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72|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怅望千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0 1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怅望千秋

          一

  去敦煌的路很远。
  

  那是驼队马帮走过的路,竹杖麻鞋走过的路,高僧戍卒走过的路,西风流云走过的路……
  

  那条路必须靠心灵去走。在阳关,等一场雨或者雪,洗净灵魂的污垢,然后再去穿越时间的旷野,眺望三危山,于古铜般的落日里,抵达西北最神秘的圣地。
  

  书上说,“敦者,大也;煌者,盛也”。那么,敦煌,仅仅是人烟阜盛么?仅仅是繁华喧嚣么?
  

  一千年逝者如斯。
  

  一千年尘埃落定。
  

  一千年后的我,还能看见真正的敦煌吗?

                
           二
  

  敦煌的背景是茫茫沙漠,还有雅丹地貌。最远处是祁连山,雪峰的光芒映照着地老天荒的大漠。
  

  那座不大的城隐在沙山之间。天很蓝,是那种纯粹的蓝,处女的蓝,童话世界的蓝。据一个僧人讲,在秋高气爽的夜晚,人能够看见佛光从山顶升起,露珠般的星星会落下来,照亮每一个尘世的灵魂。
  

  我来时,天上正好飘着细雨。敦煌城迷迷蒙蒙,对面的莫高窟黑煞煞一片。游人已陆续离开,到处飘摇着彩色的伞盖。好多人一边走,一边抱怨,说是莫高窟的门票太贵,花五十元钱看那些破碎的壁画,实在不值。望着那些青春貌美的红男绿女,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敦煌确实没有多少旅游价值。它的高古玄奥,它的荒寒破败,它的佛光禅影,绝非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和理解。
  

  敦煌的星月、流水,敦煌的黄沙、绿树,敦煌的佛陀、菩提,离我们的精神世界太远了,永远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和传说。

                

            三
  

  坐在三危山的脚下,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敦煌的民间故事里说,是乐樽在云游西域的途中,看见了三危山顶的佛光,确信此地为佛祖的住锡之地,然后就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从那以后,历代僧侣都来这里凿壁挖洞,塑佛绘画,近千年岁月,才完成了莫高窟浩大的工程。
  

  史书上从没有出现过他们的名字。苍茫的历史烟云遮蔽了那些面容清癯、神情高古的和尚与工匠的身影。在时光的天空里,我们只能听到些斧凿崖壁的声音,空空洞洞如青铜的回响。
  

  七百五十个洞窟,七百五十只眼睛,在雨雾迷茫的黄昏,也不知道它们在凝望什么。


  百年过去,千年过去,我坐在这里,想到的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想到的是敦煌的经卷、文书,想到的是精美的雕塑壁画,还有那缠绵婉约的曲子词。但距离莫高窟最近的人早已成为时间的灰烬,如豆的油灯,闪亮的铁器,伛偻的背影,虔诚表情,都被尘世的雨雪一一剥蚀,随着流水西风飘逝的无影无踪。

  沙漠里没有风花雪月,没有鸳鸯蝴蝶。
  

  透过岁月的烟尘,我始终能望见那一双双手,是抄写过《波罗密多经》的手,是握过锄头犁把的手,是青筋暴凸老茧层叠的手。许多手都擎着信仰的灯盏,在冰冷的石窟里摸索,透出梦幻似的一圈圈黄晕……
               
           四
  

  漫漫的西风卷着流沙,从千佛洞脚下的河谷里呼啸着过去了。
  

  恍惚间,我听到了喜多郎的音乐,清澈宁静,苍凉中有几分幽怨。洞壁上的荒草和野花在风中瑟瑟摇晃,犹如谁在弹拨地老天荒的琴弦。
石窟幽暗。借着一丝天光,我仔细地观看着那些壁画。年年岁岁,风沙侵蚀着这里的一切,包括壁画上的形象与颜色,许多地方或剥落坍缩,或漫漶不清,看过去就像斑驳的梦境。
  

