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5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第十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 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牧歌 于 2016-9-2 12:51 编辑 <br /><br />前言   

彧是曹操的第一谋臣,也是三国时代最为杰出的军政大才。他在曹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可谓无人可比。曹操的崛起,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最终统一黄河流域,荀彧居功至伟。但最后却因不赞同曹操晋封魏公而遭忌,他与曹操的关系也彻底闹翻,最终落个饮鸩自杀的下场。彧的悲剧就在于他既想忠于汉室,又想侍奉主人,而曹操对于荀彧则只要求他忠心事主,他决不允许彧在政治上反对自己,更不允许他妨碍自己实现野心。就为了这一点,曹操不再顾惜彧对自己的巨大贡献,于是设法迫使彧自杀。
  也许人们会讥剌彧是明珠暗投,择主失误,但这种苛求对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彧活动的年代,举目天下,找不到第二个更能让他施展才华与抱负的主子;唯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唯才是举”的人才观,才能使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他的饮鸩自杀虽是人生悲剧,但对他一生的选择来说却并不遗憾。


                                    《三国故事新编》系列
第十篇
话荀彧:忠君之义与事主之情

荀彧,字文若,生于汉桓帝延熹六年,卒于汉献帝建安十七年。颖川颖阴人,出身于名门世家。祖父荀淑,曾做过朗陵相,官位虽不十分显赫,却以才识闻名于世,连桓灵时期的名士领袖王畅、李膺也拜其为师,世人称之为“神君”。他生有八个儿子,都以才学知名当世,号称“八龙”。他的父亲荀绲,在兄弟八人中排行第二,曾做过济南相。叔父荀爽,更是闻名当世,十二岁时即已精通《春秋》、《论语》,但从不应朝廷征诏。董卓秉政以后,为了网罗社会名流,又再次征诏他。他本想一走了之,但奉命征诏的官员对他监视得太紧,使他无法脱身,无奈之下只好随着使者来到洛阳,朝廷立即下诏,任他为平原相,还未到任,旋即又被封为光禄勋。刚刚任职三天,又被提拔为司空。前后仅仅九十五天,荀淑即从一介平民聚升为三公,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荀彧自幼即聪慧多思,勤奋好学,识见过人。南阳名士何顒评价他说:“这小子长大后肯定是王佐式的杰出人才。”荀彧长大成龄后,身材高大,形貌俊伟,凡见到他的人,都禁不住交口称赞:“多俊的男子汉!”
献帝永汉元年,他被当地举为孝廉,旋即任为守宫令。董卓之乱发生后,他请求外任,被任为亢父县的县令,才上任几天,他就弃官归家。回家后他对父老乡亲们说:“颖川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一旦发生战乱,这里少不了首当其冲。我们还是离开这个地方吧,千万不能滞留在这里。”可当地人舍不得离开家乡故土,还在留连观望。当时的冀州牧是荀彧的同乡人韩馥,专门派人来请他,他立即带领族人前往冀州,可当地人跟着去的一个也没有。
然而,荀彧还未到冀州,情况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袁绍以不正当手段夺取了冀州牧的位置,韩馥立脚不住,已流落他方。不过袁绍对荀彧因久慕大名所以还算客气,待他以上宾之礼。荀彧的弟弟荀谌和同乡辛评、郭图均被袁绍所任用。可在荀彧眼里袁绍是成不了大事的,因而他不愿成为袁绍的部下,只是暂时在冀州客居而已。
