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981|回复: 1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难忘缝纫机进农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12 1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21-7-9 20:16 编辑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7-6-16 13:07 编辑

难忘缝纫机进农家



                                            MLMC 米粒满仓



                   缝纫机,划时代的宠儿;标志着工业化机器大时代走进乡村与家庭。



                                                        

        我家有缝纫机啦!买缝纫机那天,全家乐得像过年。
        至今不忘40年前的情景:1973年一个周六傍晚,在县城机关工作的父亲骑车回来休礼拜天(那时是单休)。听街门吱呀一声,我在土炕上拉开木棂窗户向外看,见父亲推开街门进得庭院,车后座上摞捆着一大一小俩纸箱,我赶忙跳下炕穿鞋。一家人呼啦啦从屋里冲到院子迎接爸爸;围上去扶车解绳,有说有笑别提多快活。原来是买缝纫机啦!我围着大纸箱转来转去,急着看箱上的图文介绍。解下纸箱抬进屋,我和哥手忙脚乱地拆箱,按父亲的吩咐急火火找来螺丝刀扳手钳锤等工具,手扶机件一块组装,我边装边摸来摸去爱不释手、啧啧赞叹。一会儿装完,开始轮换上机,试用尝新……
         父亲先蹬空机示范,讲脚踏位置、如何用力、怎么个蹬法。我把纸箱的图文看了又看、拔不下眼睛。首先上机的自然是母亲。哪知道坐上去一蹬,根本踏不转:哎!这怎么了?可不是我弄坏的哈!母亲有些惊异胆怯。原来,曲柄连杆机构正好赶在极限点卡住了,大家不懂、以为坏了,还拱头去看飞轮踏板;母亲不是瞪得反转;就是“死点”上憋住了;只好使闷劲蹬,或突然蹬动了,突突突像**似地疯转、吓人一跳;要么皮带蹬掉了,脚踏板大飞轮呼呼空转……
       接着,一家人挨个上机尝新过瘾,个个洋相百出既喜又怕却很开心,小心翼翼怕损坏机器,把她当宝贝似地宠着。难免有时提心吊胆弄得一惊一乍,不时嘻嘻哈哈笑成一团。爸爸提醒,不要用太大力气哈、那个细铁棍(连杆)能蹬断;小心机针扎手。
       母亲学缝纫机挺费力,在农村生活,从未摸过什么机器,没有机械操作基础。为了省线,还不舍得用,先以破布条条练习 “空跑”。等真正用线缝纫试验时又断线;要么上下线一紧一松;或线、布、针缠绕成一堆一团,解不开扯不掉;还老是撞针甚至断针、教人胆战心惊的。反正,开始阶段不知费了多少讲究。越生疏越是毛病百出、大小故障结伴儿一起跑来凑热闹、欺负人。开始还怕机针扎手,以前就听说过,村里有人缝纫时被机针扎透手指。接下来,母亲有空就上机练习,终于学熟了。
        缝纫机,简直带来了母亲和姐姐第二次解放。有了缝纫机,要数母亲和姐姐最高兴,再也不用为缝缝补补带灯拉夜、出力遭罪了。有什么针线活,掀开罩套坐到机前,哒哒哒一会儿工夫就得了。不仅快捷,缝得也好,针角均匀还平整。全家终于穿上机器缝的衣服。虽然母亲的手工针线活做得漂亮,可还是不如机器“跑”得标准。
       农家手工缝补旧衣裳、做新衣服多费劲哪!至今不忘,母亲一年到头,从来没有闲散时候。除了洗衣做饭、杂乱家务事;其余全部时间,几乎都耗在缝补或新做服饰、被褥上。每天,忙完别的,母亲便会翻箱倒柜找出破衣烂衫、碎旧鞋袜、破布条条,摊在炕席上;盘腿坐上土炕,扯过线笸箩,开始缝补衣服鞋袜被褥;而藤编织的大针线笸箩,总是放在土炕边或墙角,天天都要用。母亲把块块条条旧布料剪来切去、修补破衣烂衫。那时大多数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有的地方补丁好几层,又厚又硬。
       母亲最累的是,每年秋冬要为全家人拆洗翻新棉袄、棉裤和被褥,还需做春节穿的新衣服。那个年代,还不兴买成品衣裳,也没有卖的;乡下没有私人裁缝铺定制服装;镇上有,却舍不得花这块八毛的手工钱。我们姊妹四个加父母爷奶共八口,光是每人一套外衣就有16件新衣,画线剪裁、手工缝制,每件就要不停地缝几天,总共要一两个月才能干完;记得,母亲引领着针线在布面上、蜗牛般一针一线爬行,带灯熬夜黑白忙活在布衣经纬间、老牛似地耕耘跋涉。而今,缝纫机登门了,这一切迎刃而解。


