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8-10-30 09:02 发表
具象清晰,层次分明,情愫饱满。渐进式的、触景生情般的回忆,映衬出了蜻蜓的淳朴与人的童年的懵懂天真的对应气息,很是别致,也颇有寓意。文章中的有关回忆部分,文字质感生动,笔触细腻,勾勒妥帖,是为文章的文眼 ...
原帖由 韩开春 于 2008-10-30 08:58 发表
文章中很温馨的一段回忆很能引起人的共鸣,生在农村的孩子,谁没有过这样许多美好的记忆呢?
永生的这篇文章,又让我想起了曾经的那些被我捉进蚊帐中的红蜻蜓.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8-10-30 09:02 发表
具象清晰,层次分明,情愫饱满。渐进式的、触景生情般的回忆,映衬出了蜻蜓的淳朴与人的童年的懵懂天真的对应气息,很是别致,也颇有寓意。文章中的有关回忆部分,文字质感生动,笔触细腻,勾勒妥帖,是为文章的文眼 ...
原帖由 韩开春 于 2008-10-30 08:58 发表
文章中很温馨的一段回忆很能引起人的共鸣,生在农村的孩子,谁没有过这样许多美好的记忆呢?
永生的这篇文章,又让我想起了曾经的那些被我捉进蚊帐中的红蜻蜓.
原帖由 蒙正和 于 2008-10-30 09:15 发表
杜版的这篇《红蜻蜓》,有一种诗意的美。儿时往事人人皆有,我却写不出这般文字,这就是差距。“面对着这两个纯洁的生灵,心灵为之颤动,”我的心灵亦为之颤动。学习,欣赏,问好!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8-10-30 09:39 发表
打场时,她们似乎也感知丰收的景象,不也是兴高采烈的吗?她们欢呼纵情、婆娑起舞不正是对丰硕的一种最美妙的表达吗?她们要到霜降之后才会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的。
阅读之后,使我象起儿时扑蜻蜓的景况。我们管蜻蜓 ...
原帖由 雨夜昙花 于 2008-10-30 10:23 发表
每到稻子成熟,不论是清晨或是黄昏,那田野的上空几乎就是在下着蜻蜓雨,它们可谓是肆无忌惮的,时不时地撞击着你的脸颊
这么多的蜻蜓呀,我还真是没见过。
文章写得十分有趣味,生动质朴,支持精华!
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08-10-30 11:02 发表
出手好快啊.
这样的场景想一想都惬意,孩提时,我在乡下度过几年的光景,也有和同伴们下起玩捉蜻蜓的游戏.多年已经不见这种小精灵了,看了永生的文字,那些消失了的精灵们又开始在我的眼前飞舞.问好!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8-10-30 11:12 发表
永生的蜻蜓童趣,让我想起了儿时差不多的感受。蜻蜓在满天飞,我们也是用扫把扑,打下的半死不活的,我们会断其一只翅,然后喂蚂蚁。看蚂蚁搬庞然大物,是我们耐心观察和等待的最大乐趣!
现在面对这样的残忍, ...
原帖由 西溪 于 2008-10-30 13:30 发表
杜版笔下的这两只红蜻蜓,从记忆中飞来,在近前翩然灵动。它们不会从我的记忆中飞走,因为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我心中美好的一隅。杜版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美丽的红蜻蜓虽然生命卑微,但它们顽强的生存着,大自 ...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08-10-30 20:23 发表
是环境改变了她们、湮灭了她们。场景犹在,景况迥乎。然而,因为她们是属于田野,属于大自然,属于乡村的,即使只剩一只,她还会使残喘游丝之气力,用羸弱的身影去装扮丰饶博大的田野与乡村。鲜活的童年记忆,难忘的 ...
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08-10-31 10:43 发表
两只小小的红蜻蜓,有如一根思绪万千的线牵动了太多读者儿时的心绪。读这篇文章,读后面跟帖,让我想到并见到最多的是一个词便是:小精灵。是的,在感受作者质朴艺术风格的同时,我也想起自己小时候捕捉这种“小 ...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8-10-31 10:52 发表
不知她们有没有想过她们本该拥有的大家庭,如今的相依为命,对于不断消失的蜻蜓家族来说,她们的出现无疑给人们以诸多的思考:是环境改变了她们、湮灭了她们。场景犹在,景况迥乎。然而,因为她们是属于田野,属于大 ...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