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2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鲁北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4 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鲁北谣

  梆子站在屋子中央,一任母亲为他穿上背心,伸平裤腿,把书包挎上他的肩膀。母亲一边为他穿衣服还一边说着那首他早已熟悉的歌谣:

           叫你穿袜不穿袜,拿过袜子胡登打,
           叫你穿褂不穿褂,拿着褂子胡撕扒,
           叫你吃饭不吃饭,跑到窝里拾鸡蛋,
           鸡一飞,狗一叫,把你吓了一大跳。

  只从他与母亲说了老师让背儿歌之后,母亲就经常不断地为他念儿歌。老师说,儿歌可以帮助小学生们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很多字,明白很多道理,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儿歌就是少年儿童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能包括进非常丰富的内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等等。只要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编成儿歌。他们若念到了高年级,儿歌还能帮助他们写出好作文呢?回家后,他就把老师的话对母亲说了,从此以后,母亲有事没事就为他念起儿歌。可是,现在他听不进母亲的儿歌。他的眼睛好奇地看着当院里一只活泼的小燕子,小燕子立在晒衣服的铁丝上,随着铁丝的颤动在点头翘尾,发出欢快的叫声,好像在与说着什么话?梆子皱紧眉头,认真地听着,却怎么也听不出小燕子在对他说些什么?他只好回过头,着急地问母亲:“娘,小燕子在对我说什么呢?”母亲说:“傻孩子,小燕子在教你数数呢?你仔细地听听,它在教你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梆子侧耳细听,果然就听懂了燕子的话,对,小燕子在教他算术哩,他也跟着情不自禁地数起来。小燕子的声音真好听呀!数的又快又婉转动听,就像唱歌一样。母亲又说,别看小燕子心灵嘴巧,可它算术算不过笨蛤蟆,有一次,燕子和笨蛤蟆搞算术比赛,看看谁先数到十上。笨蛤蟆想了想,如果和小燕子一样一本正经儿地数,它笨嘴笨舌的肯定数不过小燕子,于是,它就想了一个法,它们喊一、二、三一块数,小燕子却落在了后头,你猜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笨蛤蟆用的是乘法:两五一十,两五一十。梆子看着母亲张大嘴巴认真的表情,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过之后,梆子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算术不只是有加法和减法,还有乘法和除法哩!他第一次从笨蛤蟆那里学到了乘法,没想到笨蛤蟆这么笨,居然也可以做他的老师。


  笨蛤蟆还真有办法呢?梆子背着书包走出角门,看到对面的大树上有一只布谷鸟立在香椿树茂密的枝叶间,发出一阵阵“布谷布谷”的叫声。布谷鸟叫的很认真,叫一声就对着他点一次头,梆子猛然想起这是次布谷鸟在与他说话,他站在地上,仰起脸,认真地倾听着布谷鸟说话的内容,终于,他听出了眉目,便与布谷鸟对起了话:
                                            
                                            布谷布谷,你住在哪里?
                                            布谷布谷,俺在王家家后。
                                            布谷布谷,你吃的啥饭?
                                            布谷布谷,俺吃的赂饼煎油。
                                            布谷布谷,你给俺点吃行不?
                                            布谷布谷,俺还没吃够哩!
                                            呸!等下来麦子,俺也不给你吃。

  最后,梆子大喊一声“呸”,布谷鸟被吓飞了,梆子生气地转过身,他没想到布谷鸟竟这么小气,它吃的这么好,也不分给他一点,真不够朋友。梆子走出几步,看到邻居家的二奶奶正在角门洞里看她的小孙女,他同二奶奶打一声招呼,可二奶奶并没有听到他的话,只顾低着头在教她的小孙女唱儿歌,她和孙女坐在一张高粱叶编成的花蒲团上,双手拉着孙女的双手,一前一后地晃动:

          打罗罗,筛罗罗,下来麦子蒸馍馍,
          蒸那馍馍给谁吃,给俺听话的孙女吃。

  她的小孙女听到这里,竟像听懂了似的咯咯地笑起来。
  梆子被二奶奶看孩子的方法感染了,忘记了布谷鸟给他带来的不愉快,心里感到无比舒畅。可他刚刚走到院门口,又看到小秃和二坏正在墙根下玩背人的游戏,小秃背着二坏,二坏躺在小秃的背上,四只胳膊交叉缠绕在一起,小秃子脸向地,二坏的脸向天,小秃子问一句,二坏就应一句:

          天上有啥?天上有星。
          地上有啥?地上有坑。
          坑里有啥?坑里有水。
          水里有啥?水里有蛤蟆。
          蛤蟆怎么叫?嗯啊吓一跳-------

  梆子悄悄走过去,顺手从地上抓一把土,一下子捂在二坏的嘴里。二坏和小秃子吓了一跳,两人一起倒在地上,发现是梆子,二人爬起来,一起向梆子追去,而这里,梆子哈哈大笑着已经跑出去很远了,二人只好气急败坏地在原地跺着脚,一起向梆子发起攻击:

            小梆子,脚尖长,
            脚尖上,挂铃铛,
            叮铃铛琅到了集上,
            到了集上尿了个泡,
            淹了宁津跟吴桥,
            吴桥一看急了眼,
            拿起鞭子向家赶,
            小梆子,向家跑,
            道上绊一个大卧倒,
            跌一脚,放一个屁,
            真是一点没出息。

  小梆也不甘示弱,后退着向前走路,也用儿歌向他俩发起进攻:

            小秃二坏真窝囊,
            拉屎蹲到饭锅上,
            小尿盆,盛饭汤,
            沙打裤子包干粮,
            穿那鞋,没有帮,
            穿那裤,没有裆
            脖子黑的像车轴,
            拿着鼻涕当面汤------

  梆子一边喊一边倒退着走路,声音也由强变弱,他们的距离拉远了,却还看到二坏和小秃子在跳着脚在对着他高喊:

            小梆子,坏心肠,
            娶了媳妇忘了娘,
            自己睡在热炕上,
            把娘绑在房梁上-------

  梆子后退着走路,不小心被一块土坷垃绊倒,摔了仰八叉,小秃和二坏见状,高兴的手舞足蹈,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梆子脑羞成怒,转过身,一脚踢飞了那块土坷垃,这才正式地向学校走去。


  学校就在邻村的张秀村,梆子远远地看到有一帮小孩在树下乘凉,他知道,这是像小秃和二坏一样不到年龄上学的小孩子们。他们看到比他们个子还要矮的梆子神气地挎着书包,心中感到非常羡慕,但他们不甘心就这样让梆子高出他们一头,自然要编出一段歌谣来戏弄一下小梆子:哪村的?梆子回答:谢集的。他们大笑着嚷道:摸摸尾巴凉丝儿的。梆子反问到:胡说,你们没有摸过我的尾巴,你们怎么知道是凉丝儿的?我的尾巴是热乎乎的。小孩们回答:你才胡说呢?不信,你让我们摸摸看看。梆子一听说他们要摸他的尾巴,这才想起他们是在和他闹着玩,顿时来了精神:你是哪村的?他们答道:张秀的。梆子也给予回击:摸摸尾巴怪味的。他们又问:你肩上挎的是什么?梆子说:是书包。我向你书包里尿个泡。梆子反问道:你身上穿的是什么?是裤头。我向你尾巴头上抹辣椒油。小孩子们一听要向他们最怕辣的地方抹辣椒油,都着起了急,一起呼喊着向梆子追来,梆子撒腿就跑-------梆子刚刚跑出几步,就听一个小姑娘在喊,别追他了,我给你们出气。梆子回过头,看到一个小姑娘双手掐着腰,穿着小红袄,神气地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对着他喊:
                                   
                                   黑小子,歪歪嘴,
                                   跑到茅子喝凉水,
                                   喝那水,挺脏的,
                                   家北来了个卖筐的,
                                   卖那筐,挺花的,
                                   家北来了个卖瓜的,
                                   卖那瓜,挺苦的,
                                   家北来了个卖鼓的,
                                   卖那鼓,挺响的,
                                   家北来了个挂掌的