  审视壁画的内容,不难发现佛教的真谛:天地已慈悲为怀。萨陲那王子面带微笑,割下自己的肉喂养小虎,让它们免于饥饿,远离死亡。他挽救了几个无辜的生灵,而自己也就顿悟了佛性。
  

  我熟悉佛经中的这个故事。萨陲那一生乐善好施,曾在天竺神木菩提树下打坐念佛,头顶苍天,脚踩大地,他说,天地在此,众生平等。
  

  闭上眼,我的脑海里突然映现出一个远古时代的画面:天蓝海阔,风清云淡,百鸟在林中啁啾,群兽于水边嬉戏,银杏树下的三叶草托着露水和阳光,蓝斑凤叶蝶在翩翩起舞……
  

  萨陲那啊,你难道就是滚滚红尘的前世么?
                

          五
  

  那么,我们的今生是什么?来世又在哪里?
  

  我问佛陀,佛陀沉默不语。
  

  依然是千年前的泥塑,依然是满面风尘,依然目视苍生,依然慈爱端庄。
  

  秀骨清像,那是魏晋的佛。
  

  丰腴肥硕,那是隋唐的佛。
  

  飘逸俊秀,那是宋元的佛。
  

  他穿过汉代的帛,唐时的绸;披过明朝的纱,清代的缎。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商贾戍卒、达官贵胄、文人墨客,把人间的温暖加在佛陀身上,而他们也得到了一种期许,满足了一种心愿。
  

  然而,没有谁能够真正地走进佛心。
  

  佛说,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
  

  佛说,以音声求我,不能见如来。
  

  敦煌石窟里的茫茫黑夜,只有佛陀能洞见它的边界,那里盛开着白莲花,每一朵都在月光里静静摇曳。
  

  也许,人永远只在佛的面前烧香磕头,不管来生,只问现实。
                

            六
  

  245号石窟,墙壁上画满了飞天女神。
  

  我抬头仰望,发现所有的飞天怀里都抱着琵琶。背景是迷茫的天空、云朵,虹影在那里幻现,白鸽伸开翅膀,在佛光中飞翔。
  

  琵琶弦上的歌谣喑哑了,《阳关三叠》的乐音早跌落在沙漠,变成一片死寂,一片空茫。一千年的日升月落,一千年的风沙漫漫,一千年的开启闭合,曼佗罗花已经凋落,古莲子也不再发芽。
  

  神的光辉消隐之后,剩下的只有人的躯体。红唇闪亮,胸乳丰腴,姿态曼妙。那么多的飞天,该是在溪边浣纱的村姑吧?该是舞姿翩翩的宫女吧?该是相思绵绵的少妇吧?

  在黑暗中等待着。

  在寂寞中守望着。
  

  梦依旧,情依旧,飞动的姿势依旧。
  

  没有什么比坟冢之内的飞翔更残酷、更决绝的了,没有什么比绝境之中坚守梦想更痛苦、更高洁的了。
  

  舞带当风,天衣流转。千年的顾盼,万年的守望,润泽的莲瓣依旧落不到枯槁的手中。
  

  望着黑漆漆的岩洞,我真想朝她们喊一声:小妹妹,跟着我回家吧!
              

            七
  

  月牙泉蓝蓝的,静静的。
  

  岸边的芦苇挑着璎珞似的穗子,在晚风里摇晃,雪白的花朵漫天飞扬。
  

  仿佛是,那一弯泉就在红尘边缘,泊着天光月色,泊着鸟影花影,泊着蓝莹莹的梦幻。
  

  游人都去了敦煌城。从这里望过去,不远的地方,高楼大厦已遮蔽了浩瀚的天穹,霓虹等闪闪烁烁,喧嚣的市声裹挟着欲望和骚动,越来越近。
  

  我看见一对恋人还在月牙泉边盘桓。姑娘穿一袭淡蓝色的裙子,倚着一棵白杨树,等待男友为她照相。
  

  裙裾飘飘,衣带飞扬。也许,在那个美丽的时刻,她的心里正酝酿着一个飞天的梦想吧?
  

