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68|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芦花白 稻谷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7 1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蒙正和

  芦花白,稻花谷黄。队长终于发话:“明天开镰!”消息像长了翅膀,不消一个时辰传遍老寨。

  一年辛苦,盼的就是这一刻啊。自从稻谷出穗扬花,我们疯了似的,一日几次地到寨外核桃林下张望,到河边田头观察。“芦花白了没有?”“稻谷黄了没有?”互相打探着,询问着,巴望着芦花快快飘白,谷穗快快黄熟。因为家家户户存粮无多,“田中谷子黄,家中饿死娘”,没有亲历过那个艰难岁月的人,是不能理解那种毛焦火燎的生活景况的。

  人人乐在心头,喜在眉梢。老寨沸腾了!领导层在运筹帷幄,男人们互相传递着派工消息,木匠们修理掼斗、篾匠们修补楼笆,马锅头拾掇鞍鞫、调教骡马。我们这些初出道的二愣子们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整修驿道,疏通寨中出口,以备大农具、马帮出入。妇女们缝补麻袋、准备绳索、浆洗衣服,还要敦促男人们把镰刀磨得雪亮飞快,以便轻装上阵。当然更重要的是筹划生活,这是家庭主妇的责任,只有让男人们吃饱,无论做什么事情才会干净利落,虎虎生风。把柜底的存粮悉数扫出筛簸干净,把早已变色、有些哈拉味的腊猪脚精心打整干净,用土锅炖在火塘旁—— “三秋”前夜,老寨充满紧张忙碌气氛。

  滇西高原秋收来临的第一个早晨,老寨里炊烟提前升起,晨风中飘散出老腊肉、老苞谷饭、干腌菜和新瓜新豆的香味。就多数农家而言,这是最后一顿陈粮了,到了关键时刻,精打细算的主妇们才把这一招亮出来。艰难的日子终于熬过,新粮即将入仓。今天是新旧交替,明天就是继往开来。

  随着清脆的马铃声,欢声笑语从老寨漾出,向河边田坝淌去。

  小河从老寨脚下流过。秋了,河水清粼起来。河畔老柳依旧深绿,还有那伟岸挺拔的水冬瓜、枝繁叶茂的水杨梅,还不曾见一片黄叶。河堤芦苇枝叶肥壮,已绽放出淡绿或淡紫色的花絮。“芦花白”,那是作家诗人笔下广义的形容,其实真正白的是“白茅”,一种介之于芦苇与茅草之间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诗经》里有记载的,田埂、山坡、河堤、沙洲,都是它们的领地。白茅高过头顶,花絮硕长,经秋阳一晒,棉花般洁白轻飘,秋风一吹,纷纷扬扬。太阳渐渐高了,秋风起处,晨雾散开,田畴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像喝醉了的高原汉子,扬不起头来,藏在黄绿相间的谷叶间慵懒地酣睡着。稻浪一波连着一波,涌到田坝边又漾回来,又涌过去又漾回来。苇丛也在秋风中醒来,一如山女摆动裙裾,翩翩起舞,婀娜多姿。一河湾的金黄,一河湾的洁白,一河湾的深绿。“芦花白,稻谷黄,绿柳成行”,这便是高原秋天最灵动的画面,最生动的语言。汪曾祺笔下秋天的诗情画意,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展现。

  妇女们别起围裙一角、挽起衣袖,率先下田,从容不迫地开镰收获惬意的金秋。春耕大忙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抢栽抢插时的热汗还未干透,百十多天,绿秧苗长成黄金稻,春风秋雨催谷熟啊。“喏,这墒是我栽的,发得多喜人……”“我栽的这墒,这几丛稀是稀了点儿,穗头大籽粒饱满……”秋收的序幕就这样拉开,农人们先把一粒新稻郑重地放到嘴里嗑着,幸福地品味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但这只是瞬间的舒缓,说话间,银镰闪处,稻谷倒下,劳动节奏立马紧张起来。男子汉们拖着掼斗下田来了,他们宽大有力的双手如同一把钳子,把稻把牢牢钳住,轮开臂膀沉稳地向斗壁掼下去。“嘭!嘭!嘭嘭!”这一串串实打实的闷响,宣告高原秋收的开始。