          --------


  小姑娘说一句,他们就跳着脚跟着嚷一句。梆子知道,像这样的儿歌没完没了,是有头没尾的,只要她能编出来,他们就会继续编下去。他可没有功夫听她编下去,他还要去学校里去念书呢?去晚了,老师是要罚站的。


  没等他们念完,梆子就给予了回击:
                                    
                                    红姑娘,裹小脚,
                                    裹那小脚弯弯腰,
                                    弯弯小脚怪臭的,
                                    家南来一个卖肉的,
                                    卖那肉,挺香的,
                                    家南来一个卖姜的。
                                    卖那姜,挺辣的,
                                    家南来一个算卦的。
                                    算那卦,挺灵的,
                                    家南来一个卖绳的。

---------


  双方的声音越来越弱,以至于互相都听不清了,他们还在对着脸地高喊。梆子一边喊一边退着走。他们的距离终于拉的很远了,梆子这才心甘情愿地回过头,走自己的路。


  学校在张秀村的东边,还要走很远的一段路,梆子沉浸在刚才的兴奋之中。他虽然挨了那个小姑娘的骂,但他的心里还是挺舒坦的。因为那个小姑娘比他厉害,你听听,他头一句就说:黑小子,歪歪嘴,跑到茅子喝凉水。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谁能跑到茅子里去找凉水喝,虽然这不是真事儿,可经她一骂就有点意思,以后,他也可以拿这话去回敬与他对儿歌的人了。


  梆子就觉得嗓子痒痒的,还应该说点什么才对。他的情绪受到了鼓舞,这童谣会多了还真开眼界。比如说,他本来不知道宁津县是地名,就是他居住的地方,可通过儿歌,他知道了,而且还知道宁津县西边有一个吴桥县,还听说过吴桥县有火车站,那个火车站叫桑园站。他没有见过火车,可知道了火车站自然就离坐火车不远了。而且,他还从一些有头无尾的童谣中,懂得了很多知识,卖绳的卖菜的卖鼓的算卦的-------


  这时,一个小男孩儿一手抱着一只狗,一手揽着一只猫,立在角一门前,笑咪咪地问他:“小哥哥,你自己在说什么呢?”梆子愣住了,自己没有说什么呀?怎么这个小弟弟说他在说话呢?他在同谁说话,是自己的嗓子眼痒痒造成的吗?是不是不说点童谣就受不了。他停下脚步,望着小男孩儿问道:“小弟弟,你愿意听儿歌吗?我给你念一段。”小弟弟笑的更厉害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一连串地说道:“俺愿意听,俺愿意听。”梆子摇头晃脑,指着他抱着的小猫,大声地念起一首有头无尾的童谣:
                                          
                                          老猫老猫,上树摘桃,
                                          摘了两筐,送给老张,
                                          老张不要,气的上吊,
                                          上吊不死,气的烧纸,
                                          烧纸不着,气的摔瓢,
                                          摔瓢不破,气的推磨,
                                          推磨不转,气的吃饭,
                                          吃饭不饱,气的穿袄,
                                          穿袄穿不上,气的上炕,

--------


  梆子越走越远,待他拐过了那个墙角儿,就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哭喊:“俺要听,俺还要听------”梆子急忙回应一句:“你要听我也不给你念了,我还要念书去呢?”


