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淡不如风 于 2017-5-25 11:01 编辑
五月的一天,应友人相邀,来到了海林市横道河子镇--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小镇,曾经是“中东铁路”干线上一条重要的运输线,1897年俄国人投资兴建了这条铁路,东北的资源就这样源源不断被攫取了。
小镇不大,却保留了大量的俄国人兴建的房子,这几年因为旅游方面的宣传,这些房子也看到了升值的希望。现在的居民们都有经济意识,因此房子虽破旧,也只是维修了房顶,其他地方,尽量保持了原有的木屋、石屋,砖瓦的倒是很少。镇上的大教堂倒是颇为宏伟,纯木制的结构,里面空旷而清静。墙壁四周贴满了画像,有耶和华的,有耶酥的,最多的是圣母玛丽亚的。这一家三口,分别是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教派的神祗。有时候想想,人家这三口人不一定想分家,只是后来的信徒互相掐个没完,硬生生把人家家庭给拆散了。而横道镇这座教堂,就是东正教,应该全部都是圣母玛丽亚的像,只是近几年来的修缮者却不是什么信徒,有像就往上挂,让这一家三口在这座古老的教堂里团圆了。想想,有信仰的人拆散了人家三口,却被没信仰的人又捏合在一起了,世上的事,有时莫名其妙,细想又是盎然有趣。
没有信仰的人进了教堂,扫了几眼神像和神圣的十字架,却没有太多敬意,只是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教堂当中那六排课桌上。据友人介绍,一百年前俄国人兴建了这座教堂后,不只是传教,也曾教过一些孩子学习。不由得心驰神往起来,如此安静的地方,若守着几个孩子,教他们读书识字,那该多么幸福。外面的钟楼的铜钟就是我们的上课铃,钟声一响,孩子们从家中赶来,在这里,尘世中的人再不来相扰,我们只享受书上的知识,并从中获得快乐……哎,这不就是桃花源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世上的桃花源往往是存在于空想中的。
来到横道河子,一定要去的地方就是中东铁路的机车库。这座建筑具有典型的欧式风格,在风雨中沧桑了一百多年了,但风采不减。十五个机车库连在一起,呈扇形排开,红砖铁瓦,风格独特,就像十五位来自异域的老人,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上,他们亲眼见证了近百年的历史,更是亲眼目睹了当年繁华鼎盛的机车库,昼夜繁忙的列车轰鸣不断。机车库前有一个巨大的转盘,它的作用非常显著,转动以后可以调整十五列火车头的方向,引领它们驶入正确的轨道。那年月火车要途经高岭子,必须得动用多个火车头,前拉后推,最壮观时有五六辆火车头一起在后面助推,这才能顺利攀爬上去。而今,横道河子机车库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变成了供人瞻仰的“中东铁路建筑群博务馆”,十五个机车库里,仍停留着古老的火车头,庞然大物威严矗立,令人肃然起敬!在手触到车头上的钢铁的那一刻,我仿佛走进了历史,耳边尽是汽笛声,可随行的友人却说,如果不是修缮一新,也许更像历史。
一番话,说得我沉思起来。有时候保护历史,就是在破坏历史,因为历史的原貌我们现代人无法复远,只能变着法的让它好看,可越是好看越是过度移植了现代元素,我们只庆幸宽厚的“历史”不会上诉追究后人的破坏。就像胡适说的那样,历史是千依百顺的女孩子,是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
就在离别机车库之时,突然友人说,车库后身,还有座纪念馆,应该去看看--王洛宾纪念馆。
啊!我吃了一惊,西部歌王,怎么在东北边隆小镇有纪念馆?而且还和机车库修在了一处,这能挨得上吗?这太让人惊讶了,看看去!到了纪念馆才知道,原来王洛宾十五岁的时候,曾经在横道河子火车站当了几天信号员(摇小旗的),一个少年为了生计,出来打几天零工,在他人身的轨迹上根本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他实在太有名了,《达版城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那百唱不厌的《青春舞曲》: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这么有名的人物曾经在这工作了几天,那能不往上贴吗?歌王已逝,剩下的故事就由后人来编吧,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他就是在这里结识了一众爱好音乐的青年,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为他日后创作这些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嗯,可以这么理解了,如果没有这三五天的工作经历,就没有日后的“西部歌王”,所以,王洛宾应该叫做“东北培养出来的西部歌王”。
哑然失笑之余,不禁想起了去马嵬坡参观杨贵妃墓的朋友说过,花着钱,排着队,遭着罪,最后绕着一个坟包转了三圈,也不知道里面埋的谁。又想:经济效益下总是推动人类的智商,而我们这些观光的,到底还是按捺不住好奇心,不也是愿打愿挨吗?
车子缓缓驶离小镇,此一行匆匆,却收获了不少故事,在心中久久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