,可简化一下,改成《彼岸花》。个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8#
发表于 2017-5-15 1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潭边老桑 于 2017-5-15 12:41 编辑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1967年。也就是说文革开始第二年,抗美援越第三年。

在这个背景下解读这篇小说,是最好的切入口。

小说讲述了我在“大串联”时代从北京坐火车前往广西凭祥前线参加抗美援越的途中,邂逅了一场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气息的爱情的事儿。细节真实可信,情节开阖有度,叙事语言流畅,整体架构严谨,虚实详略得当,彼岸花的象征意味浓郁,故事性与艺术性兼备,体现了作者强大的短篇营构能力。

读完后的一个感觉,就是想到了好几年前陈坤、徐若暄主演的爱情片《云水谣》里那种意蕴。另外,从艺术上讲,令人想起茹志娟的《百合花》。这里不展开。

这里从个人来说,想重点提一下“我”的越南战场的事儿。这一部分情节,显然是作者略掉了,留白了。用作者的话讲,就是“洗白了”。这样的情节,其实是完全可以演绎出非常出彩的故事的,当然,小说的重点不在于此,可这又是个很有看头的事儿。就是说,“我”从越南回来后的身份问题。这个,是要查历史档案的。其实,无论是越南战争,还是与印度的战争,当年我们进行的几场局部战争,是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的,比如部队的失踪人员——如最近新闻报道的一个当年打印度的老兵迷失在印度境内,后来一直在印度生活娶妻生子,最后思乡情切,回到祖国。那么,这样的小说,也是有人写过的,你比如《长江文艺》曾发表过一篇写印度战争中当过逃兵的军人的凄凉晚景的事儿,叫做《军语者》。

所以,看这个爱情故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基本上是不了解的,必须要去知道这个背景,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这个爱情故事。你比如按正常的逻辑来讲,就会觉得火车上这段相遇及送我到前线的事,真是荒谬,怎么能交待得那么突兀呢?因为那个时代,是一个革命浪漫主义的时代。人们都是极单纯的,思想上或者说政治上就是那么单纯(或者说幼稚)。当然,作者在细部描写时也有交待,“我”是一个戴绸布红袖章的穿老式皮带的“北京人”,而且在车上享有至尊的地位——可以随意霸占座位。但“我”又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十七岁的青年人,而且“我”是四人中唯一能“免费旅游”祖国各地的人,是一个老资格的“红卫兵”,而张燕霞是第一次穿军装出来串联,看什么都是新鲜的,更不用说看到“我”的霸气样儿,于是立即产生了崇拜感。你可以说那是一见钟情,但更确切地讲,那是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崇拜之情。“我”的一切装束、言行,深深地吸引、感染了这个年轻的长沙三中的小姑娘。或者说,我身上还具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吸引了她,那就是“我”是将军的后代。同样,她也是国民党中将的女儿。这种身份,便加大了这种爱情的可信度,至少他们能爱得那么大胆,那么坦率。

小说在彼岸花这个意象的处理上,非常自然、妥帖,几乎是顺理成章地融进去了,毫不生硬。“我”和张燕霞在凭祥边境分别,那里有一丛竹子,竹子根部有一朵花。这里,很能体现一个写者功夫或者说认真态度的是,作者把彼岸花写得非常具体,仿佛是亲眼见过一般,而读者也看得真真切切。后面关于张燕霞去往国外的情节,虽然有编排的痕迹,但也是为了更好地诠释“彼岸”的含义,更好地丰满这朵花的象征意义。这里,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作者谋篇布局的严谨之处——那就是与张燕霞一起去往国外的人,叫做“李楚江”,信中这个李楚江,可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人,而是作者早就在前面埋下伏笔的一个人,这在火车上是有交待的。

好,优点说完了。有几处疑惑,“我”仅凭串联,不通过正规的部队途径,要知道,我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学生哦,就能去越南前线去打美国鬼子么?张燕霞既然是国民党中将的后代,根不正苗不红,怎么能批准他穿上军装去大串联?因为对这段史实不完全掌握,特此提出来。后面有两处人名可能笔误。

欣赏学习了,深切问好老师!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19#
发表于 2017-5-15 12: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17-5-15 12:38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1967年。也就是说文革开始第二年,抗美援越第三年。

在这个背景下解读这篇小说,是最 ...

桑桑大手笔,不给我留墨,我失眠好几个晚上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3:24 | 只看该作者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17-5-15 12:38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1967年。也就是说文革开始第二年,抗美援越第三年。

在这个背景下解读这篇小说,是最 ...