当时,曹操被朝廷任命为奋威将军,正驻守在东郡。荀彧毅然而毅离开袁绍,远赴山东去投奔曹操。曹操见荀彧到来,兴奋异常,高兴地对荀彧说:“你就是我的张良啊!”,并立即任命他为司马,让他担任谋主。这一年,荀彧才二十九岁。荀彧还带来了他的侄儿荀攸,也是远近闻名的人士,尤长于奇谋异策,后来还接替荀彧成为曹操军中的谋主。荀彧还给曹操推荐了另一位智谋之士,即东郡东阿人程昱,以后也成为曹操军事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
当时董卓专权,威震天下,曹操对此深为忧虑。他询问荀彧天下大势将会如何变化。荀彧对他说:“董卓暴虐无道,神人共愤,必然没有好结果,最终少不了死于动乱。”就在这时,董卓派遣部将李傕第兵攻略函谷关以东地区,一路烧杀抢掠,一直到达颖川、陈留一带。荀彧当初的话不幸而言中,留在颖川的人大多被杀害。
初平二年,曹操被授为兖州牧,后又被任为镇东将军。曹操与黄巾军在山东境内展开决战,,终于大破黄巾军,并获得兵员十几万,号为“青州兵”,并成为曹操军队的家底,曹操的实力也由此而大大增强。在这一过程中,荀彧以司马身份紧紧相随,常常为曹操献策。
兴平元年,曹操一家为徐州牧陶谦所害,曹操兴兵复仇,亲率大军征徐州,留荀彧守兖州。正在这个时候,曹操部属陈宫鼓动张邈背叛曹操,奉吕布为主人,在曹操后方作乱。张邈还派人对荀彧说:“这次吕布来目的不是别的,是为了帮助曹操攻打陶谦,你应该为吕布的军队提供粮食和物质。”不少山东的地方官吏都受到蒙骗,纷纷响应吕布。荀彧一眼即看穿张邈的险恶用心,知道张邈已经背叛曹操,将在山东作乱,于是部署兵力,加强防守;又立即派人告诉东郡太过夏侯惇,要他仅防张邈作乱。当时曹操留给荀彧的兵力很少,而原来的地方官员和带兵将领又多半与张邈、陈宫相勾结。吕布一到,这些人纷纷“城头变换大王旗”,都投向吕布一边。吕布仗着人多势众,兵分多路,攻击山东的地方州郡。还多亏荀彧、程昱、夏侯惇三人预作准备,守城有方,才保住了鄄城、东阿、范县三处,其余各州县都一一被吕布攻下。
就在形势最紧张的时候,豫州剌史郭贡又率领几万人来到鄄城,公开声言他与吕布是一伙,企图逼迫荀彧献城投降,使得鄄城内人心惶惶。郭贡又公开点名,要荀彧出城谈判,荀彧准备只身前往。夏侯惇坚决反对,说:“您是整个青州的主心骨,您这样去太危险了,不能去!”荀彧解释说:“郭贡与张邈之间,并非早有勾结。他现在来得那么快,未必已经打定了主意,我们要趁着他还未拿定主意的时候跟他说明利害,纵然他不能为我们所用,也要让他保持中立;如果我们置之不理,那结果就会触怒他,促使他下决心投靠吕布。”夏侯惇见荀彧说的有道理,同时也因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荀彧前往。郭贡见荀彧毫无惧色,以为鄄城早已作好准备,只怕易守难攻,于是就率领部队离开了,三地的形势得以转危为安。
荀彧又急速派人给曹操送信,告诉他山东形势危急,赶快回军。他与程昱、夏侯惇三人则向民众宣传,曹操即将回军,以树立民众守城信心。结果三地军民众志成城,终于守住了这三座城池,为曹操回军救山东赢得了时间。
兴平二年,徐州牧陶谦病死,因刘备对他有救援之恩,因而陶谦死前将徐州牧的大印交给了刘备。曹操见刘备轻而易举地得到徐州,禁不住心中大怒说:“我的杀父之仇未报,你却不费吹灰之力坐得徐州,也未免太便宜你了。我一定要先灭刘备,再对陶谦鞭尸,才能消除我心中的怨气!”于是立即传下号令,准备迅速起兵攻打徐州。
