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恶言冷语说苔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21 2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港 于 2017-6-21 23:38 编辑

    岁月如流露往霜来,日暮途穷之时再读《德伯家的苔丝》,感受迥异于年轻时,苔丝不再是那个楚楚可怜令人掬泪的农家女。苔丝这个人既傻又蠢而且还极端自私。

    新中国之初,托马斯·哈代是为数不多被允许在社会主义阳光下肆意横行的资本主义作家之一,因为他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若他老人家地下有知,必会诚惶诚恐感恩戴德(信不信由你)。学习哈代,代际传承,有关于苔丝的论著可以汗牛充栋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维多利亚时代)道德很虚伪、命苦怨社会;苔丝很无辜、结局很残酷。马克思言:历史上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百年之后,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同样正在经历世俗舆论和传统道德的变革,人心不古和转变观念产生了巨大的阵痛,对于每一个人。如果能换个视角,重新审视苔丝,会对今日之中国有所启迪。

    哈代是跨世纪的作家,当然是百年前的上世纪。哈代时代虽然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因受到其他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带来的挑战丧失了垄断地位而放缓,但是革命没有回头箭,只能继续深化而不会重回过去。工业革命产生的冲击影响到整个社会,迫使人们转变观念也就是要改变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仍然抱着旧思想冥顽不化最终害人害自己,比方说苔丝。
哈代笔下的苔丝是徘徊在常态和新常态之间的人物,既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又摆脱不了(当时的)社会道德的羁绊,这是她命运悲剧所在。只是把这一切都归于社会不公则是不公,鲁迅所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很大程度上,貌似可怜的苔丝是咎由自取,一言以蔽之,苔丝这个人既傻又蠢且极端自私。

    先说苔丝之傻。

    苔丝之父本是个小商贩,偶知自己虽潦倒落魄居然也名门之后,顿生非分之想攀阔亲,幻想先富帮后富共走小康路,把女儿就是苔丝送入豪门远亲以至于被地主家阔少诱奸,悲剧由此而然。之所以被诱除了涉世未深年幼无知,但更大程度是相信亚雷的允诺,幻想自己能飞上枝头变凤凰。如果嫁入豪门一步登天成了少奶奶,那恐怕就是无怨无悔了。主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路加福音》),苔丝的失身缘于自己的贪婪,可悲不可怜。注意关键事实:苔丝是“被诱”而不是“被强”。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法理,苔丝作为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应予以答责,因为苔丝对于伤害结果的发生在其行为所能控制的范围内,苔丝能够但却没有采取防止这个结果发生所应有的审慎态度和措施,所以苔丝对于自己的权益(要求地主少爷承兑诺言)受到损害(地主少爷食言了)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打个比方说,行人闯红灯被车撞,若不分青红皂白判定责任全部归咎于车,看似保护了弱者,但等于变相鼓励违法。法是行为准则,只有所有参与者都尊法行事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若不予以厘清,让行人承担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以儆效尤日后依法走路,过度保护会促使行人遭受到更大的伤害。无原则的同情是危险的导向。社会复杂人须自保,指望他人谦谦君子本身就是谗妄谬说,社会既要惩恶更要教导人们防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穷则思变想致富,无可厚非。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这个“道”就是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恶法亦法,在维多利亚时代,可以说其“道”是虚伪的,但毕竟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无论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潇洒走一回》)。问题是,如果“你”没有真情呢?那“我”就得愿赌服输!穷富有很复杂的社会因素,涉及到阶级和阶级斗争,另话。对于苔丝而言,那种一觉醒来梦想成真的企图,就是一场赢者通吃豪赌,以自己的贞洁为赌注。我们在怒斥亚雷不仁不义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有那么一丁点对苔丝的惋惜呢?惋惜她押错了宝。

