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0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走过苦难——我的乡村世界(2)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9 1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章



  从观音阁到财神殿必经齐心桥。寒风刮得人脖子往衣领里直缩。这下雪天在哪儿都是一样的冷,躺在床上也一样不得安心。

  只是这眼前美丽动人的世界,银色风景让人觉得如此美不胜收,你看那寒山白雪,红墙玉瓦,古箐幽森,小桥流水,绕寺而过,端的是深山藏古寺,白雪映山林。

  在我的印象中,永胜小镇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南方小镇,也是一个经历了重重劫难至今依然存在的地方,在我梦魇般的潜意识里有着对灾难的一种深深地恐惧。从我记事起,我就曾在我们生产队昔日晒粮的场坝里,在用油毛毡、塑料布户外搭建起来的简易帐篷里睡过,那一年是唐山大地震之后,据传滇西北这一片也要发生大地震,人心惶惶地,我的父母就带着我和我的姐姐住进了临时搭建的帐篷。后来因为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发生地震,最后只好取消了地震的预防,人们才陆续的搬回了自己原来的家,重新过上了一如往前的平静生活,虽然地震预警已经取消了,但人们还是在提心吊胆中惶惶度日。虽说在这以后,每一年里总是不大不小的要闹上几场自然灾害,可是危机四伏的永胜小镇,大一点的自然灾害却始终没有来临。

  我在永胜小镇居住了将近三十年的时光,从未像现在一样认真地对待自己家乡人民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只有现在才真正客观地看待,才知道一切事物的来龙去脉与往事前因。对自己不曾亲身经历过的事,我总是漠不关心,淡然处之。我的眼里只有一个单纯的意愿,就是如何离开这里,去外面寻找自己的一方天空,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所以周围的一切,只要不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就毫不关心,我仅仅是只对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抱着孩子般的好奇心。

  我怀念从前的我。故乡是遥远的滇西北高原,孕育着思想和情感的摇篮,成就理想却又被理想抛弃的地方,夏日一望无际的草,冬天漫山遍野的雪,正如一个经常搬家的人一样,不管怎样搬来搬去,却仍旧在这片故土之上。搬家的过程也正是一切边疆移民史变迁的过程,而历史所有荡气回肠的旋律,无不是由变迁谱写而成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远离我的出生地、成长地,但我曾身为一个背井离乡,漂泊他方的打工仔,深感在城市生活中残酷的生存竞争里,苦苦挣扎的艰辛,流浪的心、寂寞的爱,以及常年在外漂泊的无依无靠,让我时时渴望一种生命的归属感。

  在这里乡村的水土已经渗入我的血液,而且这个小镇又因为有了我而显得有所不同,甚至可说因为有了我而有所改变。这构成了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个乡村城镇的命运的奇特性。因而也可以说我的"原产地"和我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

  当我流浪在都市的屋檐下,想找回真实的我,当我时常遥望城市的天空斑斑点点的星光,城市很静,时而有车的喧哗声划过寂静的夜;城市很疲倦,总是沉寂在黑夜的梦里不复醒来;城市很温暖,但要用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才能换来。尘世间有太多的面孔,每一幅背面过后,都会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我们不是植物,不能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所有不能解开的心锁,不能抗拒的声音,不能防御的刀锋,不能不痛的伤口,最后,都是不能不皈依的虚无。都在背起沉重的行囊辗转离乡的那一瞬间,泪眼朦胧,爱恨缠绵。任由无怨的青春,在窗边的风中飘逝。

  于是我等眷恋乡土的人最终离去或留下,只是听惯了乡村世界中那五花八门的呼喊,或悠长得遥遥无期,或短促得不可再闻,或深情依旧一如往昔,或绝望得一塌糊涂无以复加。只是觉得在那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呼喊里面,一个个隐藏在灵魂背后如花似玉的影像,绝唱悲泣。

  还是同样的场景在红尘中颠来倒去,还是同样的呼喊在人世间惊天动地,只是目睹着人们的悲欢离合,路短情长,觉得仅仅要为平安体面、衣食无忧的生活就够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忙碌操心一生一世了。

  所以我才千万里追寻着你,哪里才有我真正的乡村天堂、精神家园?哪里才有天堂一般家的感觉?