荀彧一听,赶忙去见曹操。他对曹操说:“从前汉高祖保有关中,光武帝拥有河内,都想方设法稳固自己的根据地,再以此为根本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战胜敌人,退可以有立足之地。因此他们虽也遭遇了挫折与失败,但最终还是成就了帝业。您本就靠着山东起家,山东是您的根据地,您平定了山东之乱,当地百姓对您诚心归服。况且黄河下游和济水一带,是天下的要冲之地,现在虽然遭到战争破坏,看起来残破不堪,但还是足以自保。因此,对于您来说,以兖州为中心的山东一带的重要性,就等于是当年汉高祖的关中、光武帝的河内,您必须牢牢地占有它。眼下您已经打败了吕布的部将李封、薛兰,乘着这股胜势,您再分出一支人马往东攻击陈宫,陈宫肯定不敢再往西用兵了。那样,您就可以利用这个间隙抢收已经黄熟的小麦,从而积蓄粮食,解决眼下严重的饥荒问题,战胜吕布也就有了保证。打败吕布以后,您就可以率军南下,讨伐淮南的袁术,那么您的势力就可发展到淮水、泗水一带。如果您舍弃吕布向徐州用兵,您就会面临一个两难问题:留兵太多,您的进攻兵力就不够;留兵太少,那么留下来的就只能勉强守城,那里还顾得上去抢收小麦呢?而且吕布就会乘着您后方空虚,四处攻掠,到时形势一变,老百姓的人心也会跟着改变,那么您就别想再拥有以兖州为中心的山东了,又会同前段一样,只剩下鄄城、东阿、范县三地了。如果徐州再拿 不下来,您就会变成连退兵都没地方了。现在陶谦虽然死了,却有刘备在坚守。徐州的军民也会总结以往的教训,相互间加强关系,互相依存,那力量就会增加不少。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您也必须考虑,那就是徐州一带的小麦已经收割完毕,如果当地军民来个坚壁清野,让您得不到任何粮食补充,那结果是难以想象的:既攻不下徐州,又得不到粮食,不超过十天,您的十万人马就会不战而陷入困境。前次您征讨徐州时,一路杀掠,当地人是难以忘怀的,他们将会引以为耻,从而人自为战,各自为守,至死也不会投降。就算您能攻下徐州,那您也不会真正得到徐州。虽然事情本来也有抛弃这个而取那个,或者是牺牲大的而去获取小的,用平安去换取危险,权衡一时的情势,不担心根本不牢固,也是可以的。可您现在是三者对您都是不利的,您又何必冒险行事呢。请您好好考虑考虑。”
曹操听了荀彧的这番话,仔细地想了想,最后还是接纳了荀彧的意见,没有坚持南征徐州。荀彧又向曹操建议说:“坐守兖州当然不行。您要解决军粮问题,最好是向东发展,进攻陈地。汝南、颖川一带本来就盛产粮食,您率部往那里去,军粮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何况河南境内的黄巾余党何仪、黄劭等掠夺成性,手里拥有大量的金银、布帛、粮食。这些军队又没有太大的战斗力,很容易被打败。您能剿灭黄巾余部,一来能得到粮食来给养三军,二来朝廷也高兴,第三老百姓免除了黄巾军的搔扰,也会感到高兴,一举而三得,这难道还不好吗?”曹操按照荀彧的想法,先在山东境内与吕布展开决战,终于打败吕布,迫使吕布向南逃窜,投靠徐州的刘备。在平定山东之后,曹操即率军挺进河南,大败黄巾余党何仪、黄劭,很快即占有河南全境。
由于曹操平定了山东、河南,朝廷为了嘉奖他,于是封他为建德将军、费亭侯。建安元年,因为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相争,发生大乱,关中呆不住了,于是前往河南,最后在杨奉、董承的保护下来到洛阳,并勉强在洛阳立脚,改元建安。可洛阳已是一片废墟,公卿百官连个居住的地方也没有,即使献帝也只能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土坯房里,东汉王室之衰已到了极限。
太尉杨彪见情势危急,只好向献帝建议说:“前次降诏给曹操还来不及发出去,现在曹操在山东,称得上是兵强马壮,最好征诏他入朝,让他来辅弼朝廷。”献帝点头,随即让杨彪前往山东去向曹操宣布朝廷诏命。
这个时候曹操也已听说献帝已经来到河南,于是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荀彧说:“从前,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争取到天下人心。现在天子有难,您在这个时候高举勤王大旗,拥护天子以顺从众人的期望,这是最好不过的策略。如果不早点采取行动,只怕别人会走到我们前面。”
