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507|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两进三江之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1 0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进三江之门


                李智红/

    有朋友到兰坪出差,回来后送了我一张歌碟,里面收录了十余首兰坪本土的原创歌曲,其中的一首是《爱在三江之门》,旋律非常优美,散发着滇西高原所特有的,溪水、森林、草甸的气息以及牛奶、山花、土酒的清香。感觉那就是源于自然的歌吟,就是来自天堂的音赖:“三江并流有个美丽的地方 / 三江之门是我可爱的家乡 / 这里是东方情人节的故里 / 情爱之花绽放出醉人的芳香 / 碧罗拉巴拉沙风光实在迷人 / 贡多罗戈富和山是旅游的天堂 / 三江之门兰坪是人间最好玩的地方。”唱歌的那位女子,裙裾飘逸,一身普米少女的盛装,像一朵快乐的山杜鹃。在美丽得让人几乎要烂醉如泥的高山草甸和森林溪水间,游弋,舞蹈,飞翔,歌唱。天空中白云驻足,大地上山花烂漫。美丽的歌声,美丽的女子,把我的思绪又捎回了兰坪,捎回到十六年前。

    十六年前的兰坪,除了是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床埋藏之地,其他的一切并不知名,也还没有“三江之门”一说,但我知道,有三条伟大的河流,就在她的周围流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澜沧江流经兰坪腹地达130公里,金沙江和怒江则犹如兰坪忠诚的护城河,环护于兰坪的东西两侧。后来,有人突然发现地处三江并流区域的兰坪,是横贯三江,通达三江的交通要冲和南部门户。有人还通过对《山海经》的精心考据,大胆推断出兰坪就是人类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于是乎,“三江之门”的美名不胫而走。于是乎,已经拥有“中国绿色锌都”美誉的兰坪,突然又成了滇西北新兴的探险旅游胜地。于是乎,普米人传承了上千年的,一年一度的“万人情歌对唱”,风情万种地,缠绵悱恻地,简约纯粹地,极富穿透力和冲击力地,向大山之外的世界,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于是乎,罗古箐“东方情人节”的醉人魅力,让所有因为机缘巧合而抵达兰坪的“外地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于是乎,人类始祖轩辕氏的故里兰坪,成了“人间最好玩的地方”。

    十六年后的兰坪,是否还记得起当年我这个行色匆匆的旅人?沘江河畔那座爬满青藤的小屋,是否还能记忆起我被甘醇的苏里玛酒烧灼得豪情万丈的醉态?那个名叫拉姆的,美丽得像一朵天堂罂粟的普米族少女,是否还保留着我为她写下的诗歌?零落的清泪?

    “爱在三江之门”的歌声所给我带来的这些冥想,让我寝食难安,魂牵梦系,总想找个机会再回到兰坪,去拾掇我遗落的期许和梦想,去充盈我人生的见闻与行囊。

    或许机缘巧合,或许是神的谕示,借中共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云南写作学会主办的“中国作家兰坪行”采风活动,我应邀再次走进了兰坪,走进了“三江之门”。

    记得我第一次奔赴兰坪,是1992年的105,农历壬申年的九月初十。

    搭上从下关开往兰坪的客车时,我问坐在身旁的一位兰坪乘客:“兰坪远吗?”“不远,穿过洱源、剑川,再翻过老君山,就到了。”

    客车开始在滇西高原司空见惯的山丘与林莽中穿行,车窗外,不时有等待收获的田野和青瓦白墙的白族村庄缓缓闪过。车过甸南的时候,道路两旁出现了大片的田野。有成群的农人在成熟的稻田里收割,女人们麻利地挥舞着手中的镰刀,饱满的谷穗在她们身后成捆地躺倒,并且布排有序。男人们甩动着古铜色的双手,将谷捆高高举起,然后再有力地摔向竹木做成的掼斗(一种脱谷的农具)。透过车窗,我能够清晰地倾听到沉甸甸的谷捆摔打在掼斗挡板上的闷响。微风拂煦。空气中,弥漫着新谷时浓时淡的芳香。