                                                               


        说缝纫机解放了母亲和姐姐,那是场面话。其实,现在想想,买缝纫机最开心、收益最大的也许根本不是母亲,而是我——13岁正处于贪玩好奇年龄,没有正经买来的玩具;从她进门那天起,一直是我的心爱之物,随即成了我最好的玩具。她是我家的第一台机器,还那么大!故然,只要闲着,我就赶快上去蹬崴两下过过瘾。在当年那蛮荒闭塞的眼界里,缝纫机周身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漂亮,好玩极了。特别是电镀部分锃光瓦亮。光是看着它就高兴,好像那快乐是顺着目光直接流到心里。尤其头些日子,有机会就靠过去围着她转悠,看过来望过去、瞅瞅这摸摸那。特别是小巧精美的梭子,玲珑剔透特别好玩;还有精美的机针、压脚、商标牌、弹簧夹、摆动臂,都叫我爱不释手;我还喜欢倒线绕线,可以取下梭子尽兴地欣赏把玩,双脚发力倒线、两手休息,悠然地看着两个线辊飞速旋转、紧张忙碌得不可开交,像两个玩具,煞是有趣。
       缝纫机台板同样令我喜爱,珠光宝气、好看又好用。长这么大可是从没见过这么光亮的塑面台板;脸贴上去,还凉津津的,是暖心的凉而爽;凑近细瞅、溜光水滑,什么材料这么漂亮?特别是,不用时还可把机头折叠沉进机箱,把台板变成一个桌面,太妙了,太有创意了。每天放学以后,干完家务杂事、自留地或菜园农活,总愿意在缝纫机台板上写作业;虽然背光阴暗,明明有三屉厨和小饭桌,偏要在缝纫机台板上写,就因为喜欢;写一会瞅瞅这摸摸那、左看右看看不够,写着作业心里喜滋滋的;兴致高了,写作业也不觉得乏味;有缝纫机陪伴,枯燥的学习像游戏似的意趣横生、有滋有味。
       其实,此前是见过缝纫机的,村里已有一台私人的。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况且从来没捞着碰过、摩挲;只是垂涎三尺地行过注目礼、远远地看人家用,心里那份好奇与艳羡甭提了。现在,自家有了,有机会就想去摸摸,只要母亲、姐姐不用,我就上机蹬瞪。那时的我们,可不像现在的孩子、什么都见过!我的双眼空空的、里面没有什么东西,饥渴得像两个低三下四身份卑微的 “乞丐”, 看见什么都喜欢!
       等到手练熟了,就急于 “跑”东西,我可用她缝东西了。念大学和就业后,做了数不清的鞋垫、坐垫、其他用品,还有床边垫。本来这些都是妈或姐做,但我为了练手、过瘾,偏偏自己办。后来我手修成“正果”了,其实缝得比姐姐、妈妈还强。妈和姐可夸我手儿好了!鞋垫基料是妈妈以浆糊裱糊的纸板破布“阙子”,外表包上破布缝成。就业后,住宿舍时大家经常穿着脏污的工作服坐床边闲聊,为保持床单褥子清洁,我专门跑了个床沿垫布;没有新好布料,就把废弃的旧床单剪下一截,转圈缝包边,在布面上缝出三个隶体空心大字 “您请坐”。                    但是,等过了“保鲜期” 以后,就忘了似的不再碰机器,稀罕够了。用她时才想起来。


                                                                 


        缝纫机在今天早已不算什么。可在那个年月,家庭买缝纫机却是件大事;著名的家用——第一代 “三大件” 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是当时所有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但不好买。首先没钱,对一般农村家庭,全家七八口人撅腚扒胯吭哧几年,除了吃穿,省吃俭用剩下的钱也买不了一台100多元的缝纫机或自行车。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不说,什么都得凭票;票儿稀缺得要命,像缝纫机、自行车等家庭高档耐用品更得凭票供应。
       记得为买120元的青岛牌,还是买130元左右的上海蝴蝶、蜜蜂牌或钻石牌,父母反复掂量讨论半天;想买名牌又不舍得多花这10元钱。名牌可能会提高身份,而非名牌经济实用实惠。最后只买了青岛牌。可别少看这10元!10元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大致是一个农村家庭全年的零花钱。那时,农村整劳力累死累活干一天才值一到两毛钱,一年干300天才30到60块;工厂学徒工一月工资才约12至18元;一本连环画五分钱,一块糖一分钱;新鲜大鲅鱼才四毛八一斤,一斤猪肉七毛八,后来提价才涨到七毛九;一件无袖棉背心,5到10元就可买断。