  梆子终于来到了学校,看到同学们正在向外搬凳子,规规矩矩地排在教室门前的空地上。而对面的讲台上,坐着一位穿着军装的留着长胡子的老人。他急忙跑到教室,搬出凳子,和同学们并排坐在一起,这时,台上就传来那位老人的声音。很显然,老人是一位老八路,是来给他们忆苦思甜的,更让梆子感到新奇的,老人居然也用儿歌的形式教他们,居然也会唱歌。
                                         
                                         小弟弟,才七岁,
                                         参加抗日儿童团,
                                         站岗放哨称模范,
                                         见一人,问一人,
                                         开口问声哪里去?
                                         拿出路条我看看。

  老人用粗犷嘶哑的喉咙唱完,又对他们说:“同学们,这就是过去我们鲁北地区的《儿童团》团歌。我之所以用这首儿歌做为开场白,是因为这首儿歌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儿童们年龄虽小,却也知道打鬼子,也明白打鬼子的道理,也在为打鬼子保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冀鲁边区是鬼子重点占居的地区,对我们的村庄进行无数次的扫荡。杀害我们的抗日队伍和平民百姓。我们这里是鬼子的大后方,他们在我们这里抢粮食,杀人放火,在我们宁津县设立了二百多个据点,成为当时鬼子的侵略我们中国的模范县,还曾不止一次地受到鬼子上司的表扬。他们为什么要在我们这里建立这么多的据点,投入这么多的兵力。就是怕我们组织抗日武装在背后给他致命的一击。”


  “可是,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把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在这一点上,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将军是最有体会的。他的家乡就是我们东邻乐陵县的,为确保家乡平安,当时,他率领二十九军的官兵在仓县的唐官屯、马厂一带阻击鬼子,与鬼子展开了一场激战,在雨水里坚持了四十多天。白天,鬼子依靠大炮坦克进攻过来,黑夜里,二十九军的官又挥舞着大刀片攻回去,愣是让鬼子没能前进一步。”


  当时,我们唱着《大刀歌》,同支前的群众一起,为宋哲元将军的部队,送粮送饭送药品物资: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是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是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

  可这时,将介石却要让宋哲元将军撤了下来,换上了听他的话的四十二军。果然,四十二军与鬼子刚刚相遇就落荒而逃了。


  说到激动处,老人又唱起了《冀鲁边进行曲》:
                                            
                                            东临渤海,西携津浦,
                                            南屏黄河,北迫平津,
                                            这里是敌人深远的后方,
                                            曾经混乱沦亡。
                                            这里是我们坚强的阵地,
                                            津南,鲁北的屏障。
                                            我们举起抗日的大旗,
                                            驰骋在广袤的平原上

---------


  梆子静静坐在椅子上,瞪大眼睛,听着这让他心跳的故事和新鲜的歌谣,在脑海里认真地记着。有些话他听不懂,有些词他记不住,但他知道,就像他从自己一些熟悉的儿歌当中学到一些知识和道理一样,他也能从这些歌谣里了解到当年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能懂得更多的知识和学问。懂得鬼子为什么要侵略我们中国,懂得有那么多的人为什么要打鬼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被鬼子杀害,鬼子为什么要来抢粮食,为什么要杀人放火实行三光政策。为什么要进行残酷的扫荡。


  他现在不能去问台上的老人,他想,以后他要想法设法打听到了解到八路军在这里打鬼子的故事。


  他还记住了一些人的名字,这些人的名字是和英雄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都在宁津县这块土地上战斗过,生活过,在这里流过汗水和血水:宋哲元将军,黄骅烈士,马振华烈士,肖华司令员,付继泽司令员------还有那些至今还找不到名字的无名英雄。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梆子听得热血沸腾,他终于从一个个有趣的童谣里,走进了一个民族的歌谣,走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走进了苦难深重的祖国。


  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歌谣。这才是最应该记住的歌谣,这些歌谣让他变得也高大起来。他忽然觉得自己己经懂得了很多。



[ 本帖最后由 谢文成 于 2008-11-14 11:24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11-19 14:36 | 只看该作者
儿歌里有民俗文化,儿歌里有生活常识,很好的一篇。问候谢主席。
3#
发表于 2008-11-19 17:44 | 只看该作者
汇聚了这么多优秀的民歌童谣,读来真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篇作品借助小说的形式,贯串起许多歌谣,真不错。但这里没有小说情节,究竟是算作小说或是散文呢?一下还拿不准。问好谢主席!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3: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田老师和高老师的鼓励,小说写的不太好,有些散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9:53 , Processed in 0.0481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