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8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碎瓷里的千年时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4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碎瓷里的千年时光
   ——走进江北民间第一窑,感受千年古镇的人文魅力

  人类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高度机械化智能化,一路走来,历经沧伤,许多发明创造并使用过的东西,随着历史的烟云化为灰尘,只有泥土制作的陶瓷风貌依旧,为我们传递着历史的信息,传承着历史与文明的高贵品质。在我的家乡山东枣庄,自古就有烧制陶瓷的手工作坊,制瓷业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全市分布着十多处古瓷窑遗址,从7300多年前北辛文化出土的大量原始陶器,到伏里古陶、沂蒙彩陶、陈郝古窑瓷,可以说是造型奇特、千奇百怪、功用齐全、异彩纷呈。其中,尤以中陈郝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中陈郝烧制历史已有一千四百多年,而且曾经一度作为土贡品进献京城。

  徘徊在蟠龙河边,寻觅着一片片散落在乡间的闪光的碎瓷片,它仿佛在向你叙说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让你的思绪不由地沿着碎纹绵延,思接千载。这些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的碎瓷片,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时而激越,时而深沉;时而热情,时而理智;时而色彩缤纷,时而本色自然。不管它以怎样的形态出现,都会让你感受到时间的无涯,艺术的永恒。仿佛连呼吸也充满古意,如同一场盛大的交响乐在齐鲁大地上上演。此时。不妨让我们的目光与千百年前的时空对接,在心中做一下默想:河流穿村而过,河上桥梁横卧,桥下舟船竞游,水中白帆点点,桥上车水马龙,喧闹异常。沿河靠桥,庙宇林立,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络绎不绝。彼时的岸边炉火蒸腾,在那跃动的窑火里,虔诚的窑匠把自己美好的追求和想像全部浸润在一片片瓷土上。集市喧闹,庙宇经声,小桥流水,车来船往,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那该是何等的惬意和向往……

              一

  中陈郝,在地理图标上,仅仅是作为蟠龙河畔的一个古老村庄而存在,但谁又知道它烧造瓷器的历史竟是如此久远。从北朝晚期,下迄宋元,至明清,绵延千余年。其面积之大(约4至5平方公里),出土文物之丰富(仅1996年,该村村民在建房时,一次就出土瓷碗312件,筒式匣钵两个),年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在我国北方是不多见的,在山东属首位。因此又号称“中国北方第一窑”。但在浩瀚的历史烟云中,它和万物一样,经历了发生,发展,衰落的全部过程。到了近代,它湮灭在泥土里,成为一片废墟,成为人们心中一段美好的记忆。繁华尽随流水去,曾经热闹的,复归平静。尔今,中陈郝还是那个中陈郝,那些碎瓷片还是千百年前的那一片,可往昔的繁华呢?不能不让人缅怀。

  也许躺在地下沉睡太久太寂寞了,也许是难觅知音,它始终不肯掀起神秘的面纱。在1987年它终于被枣庄市文物管理站的同志发现。同年9月至10月,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的同志们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村中自地表以下3米多深,全是不同时代堆积起的瓷片。历年来,村民在耕田翻土、开挖水渠时发现数以千计完整的瓷器。以挖掘的文物看,不仅有窑具、瓷器、铜器,还有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更有造形生动灵巧的玩具。陈郝烧制的瓷玩具,形象独特,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从而可以看出,中陈郝烧制玩具的技艺是十分精湛的。

  查阅史籍得知,明清时期的中陈郝生产的黑瓷还曾被列为贡品运往京城。《大明一统志》和《乾隆府厅州县图志》都曾有“兖州府土产黑瓷器,峄县出”、“峄县土贡黑瓷器”的记载。《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载:“峄县土贡黑瓷器”瓷土、耐火土和圣土是烧制瓷器的重要原料,枣庄北部山区盛产这些矿产,《峄县志》在记述境北卓山、钓鱼台诸山地理环境时说:“(山)上多垩”,“岭阜盘给多煤炭,多白垩青垩,坚粘不让西国产”,“其麓多白垩青垩,陶人用之,筐值百钱,居人以为利。”《峄县志•物产略》中记载的更详细:“一为土之属,亦殖黑坟(指红土与黑土)不一状,而钓台山土尤有名,至齐村,许池诸岭,所产青垩、白垩,质坚性粘,作什器尤良。……元时,钓台居民陶者甚多,作治什器贾数千里,获利尤厚。近世,民鄙拙不复能为。山西陶者窃据之,每岁作诸巨器,朴质坚重,凝如金石。转毂数百,行销四方,皆得厚值。……或又谓许池所产土与博山琉璃土皆一脉,惜未试之耳。”这些都是中陈郝瓷窑文化发生发展,成熟的有力见证。

