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4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找回“年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0 1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找回“年味”
   

    我至今还记得儿时在乡下老家过年的情景。虽然那时在饮食方面远不如现在的丰盛和齐全,但村人无论贫富贵贱,从初一到十五,都过得乐乐呵呵,有滋有味。


    腊月一开始,村里像“赵本山”“黄宏”和“范伟”那样的乡村“活宝”,就开始活跃起来,自发地组成“自乐班”,吹拉弹唱样样不缺,自编自演地早早忙活起来。那年月尽管上边号召“学大寨改造地球”,“过革命化的春节”,没有了冬闲的逍遥,冰冻三尺也要下地劳动,“自乐班”再苦再累,也不忘晚上加班排练节目。


    终于等到了大年初一,不光本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提椅柃凳早早就坐到戏台前,邻村的乡亲们扶老携幼从四满八方赶来凑热闹。一时间,台上唱戏的“疯子”和台下看戏的“傻子”,都过足了瘾,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像我这样的半大小子们,其实并不正而八经地看戏,总是成群结队的四处乱窜,嘴里唱着“过新年,穿新衣,放花炮,看大戏……”,手里则“蹦”“蹦”地不歇气地放着“二踢脚”、“冲天响”,使得戏台周围更热闹非凡。


   “自乐班”后来被公社“招安”,改称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可以挣工分排演“革命样板戏”了。正在上初中的我也被选中,扮演《杜鹃山》中的“杜小山”。那年春节,我们翻山越岭走遍了全公社13个大队,进行巡回演出。每到一个地方,老百姓就像见了亲人一样地端茶送水欢迎我们,挣着拉我们去他们家吃饭住宿。记得当时,由于我演“杜小山”名声大振,给我说媳妇的媒人都快踏断我家的门槛了。


    多年后我参加了工作,在一个边境县的县委宣传部工作,就在领导的支持下,亲自策划、组织了两次“社火活动”。过年期间,附近乡村的农民“秧歌队”纷纷涌进县城,一时鼓乐喧天,彩旗招展,万人空巷。白日轰响的鞭炮,夜晚灿烂的焰火,使一度过年时除了大吃大喝就是无聊清冷的县城,又添加了浓浓的“年味”。


    如今,在这座城市我已经过了12个春节,还没有一个春节能激发起我的兴奋点。好像什么都不缺,可惜除了电视里的热闹,和街市上的五颜六色,超市里的买卖兴隆,再也没有什么让人有所回味的了。因为独缺那份百年酝酿千年窖藏的浓浓“年味”。真想回到遥远的老家去,再过一过那原汁原味的春节。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西北平原 于 2009-1-10 16:23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1-10 16:37 | 只看该作者
从这篇笔触干练的文章里,传递出了崇尚质朴和谐的人文气息,回归原生态的意味强烈,不错的文笔,欣赏并问好朋友!
3#
发表于 2009-1-10 19:03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名乡下人,我还是认为乡下的年文化味道较浓些。
4#
发表于 2009-1-11 01:0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候乡下的年味总是浓郁着。不管生活如何丰盈,对于年,在乡下还是始终热闹着的。当然,过去的场景也许有的已经消失,但心里始终念想着。特别是作者文中提到的:村里像“赵本山”“黄宏”和“范伟”那样的乡村“活宝”,他们确实是乡村年里的快乐音符。在过去,我们这里有“正月过年,二月拜年”一说呢,不过现在正月十五一过,这年也就像结束了似的。文字触动性大。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15:47 , Processed in 0.0607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