       至今不忘,村里最穷的几家,有的欠大队接近1000元饥荒。大家就私下议论说,他家这辈子是还不上这些债务了。
       过了些日子,街坊邻居相处不错的,有不少来蹭机做针线活儿,都是免费,母亲从来没有想过要什么费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母亲总是尽全力帮扶乡亲们。
我家的缝纫机是村里第二台。前一台也是家人在外工作的。
       后来,缝纫机逐渐多起来,村里把部分个人的缝纫机集中起来,成立村缝纫组,给一些报酬;为村民或外村人缝补衣裳,酌情收费。既方便了村民,减轻家庭妇女手工缝制的辛苦,机主还有了一定的创收。村民只要舍得花几毛钱,便可穿上机器缝的衣服。可谓多全齐美。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公社也有了缝纫组,面向社会承接加工衣服。
      现在想想,那应该算是乡镇企业的萌芽、先祖了。后来,公社还有了专业 “被服厂”——当时还没有胆量叫 “服装厂”;专门承接对外加工被褥和服装;同时也制作各种服装,供给一些商铺、市场销售。
       村里和公社的缝纫组,还专门买来电熨斗——那时候可是奢侈品!个人根本买不起或舍不得。熨烫的衣服,哎呀溜平溜平的,真是羡慕人啊!特别是姑娘们,更是趋之若鹜;那看熨斗的眼光,就像看着心爱的恋人!那时候大都是纯棉料,新的还可以,洗一水后总是皱皱巴巴不像样。电熨斗使旧衣服也能保持平整弥新,熨烫过的衣服格外好看、熨帖、漂亮,简直像新的,穿身上感觉就是不一样。
       可惜,绝大多数人不舍得到公社缝纫组花钱缝衣服,为了省块八毛钱一件的手工。母亲也是,虽然她不如裁缝铺缝得更专业熟练,也没有熨斗烫平;但是母亲总有土办法 “摆平”,做好的衣服放在枕头下面压,或在被子垛下面;有时急用,母亲织花边时,叠好的衣服放在屁股下面,一晚上就压平整了。


                                                               


       以后,逐渐地,各县市区都有了自己的专业服装厂,既可去量身订做,亦可买现成的衣裳。他们的成品衣服摆上了各大百货商场的柜台、货架。自此,城乡人民的服装,才逐步走上正轨的流水线、工业化大生产。将人们的穿戴水平一下子提高几个档次,带来质的飞越。
       这才几年?仿佛就在昨天!从千百年来手工缝纫,到缝纫机、机械化大生产的划时代进步,竟然一步穿越!真是巨人的步伐啊
       现在,社会迅猛发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有条件吃好穿好、穿戴更讲究了。别说自己做衣服,费事受累还不一定做到好处;就算能做也不做了!到商店、市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各样质料、做工、花色、款式应有尽有,要啥有啥、挑着样买;有钱了,谁不想轻松一下、享受优质舒适高雅的生活?有现成的衣服可买,又做得漂亮,谁还自己辛辛苦苦做衣服?
       现在,缝纫机在农家,也几乎淘汰了;使用的人很少,也就是个别人家。更不用说城市。家用缝纫机的逐渐边缘化,从反面体现了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活的提高、物质的富裕。她是与那个特定时代相伴的产物。像60岁就退休一样,让位给后来者、新生代。
       缝纫机的面世,对城乡家庭妇女而言,简直称得上是一次革命,一次服饰穿戴、生活的革命。一个巨大进步。用机器缝衣服,使广大妇女大大减轻了繁重的缝缝补补、家务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体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纵向看,有了缝纫机,才渐次有了缝纫组、服装厂。如果没有她,我们至今也穿不上像样的衣服。这对所有人,对整个民族、国家、世界,都是不可小视的大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缝纫机改变了人们的容颜、一部分外在形象,美化了人类,妆饰了世界;是她开辟了人类的一种新生活,奠定了一个穿着、服装新时代,让城乡人民的生活上了一层新台阶!