    自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灰姑娘的童话就变成了一贴毒药坑害了一代又一代苔丝(其实自从氏族社会以来,婚姻就是谋略和交易,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昭君出塞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精辟地指出:“当父权制和专偶制随着私有财产的份量超过共同财产以及随着对继承权的关切而占了统治地位的时候,结婚便更加依经济上的考虑为转移了。”换言之,“……婚姻都是由父母为当事人缔结的,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同上)”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婚姻虽然冲破了父母之命包办婚姻的羁绊,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拘无束,亚雷并不是天生的坏蛋,他内心也有过挣扎,最终还是在世俗压力下屈从了门当户对的原则。不能以圣人标准来要求地主家的少爷,苔丝不是火星人,按照常人的理解或者社会普通的认识水平来说,这个行为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正常的现象,是属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双方的差异,虽非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过,轻易地以身相许,在可以控制局面而放弃了这种控制权,苔丝的过错不容回避。“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追求幸福时切勿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对方的善良,要牢记无论是“狼”还是“郎”即使“装羊”最终都要“吃羊”滴,正可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苔丝之傻,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她傻到了违背(当时的)公序良俗。列宁曾经说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如果抛开阶级和历史,就事论事,任何时期的习惯势力乃是社会的普遍利益和绝大多数人通常的道德观念的具体体现,这种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人的主观认识之外而且并不以个人的主观认识为转移。尽管与时俱进,这个传统有可能变得落伍且不合时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都可以追求自己的自由和自主,但是底线不可逾越原则不可突破,这正是后天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所要予以灌输并且固化为个人的行为准绳,若有违必将承担于己不利的后果应当成为社会共识。涉世未深只是借口不是理由,苔丝之悲剧就在于她并没有认识到在与地主家少爷交往中自己的那部分过错,把全部的怨恨都集中在亚雷身上,害人害己,做了最大的傻事。

    再说苔丝之蠢。

    苔丝与克莱相爱,竟然会在新婚夜洞房花烛之时向丈夫坦诚曾经的龌龊事,不能不喟然长叹苔丝做女人太愚蠢了。苔丝倾吐自己的不幸,不仅仅是让丈夫心中那个纯正完美的形象坍塌,更为重要的是置于克莱最难堪的境地。苔丝是卸下了心灵的包袱,但这个包袱却转移到克莱身上(当然,克莱也非好鸟也曾经放荡过)。在一个视贞洁为性命的社会大气候下,背上了这个沉重包袱的克莱,可怜的克莱,在这个大是大非面前,以他的出身背景所受教育,他既不能全盘接受,更不能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演一出洋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苔丝要了亚雷这厮的性命。他做了一个西方绅士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抉择:翻脸无情只身远涉重洋到国外。逃避并不是回避,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另个方面。“按照资产阶级的理解,婚姻是一种契约,是一种法律行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通俗点说,婚姻就是合同,只不过甲方乙方是男方女方而已。合同最关键的在于履行。对于夫妇之间,知根知底相互坦承过去固然很重要,只是婚后重合同守信用认认真真过日子,更为重要。“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源自《论语》,意思是凡事已成定局,就别说啦。事情做完了,就别再试图匡正。过去的事情,没有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保持婚后夫妇间的忠诚,不去纠缠婚前的不端,若非如此,就是愚蠢。所以,让煮熟的鸭子飞了,与到手的幸福失之交臂,始作俑者,苔丝也。

    苔丝与克莱可不是凤凰男和孔雀女,她的“纯洁”几乎是她惟一的资产,层级的差异让克莱的可选项更多。当苔丝对于克莱的追求所产生的强烈的爱终于战胜了对“罪过”的悔恨时,苔丝必须深知,她经营爱情要更加谨慎行事步步为营。克莱是否能“LOVE ME, LOVE MY DOG”照单全收,苔丝是忐忑不安没有把握(关于苔丝的内心挣扎的描写,真的是哈代的神来之笔),苔丝如果略微长点心眼,即使要坦白,也要把握时机,至少应该稍稍透点口风给这个钻石王老五,不那么突兀那么直白,直呛肺管子,也许事情会有转圜。任何人如果执拗地认为:爱能战胜一切,那就是苔丝之蠢。