    穿过大片的田野后,客车开始向着一座峰峦罗列的大山,盘来绕去地向上攀援。这座被云朵和雾岚经久萦绕的山峦,陡峭。深邃。是老君山往南延伸的余脉。老迈的冷杉,散淡地站立在一座座湿润而沉着地起伏着,蜿蜒着,盘桓着的山岗上。红色的大地,会在公路两侧,偶尔裸露出它内在的丰腴。红的。黄的。蓝的。紫的。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正在低洼处,山箐中,小溪边,散漫地盛开。针叶林。阔叶林。灌木。乔木。丹霞地貌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石岩,石块,石崖,仿佛一团团形态各异的“大脑”,把山体分割成若干色彩分明的块面。生物的多样性,在此完美而和谐地呈现。

    老君山的东西两面,俨然就是立体气候的两个国度,山顶,暗藏着一条看不见的“边境”。东面,气候稍微暖和,生长着青一色的云南松林,干劲,桀骜,笃实的老树,稀疏地矗立着,布排着,葱茏这个好词,用在这里恰到好处。西面,除一小部分地区属剑川县治下的地界,大部分的地方,已归于兰坪的版图。冷凉。肥沃。特产核桃、花椒、苹果、松茸、蘑菇、羊肚菌以及铅锌矿和上好的树木。

    车过一个名叫“81”的山地村落,道路开始沿着一条浅显而狭窄的河谷向着西北方向延伸。坐在身边的兰坪乘客告诉我,车过“81”, 就算正式进入了兰坪地界。沿途,不时有喘着粗气,载满矿石的卡车向着我们前行的相反方向行驶。道路两边的生物群落,也开始在逐渐变化,松树、栗树、水马桑树、毛榉树以及各式各样的乔木和灌木,开始在视野中出现。在向阳的山坡上,我还看到了大片燃烧的三角枫,满坡金黄的麻栗林。经过初霜的浸染,三角枫的颜色正由浅红向着深红演绎,麻栗树的叶片正由青黄向着金黄嬗变。大块小块的山地,或长满旱谷,或种满洋芋,或站立着成熟的包谷林,或红硕着丰润的苹果树。大块小块的山地中,还散落着或单纯用木头,或用木头掺合着结实的红土建造起来的村庄或寨子。归家的牲畜,慢条斯理地蠕动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忠诚的看家狗,正气咻咻地对着陌生的过路人狂吠。天气晴朗。山色温润。阳光普照着浓密的森林,杂沓的村寨,收获在望的地块。隐忍。寂静。光鲜。朴实。像毕沙罗的某一幅画,像普希金的某一首诗。

    通往兰坪的路,曲折,漫长。许多路段正在扩修。颠簸。泥泞。剖开的山体,裸露出泥土的本色,褐红,橘黄,正散发着朴素的清香。公路上行进的,依然大多是满载矿石的卡车,这些卡车全都来自一个名叫金顶的矿区。再就是载满货物的马车,手扶拖拉机,负重前行的老妇,幺着羊群回家的小孩。那个时候的兰坪,并不是什么旅游胜地,对于如我一样的外地人而言,这条遥远的路,并不抵达什么“最好玩的地方”,也不是什么诗情画意的烂漫之旅。大多数走兰坪的人,都是那个时代最狂热,最有胆识的“淘金者”,都在向着兰坪一个名叫金顶的小镇进发。因为那个时候的金顶,是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矿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熙熙攘攘,蜂拥而至。天南地北的“淘金者”云集金顶,或投资开采矿藏,或从事餐饮服务,或开办娱乐项目。我也想到金顶去淘取人生的第一桶金,此行的目的,就是为开办一个电子游戏城作先期考察。

