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的悲剧 白衣秀士王伦作为梁山的第一代领导,非但没有被人念及首创之功,反而一直成为读者们嘲讽的对象。在他最初无故刁难林冲时,甚至还叫人觉得可恨。直至最后被林冲火并,惨死聚义厅中,也没有人觉得可怜。在后人们林林总总解析《水浒传》的文章中,无不把王伦与梁山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晁盖、宋江进行对比,将其作为反面的例证,以衬托后者的伟大英明。 可是如若抛除感情因素,只就事论事,王伦真有那么不堪吗?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这有事实为证。因为梁山在王伦的治下,只不过笼络了杜千、宋万、朱贵等几个武功不入流的头领,加之手下的数百小喽罗,始终没成多大气候。而且照他拒绝接受林冲乃至后来晁盖等人的做法,恐怕终究也成不了气候。毕竟“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王伦不但不肯千方百计招揽人才,反而把送上门来的顶级人才往外赶,缺少优秀人才的加入,就注定了梁山不可能逐步强大,直至“屹立于大宋强盗之林”。 还有一点,王伦作为一个单位或部门的一把手,其人才能不济,心胸狭窄,也决定了梁山只能作为小打小闹的“草台班子”,上不了大台面。因为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究竟会有怎样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个人素质和思想境界。正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林冲初上山时,王伦想的是若被“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念念之间怕被更厉害的人抢了他的位子,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必然会无所不用其极。这样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注定了只能在自家的“小圈子”里存活,注定了任人只能“唯亲”,如果不是如州县衙门这样可以混吃等死,且有大宋朝庭为后盾的“公家”单位,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强盗圈里把事业做强做大,基本绝无可能。 然而这并不是王伦最终无辜丧命,并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一片基业白白送人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即使王伦心胸宽广,即使王伦广招人才,他的下场也未必好到哪儿去。因为他要面对的不是讲民主、讲法治,或讲官场规则(哪怕是“潜规则)的社会主流群体,而是一群无法无天、杀人越货的强盗。 在《水浒传》中,不肯接纳其他武功高手的头领,不只王伦一个,二龙山宝珠寺的邓龙也是一样,在鲁智深前去投奔时也坚决不肯收留,后来因曹正用计,被鲁智深和杨智夺了山寨,丢了性命。邓龙为什么也不愿接受武功远胜自己的鲁智深?难道他也是和王伦一样心胸狭窄不成?书中没有交代,读者也不得而知。但可知的事实是,他和王伦一样,都没有“十分本事”,在鲁智深面前简直不堪一击。在自己本领低微的前提下,贸然收留一个或是一伙武功高强的案犯,其危险性显而易见。因为在强盗的江湖里,“强凌弱”,“黑吃黑”乃是最基本的丛林法则,无论他们打着怎样“替天行道”,或是“道亦有道”的幌子,其反社会,甚至反人类(如吃人肉)的本性,都注定了会给他人带来潜在的危险。 王伦,甚至邓龙也一样,他们都深知这一丛林法则,所以他初见林冲时,想的就是“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事实证明,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后来,他就死在这个林冲手下。可以想像,如果没有林冲,晁盖等人即使武功高强,也绝不敢冒险夺寨;吴用即使计谋再高,也无所施用。因为毕竟他们只有七个人,要面对的却是梁山上的数百人马。 可是宋江同样武功平平,甚至文才也未必高到哪里,何以就可以稳据寨主宝座,没有被人火并或之虞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其在众强盗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即有足够的人脉,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强大势力场,使那些有觊觎之心者绝对不敢轻举妄动,甚至使那些为人没有底线的杀人魔头们根本不敢有觊觎之心。要知道,“及时雨”三个字不是白叫的,那可是用大把大把银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逐步积攒起来的人脉。这一点,相信读者们能感觉得到。而且,在宋江上梁山后,甚至还能感觉到,吴用和公孙胜便一边倒地向宋江倾斜,此时,读者们也能感觉到,以晁盖为中心的三阮、刘唐小集团已经明显承受着无形的压力。晁盖名为寨主,实际已被宋江架空,所以才要在宋江的一再劝阻时一意孤行,冒然攻打曾头市,并最终因此丧命。可以想像,如果晁盖不死,如果他又不想当个任人摆布的傀儡,其下场不会比王伦强多少。当二人之间产生矛盾时,纵使宋江尚有仁人之心,他的那一干弟兄难保不会替他出头要了晁盖的性命。我们不妨看一下《隋唐演义》中瓦岗山上翟让,他虽让位于李密,却仍然难逃一死。这位瓦岗山上的“小霸王”,和梁山上的“托塔天王”,有许多相似之处。 所以,即使王伦并非心胸狭窄,更没有嫉贤妒能,而是彻底敞开大门,广招人才,其下场也不过如此。在这样的强盗窝里,在自己才能都不济的前提下,只要他不能够以自己为中心,建立起一个足够威慑所有人的强大的能量场,就终究难逃被“黑吃黑”的悲惨命运。 说到底,王伦的悲剧并不是他个人性格的悲剧(尽管其中有性格的原因),而是“历史的悲剧”。他是个读书人,又科举失利,“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竟然选择做了强盗。这分明就是“历史的误会”(矍秋白语),正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历史上,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做强盗能干成大事。这一点,王伦和久有预谋的宋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宋江眼里,始终惦记的是“如得朝廷招安……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所以他用大把大把银子笼络江湖人士,无不是在为自己积累人脉资源,为日后做强盗再“得朝庭招安”,“博得个封妻荫子”做准备。王伦的做强盗,却只是因为落第造成的义愤。一个长久用心,一个一时冲动,其命运自然完全不同。 王伦终于死了,死得很悲惨,也死得很可怜。甚至于故事中所谓的“英雄”们都没有谁真正地可怜可怜他,为他风风光光地下葬;甚至于他一同起家的兄弟杜千、宋万都没来得及为他洒下几滴眼泪,就急着跟随新主子晁天王坐他们的第九、第十把交椅去了。而这位曾统领梁山,为后来的天罡、地煞等妖魔打下一片基业的白衣秀士,也只能成为众“英雄”口中的笑柄,他的死,只是“这滑稽剧始终是完全落幕了”(矍秋白语)。而在后世的读者眼中,他甚至都没有成为悲剧主人公的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