               二

  究竟是陶瓷文化选择了中陈郝,还是中陈郝选择了陶瓷文化,无从考证。不过中陈郝独具特色的地域特色,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煤矿资源和高岭土,为烧造瓷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资基础。这无疑成为推动当地陶瓷业发展的无穷动力,自然也成为制瓷业的首选之地。

  从1300多年前的北朝时代,这里就开始了瓷器的烧制。中陈郝村也由此形成了交易市场。历隋唐,经五代,至宋元,这个交易场所日渐兴旺昌盛。明清时期的中陈郝甚至成为烧瓷业的集散巨镇,在这里,古老的蟠龙河从村中自北向南穿过,窑场南濒运河,地处南北大道,蟠龙河是峄县境内的泥底河,古时可以通航。一船船陶器从这里运出,销往四面八方,陆陆、水陆运输日夜繁忙,陶器辗转各地,最终流入千家万户。这也许就是中陈郝烧制瓷业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这一切造就了中陈郝瓷窑烧瓷业的兴旺发达。由于烧瓷业的不断兴旺,中陈郝也就成了这一地带(邹、滕、峄)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的皇权机构,在这里设立了“巡检司”,知县张栾建,隆庆间知县王琰,设陈郝集公馆,内额省方亭,今废。众多的庙宇和石桥布满作坊区,鼎盛时期形成了“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的繁荣景象。九庙中最著名的是泰山奶奶庙。在大清光绪“流芳不朽”碑中写道:“历览陈郝之神庙,自唐、宋、元、明及今屡经重修……唯泰山一庙,庙殿虽呈剥落而族祭宛如归市。”可见建庙之早,闻名久远也。十桥中最著名的要数罗锅桥了。罗锅桥也叫清漳桥,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完全采用青石结构的纵联式单孔拱桥。远远望去,古桥奇突高耸,雄壮宏伟,如雨后之虹,横卧于清流之上,又如一条戏波逐浪的玉龙横卧在蟠龙河中。它经历千年的洪水而未毁坏,牢牢地屹立在蟠龙河上,承载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前进。当我们站在桥上,遥想昔日辉煌的盛景,仿佛历历在目……

              三

  中陈郝瓷窑遗址被考古界称为北方民间第一窑,为研究我国古代窑炉的结构、瓷器的烧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过去枣庄一带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归属,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从而证明了枣庄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烧制青瓷了。此外,在白瓷区隋唐窑瓷器上发现的煤渣,又说明了枣庄地区在距今一千二百年左右已采用煤碳作燃料烧造瓷器了,同时也为研究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根据散布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该遗址大致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

  自蟠龙河出村东上为青瓷区。河床两岸散布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一直延伸到北陈郝和张岭村南部。田野中窑址众多,土色有黑有红,耕土层之上随处可以见到古瓷片。瓷器碎片以青釉为多,黄釉、酱釉以及釉上施褐班彩时而可见。青瓷区发现的大量瓷器,造型古朴凝重,以实用为主,釉色青中闪绿,坚实耐用。

