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之死 【三字经】里有这样一这句话:“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说的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把大的梨让给兄长吃,自己则留下小的,得到了大人的赞扬,成为美谈。后来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典型范例,他也因此留下了自幼品性善良,尊重兄长的美好形象。然而,这只是孔融人生短暂的片段,成年后的孔融在乱世中从政失败,以不孝,谋反之罪被处死,给世人留下你一个谜团:曹操为何要将孔融处死呢? 事出必有原因,其中最致命的原因就是孔融盛名之下恃才傲物,不识时务地莽撞进谏。孔融的确是一个博学多才,才华横溢的文人,但绝不是一个精通实务,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不具备政治才能却想混迹于官场,如有自知之明就该低调做人,踏实行事。可才气傲人的孔融,仗着满腹诗书,伶牙俐齿,目空一切,为所欲为。虽说他对古时治国方略,教化方针相当熟悉,与人辩论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深得曹操的赏识赞许,但他处处锋芒毕露,口无遮拦地嘲讽他人,终于祸从口出,酿出大罪。 建安二年的时候,袁术在淮南称帝。曹操一时无法将其消灭,心头之火无处发泄,便大怒于袁术联姻的太尉杨彪,诬陷杨彪废黜天子,上奏疏请求请求将其逮捕入狱,从而判处杨彪大逆不道之罪。孔融听说后,立即找曹操理论,援引【周书】所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更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曹操有些不悦推脱说这是皇帝的旨意。孔融又以“周公摄政,成王杀召公,周公岂能不知,”作比喻,字字铿锵,句句在理,逼得曹操无言以对,无奈之下,只好放了杨彪。 孔融凭借伶牙俐齿阻止了曹操陷害杨彪,按说该自省以安身,然而他却得意忘形,一有机会便以讽刺挖苦的方式与曹操唱反调。时值战乱年代,灾荒频现,为了打仗的需要和百姓的生计,曹操颁布了一项禁酒令,此令一出,便遭到了爱喝酒的孔融的极力反对。他狂言道:若因酒能乱世而禁酒,那么桀,纣因色而亡,为何现在只禁酒而不禁婚姻?以孔融当时的盛名,如此抵触,对禁酒令的实施是极为不利的。但考虑到孔融是为了出风头,且又是孔子的二十代孙子,虽说恼怒,但还是忍了下来。 平定北方之后,曹操下令南征,准备讨伐刘备,刘表和孙权等人。此时孔融又出来,极力劝阻,陈言强辩。先说刘备,刘表是汉室宗亲,不可讨伐;又说孙权虎踞江东,不易攻取;甚至直言如果攻之就是兴无义之师,有悖民意。曹操终于忍无可忍斥退孔融,并下令再有谏阻者一律处死。本该清醒识时务的孔融,走出曹府后竟仰天长叹:“以无义之师讨伐仁义之师,岂有不败之理”?曹操闻听此狂言,加之以前孔融的处处作梗,终于痛下决心,派人秘密收集孔融的出格狂言,以不孝,谋反等罪名,置之于死地。 孔融被杀,其妻也被诛。两个孩子,其子九岁,女七岁,因说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之语,被曹操下令一概杀之,虽然孔融为之求情要求放过孩子,但仍未得幸免,全家同时被害,令人唏嘘不已。 纵观孔融一生,虽幼时聪颖懂事,极具天赋,然而成年后恃才傲物,有才无智,声望再高,也不过是一介书生。无理政治邦之才,无内敛自省之德,无容纳他人之心,孔融之悲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