  收割稻谷是有讲究的,大兵团作战,四个妇女割稻,四个男子打谷,八人一组,称“一张斗”,中等规模的生产队可以组织五六张斗,各组你追我赶,争分夺秒。妇女们割稻“刷刷刷”向前开进,男人们打一阵就要拖着掼斗向前推进,掼斗底部的两条流线型划水坊,在湿软肥沃的稻田里压下两条深深的辙痕。队长有时也参加某一组劳动,抢收规模大时就顾不上了,在各组间巡回检查督促、压阵指挥。过去一些文学作品往往把他们描写成小官僚主义者的典型,这有失公允。一队之长,那是兵头将尾。麾下三五十户人家、百多两百人口,若在部队,是一个连的建制了。就说眼前的秋收吧,各组劳力强弱搭配,打下的稻谷如何运输;哪坝田先收哪坝田后打,先收稻谷还是先收核桃?够你谋划的,没有两刷子你试试?

  在高原汉子说来,收打稻谷算不上重体力活,若不是连阴秋雨的潜在威胁,简直是一种享受。而我们这些二愣子毛手毛脚,尚欠火候。觉着新鲜好玩,把稻把高高举起猛力掼下,眼看着跟不上节奏,手忙脚乱,抡开膀子一阵疯打,章法全无,谷粒四溅。队长铁青着脸一声断喝:“饿不够啊!那是到嘴的粮食,不是河边沙子。做工像工,务农像农,有你们这样乱打的吗?”我们有点狼狈,却不慌张,因为这是秋收,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心头甜着呢:“一籽下地,万籽归仓。耪田种地大庄稼,收利不收本……”骂归骂,队长过来如此这般示范,大粗活,学着也就上路了。

  打了一个时辰,掼斗里的稻谷渐渐堆厚了,前边两人出斗,后边两人捆草,四人各司其职,要在同一时间完成任务,否则严密的劳动节奏将被打乱。捆稻草是技术活,抽四五根稻草一绕一拉一扬,草把子就稳稳地站在收割过的田里,默默地注视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出完斗捆完草,妇女们又放倒了大片稻谷,男人们又一波追赶。

  高原女人尽显女流本色,一把镰刀就是一台小型收割机,头重脚轻的谷丛被纷纷放倒。她们的腰椎里像装着橡皮筋,弯着腰,从田的这边割到那边,方才一身热汗地直起腰来。秋风掠过苇稍,带着河水的清凉,轻柔地拂过她们的脸颊。喘口气,又继续挥镰割转回来。黄爽爽的稻穗只在热烘烘的秋阳下躺得片刻,便被高原汉子抖落到掼斗里,分解成金灿灿的稻粒,完成了一次从种子到庄稼的轮回。高原女人与高原汉子角力斗技,她们恨不得一镰刀就把一丘稻谷放倒,让汉子们打不完跟不上;他们就是要撵着妇女们的屁股追打,让你赶着割,忙得直不起腰。

  我的可亲可敬的婶孃姐妹们啊,虽然你们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皱褶,少施粉黛,鲜著红妆,但生活重负消磨不掉你们的天生丽质,绰约风姿。你们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扬眉一笑,一河湾灿烂。没有你们此刻的挥汗如雨,高原的秋天将暗然失色。你们割稻的动作是那么舒展流畅,摆放的稻把是那么整齐美观;稻茬不高不矮,稻把不小不大,一色的剪刀口,让男人们赏心悦目,抄起来恰到好处。这就是美,就是美学——劳动美学。美是什么?就是质朴、本真、自然,就是对称、规矩、和谐。劳作着并快乐着,劳动着便幸福着……“嘭!嘭!嘭!”的打谷声,你追我赶的欢笑声,河流的哗哗声,还有那河边树上秋蝉的鸣唱声,汇成一曲高原秋韵,多么令人陶醉!

  人啊,还真有点不可理喻!那些年粮食不够吃,睡梦里都在念叨着:“什么时候才不缺粮?”如今这一愿望早已实现,不愁穿不愁吃,只愁陈粮卖不得好价钱。不知咋的,当漾濞江边、雪山河畔秋收的田野里传来打谷机的轰鸣时,我却又情不自禁地怀念起早年轰轰烈烈、你追我赶的秋收场景来,在旧日的河流里打捞渐行渐远的掼斗打稻的声音,拼接已经模糊的时光碎片。诚如作家刘小川所言:“我记忆中的生产队时代,农民们在烈日下割麦子收谷子,很能找乐的……‘集体劳动好,把爱情来产生’。”