曹操听了特别高兴,正准备收拾人马上路,忽然下面的人报告说朝廷派来的使者已经来到,曹操赶忙出去迎接使者杨彪。一接到诏命,曹操立即调动本部人马出发,前往洛阳。
曹操一到洛阳,立即得到献帝制器重和信任,封他为大将军,任荀彧为侍中,担任尚书令。曹操又接受董昭的建议,将都城迁往许都。从此,献帝与朝廷也就在曹操的掌握之中。
荀彧被任为尚书令以后,因为朝廷事务缠身,不方便外出,而曹操每逢大事必找荀彧商量。现在曹操经常带兵在外,总觉得少了个主心骨,于是就问荀彧:“您不能跟我外出,那么谁可以代替您做我的军中谋主呢?”荀彧说:“有两个人都比较合适,一个是荀攸,一个是钟繇,随您选一个。”曹操经过比较,觉得还是荀攸更合适一些,从这以后荀攸也就成了曹操军中的谋主。曹操曾多次称赞荀彧,说他最具眼光,善于识才、用才,凡是荀彧推荐的人都非常称职。
荀彧为人刚正、清廉,从不结党营私,更不任用小人。有一次,他的一个手下对他说:“您在朝中掌权,难道就不能让我做个议郎吗?”荀彧笑笑说:“官职的大小要依据人的才能。如果象你说的那样,只要亲近者就用,那我成了什么人了!”这个人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地下去了。
曹操南征徐州,最后擒杀吕布,荀彧虽未从行,可谋略却多半出自他。他先是向曹操进献“二虎竟食”之计,建议曹操以朝廷名义实授刘备为徐州牧,同时又暗中给刘备一封信,让刘备设法除掉吕布。后因被刘备看出用心而未照办。一计未成,荀彧又献一计,叫“驱虎吞狼”。即:一方面暗中给袁术写信,就说刘备给朝廷上表,请求进攻淮南,促使袁术去攻打刘备;一方面则以朝廷名义下诏给刘备,命他去讨伐袁术。这样,刘备与袁术之间必然会你攻我伐,虎狼相争的结果,势必会大大地削弱双方的势力。这一计后因吕布的辕门射戟而未成。荀彧再献一计,叫“掘坑待虎”,即设法将吕布逼入下邳一城,挖好陷井,把吕布这只猛虎逼入陷坑之中。最终如荀彧所料,曹操凭借优势兵力把吕布逼入小小的下邳,又采纳郭嘉的水淹下邳之计,使吕布这只猛虎最终为曹操所擒杀。
曹操自从拥戴献帝、迁都许都后,形势并不乐观。当时的情况是:北方有强大的袁绍,而袁绍又对曹操不服;东面有吕布这只猛虎,随时准备咬人;南面则有张绣、刘表,而张绣还刚刚在宛城打败曹操。就在这个时候,袁绍给曹操写来一封信,提出要向曹操借粮借兵,口气还非常傲慢。曹操心里非常窝火,但又不好明言,于是表现在行为、语言方面就与平常大不相同。曹操手下的人都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近日在宛城吃了败仗的缘故,钟繇也带着疑惑问荀彧:“曹公近日的行事不大正常,这是为什么呀?”荀彧肯定地说:“以曹公的心胸,肯定不会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应该是有别的事情影响到他的心情。”于是他就去询问曹操,曹操说:“袁绍这家伙太欺负人了!在我征张绣还未回来之前,他就打许都的主意。现在我回来了,他又以借兵借粮来要挟我,真他妈气人!我想讨伐他,可惜力量又不够,你说该怎么办吧?”荀彧说:“丞相,您不用着急,也不用生气。您是饱读史书的,您应该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总与他的才智分不开:才智杰出的人,即使一时失败,最后也会胜利的;相反,如果才智低劣,即使一时强大,但最终还是要失败的,刘邦与项羽的成功与败亡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能够与您争天下的,实际上只有一个袁绍。袁绍这个人外表看起来似乎宽宏大量,实际上内心却是为人忌刻。他既要用你,又怀疑你是否忠心;而您就不同了,您为人豁达,不拘小节,只看一个人的才能,而不去管别的小事。在度量上您就胜了他。袁绍这个人看起来处事稳重,但失于决断,这就往往失去好机会;而您就不同了,您办事果断,又善于应变。这就决定了您在谋略上胜了他。