    当我所乘坐的客车,经过漫长的颠簸与跋涉,驶出一条悠长的峡谷时,我的眼前一亮,一座朴素的小城,突然出现在眼前。有人咕哝了一句,“到兰坪了”。身旁的乘客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把行李架上的行李卸下,拧好,做好下车的准备。我抬手瞟了一眼腕上的手表,是下午5时。透过车窗,我发现太阳已经偏西,鹅黄的阳光,此时正普照着眼前的小城。透过我所看到的一些物象,我推测这应该是一座正在成长的小城,因为小城的大部分建筑,在柔软的阳光下,都往外散发着簇新光泽。簇新的楼房。簇新的街道。簇新的工地。屋顶。墙面。玻璃。路灯杆。电视塔。五花八门的广告牌。琳琅满目的杂货铺。闲散的赶街人。新栽的行道树。到处,都闪烁着簇新的光。白光。蓝光。青光。红光。三原色的光。五彩缤纷的光。无处不在的光,使正在日以继夜地茁壮成长的小城兰坪,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充满“光彩”的城市。

    在下车后我还发现,有一条名叫文化路的小街,也是簇新的。这是一条文化部门云集的小街,许多房屋还在兴建当中,到处是新掘的地基,新挖的泥土,新砌的砖墙,新围的栅栏。小城的中心,矗立一座簇新的雕塑,红色的花岗石底座,银灰的雕塑主体。主题,是两位少女,一位普米族少女,一位白族少女,面向东方,青春昂扬。雕塑的材料,是铅,兰坪的特产。甚至从兰坪县城通往金顶的公路,也到处渗透出簇新的气息。狭窄的行车道,正在大规模拓宽。推土机在轰鸣。搅拌机在轰鸣。运输建筑材料的卡车在轰鸣。轰鸣声声,不绝于耳。路边有大堆大堆的匠人,正在敲打大堆大堆筑路的石块,五面石,簇新的凿痕,有规则地分布于石块的剖面,让我联想到自己在十九岁那年,真情所系,为做了一辈子石匠的干爹,庆贺六十岁生日而写下的一首长诗。

    2008年的427,我再次回到了兰坪,抵达的时间已晚,初夜。四围夜幕低垂,小城周遭的群山,仅见轮廓,像一头头埋伏在黑暗中的怪兽。但整座城市,到处华灯闪烁,大放光明,由近及远地漫溢开去,灿烂如星汉。感觉出现在眼前的,并不是一座地处滇西北崇山峻岭深处的县城,而是一座发达,华丽,富庶的中等城市。事实亦如此,采风活动的主办方兰坪县委、县人民政府接待我们下榻的凯茂国际酒店,就是一座高达15层的四星级酒店。据我所知,它不但是怒江州境内唯一的四星级酒店,在整个滇西的所有县城,恐怕也是绝无仅有。酒店坐落于小城地势最高的地方,造型别致。雄峻。巍峨。我的房间在10楼,单间,面南,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正好可以看见满城璀璨的灯火,这让我有种置身于银河之上的,非常梦幻的感觉。

    次日。早起。微雨。气候转凉。视野疏朗。这座记忆中小城的概貌,跃入眼帘,这再次让我感到惊讶,然后是刮目相看。当年杂草丛生,垃圾沉积的江头河,如今是小桥流水,岸柳垂杨。城市的建设,规划得不错。大气。协调。布局合理。宽敞。典雅。洋溢着现代气息的三江文化广场,花团锦簇,流翠飞红,时尚的现代歌舞与古老的情歌对唱,高贵的交际舞与拙朴的跳锅桩,在此和谐交融,相得益彰。小城与十六年前相比,至少壮大了两倍以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布排有序的街道。豪华的商铺。穿梭的车流。熙攘的人群。巨幅的招贴。组合出了一座更为簇新的城市。与我记忆中那座闲散,朴素,小模小样的山城,已判若两样。

    昔日的盐马古驿,已经脱胎换骨,不容置疑地快速成长为一座让人倾慕让人心仪的“绿色锌都”。


   