  中午休息,这可苦了男人们,要为妇女们磨镰刀。妇女们此刻才得以喘息,坐在埂头或稻草上,纳鞋底绣鞋帮说笑话。也吃点鲜核桃、烧苞谷、渍柿子、黄皮梨什么的,权当晌午。男人的镰刀不会白磨,当他们满头大汗地回到田边时,女人们总会给他们甜甜一笑,给一个烧苞谷或几个核桃,不管是不是自家媳妇,男人知足了。还不能休息,去抖几把稻草晒在田边,收工时捎回家,虽然是大集体,这是允许的。还要去弄点莽草,以备秋后打草鞋、草墩、草帘子之用,农家过日子,要未雨绸缪。

  我们巴不得这一刻到来,又还不会磨镰刀,如一匹匹脱缰的野马,直奔河滨。秋天的河水深过肩膀,流速特快。二愣子们各自扎个稻草捆扛到河中,美其名曰“骑谷秆马”,瞅准时机骑上去,顺流而下,其乐无穷。我初次弄险,有点虚,心扑扑直跳。“莫让稻草绕着脚,浅水处上岸……”磨镰刀的叔伯们总是这样高声告诫我们。鼓足勇气跨上草马,眨眼间漂下去一二十米。要冲过一道跌水坎了,我的心提了起来。正急着,浪头把我高高托起轻轻抛下,再高高托起轻轻抛下。那刻,我的心好像要蹦出来,虽在水中,却出了一头冷汗。河中搏浪,冒险刺激好玩。经历了这次惊心动魄,我算出道了。也会有几对青年躲进芦苇荡里,农家子弟,还不晓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支百唱不厌的高原丰收曲从苇荡间飞出 :“东方的月亮升起来了,寨边的营火烧起来了……春天我们撒下谷种,秋天我们收获金稻……”年轻人的事谁还管,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只有芦苇才晓得……

  夕阳依依不舍地落下山去,掼斗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劳作进入尾声。队长忙乎着,安排背运稻谷,除了马帮加码,男劳力往往也要追加任务,实在运不完就安排守夜。这是二愣子们约定俗成的任务,秋夜的河滨又会生发出许多故事。秋到高原精神爽,新粮入仓腰杆硬,平日里背七八十斤背子脚杆软,眼下百多斤的麻袋扛在肩上还一蹓小跑。人背马驮,逶迤归家,山间驿道上是一溜缓缓移动着的麻袋。收割过的田野如释重负,枕着涛声静静地躺在夕阳的余晖里,把一年来的艰辛从头细数。河流不知疲倦地低吟浅唱着,河堤芦苇依然故我地婆娑婀娜着,把一日美好时光珍藏……

  老人小孩早在寨外迎候了。新谷到家,希望与欢乐到家。娃娃们互相追逐着打闹着,乐颠颠跳到麻袋上打滚。老人们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捧新稻,掂掂饱满程度,深情地闻着,咧开缺牙少齿的嘴醉心地笑起来,心便安定了。狗们在欢乐的人群中蹿来蹿去,摇着尾巴跳起来嗅嗅主人的手背。居心叵测的公鸡瞄准机会乘虚而入,偷啄一嘴新稻,在人们的骂声中落荒而逃,转瞬间又兴高采烈地去向小母鸡暗送秋波。

  入夜,老寨欢腾的气氛持续升温。拾掇柴禾,点燃火把,洗锅挑水,打扫臼磨,家家火光闪烁,笑声朗朗。天真活泼的孩子帮着母亲把灶火烧旺、把火把点亮。辛劳的母亲把新稻倒入大锅中,加适量清水——高原农家炒谷米。水涨了,拿锅铲翻动几次,不消一个时辰,一屋子都是诱人的香味。进而,老寨飘起一股香喷喷、热乎乎的新米味道,那是一缕慰藉人们饥饿心理的馨香啊,是每年只有一次的幸福时光。慢慢的水干了,还要不停地翻动。此时父亲就会让孩子安静下来,把灶中的柴火撤出,把红彤彤的炭火扒匀,让灶膛里的余温使大铁锅保持适当温度,把已煮得七八成熟的新谷焙干焙脆,这又是另一种香味,让人馋涎欲滴。媳妇掌握着火候,焙得恰到好处时便把谷舀出,凉在簸箕里……在后来的岁月里,每到秋收,我断不了要打听一番老家的炒谷米。而年轻人总是令我失望地说:“没听说过、没吃过。”同龄人奚落说,什么年代了,哪个还兴吃炒谷米?我怅然若失,怀念的是那热烈的气氛,那让庄稼人心头滚热的醇厚馨香……