袁绍治军过于宽松,军纪不严,军队数量虽多,但不大好用;而您却军纪严明,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军队数量虽少于袁绍,但将士勇于拼命。这就决定了您在治军、用兵上胜了他。袁绍凭借袁家的高贵门第来赢得声誉,看重的是虚名,因此投靠他的人多是些表面上学富五车,但却没有实际能耐的人;您却与他反其道而行之,您诚心待人,不搞虚情假意。对自己勤谨、恭俭,而对那些有功的奖赏起来却从不吝惜,因此天下凡是为人忠诚、注重实效的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就决定了您在道德上也胜了他。您有了这四个优势条件,又有天子为您撑腰,您秉持道义来征讨四方,又有谁敢不服从呢?袁绍只是暂时强大,到头来少不了还是要败在您的手里。”
曹操听了荀彧的这席话,顿时转忧而喜,满面愁云一扫而光,并赞叹道:“您真是我的张子房,一席话把我的心也说亮堂了。”
荀彧趁势对曹操说:“我方的基本策略是先收拾徐州的吕布,至于袁绍,因他目前过于强大,我们还是先缓一缓。”
曹操点头说:“您说的对。我所犹豫的是耽心袁绍举兵入关,挑逗羌族与匈奴,往南则引诱四川的刘璋、汉中的张鲁,那么我方就要多方应敌,独自凭借兖州、豫州二州的实力来对抗天下的六分之五。您说那又该怎么办呢?”
既然曹操发问,荀彧就分析说:“袁绍想挑动关中势力来对付我们,做起来并不容易。关中拥兵自重的地方将帅有十几伙,相互间没法一致,比较而言,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看见殽山以东各种势力正在争斗,必然会拥兵自保。只要我们给他们好处,派遣使者与他们搞好关系,估计相互间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等到您把中原平定了,他们还是会按兵不动的。您如果对西面不大放心的话,您可以把钟繇派到陕西去,有了他,您就不必有后顾之忧了。
到了建安三年,曹操终于擒杀吕布,平定徐放;往南则大败张绣,逼使张绣投降。这时最大的敌人就是河北的袁绍了。
建安四年,袁绍自以为准备就绪,要与曹操展开决战了,于是先让陈琳作《檄豫州文》,大造声势。面对袁绍的来势汹汹,朝廷内开始人心惶惶。大名士孔融就对曹操说:“现在的袁绍土地广阔,兵力强大,田丰、许攸都是了不起的智谋之士,他们为袁绍出谋画策;审配、逢纪都尽忠于袁绍,得到袁绍的信任;颜良、文丑都是一代名将,勇冠三军,他们都是袁绍的统兵大将。要打败他们,谈何容易!对于袁绍,我们只能求和,而不能对抗。”荀彧反驳说:“你说的不对。袁绍虽然兵多,但军纪不严。田丰性格过于刚直容易触犯上司,许攸则生性贪婪而不守规矩。审配太过专权而缺少谋略,逢纪虽然果断但过于刚愎自用。审配与逢纪二人主持后方之事,肯定不会纵容许攸犯法,一旦严加惩治,许攸受不了,必然发生变乱。颜良、文丑只是一勇之夫,一战下来就可活捉他们。因此,我们根本用不着惧怕袁绍。”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因为军粮不足,曹操就想撤兵回许昌,但又拿不定主意,于是写信给荀彧,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在复信中申明自己坚守官渡、反对撤军的意见。他说:“现在我方军队数量太少、粮食又不足,这的确是事实,与当年项羽同刘邦在荥阳、成皋相持时的情形相似,双方谁也不肯先退,因为谁先退谁在气势上就输了。您现在以相当袁军十分之一的兵力,坚持官渡一线,就象扼住了袁绍的喉咙,使他进退不得,已长达半年。时间一长,袁绍方面肯定会发生内乱。这正是我们运用奇兵、奇谋的时候,千万不可错过这个机会。”
曹操本就对荀彧有一种特别的信任感,现在荀彧信中要他坚守官渡,等待时机,他自然相信荀彧的预见性,于是命令部下死守官渡,决不让袁军前进一步。接着,曹操侦知袁营大将韩猛押送粮草至前线,派大将徐晃率部前往袭击,结果所运粮草被烧,韩猛也被击败。不久,恰如荀彧所料,许攸因家人贪婪获罪,许攸本人也被袁绍斥责,在极其不满的情况下投向曹操。许攸刚刚投诚过来,即献计于曹操,派奇兵突袭乌巢这一袁军的屯粮之所,斩杀袁营猛将淳于琼,袁绍的另外两员大将张郃、高览又被逼临阵倒戈,袁绍引以自豪的两员名将颜良、文丑也在作战中被斩,谋臣田丰、沮授均因直言进谏一个被迫自杀,一个由于被押军中而被俘,战前袁强曹弱的形势不仅逐渐扭转,而且正向着对曹操有利的方向变化。