  于是我从永胜文史资料上了解到的,永胜小镇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劫难,都与这生我养我的皇天后土大有关系,只是从前幼稚无知的我,未曾知晓发生在滇西北高原上发生的一切事物,只有到现在才是真正要揭开一切灾难序幕的时候。

  我记得永胜从古至今经历过的几次大的灾难,还记得在众多前人题咏的诗词歌赋中,有前清康熙年间的永北才女张瑞贞所写的:"吴公仙笔遗沧东,水难火灾赞感通。石壁描真多显化,全凭妙手夺神功"的诗句,诗中所言天灾,即是永胜小镇在明朝正德六年,发生过的那一次八级大地震,当时的北胜州城全部倾塌,死人数千,淹没土地二万余亩,地震波及到观音像的西部。诗人把它称之为天灾,又观音阁濒临河水,秋霖暴雨,洪水泛潮时,常有漫延至观音阁前之苦,诗人把它当成水难,诗人对观音"大慈大悲、功德无量"的信念是极其虔诚的,在这里她又自比作观音一样,天灾水难给她吃尽了人间苦头,不知何时才能脱离苦海,这样一首出自永胜古代女子的诗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记住这首诗的同时,也就记住了与观音阁相关的红颜往事,诗词典故。

  观音阁时到今日,几经毁灭后又经广大人民群众修复重建,每逢到庙会热闹非凡,场面壮观,从中原一带传进来的洞经古乐,在这里得以传承,每到赶庙会的时候,永胜的斋姑娘与烧香拜佛甚勤的善男信女便聚集此处,齐诵《妙法莲华经》、《观音心经》等,在洞经古乐那悠扬古朴的音乐伴奏下,白发苍苍的斋姑娘跪倒在佛像面前,一边用颤巍巍的手在翻阅着古老的手抄本佛经,一边在用手轻敲木鱼、铸磬,口里喃喃念诵着满天诸佛菩萨的圣名圣号。佛前供养的尽是鲜果鲜花;案上安排的皆是素肴素品。在观音阁大殿之中,辉煌宝烛,条条金焰射虹霓;馥郁真香,道道玉烟飞彩雾。整个灵源箐就笼罩在一片神秘的佛教文化气氛中。

  灵源箐石刻观音像,不仅在绘画、镌刻工艺方面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而且在整个丽江古地震遗址的地质地震研究方面,也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我记得当年的大地震就是从这里划分边缘界线的。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北胜州发生八级地震,北胜州城陷塌,石门关、红石崖崩裂,而相距地震中心仅二三公里的壶山石壁以及石刻观音像却完好无损,形成极其明显的分界线。在当时就被人以为是菩萨显灵,护佑众生,现在更是由于历经灾劫的石刻存在,足以提供永胜县城和郊区近千年的地震动向和地质构造的佐证资料,以资科学研究考察此奇异现象。

  更何况在去年发生的永胜县“8、4”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期间,我曾看过永胜县文物管理所为我提供的受灾情况报告。在二零零四年八月三日夜至四日凌晨,丽江市永胜县境内普降大雨,特别是灵源箐以东持续下降暴雨,洪水、泥石流俱下,灵源箐地下沟渠盖板被洪水、泥石流冲破,大量泥沙、洪水涌入寺内,水深达1.2—1.6米,泥沙堆积厚0.4—1米淹没面积达3000M2,寺内堆积泥沙1500M3,所有4座古建筑内都已进水,墙体受损,大部分屋面漏雨,两座古建筑屋脊部开裂漏水,长廊全部堆满泥沙,河道两边挡墙底脚被洪水冲击露脚200米,有10米被冲垮。这次灾害给永胜县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灵源箐观音阁造成极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大约在160万元,间接损失更大,后遗隐患相当严重,如果河道两边挡墙一旦倒塌,整个灵源箐内的古建筑、所有的文物古迹将毁于一旦。