  然而,月牙泉不会记住他们。
  

  当张大千、常书鸿远去之后,当斯坦因、伯西和化做烟尘之后,月牙泉的凝望中,只剩下空茫的历史岁月……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洪水河畔 于 2008-11-20 15:57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11-20 16:04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想去那里,却去不成,一定很美,如你的文字。
3#
发表于 2008-11-20 16:05 | 只看该作者
悠远空旷,豪放豁达之笔。
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6: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8-11-20 16:04 发表
一直想去那里,却去不成,一定很美,如你的文字。



荷花好,专门给你写了一个文字。想看不?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6: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山野闲人 于 2008-11-20 16:05 发表
悠远空旷,豪放豁达之笔。
问好



你批评,朋友。你过誉了。问好!
6#
发表于 2008-11-20 18:17 | 只看该作者
文笔灵性,思绪宽阔,文字洗练,诗韵浓郁,情愫饱满,这些特点,无疑对本文的艺术力彰显,起到了明显的提升与烘托作用,堪称美文,当以精华支持!
7#
发表于 2008-11-21 08:12 | 只看该作者
我一向认为好散文的标志之一,就是从各个向度来看,都能有让人惊喜的感悟。而这篇文章就具备这样的质地。作者对敦煌(莫高窟)厚重文化底蕴的描述,既是记忆之美的由衷铺展,同时也是一种神奇的魅惑,甚至起到了某种彰灼的作用。致使全文的重心由景而生发感悟,由情而写得深邃,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支持精华!
8#
发表于 2008-11-21 22:50 | 只看该作者
悠远,苍凉,厚实,忧伤。学习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15: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8-11-20 18:17 发表
文笔灵性,思绪宽阔,文字洗练,诗韵浓郁,情愫饱满,这些特点,无疑对本文的艺术力彰显,起到了明显的提升与烘托作用,堪称美文,当以精华支持!



谢谢敬老师支持,问好!评论中若有疑问就指示啊!谢谢!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15: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8-11-21 08:12 发表
我一向认为好散文的标志之一,就是从各个向度来看,都能有让人惊喜的感悟。而这篇文章就具备这样的质地。作者对敦煌(莫高窟)厚重文化底蕴的描述,既是记忆之美的由衷铺展,同时也是一种神奇的魅惑,甚至起到了某种 ...



人人心中都有标准,因心性,爱好,文养不同而异。问好杜版主,同意你的看法!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15: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08-11-21 22:50 发表
悠远,苍凉,厚实,忧伤。学习问好!



请如浩批评,问好!
12#
发表于 2008-11-26 15:58 | 只看该作者
再品老师的文字。
13#
发表于 2008-11-26 16:19 | 只看该作者
    游人都去了敦煌城。从这里望过去,不远的地方,高楼大厦已遮蔽了浩瀚的天穹,霓虹等闪闪烁烁,喧嚣的市声裹挟着欲望和骚动,越来越近。

    写的很灵巧,有些散文诗的元素,很飘渺的感觉在游走。佩服这样的心智和灵气,学习了,问好同行!

u=2993916689,4005733303&fm=0&gp=10.jpg (3.56 KB, 下载次数: 903)

u=2993916689,4005733303&fm=0&gp=10.jpg
14#
发表于 2008-11-26 16:40 | 只看该作者
  透过岁月的烟尘,我始终能望见那一双双手,是抄写过《波罗密多经》的手,是握过锄头犁把的手,是青筋暴凸老茧层叠的手。许多手都擎着信仰的灯盏,在冰冷的石窟里摸索,透出梦幻似的一圈圈黄晕……
…………
恍惚间,我听到了喜多郎的音乐,清澈宁静,苍凉中有几分幽怨。洞壁上的荒草和野花在风中瑟瑟摇晃,犹如谁在弹拨地老天荒的琴弦。
沉淀的历史,厚重的思想,凝练得字字珠玑的文章,如读一部长篇,感动着心灵。
欣赏并问好!
15#
发表于 2008-11-26 21:2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文字总是这样舒展大气,真是自愧不如。要好好学习呢。
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07:42 , Processed in 0.05463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