建安六年,曹操因为军粮不足,担心长期与袁绍相持而接济不上,同时也觉得袁绍刚刚打了几场败仗,,一时间没有力量进行反攻,于是准备掉转方向,南下进攻刘表,又是荀彧及时予以纠正。他对曹操说:“我们要趁着袁军大败、将士离心之机乘胜攻击,力争一鼓作气平定冀州。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挥师南下,就将给袁绍以喘息的机会。袁绍乘着这个间隙重新集结他的部队,攻击我们的后方,那我方的大好局面就将化为乌有!”
曹操本就习惯于倾听荀彧的意见,既然荀彧反对他的计划,那自然有其道理,于是他立即停止南下计划,而是掉头北上,重新将主力部署在黄河一线。仓亭一战,袁绍主力被歼,袁绍在忧愤中死去。曹操率军渡过黄河,继续向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发起猛攻,袁谭、袁尚大败。建安八年,曹操向袁绍的老巢——邺城发起最后攻击,终于在建安九年攻占邺城。在此期间,袁绍的女婿高干、部将郭援率部进攻河东地区,关右一带惊恐不安,幸而荀彧当初建议曹操派钟繇镇守关中,钟繇及时率领马腾击败高干、郭援,从而稳定了关中。
建安八年,曹操上表朝廷,为表彰荀彧的功绩请求封他为万岁亭侯。奏疏中对荀彧评价极高,说:“……侍中守尚书令彧,道德、品行都很突出,从少年时起一直到现在,都坚持修身慎行,虽然遭遇乱世,却始终忠心于朝廷,希望天下大治。自从我首举勤王之兵,四处征伐,荀彧与我始终协力同心,在我身边发言建策,往往多有奇效。荀彧的功劳可与日月同辉。自从皇上迁到许都以后,荀彧一直在您的身边主持中枢,既忠心耿耿,又勤勉恭顺。他的处境可谓是如履薄冰,但他既沉着应对,又积极进取,妥善地处理各种事务。天下得以初定,荀彧的功劳是无人可比的。朝廷应该让他享受显要的爵位,这样才能彰显他的功勋。”但荀彧自己没有野战的功劳,不应该得到这样显赫的爵位,于是就将曹操的表章压下,不上呈献帝。曹操知道后,又写给荀彧个人一封信,信中说:“自从与您共事以来,我主持朝廷政务,您成为我的左右手,全力辅助我,为我举荐人才,为我提出大政方针,为我策画种种谋略,多得无法胜数。一个人对国家的功劳不一定都是野战,希望您不要再推辞。”荀彧这才勉强接受万岁亭侯的封号。
曹操平定冀州以后,朝廷授他为冀州牧,有人向曹操建议重新恢复古代九州的建置,这么一来,冀州所管辖的地区就非常广大,天下人就更容易服从他了。曹操也多少有些私心,准备采纳这一建议。荀彧适时向曹操进谏,说:“如果恢复九州建置,古代冀州包括河东、冯翊、西河、并州、幽州、并州等州郡,那您夺人土地未免就太多了点。前些日子您打败袁尚,活捉审配,整个中国都震动了。冀州辖区内的人保不定个个都会耽心自己的土地保不住,那样的话,他们就会带着自己的人马死死地守住自己的地盘,而那些属于冀州辖区内的地方将吏,都将难以安心了。早些时候听人说关右地区的将领准备采取封闭关隘的办法,不让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如果现在听到朝廷要恢复古代九州的建置,肯定会认为您要侵夺他们的土地了。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即使有的人本来安守本份,但也少不了会相互恐吓搅乱是非。结果是:袁尚也可以得到宽恕,袁谭也可以怀有二心,刘表则可以保住江汉之地,那么统一天下就成了一句空话。希望您迅速带兵平定黄河以北地区,然后修复故都洛阳,再南下荆州,问罪于那些不服从朝廷的人,这样整个天下都会知道您是出于公心,臣民们也自然安份,天下即可安定下来,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有利的。因此,我认为现在谈恢复古代九州的事是很不合适的。”曹操听了荀彧的这席话,觉得恢复九州的建议的确是有害而无利,于是也就将这一建议搁置起来。