  家家户户如此这般,忙完这一切,夜已深了。小娃娃已在热烘烘的灶旁睡着,小嘴角挂着口水,小鼻尖拖着鼻涕。母亲抱起孩子,轻轻揩去口水擤去鼻涕,给他(她)洗洗脚、擦擦脸,亲亲热呼呼的小脸,睡下了。汉子吸完一锅老草烟,留下满屋子的涩呛味,踢掉鞋,两脚掌互相拍打拍打,匆匆上床。“洗洗再睡……”“河边不是洗过的嘛。”“懒鬼……”就听得两口长长的叹息:“这日子总算熬出头了……”

  次日未及天明,“咚!咚!咚!”的声音把老寨唤醒,勤快的媳妇舂新米啦。任懒的汉子此刻再也睡不住了,破例早起要搭婆娘打下手。“这个碓就不要你舂了……”“那……那要我春哪个碓?”“你还要舂哪个碓?养足精神好下田!”说归说,小俩口还是配合默契地舂起新米来。

  那个早晨,高原老寨农家桌上是热气腾腾的炒谷米饭,让人至今唇齿留香……

                                                                                   2008-10-18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08-10-27 16:38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10-27 1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蒙正和 的帖子

有很强的立体现场感,质朴厚实,开阔大气。好文章。学习欣赏!
3#
发表于 2008-10-27 16:15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没加申明?问好!
4#
发表于 2008-10-27 16:21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我从小没有过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也就不知芦花白 稻谷黄的滋味,通过此文生动、细腻、辽阔的描写和场景的渲染,学到了其中的的常识和懂得了人们盼芦花白 稻谷黄的心情。

  佩服朋友对生活充满的爱与真情及驾驭文字的功底。欣赏你的文字!
5#
发表于 2008-10-27 16:24 | 只看该作者
写得非常生动,读来活泼有味,生活滋味十足。很是大气的文章。
文尾请加上声明。现在新版声明还没有调出来,请复制了贴过来。

[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08-10-27 16:25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8-10-27 16:15 发表
怎么没加申明?问好!


报告杜版:
  中财改版后,我找不到声明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6: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雨夜昙花 于 2008-10-27 16:24 发表
写得非常生动,读来活泼有味,生活滋味十足。很是大气的文章。
文尾请加上声明。现在新版声明还没有调出来,请复制了贴过来。


感谢雨版鼓励!
8#
发表于 2008-10-27 16:36 | 只看该作者
《芦花白 稻谷黄》这是农人们收获时的喜悦,是那些贫困岁月的有力见证。文章始终以场景为叙述的主线,语言生动流畅,劳作时的场景,劳作外的情景都丰富的铺展着。我想说的是,这是作者的亲身体验,没有这样的亲身体验,是写不出这样丰厚壮阔的文字来。这样的文字是帮助人们理解一个时代,从而让他们感知一个时代的本质,这也似乎有一种渴望,渴望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诚如作家刘小川所言:“我记忆中的生产队时代,农民们在烈日下割麦子收谷子,很能找乐的……‘集体劳动好,把爱情来产生’。”文章的意义在于记录了这个时代里(生产队)的生活,向同时代的人贡献了作者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缅忆。好文,精华鼓励!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6: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08-10-27 16:21 发表
  说实话我从小没有过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也就不知芦花白 稻谷黄的滋味,通过此文生动、细腻、辽阔的描写和场景的渲染,学到了其中的的常识和懂得了人们盼芦花白 稻谷黄的心情。

  佩服朋友对生活充满的爱与真 ...


谢谢琴若雨老师!请多指教。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6: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杨纯柱 于 2008-10-27 16:09 发表
有很强的立体现场感,质朴厚实,开阔大气。好文章。学习欣赏!


谢谢杨老师!
11#
发表于 2008-10-27 16: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蒙正和 于 2008-10-27 16:34 发表


报告杜版:
  中财改版后,我找不到声明了。


我帮你加上了。问好!
12#
发表于 2008-10-27 16:4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精华!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6: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8-10-27 16:38 发表


我帮你加上了。问好!


谢谢杜老师关心!
14#
发表于 2008-10-27 20:3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
问好蒙老师!
15#
发表于 2008-10-27 21:22 | 只看该作者
就喜欢这片庄稼地,就喜欢这种五谷香,那些鲜活的场景,那些难忘的时光,总能让人永难忘!
文字更是熟稔,若熟透了的粮食,散发着阵阵馨香~~~~~欣赏,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2 21:44 , Processed in 0.1164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