[ 本帖最后由 杨映红 于 2008-11-19 17:28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11-19 17:13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慢慢欣赏。段落之间的空挡大了些哦。你很勤奋!向你学习!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7:14 | 只看该作者

而就在这一天,8月4日(农历6月19日)。



  而就在这一天,8月4日(农历6月19日),适逢举办一年一度的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的庙会,大量群众络绎不绝的前往观音阁进香,而观音阁就建在羊坪河边,汹涌的洪水已漫过桥面,房屋及桥梁随时随地都有被冲塌的可能性,非常危险。在这里,我也同样身临其境,度过了一天令我终身难忘的悲情时光。

  在这里,我看到了当天由永胜交通警察大队,永北中队队长何星雨负责率永北中队民警、协管员,把警力重点安排在灵源路和灵源箐之间,与永胜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取消了庙会,取缔了那些卖香条纸火的摊位,劝返和阻止群众进入灵源箐危险地段,以防造成更大的灾害和人员伤亡的情景。

  在早上8点左右,数千名从全县各地来的群众陆续地来到观音阁进香。拉着赶庙会群众的三十多辆茶花车、农用车,停在公路的两侧,交通越来越拥挤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骚动不安的气氛。

  朝山门走不远的地方,就是人们平日里烧香磕头视之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圣地观音阁,同时也是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区的区域,也是眼下正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昨夜的洪水从观音阁内的大石板桥上漫沟而出,遍布寺中,把弥勒殿里面的几个泥菩萨围困在其中,久久不肯离去,幸得寺内临河而建的长廊早被洪水冲破了几处决口,满寺的洪水才得一泄为快,否则后果愈发不堪想象。

[ 本帖最后由 杨映红 于 2008-11-19 17:21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7:15 | 只看该作者

参加这六月十九观音阁庙会的人五花八门

  

  参加这六月十九观音阁庙会的人五花八门,既有来自永胜县城附近的普通老百姓,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乡镇群众,当然在这络绎不绝前来游玩的人当中,除了准备在观音阁演奏洞经古乐的民间老艺人之外,也还有一些生活在人世间的斋姑娘,马帮后人等等。总而言之,到灵源箐观音阁赶庙会的人当中,不仅有前来焚香祈福的善男信女,也有闻说这里香火旺盛的来看热闹游玩的游客。这些人穿着朴素洁净的衣服,神情认真虔诚地持着香条、红蜡烛、纸火的手提袋徘徊在山门前,若即若离。

  当然在这天,每年都会在灵源箐庙会上钱赚得不少的小商贩也多早就从家里赶来,搭起了塑料棚子,迎接这一年一度的观音庙会,当听到何星雨等人要他们撤出摊位时,非常不乐意,思想上的抵触也很大,说什么也不愿意从这里搬走,后来还是经过他们的一再耐心的说服,他们才终于答应撤走摊位的。

  就在这时几声闷雷过后,伴着一道道撕裂天空的激烈闪电,雨便像水泼一般浇了下来。人群开始混乱。摊贩开始收档。还有几个摊档似乎不甘心就此收摊,而退回篷檐下,撑起了雨棚。但是人群渐渐的稀少起来,偌大的公路上只剩了来不及躲雨的三两人群。

  这时天色因为暴雨如注而暗得可怕。那些卖香烛纸火的与卖米线、饵块和熟食酸菜的,卖地方特色名小吃的都又挂起了雨篷,刚才还在慌慌张张的拆棚子的摊贩们,也因为风太大,雨太急,都统统躲到了摇摇晃晃的雨棚里避雨。在雨中我看着他们这些忙碌的身影,忍不住叹了口气。这些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啊,今天又要因为天公不作美而少收了一些希望。