  白瓷区位于中陈郝村南广阔地域。考古调查时曾在这一带采集到不少完整瓷器,尤其是东南角有一片名叫“瓦碴地”的麦田,瓷片更为集中。白瓷区主要分布白瓷、白釉黑花瓷和绿点彩瓷,属于北方的磁州窑系。从采集的标本和多年来出土的器物来看,主要是生活用具,如白釉黑花罐、白釉褐彩罐、三彩虎头枕等。白釉黑花坛,体型较大,通身饰釉,晶莹光润,坛体两侧对称黑彩花叶,极为流畅生动。白釉褐彩罐、器表饰褐色花叶,自罐沿而下周身挂满雨滴状流釉,极富韵味。三彩虎头枕,造型如卧虎,通体饰绿、黄、褐釉,虎头略昂,十分逼真。此外还有一些玩具,主要包括人物和动物两类。人物各异,有男女老少,有佛教造像等。动物有狗、羊、马、鹿、龟、蟾蜍、鸟等。其造形无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另外,还有制作非常形象的动物交配俑,古人想利用动物交配的潜在仪式表达百姓祁望农业丰收,子孙兴盛的心情。

  白瓷区文化堆积共分为二层,均为元代。此外还发现金代房基、料池和窑炉各一座窑的底部积有半米厚煤渣,这说明早在距今八百多年前的金代就已采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了,为研究枣庄的煤炭开采历史提供了证据。这说明金元时代烧制的瓷器,除了日常所用的器皿外,还烧制供人娱乐的用品。

  中陈郝村西为黑瓷区,地面散布大量黑瓷片,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罐等,更加讲究实用,质地坚固,施釉均匀光洁,釉色比较单一。其所生产的黑瓷,据兖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期被列为贡品运往京城。

  中陈郝窑工们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精美的瓷器,也为枣庄人民留下了一份难得的遗产。古老的瓷乡虽然已成为一片废墟,可是那些沉睡在地下的古瓷却引起了学者专家的注目,成为研究陶瓷发展史,工商业史以及文物陈列的珍品,同时也引起了日本考古学家的注意。该窑址1985年,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感受着淳朴的民风民俗,体验着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使你情不自禁地喟叹这座古镇历史的久远、文化的丰厚。这些古迹,足以说明一段千年古瓷民窑的文化史。悠悠的蟠龙河水洗尽了千年的繁华,往日的繁荣景象已成为历史,散落满地的古瓷碎片记录着昔日的辉煌……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10-14 17:28 | 只看该作者
晚上来欣赏。问好!
3#
发表于 2008-10-14 17:45 | 只看该作者
又看到江南行的文章,越写越厚重了。
4#
发表于 2008-10-14 18:06 | 只看该作者
纪实文体,笔触厚实,不错的文章,欣赏并问好朋友!
5#
发表于 2008-10-15 07:58 | 只看该作者
学到了不少关于瓷器方面的知识。问好。
6#
发表于 2008-10-15 09:07 | 只看该作者
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感受着淳朴的民风民俗,体验着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使你情不自禁地喟叹这座古镇历史的久远、文化的丰厚。这些古迹,足以说明一段千年古瓷民窑的文化史。悠悠的蟠龙河水洗尽了千年的繁华,往日的繁荣景象已成为历史,散落满地的古瓷碎片记录着昔日的辉煌……
浓厚的文化气息,从容大气的文笔!
7#
发表于 2008-10-15 09:36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厚实,大气,好文章,欣赏!
8#
发表于 2008-10-15 09:45 | 只看该作者
笔墨洒脱,笔触细腻,内涵厚重,风格大气,欣赏,也让我从中感受了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欣赏,问好朋友!
9#
发表于 2008-10-15 12:04 | 只看该作者
厚重的文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16:1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若荷 发表
又看到江南行的文章,越写越厚重了。

问好荷姐,想念
11#
发表于 2008-10-15 16:52 | 只看该作者
我只知道江西的景德镇,原来山东枣庄是江北民间第一窑。文章信息量大,融知识与学识为一体。看来作者写这篇文章一定是费了吃了不少辛苦了。现在,那些散落满地的古瓷碎片与我们是有关系的,它是悠悠的蟠龙河水洗尽千年的繁华,是往日繁荣景象的见证。过去的早已经过去了——生命却应如这些古瓷碎片,安静而从容。问好!
12#
发表于 2008-10-15 19:5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琴若雨 发表
笔墨洒脱,笔触细腻,内涵厚重,风格大气,欣赏,也让我从中感受了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欣赏,问好朋友!

欣赏,问候!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5:0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纪实文体,笔触厚实,不错的文章,欣赏并问好朋友!

谢过,多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3:01 , Processed in 0.05719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