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25|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五月读书小扎(随手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3 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7-6-3 11:30 编辑

  1、卡罗琳弗里:植物大发现/植物猎人的传奇故事

  很漂亮的一本书。我特别喜欢书中图画,看起真是赏心悦目。想来那时没有照相机,所以什么都凭绘画。有些时候,记录某些东西,绘画比摄影要更真实可靠。比如我有一本植物书,里面都是照片,于是非常局限:有的只拍了叶,有的只拍了花,有的摄影技术不怎么样,把植物拍模糊了,或者因为背景的关系,看不清植物的叶子,又或光线与曝光的问题,或过于明亮又或过于暗淡,拿着这样的照片去对比植物,其实很为难的。另一本书,则是绘画,这本书则非常棒,植物的花、叶、果,甚至根茎都画在同一页上,拿着这本书,断不会认错植物。

  《植物猎人的传奇故事》主要介绍植物猎人如何历经艰难险阻去寻找植物。我对植物猎人知之甚少,只听说很多年前,某国的植物猎人,把云南的杜鹃王锯了带回去展览。多年后,另一国的植物猎人又来到云南,在丽江的山中发现了红豆杉。他们付钱让当地人把红豆杉的树皮剥下来。因为双方的贪婪,山中存活下来的红豆杉所剩无几。因而我对植物猎人非常不齿。

  但这本书提到了两种植物猎人,除了那些贪婪无耻的植物猎人外,还有一种植物猎人,他们真心喜欢植物,单纯的喜欢:并不是为了利益。

  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对世界各地植物的采集,兰花、郁金香、杜鹃等等,读来很有趣味。当然有一些日子因为利益的驱使,比如香料的争夺,茶叶的种植。现在看起来很有趣,植物竟然能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邱园,这里汇集了一群爱植物如痴如醉的人。其中一则小故事最让我感动:1994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恐龙时代的瓦勒迈松,邱园立即为其增殖,现已能在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点买到,也就没有必要去山中盗这仅存100棵的野生瓦勒迈松了。最值得称道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邱园的科学家建造了一家全球性的种子银行,以备后代之需。就这二十年的时间,这所名为千年种子银行的种子库已显现出了价值:有若干在野生环境濒临灭绝且极端珍稀的种子被它所收藏。

  现挪威又出资建有种子库,专门保护所有已知的粮食作物种子。随后看到菲律宾的种子库被台风毁于一旦,很惊奇:他们有,那我们有没有?上网查了一下,幸运的是,中国也建有种子库。在搜索中,看到两则比较有意思的消息,一则是2013年的,称全球农作物种子库没有中国种子,正准备存入中国种子。让我赞叹的是这篇文章中写道:“种子库可以为各国保存农作物种子,全部免费,而种子的所有权归委托国或存放国所有,也可以根据互相签署的条约确定。”另一则消息则比较搞笑,有人问:“中国的末日种子库地在哪个省市?”一条回答是:云南昆明。另一条回答是:“什么叫‘中国的末日种子库’?我只能告诉你!中国不灭,中国万岁!爱国的顶!”这是从哪扯到哪?简直笑晕。还有一条回答中写道:末日种子库“堪称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储存库,其安全性堪比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库,甚至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真好真好!感觉安心,有人在做这些事,又感觉有些不安,为什么做这些事的人不是我们?是因为不知道要做?还是因为没有能力?没有资金?还是不屑一做,因为眼前最重要?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者是张全星,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心岱文,朱守谷图:莳花

  这本书的介绍中说:“在台湾久负盛名,被誉为最美的花之书。”装潢的确很漂亮。不过,最美的花之书,感觉得加个定语。因为比起之前看的卡罗琳弗里的《植物猎人的传奇故事》,差了老大一截,那本书拿在手上,看着那些花,都有不忍合卷之感。