【字数:4088【2012灵感;2015初稿未完;
              -2017完成初稿-20170612定稿】
           20170613-13:58完成-两遍全文通改
           第四章,修改4遍。基本定稿。
          【昨天,急于投稿,当时,尚未定稿
               【20170613--20:00--22:27再次通改
                 一遍——完成-定稿使用版】
                 第四章又修改两遍。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14:14 | 只看该作者
【等待修改——未完

3#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14:1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请多包涵,水平有限,写得不佳。祝好!
4#
发表于 2017-6-12 15:33 | 只看该作者
俺这算是沙发咯
5#
发表于 2017-6-12 15:34 | 只看该作者
缝纫机---六七十年代最时尚的物件,也算是风靡一时了。
6#
发表于 2017-6-12 15:35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细致,把那个年月,一台缝纫机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写得生动、具体。读来很有感触。
欣赏!问好!
7#
发表于 2017-6-12 15:56 | 只看该作者
母亲学缝纫机挺费力,在农村生活,从未摸过什么机器,没有机械操作基础。为了省线,还不舍得用线,先用破布条条练习“空跑”。等真正用线缝纫试验又断线;要么上下线一紧一松;或线缠绕成一堆。

我家里以前没有这东西,后来我自己结婚有孩子后,想着能给孩子做件小衣小衫什么的,就跑去邻居姐姐姐学缝纫机,没少给人家把针打断啊,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终于是会摆弄那机器了
8#
发表于 2017-6-12 15:58 | 只看该作者
有什么针线活,掀开罩套坐到机前,哒哒哒一会儿工夫就得了。不仅快捷,缝得也好,针角均匀还平整。全家终于穿上机器缝的衣服。虽然母亲的手工针线活做得漂亮,可还是不如机器“跑”得标准。

这机器在当时的确是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啊,称得上是超时代的先进物件
9#
发表于 2017-6-12 15:5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缝纫机在农家,也几乎淘汰了;使用的人很少。更不用说在城里。家用缝纫机的逐渐边缘化,从反面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生活的提高、物质上的富裕与丰富。她是与那个特定时代相伴的产物。就像我们到60岁退休一样、让位给下一代。

现在有些人家也不舍得将这东西丢了,算是留着一个念想吧
10#
发表于 2017-6-12 16:02 | 只看该作者
满仓老师此篇将缝纫机给那个年代众多家庭所带来的便利描写的详细,从自己家中安装的惊喜到使用的效果详尽记录,有故事有内容,写的好,赞一个!
11#
发表于 2017-6-12 17:25 | 只看该作者
写得扎实,四十年前的事历历在目,包括许多细节都是鲜活如初,记忆力真好!
忆旧的散文可以写得繁杂,也可以写得简约,就看取决于哪种需要。从艺术创作说,写得太满未必是好事,但从记录生活看,这种写法又是必须。
12#
发表于 2017-6-12 17:26 | 只看该作者
米粒老师真是巧啊,缝纫机活做得也像模像样,先佩服下
13#
发表于 2017-6-12 17:2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从家庭缝纫机到你家谈起,细致叙述了它到来后,家庭的各种变化,以及自己学习时的用心与成就感,还有母亲的辛苦勤劳。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过去乡村的画卷。
14#
发表于 2017-6-12 17:32 | 只看该作者
我家也有一台老式缝纫机,是前进牌的,比我年龄都大,50多年了,现在老母亲还使用着呢,太耐用了!
母亲心灵手巧,这台缝纫机缝补了我们姐弟俩的童年衣服,很多衣服都是很新颖的,母亲看看就会,然后还有创新,每一件都是孤品,在村子里受到小伙伴的垂涎,公主一样。那时,我穿的衣服都是母亲做的,直达上大学,还是呢。

点评

立红姐,咱俩怎么经历如此相似呢。有缘  发表于 2017-6-13 05:16
15#
发表于 2017-6-12 17:34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也用过缝纫机,做鞋垫最多,做简单的衣服也做过,因为母亲巧,所以,看我干活笨,总遭母亲斥责,以后,也就不做了,姥姥还担心,活做不好,这样的姑娘以后怎么嫁人呢?
真是巧妈一定是培养一个本姑娘,不错啊

点评

巧妈,笨姑娘。我正好反着。  发表于 2017-6-13 05: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5:30 , Processed in 0.08187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