曹操对于歼灭袁绍集团、平定河北地区这一历史性的功绩,更多地是归之于荀彧。曹操在另一封奏折中说:“……荀彧提出的这两个策略(按:指坚守官渡与乘胜歼灭袁绍集团),起到了转危为安,化祸为福的功效。他的谋略之杰出、功绩之硕大,我是赶不上的。从前,先帝特别重视谋画之功,而不大注重对野战获敌的奖赏。古代的圣明君王同样推崇运筹帷幄之功,而把攻城拔寨之功等而下之。尽管前次已对荀彧之功有所赏赐,但仍不足以反映荀彧的非同寻常的功勋,希望皇上重新审议,增加荀彧的封地。”可荀彧却出自内心地予以辞让,曹操只好给荀彧个人写信,做荀彧的工作。信中说:“您的画策献谋,远远不止我表章中所说的两件。您总是那么谦虚,反复地予以辞谢。您是不是要效法古代的鲁仲连先生呢?但鲁仲连的行为、品格并不为圣人所推崇。从前,介子推说过:‘偷窃别人的财物,还要被称为盗贼’。何况您的计谋起到了安定天下的作用,您的功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上百件。我仅仅讲了两件事以表彰您的功勋,您就反复地加以辞让。您为什么那样谦和,那样注重高风亮节呢?”曹操认为以荀彧之功应该授于三公之位,但荀彧到后来干脆让他的侄儿荀攸出面辞让,前后多达十几次。曹操见无法说服荀彧,也只好作罢。
荀彧不仅自己为人谦恭、冲和,虽然身居显位,又积功无数,而且他还以自己的风范影响家人。他的兄长荀衍以监军校尉的身份镇守邺都,总领黄河以北军政事务。当曹操征讨袁尚之时,袁绍的女婿高干秘密地率军袭击邺城,荀衍及时发觉并采取应对措施,得以把高干一伙全部消灭,朝廷以此封他为列侯。曹操因敬重荀彧的为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安阳公主的。他的侄儿荀攸作为曹操的谋主,随曹操南征北讨,也多建奇功。可以说荀氏一家都享有高爵显位,但为人却谦虚平易,生活上也很低节俭。虽然朝廷多有赏赐,但他们往往把这些赏赐之物送给本家和故交,因而家里并无多余的财富。
建安十二年,朝廷给荀彧增加采邑一千户,加上原来所赐的一千户,合起来是二千户。这在建安年间,除曹操之外,再无人可比。
就在这一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事先向荀彧问计。荀彧对曹操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可谓后顾无忧,长江以南的地方势力已经陷入困境。我们可以一方面从宛、叶一路大举进兵,另一方面则从小路捷径轻装前进,打刘表一个出其不意。”于是曹操按照荀彧的计谋立即挥师南下。正好这个时候刘表病死,荆州本就人心惶惶,加上曹操的军队快速挺进,形成一种强大的声势,刘表的儿子刘琮一看挡不住了,也就开门投降。这样,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荆州,其进程完全如荀彧所料。
建安十七年,长史董昭给献帝上表,提出应给曹操进封国公。表文说:“自古以来,人臣之中没有一个赶得上丞相曹操的功劳,即使是周公、吕望也赶不上。他为朝廷四处征战,前后长达三十多年,扫荡各种恶势力,为百姓去除种种祸害,使东汉王室大乱后还能存在。这么大的功劳,怎么能与一般的臣子享受一样的待遇呢?应当接受魏公之位,荣加九锡。”但荀彧表示反对,他说:“丞相当初首举义旗为国勤王,秉持的是公正体国的心志、坚守的是作为臣子的谦退节操。身为朝臣应该从道德上去爱护丞相,而不应当用这种方式去讨好丞相。”曹操知道以后心里很不好受,觉得荀彧太不给面子。董昭也不顾荀彧的反对,仍旧坚持要朝廷授给曹操魏公之位,并荣加九锡。荀彧觉得这有违做臣子的大节,让他对曹操很失望,于是感叹说:“我实在没有想到今天会看到这样的事情!”有人把荀彧的话告诉了曹操,曹操听了免不了痛恨荀彧,觉得自己对荀彧那样信任、敬重,可到头来荀彧却公然反对自己,太让他失望了。