谢谢认真评论。就先生的疑问解惑如下:“我”穿越国境线去参战,是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我曾经在17岁与四个北京红卫兵一起越过中越国境线,进入北越腹地直到离开河内只有几十公里的谅山,并在谅山附件找到中国参战部队。真实情况,仅是因为部队与我父亲的通话,才破灭了我的英雄梦,如果我父亲同意,我的确会留下参战。越境参战的北京红卫兵至少有不下百人实现了中国英雄梦,也有数十名红卫兵浴血沙场光荣牺牲。关于张燕霞穿军装串联。其实当时全国最流行的装束就是一身军装,没有军装也会扯上几尺黄绿卡其布做一身。大串联是自发现成的,开始都是北京红卫兵,后来发展到全国青少年学生和红卫兵,以后甚至发展到社会性的大串联。所以才有毛主席的八次在天安门接近全国各地红卫兵的史实。
另外,小说有大量留白,而且都有真实史实,我会根据个人身体状态写成小说。比如,“洗白”,以及“我”在异国他乡的感情故事。还有张燕霞几十年国外生活的感情涟漪……
21#
发表于 2017-5-15 13:34 | 只看该作者
江南铁鹰 发表于 2017-5-15 13:24
谢谢认真评论。就先生的疑问解惑如下:“我”穿越国境线去参战,是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我曾经在17岁与四个 ...

原来是真实的故事。

抗美援朝的事,报道或用文艺形式宣传的,太多了,但是对越战争与对印战争乃至抗美援越战争,国内极少文学作品提及。铁老师亲身经历过抗美援越之战,这的确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与写作财富,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大作家海明威。

向铁老师致敬!
22#
发表于 2017-5-15 1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碣石清风 于 2017-5-15 14:08 编辑

一篇特殊年代里的情感故事。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再现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以局部的串联细节映衬那场革命的宏大场面。以年轻人的英雄梦展示那场战争,串联中邂逅一见钟情的爱恋历经相互寻找并苦等半个世纪却隔岸分离不能聚首,悲剧原因不言而喻。小说厚重画面雄浑情感细腻。加分。
23#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3:48 | 只看该作者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17-5-15 13:34
原来是真实的故事。

抗美援朝的事,报道或用文艺形式宣传的,太多了,但是对越战争与对印战争乃至抗美 ...

人生就是一场戏,不过不同的人生遭遇会排演出不同的精彩。我的一生经历颇多,大大超过同龄人。比如我是北京老字号红卫兵,我有上山下乡的八年阅历,我参加和见证了文革,我有过大串联亲身经历,我某种程度参与了抗美援越作战,我是第一批下海经商的国家干部,我参加过恢复高考,当然,还有我的父母是老革命,是新四军,我的大哥是皖南事变中出生的,呵呵,几乎一生都是传奇。
24#
发表于 2017-5-15 13:55 | 只看该作者
江南铁鹰 发表于 2017-5-15 13:48
人生就是一场戏,不过不同的人生遭遇会排演出不同的精彩。我的一生经历颇多,大大超过同龄人。比如我是北 ...

铁老师的人生,就是一部传奇,令人钦佩!
25#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5:26 | 只看该作者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17-5-15 13:55
铁老师的人生,就是一部传奇,令人钦佩!

有时候传奇未必是件好事
26#
发表于 2017-5-15 15:5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新作,大力支持!
27#
发表于 2017-5-15 16:31 | 只看该作者
这篇小说,或许只有懂那段历史的人才能理解透彻。我百度了几个不太明白的关键词,比如串联、洗白。百度到了串联,解决了我其中一个疑问,就是他们为什么可以随时改变目的地而不用补车票。关于洗白没有百度到相关历史,我想这里面该有一个故事,很可能“我”因为战争遭遇了冤枉而不能回国。关于其中的爱情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彼岸花的花语,一个热情爽朗的女子,对“我”一见钟情,许下终身,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这段感情,但却在心底铭记了一辈子,这就是彼岸花啊——彼岸花,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文中曾提到“彼岸花是开在黄泉之路的花朵”,这是一个女孩深沉的爱,她希望她爱的“男孩”能顺利归来,在她看来,这是不吉利的花朵。看到江南老师的彼岸花,很亲切,祝好。老师的笔力和写作技巧我就不多说了,水平在那摆着
28#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7:20 | 只看该作者
素离歌 发表于 2017-5-15 16:31
这篇小说,或许只有懂那段历史的人才能理解透彻。我百度了几个不太明白的关键词,比如串联、洗白。百度到了 ...

大串联时代不需要车票,也可以身无分文走走四方。有免费的接待站,管吃管住,提供乘车证。
29#
发表于 2017-5-15 17:21 | 只看该作者
江南铁鹰 发表于 2017-5-15 17:20
大串联时代不需要车票,也可以身无分文走走四方。有免费的接待站,管吃管住,提供乘车证。

嗯,百度后看到了。嘿嘿,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
30#
发表于 2017-5-15 1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家再次细读了一遍小说,看到文友们的评论,说的很详细。经历是小说创作者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点作者相当有优势。正是这些绝好的素材,加上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成就了一篇优秀的精品之作!
万字不容易,祝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07:29 , Processed in 0.04836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