  此书是一文一图,说美,首先是针对图。我不太会欣赏此书中的图,一来写实不够,二来灵动不足。因对图画是外行,特意拿去给画家看了一眼,问观感。答:这就是画着玩的,还行吧。又让看《植物猎人的传奇故事》里面的图。答:这个当然更好。又说:热带植物园里有画家,专门画这种画,只是为了记录。我没有见过这些画家的画,不过,两相比较,认为后者的画好看,既写实,又不失灵动,看着就感觉得到美好。

  这本书,因为是先有图,后配的文,所以虽然我主要看文字,书则是以图为主,文为辅。书中文字,均一个格式:介绍此花,来历、长相、用途、史上小故事。不过,心岱的文字不错,写这类科普文字,也写得温婉趣致。比如写到千日红时,就说:“每当花开时,就如一锅沸腾的汤圆,煞是有趣。”虽然我并不觉得千日红像汤圆,但感觉这比喻好玩。

  读这本书,读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鲁冰花。我第一次见到此花,是在西藏布达拉宫。这花美得不可思议,但看到它,感觉到无奈,因为自己被骗多年。第一次知道鲁冰花,是台湾的一首歌:“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啊鲁冰花”,那时就特别好奇,这鲁冰花长什么样。有文章适时推出,如此解释:世上没有鲁冰花,它是个谐音词,意思是路边花,也就是,没有母亲疼爱的孩子,都是路边的花。这许多年里,每遇到鲁冰花这个词,我都会这样向朋友解释,从来不曾怀疑过。突然看到鲁冰花真实地从泥土里长出来,这简直让人在风中凌乱:我究竟误导了多少人呀?凭他们对我的信任,要怎么解释我错了?干脆一错到底,说是先有了路边花,才有了鲁冰花?而书中否定了这一点:原产美洲及地中海原岸。可吸收土壤中的农药及毒素,目前普通栽植于曾发生核泄漏事件的切尔诺贝利和乌克兰。

  还有白云花。这个好听的名字,没有听过,图上的花也没有见过,上网一查,原来就是我们俗称为玉葫芦的虎眼万年青,我阳台上还有数棵,只是葫芦小小,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开花。不过,它的花其实我并不陌生。我小时就种过它,后来它失踪了。多年后,在街边一老者的花盆里见到,买了回来。那一年,偏遇昆明百年难得一见的寒冷:气温零下七度不说,雪还在屋檐上三天不化。昆明冻死了一半的行道树,我的阳台上也冻死了一半的花:没有移进客厅的花全数遭劫,包括玉葫芦,那个曾经水旺旺的葫芦被冻成了一块冷硬的冰。我以为它就此离开。春天来后,却有小小的玉葫芦在之前种玉葫芦的那个花盆里长出来。只是,两年过去了,它还是身形纤细,好像还没有从那次致命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美蕊花,这个我一点也不陌生,经常可见。我陌生的是它书中的名字:红粉扑花。图中花卉也看不出端倪。上网一查,便笑了。不过,红粉扑,这个名字真是趣致得紧。

  这本书中,最好奇的是宫灯百合。我没有见过它,在网上找到它的图片,漂亮得不得了。

  3、夏克梁:魅影柬埔寨

  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书籍,而应该分类到绘画类图书,作者边走边画,在呈现画作的同时,还介绍了自己处理布局、线条和色彩,以及画面的构思。我对绘画一窍不通,不太有耐心去看那些处理。另一方面,我认为书中的画过于写实,有照片在侧,那些画面于我而言,就没有太大意思。如果要辨别植物,那我希望画得越写实越好。如果是欣赏绘画,我还是喜欢抽象一点。当然我不否认那些画面很美,甚至比一侧的实景图片更美。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在补课。我在地理和历史知识方面的欠缺,致使我对许多地方一无所知。如果跟团旅行,就不再做功课,假如不跟团,也不对景区进行相对的了解。当年到苏州,曾有过失望。它在诗词中太过美好,这让我在细雨绵绵的阴沉日子中抵达后,看到浑浊的河水和污秽的弄堂时,怎么也无法把它和江南联系起来。这当然是那时的我少了宽容和平和,却至此让我宁肯对即将抵达的地方以全然陌生的姿态进入。这样做之后,行走很多地方都没有问题,而且惊喜频频。我也就认为这是出行的最好方式,直到从吴哥回来。在吴哥的种种错过让我懊恼不已,甚至一度还计划着重新抵达。终究决定放弃,是因为世界那么大,让我神往的地方太多,理性的我不可能把假期、精力、金钱在一个地方花费一次又一次,毕竟这三者都相当有限。那么,就让我在书中再一次认识吴哥。所以这是我所看的,第一本旅游书籍。