[ 本帖最后由 杨映红 于 2008-11-19 17:20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7:18 | 只看该作者

在我的生活里,从来没有经历过像这样如此惨痛的日子,

  

  在我的生活里,从来没有经历过像这样如此惨痛的日子,灾难打破了佛门的清静,也打破了我的乡村世界的宁静。

  雨稍小一些,我也从避雨的地方跑了出来,最终我没有选择离开,我主动留了下来,和他们在这里一起自觉的维持秩序。

  在我身旁的是一个在文化馆里任职的音乐教师张金山,和他一同站在风雨里的是他的同事,几个年轻妇女,都是我所熟悉或不熟悉的文化人。在这里他们和民警在站在同一阵线上,用白色的绳子拉起了警戒线,用柔弱的身躯在风雨中筑成了一道人工墙。

  在这里,何星雨、冯自良、陈冬鸿等民警一边动员驾驶员把车开走,并在观澜桥外设置了警戒带,划出警戒线,一边劝说每位前来赶庙会的群众返回,不准进入观音阁一带危险的地段,以免发生不能想象的危险。

  然而有的天不亮就冒雨从家里赶来灵源箐,听不进民警同志的劝说,说什么也要进去敬上三柱香,劝返群众的难度非常大。一位从梁官上来的老太太,对何星雨说:“警察同志,我是从梁官专门跑上来的,我家也被淹了,我没有顾家里,是专程来求观音菩萨保佑的,求她保佑不要再下雨了,请你让我进去烧柱香,就一柱香,我马上就出来。”

  望着这满头白发的老人家,何星雨哽咽着对她说:“老人家,我家也是梁官的,家里的房子随时可能也被淹了。我们的心情也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老天爷不要再下雨了,但是你这样做解决不了问题,你要相信党,相信政府,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你走出困境的,这里太危险,桥梁、房屋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被水冲倒,为了你的安全,请你理解我们,我们不能让你进去。”经过反复耐心的说服以后,老人才打消了要进观音阁烧香磕头的念头,在观音阁的老大门处对着观音阁菩萨敬了香,了却了心愿。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人也越来越多,执勤民警及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已无法做到一个一个的去劝说群众,部分群众已屡屡越过警戒线,试图冲进观音阁,劝返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此刻,一旦有人进去,大量群众必然蜂拥而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就无法保障,在这危急关头,何星雨果断组织民警,再次发动前来一同帮忙的群众,冒着危险在桥边组成了人墙,用身躯挡住了去路,才使群众进不了寺庙。

  直至1点40分左右,数千名群众在何星雨等人的劝说下,才陆续返回,劝返群众任务圆满完成。而此时,他们的喉咙已隐隐作痛,声音都已沙哑了。

[ 本帖最后由 杨映红 于 2008-11-19 17:20 编辑 ]
6#
发表于 2008-11-19 17:46 | 只看该作者
乡村注定了要苦难,向关注乡村的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7#
发表于 2008-11-19 17:46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乡村天堂、精神家园到底在哪里?终究在自己的心里。乡村有太多的厚重元素让我们无限感念。学习映红深刻厚实的文字!问好!
8#
发表于 2008-11-19 23:23 | 只看该作者
走过苦难,脚步虽然那么重,但我们毕竟已经走过,也许心中有爱,心头有火种,就能点燃希望的灯。问好!文字很厚重,欣赏了! 
9#
发表于 2008-11-20 20:47 | 只看该作者
身在异乡流浪,心却时时牵挂梦想的家园, 那是如何也挥之不去的思念
学习问好杨老师
10#
发表于 2008-11-20 22:33 | 只看该作者
永胜是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人杰地灵,风光也非常的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07:35 , Processed in 0.16516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