[ 本帖最后由 李智红 于 2008-11-11 00:21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11-11 07:11 | 只看该作者
占沙发,欣赏李兄从容老道的文字。
3#
发表于 2008-11-11 08:00 | 只看该作者
真漂亮的文章,非常喜欢,欣赏了!
4#
发表于 2008-11-11 08:28 | 只看该作者
“爱在三江之门”的歌声所给我带来的这些冥想,让我寝食难安,魂牵梦系,总想找个机会再回到兰坪,去拾掇我遗落的期许和梦想,去充盈我人生的见闻与行囊。

好喜欢读先生的这篇文章,娓娓道来,却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5#
发表于 2008-11-11 08:41 | 只看该作者
澜沧江流经兰坪腹地达130公里,金沙江和怒江则犹如兰坪忠诚的护城河,环护于兰坪的东西两侧。作者两进三江之门。第一次是1992年的10月5日,第二次是2008年的4月27日。当然,这里的笔墨重点就集中在第一次上。因为这是个秋天。这里,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大自然迤逦的风光,成熟的田野,还有迷人的乡村,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第二次来过,刮目相看,感慨万端。昔日的盐马古驿,已经脱胎换骨,不容置疑地快速成长为一座让人倾慕让人心仪的“绿色锌都”。 文章层次明朗,语言丰厚。藉由三江水的温润,让作者与读者更贴近了兰坪的脉搏。好文,精华支持!
6#
发表于 2008-11-11 08:43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年后的兰坪,是否还记得起当年我这个行色匆匆的旅人?沘江河畔那座爬满青藤的小屋,是否还能记忆起我被甘醇的苏里玛酒烧灼得豪情万丈的醉态?那个名叫拉姆的,美丽得像一朵天堂罂粟的普米族少女,是否还保留着我为她写下的诗歌?零落的清泪?
喜欢你的文章,问好!
7#
发表于 2008-11-11 08:54 | 只看该作者
读这般沉静的文字,是一种艺术享受!支持精华。
8#
发表于 2008-11-11 09:06 | 只看该作者
笔触厚实,思绪开阔,线性描述清晰质感,层次分明,继续体现出了作者文笔质朴从容的气质,我十分欣赏。好文章支持精华!
9#
发表于 2008-11-11 09:2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李师又给我们献上一束带露的山茶,一杯清香的佳茗,一盏浓烈的老酒。享受了!
10#
发表于 2008-11-11 0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李智红 的帖子

欣赏,学习,受益……问好智红兄!
11#
发表于 2008-11-11 11:00 | 只看该作者
   小城与十六年前相比,至少壮大了两倍以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布排有序的街道。豪华的商铺。穿梭的车流。熙攘的人群。巨幅的招贴。组合出了一座更为簇新的城市。与我记忆中那座闲散,朴素,小模小样的山城,已判若两样。

    小城大踏步地发展,是中国城镇化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学习欣赏这种大气厚重的即兴文字。走南闯北,看起来南方就是好,人杰地灵,连作家也很吃香,也说明智红很有本事呀!你发给我的短信我看到了,没有及时回复,请原谅。欢迎经常交流,切磋,问好!

20081102_7707424d030223cf4bb69u0TjmNDhprx_jpg_thumb.jpg (132.21 KB, 下载次数: 722)

20081102_7707424d030223cf4bb69u0TjmNDhprx_jpg_thumb.jpg
12#
发表于 2008-11-11 11:10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开阔、厚实,张力十足,学习!
支持精华!
13#
发表于 2008-11-11 11:12 | 只看该作者

读李智红散文《两进三江之门》

  盐马古驿很有名,有时间我也会去感受一下。文章好读。欣赏。
14#
发表于 2008-11-11 11:12 | 只看该作者
无论时间还是空间跨度的纵横都是可以赞叹的,再现了十六年前的兰坪,描摹了十六年后的变化,文章这般大气,仰望!
15#
发表于 2008-11-11 11: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李老师的精美游记!
杨木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03:01 , Processed in 0.16852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