  我之所以不看旅游书籍,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原因。之前有编辑约稿,诸如全球100个度假胜地之类。我说自己去的地方极少,答没事,网络上都有。偏偏我不是灵心一点就通的人。

  虽然我认为这本书不能归类为旅游类书籍,但至少是作者亲历亲为。不过于我而言,这本书也就仅此而已了,并没有让我更多地了解吴哥。另外,作者应该是绘画方面的专家,因为我看过的吴哥照片,远比书中的精美得多,也更能让人感觉到震撼。
       总体而言,这不是一本难读的书。

  4、鄢烈山主编:白纸黑字

  从书名不难看出,这本书记录的是历史。如序言所说:“时间不会因为它而开始,时代却因为有了它而多了一份可以相信而有价值的印记。”

  书不厚,270页,又略过许多不感兴趣的文章。这个不感兴趣与文中内容和作者文笔全无关系,我认为,那些东西可能留到以后价值才更能显现——对于研究历史的人而言。作为一个阅读者,我挑自己喜欢的篇章来看就好。

  书中我比较喜欢的篇章自然不少,比如周筱贇的《中国有个高耀洁》,此文可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贫穷,卖血,艾滋,歧视……哪一个词看起来都触目惊心。然而,这件事的调查与揭露,被称为“一个人的战斗”,无论如何都觉出悲凉和悲壮。

  邓飞的《从女厕攻防战到免费午餐》让人惊讶,比如“我的手机接到来自全国各地发来的求助短信息,单位堆满陌生人寄给我的举报或上访材料。一叠厚厚的材料诉说着太多的苦难得悲痛。有的人甚至在举报材料中夹着一封血书,以示自己真诚。”作者仅仅是一名记者。他又能有多大的能力和能量呢?好在微博出来了,他利用微博做了这些事:解救被拦截的钟家姐妹,寻找失踪儿童,提供山村贫困学生免费午餐。从单一的个体,到微小的群体,再到惠及成千上万的孩童,读来让人无法不感动。于是他说:“有人说,微博是上帝送给中国人最好的一件礼物,对此,我深表赞同。”

  过去总会认为一个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这两篇文章却可以看出,群体的多寡与能力的大小并不成正比,一个人的心有多大,他的能力就有多大。

  书中我最喜欢杨渡的《祖母的年代》。年代跨度很大,从祖母十三岁一直写到她的老年,文中一以贯之的是脉脉温情。祖母,其实也就是位寻常女人,指腹为婚,十三岁学习如何准备自己的嫁妆,十七岁嫁为人妇,料理三、四十人口大家庭的饮食,50岁时丈夫去世,儿子不懂事,好酒贪赌,生意失败,赔尽最后一亩薄田。“农村的祖母依例和父亲同住,也要跟着跌宕起伏,吃着别人未曾尝过的苦头,以愤怒、悲哀、不解、忍受的心情,陪着儿子,在转型的恶浪中沉伏,并以母亲的坚忍,承载一切。”随后,母亲因为父亲欠账不还被捕入狱出来后(父亲当时已逃),“制止了父亲的放纵”,家境才慢慢好转。这时的祖母,经历了这许多事,依旧逆来顺受,在父亲的工厂旁养鸡鸭,直至被尽数偷走。然后,她离去了。作者写得特别平实,没有任何花哨字眼,可是读到这里,依旧感觉到心酸,随同作者的心伤,一起心伤:那些哀伤,是植入血液中的,不用用力,即自然呈现。

