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从小生长在水边的孩子,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会跑就开始游水,几乎是我们这辈孩子的共同特点。水里的荷花开放时,气候也开始炎热起来了。这时会水的孩子早已按捺不住,约几个同伴来到村西头的菱角湖边,尽情地玩起水来了。有了第一批人的召唤,洗澡戏水的孩子一天比一天增多,就是那些平时说话都还有些腼腆的女孩子们,也禁不住清凉世界的吸引,悄悄来到菱角湖出水口下游的菱角河里游起水来。 菱角湖其实是一个荷塘,水面不大,水也不怎么深,底子较平实。我记事时,湖的三面紧连着一望无际的莲田,密密麻麻地长满了菱角和荷花。听说水塘是修建到大队的公路时,统一在这里取土形成的。它就紧靠大路。路中间有一座石桥,桥洞可容三个孩子并排通过。菱角湖的水从桥下进入更浅的菱角河。大概是路上可以放衣服、晒肚皮的缘故,这儿成了孩子们消夏的乐园。 每天中午,大家不约而同地先后集中过来,胆大的扎猛子潜水,会游的施展自己“狗刨”、“蛙跳”、“晒肚皮”的本领,初学的先到菱角河里“顺水推舟”,舞动四肢进行适应性训练。累了,就爬回大路上,铺开衣服晒一阵太阳。不用大人教,也不用教练帮,一个夏天过去,再笨的孩子也都会“狗刨”了。 平时,没有谁家的父母反对玩水,但已经上学堂念书的大孩子们,老师一般是不支持的,如果因为洗澡逃学,老师还会处罚。 我喜欢游水,但从未旷过课,但有一次却突发奇想,提出一个玩水的新招,耽误了一个下午的课,被张老师打了两教鞭。 那已经是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候的事了。在讲毛主席诗词《长征》时,黄老师结合讲起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其中有二十二名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为了阻止红军,国民党反动派撤走了桥板,红军勇士靠攀爬铁链,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到了对面,为大部队的进攻开辟了道路。我在被故事深深触动的同时,联想到了村北头宽大的北龙河——何不也来一次飞夺泸定桥呢?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大家立即表示同意,并讨论决定:由我、木星和小鼻涕每人负责拿一条家里的棕绳或者麻绳,小泉和家禄每人削一根木桩,饭后就到村北头集中。 大家匆匆忙忙地吃过早饭,汇集到了北龙河边,选定了河面最宽、河水最深、河岸也最高的一处,兴冲冲地开始实施起计划来。我们先在南岸钉下木桩,把三股棕绳绞在一起,牢牢地拴在木桩上。然后,由我拉起绳头游到北岸,找块石头钉下丢过来的木桩,系上棕绳拴牢实。接着,他们四个脱去衣服,尽力模仿红军勇士的动作,用双手和双脚紧紧地抓住棕绳,仰着身子鱼贯往南岸攀登。身手敏捷的小鼻涕第一个爬了过来,脖子、胸脯、肚皮和鼻尖上都被干硬的棕毛划出了几道血印子。家禄胆小,爬到中途心虚起来,进退不得,咕咚一声掉到了水里,吃了几口水后才翻过身来,游回了北岸。 我本来应该第一个冲回北岸的,但看到小鼻涕肚皮上的血印子也心虚了。 “棕绳干,棕毛太硬了。”还是小泉先发现了问题。我们又叫家禄解了绳子,丢到水里浸泡后被我们拖上来,换下干的一头,叫木星拖了游到对面拴住。我第一个爬了过去,血痕真的少了许多。 大家反反复复玩了几次,一致认为好玩,就是肚皮沾不到水,晒得难受。动了一番脑筋,决定把战场搬到海岸最低的地方。 这一回果然好玩了不少,在攀爬绳子的同时,大半边身子泡进水中,借到了水的浮力,“进攻”起来省事了好多,也快了好多,同时,对面的“敌军”也可以用手不停地戽水,借以阻挡进攻的人顺利前进,十分有趣,越玩越上瘾。 时间过得真快,这一天,不知不觉就玩到了下课的时候。第二天,读五年级的我和小泉被张老师打了教鞭,罚站了两节课,四年级的木星、小鼻涕和家禄也被罚了站,还叫写了检讨书。 但从此以后,“飞夺泸定桥”成了我们崭新的玩水项目,还被其它的小伙伴们学去,在菱角河、村心河上不断上演,成为我们最稚嫩最年青的得意之作。 [copyright]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zhaoyanq 于 2008-11-19 15:0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