    最后说说苔丝的极端自私。

    对于苔丝来说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亚雷和克莱,他俩之间不存在孰好孰坏!对于苔丝来说,都是恶人。亚雷蹂躏了苔丝的肉体,而克莱毁坏的却是苔丝的灵魂。但是世间没有绝对的事务,两害相权取其轻,谁对于苔丝的伤害凶残的程度不那么重呢?亚雷!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卖国贼和爱国贼同样可恨,但是爱国贼披着爱国的外衣很能迷惑人,更为可恨。同样,真小人和伪君子都不是好东西,但伪君子的道貌岸然更具有欺骗性。也正是克莱这个“绅士”,让苔丝陷入万念俱灰的绝望,然而在苔丝走投无路最为窘迫的时候,是“坏人”亚雷伸出温暖的手拉了她一把。无论亚雷出于什么目的即使是个圈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雪中送炭!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固然可贵,很崇高,不过还是赫鲁晓夫说得对:脑袋掉了,原则还有什么用?也正是由于亚雷的帮助,在苔丝一家父死母病弟妹失学房租到期,一家人被撵出村子无处安身之际,得以幸免。苔丝做了亚雷的情妇,是被迫无奈但更是各取所需的交换。这种交换是否等价,那就见仁见智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写道:资产阶级……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尽管这种“商品买卖”饱受诟病,争议从古到今直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没停息过。亚雷之所以不能像蛮族时代(奴隶社会)或中世纪的领主无偿占有女奴那样占有苔丝,这个社会的进步恰好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先进性。

    不能指望亚雷立地成佛,不能以雷锋的标准来要求亚雷。当亚雷再次碰到苔丝时,确有愧疚之心,也试图改邪归正。毛主席说过,犯了错不要紧,改了还是好同志。虽然亚雷肯定做不成好同志,但是苔丝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没有撕毁协议的理由,亚雷可能不是她家的大救星,却是她家的金主,信守承诺能帮则帮。对于苔丝,牺牲我一个幸福一家人,即使为了家人而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也是值得(实事求是的说姘居期间亚雷可挑剔之处并不多)。苔丝之所以鱼死网破两败俱伤,是出于绝对的自私。她摆脱不了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她用最极端的暴力手段剥夺亚雷的生命只是为了摆脱世俗观念对自己的戕害。

    生活多磨难做人当自强,面对现实努力拼搏才是正能量。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但沉湎于过去不能自拔则是疯癫。对于“失身”这件事,苔丝是能做不敢当,她永远地记住的只是自己的“耻辱”,即使岁月流逝,人们已淡忘,她敏感多疑仍然固执地自我谴责,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幸和痛苦都与“有罪”联系起来,一直耿耿于怀。夸大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实则是自己对自己再次造成伤害,不能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把所有的挫折和失败归咎于他人(尽管这的确是因素),正是这种心理阴影造成人格扭曲。

    苔丝心里想着全是自己,唯独没有家人和别人。

    我们今天几乎面临着英国百年前同样的局面:社会结构调整阶层利益冲突穷富之间差异深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影响,同样人们的理念信念也受到冲击和发生变革。以今天的视角再度鸟瞰《苔丝》,会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甚至会得出与昔日不同的结论。应该重新审视和研究《苔丝》,避免发生中国苔丝们的悲剧。

2#
发表于 2017-6-22 07:02 | 只看该作者
严重支持老师的观点,我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定拥护者。相信有一天,无产阶级一定会战胜邪恶的。
3#
发表于 2017-6-22 07:53 | 只看该作者
在当时,有些书是为了政治需要才流传的,比如这本,是像人们控诉,资本主义腐朽阶级的无耻下流卑鄙。
4#
发表于 2017-6-22 10:15 | 只看该作者
把人物升华更确切地是说中渗透到政治阶层,大致了解了当时悲情女主角所处的社会环境了。
5#
发表于 2017-6-22 10:41 | 只看该作者
很早以前看过,当时书名叫《苔丝姑娘》,记得的故事内容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姑娘的命运多舛”,背后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丑陋的鞭笞。现在看来,应该是对人性的丑陋的鞭笞,与社会制度无关。
文章似乎要把苔丝的悲剧归结为自己。苔丝的悲剧固然与个人有关,否则的话,世界有那么多姑娘,为什么偏偏受害的是苔丝?但人是群体动物,抛开其他人,抛开社会性谈个人,不现实。
文章结尾好!历史惊人相似,苔丝们在中国大地发芽了。
6#
发表于 2017-6-26 21:52 | 只看该作者
另辟蹊径话苔丝,我也有话说!
7#
发表于 2017-6-27 21:22 | 只看该作者
点精推荐理由: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对待一件事物的评价结果也不同。同一部《德伯家的苔丝》,不同的时代看到不同的认识结果。小说没变,读书的人变了。这种变化了的评论,反映的是时代观念的变革,好坏自知。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却是真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13:59 , Processed in 0.07159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