  这篇文章是女性的颂歌,对于她们血脉里的坚强、隐忍,一一点数而出。又不仅仅是写祖母,还写了祖母生活的那个时代:日据的农业时代,由农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它所表达的,也就是一个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她如何在命运的安排下默默承受,并且如何坚守着自己的心性生活。虽然对祖母那个时代和那些规矩有很多不认同,比如“初开的农村少女容颜温驯地沿着出娘胎就注定的命运轨道行走,走到丈夫的面前,这轨道要延伸一生直到生下子女、抱过孙儿,以迄于死亡之日。”又比如直至成为一家之长,儿孙满堂后,八十高龄的她仍然习惯于男人吃完饭才上桌。但祖母仍然代表了一种美好,与文化、传统有关,也与女性对于一个家庭的支撑有关,这种支撑很多时候是无视,几乎不易察觉到它的存在,却就是因为它的无法察觉,更加明证了它所具有的普遍性。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6-3 10:36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6-3 10:4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楼上
4#
发表于 2017-6-3 10:50 | 只看该作者
昙花懂花,你看看这东西,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名字吗?


5#
发表于 2017-6-3 10:52 | 只看该作者
雨版介绍的书我一本都没有读过啊
6#
发表于 2017-6-3 11:26 | 只看该作者
向昙花学习,整个五月都在忙碌中度过,没有读一本像样的书,都是碎片化阅读,买来的一些书还都只是翻翻,没构成精读。惭愧。好在还有一个月多月放假了,可以好好读读买的书了。
7#
发表于 2017-6-3 11:29 | 只看该作者
占个座吧
8#
发表于 2017-6-3 11:3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植物,和昙花有同样的爱好,说的很多了,不说了。
关于旅游,我倒是读过一些书,因为很多地方去不了,所以借书去领略一下风景,我读过关于中国50个小镇的书,被这些小镇魅惑着,想一个一个去走,已经走过快一半了。
对于江南,苏州至今还没去,就等着有时间细细品读下,看来,还是别太与书中对比好,没有书写的好。比如周庄,书中写得那么美,其实,也就是一般般,水不清澈,绿油油的,看着缺乏美感。倒是云南的一些古镇很美,丽江大理都很好,洱海一般,水被污染重。
桂林的漓江附近古镇不错,可以去看看
9#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1:33 | 只看该作者

谢沙发,上普洱。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1:34 | 只看该作者

谢小草,一样,上普洱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1:3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6-3 10:50
昙花懂花,你看看这东西,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名字吗?

是不是茵陈呀?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1:36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7-6-3 10:52
雨版介绍的书我一本都没有读过啊

云馨读的书,我应该也没有读过呢。
我读得有点偏,老往植物、自然这里面去读。
要改一改了,调整一下阅读方向。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1:37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7-6-3 11:26
向昙花学习,整个五月都在忙碌中度过,没有读一本像样的书,都是碎片化阅读,买来的一些书还都只是翻翻,没 ...

立红,说起来我真是羞愧呀,你之前介绍的植物传奇,已放在手上好长时间,还没有翻开
我也没有精读,都是泛泛读来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1:38 | 只看该作者

谢芸香占座
15#
发表于 2017-6-3 11:41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6-3 11:37
立红,说起来我真是羞愧呀,你之前介绍的植物传奇,已放在手上好长时间,还没有翻开
我也没有精读,都 ...

书非借不能读也,嗯,都这样,我上个月买了一批书,都只是翻翻,没好好读呢,总是坐不下来。沈苇的《植物传奇》我觉得不错,读完,我们交流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 18:28 , Processed in 0.05448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