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征讨孙权。这时,曹操做出了一个反常的动作,他不是让荀彧留守许都,而是让荀彧与大军同行,荀彧不得已,只好随大军南下。他心里明白曹操对他已起了杀心,在部队到达寿春后,他就推说有病,不再随军队行动。可让他想不到的是,曹操依然不放过他。过了几天,曹操突然派人送来一个食盒,盒子上还有曹操亲笔题写的封记,可打开盒子一看,里面却空无一物。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荀彧知道曹操是告诉他,你对我已无任何用处,你还是自己去死吧。荀彧本就不是一个偷生的人,既然曹操逼迫他死,那就死了算了。他想我做的是汉朝的侍中、尚书令,是汉朝的臣子,那我就为汉室尽节吧,于是端起事先调好的毒酒一饮而尽。死时才五十岁。
荀彧的长子荀恽写信向曹操报丧。曹操这才知道荀彧已经死了。回想起荀彧与自己共事二十多年,出谋献策最多,是自己的有功之臣,自己因一件事不称心就逼他自杀,似乎也太过分了,想想也有点后悔,于是下令对荀彧进行厚葬,事后还上表朝廷,赠给“敬侯”的谥号。
荀彧之死,很多人都为他叹息,觉得象荀彧这样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名满天下的人正当壮年之时就死了,未免太过可惜。还在荀彧生前,就有人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魏文帝时的太傅钟繇曾将他比为颜渊,说:“一个明君将臣子视为老师,又看作朋友,自古少见。

2#
发表于 2009-2-2 2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牧歌 于 2016-9-2 12:51 编辑 <br /><br />同一主题的小说,请发在同一个主题帖后面。谢谢!

是那天 该用户已被删除
3#
发表于 2010-10-15 11:4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10-10-16 1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牧歌 于 2016-9-2 12:51 编辑 <br /><br />屏蔽3楼。

5#
发表于 2010-11-28 2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牧歌 于 2016-9-2 12:51 编辑 <br /><br />屏蔽5楼广告!

shibi611 该用户已被删除
6#
发表于 2010-12-4 05:4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发表于 2010-12-4 08: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牧歌 于 2016-9-2 12:51 编辑 <br /><br />就屏蔽6楼骗子广告!

8#
发表于 2011-2-12 1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牧歌 于 2016-9-2 12:51 编辑 <br /><br />好厚重的文字!提起俺再学习! :handshake

9#
发表于 2011-2-12 1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牧歌 于 2016-9-2 12:51 编辑 <br /><br />看起来好费劲啊,请多多排版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2 11:37 , Processed in 0.05253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