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859|回复: 9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四十六:乡村民俗(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5 1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土怀旧系列之四十六:乡村民俗(中)          
                      □文/于文华
         

  乡村自有乡村的脾性,就像一个人,一棵树的成长。
      特有的生命气息、历史传承、人文积淀、水土涵养,养成了一个乡村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俗。
     

  吹尽黄沙始见金。
     有些被日月抛弃了,有些被磨砺着创新了,有些依然被不屈不挠地被口心相传,被发扬广大,成为生命成长的骨骼,成为滋养灵魂中无法剔除的血液。


         二月二:麻子炒麦子
                     

                     二月到来,草芽发,
                       响堂峡里种庄稼。


                      ——西北民歌《王哥放羊》选摘

  北方大地到了二月初二,预示着春开解冻,地气上升,百草萌动,冰雪融化,即将拉开整地播种的帷幕,预示着又一个辛劳的日月即将翻开。

  老辈人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不好过!的确,欢欢喜喜的年过去了,正月红红火火的社火也闹腾过了,眼看已至二月二了,不觉想起旧时过二月二的情景来。

   旧书和戏文上有一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而那年的春节,惭愧地记得是母亲“用猫代替兔子”换来的几个钱度过的。家里养了一只猫,肥肥大大,机灵活泼,看着就让人欢喜,但年就说来就来了,没有几个钱。平时还好说,但过年最起码也要吃几顿像样的饭食。父亲就杀了心爱的猫,让母亲用一个竹篮子提着,特意安顿让我跟着,去家乡附近的火车站家属区去卖。一个中年男子揭开竹篮,说:这是兔子吗?我看咋不太像?母亲示意让十岁过些的我说话:就是的,是我爹沙漠里打来的。舍不得吃,提来让叔叔们吃,好换些钱过年。母亲脸上堆满了笑容:娃娃的嘴里有实话,他不会骗人的!我有些脸红,但还是依照排练好的话说:我们老师说了,欺骗别人是不好的!那人半信半疑地接过“兔肉”,讨价还价半天,终于成交了,换回些钱,凑合着过了年。

  日子不知不觉到了二月二。早上吃了一勺母亲做的拌汤,不到中午肚子就饿的咕咕叫唤,放学回家到厨房先探视一番,不见母亲的身影。哪里去了呢?灶火里也冷清清的,不像做饭的样子,父亲和弟妹们也不在家。心里就有些不悦,正要出门寻找,母亲背着一个背篼,里面是一些树枝,气喘吁吁地回了家。说是夜里风大,吹折了一棵老树。树干队里派社员截去,担房子,修农具,都行。父亲央求队长把树根送给我家。队长见父亲跑前跑后挺出力,二话没说就点头默许。

  一家人顾不得吃饭,全家总动员,齐心合力挖树根。

  树有多大,树根就有多大。树根有多长,树干就有多高。树根是泥土真正的骨头,它有血有肉,有坚韧的生命力。一棵树的成长,其实全在于树根的倾心呵护。而失去了树干枝叶的陪衬,树根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父亲往手心里吐了两口吐沫,手拿斧头,将横七竖八的树根砍断,前后左右都掏空了,一直挖到树根下面,一齐用力使劲摇晃,可树根就是挖不下来。父亲再往下面用铁锹掏了好一阵子,找到一根粗粗的树根,剁断了,树根才一个摇晃,倒在一旁。我们找了根刹车用的粗绳子,一直拉到家里面。没有院门,只是简简单单用树枝编织的篱笆门,一推就开,拉柴火可方便了。

  母亲念叨说:做啥饭呢?还的快些,不然娃们上学要迟到了?父亲说:做啥做,今天是二月二,炒一炒,你炒些炒麦子就成!

  粮仓底子里挖些麦子,母亲簸箕簸了几下子,又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个布袋子,加了些麻子,吃起来喷鼻香。喜欢刨根问底的我问父亲:为啥要在二月二,谁家都炒一炒?回答说是:一个冬天龙王都昏昏欲睡。到二月里,北方大地草根发芽了,人们要忙着春耕播种。种子种下没有雨水滋润可不行,二月二炒五谷,就是炒着要憋开龙眼,让它醒来呼风唤雨,带来又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母亲炒着半熟不熟,我就开始从铁锅里抓一把,烫烫地扔进嘴里,咀嚼一番,香香的滋味“刺溜刺溜”滑进了胃里,立时好像神奇的熨斗熨过一般,全身各筋各股都舒展极了。母亲说:别急,还没有放麻子!放了麻子,炒几下,我再抓一把烫烫地丢进嘴里。再抓一把,放入衣服的口袋里。炒熟了,母亲让我把口袋挣开,给我倒进去差不多有少半碗,让我吃着去上学。

  那天中午,我们村子所有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像过年一样高兴。人人口袋有炒好的东西,随意一抓,就可以扔进嘴里。张口一嚼,满嘴都是芳香的味道。我的麦子炒麻子,中才的炒黄豆,小安的又是爆玉米,相互交换着吃。炒豆子我们吃过。夏天偷一把豆秧,点着了,半生不熟的,不大好吃,但能解馋。再就是队里饲养场的牲口棚里抓一把,全是生的,不好嚼。小安家的爆米花好吃,是掏了炕洞里红红的灰,“霹雳巴拉”一阵子,就成了。嘴里就有了各种炒食的味道——其实,就是这些貌不惊人的五谷杂粮养育了乡村,养育了我们的家园,养育了生生不息的乡民!

  现在家乡利用二月二的炒货,加上甘肃儿童文学作家赵燕翼的《金瓜银豆》命名,开放黄羊川小杂粮系列,里面装着六种远近闻名的五谷杂粮:炒麦子(加少许麻子)、炒大豆、炒黄豆、炒脑核豆、炒青豆子、炒白豆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高档礼品,很是走俏。


  
       三月三:家家户户去上坟


                        三月里来清明正,
                        家家户户上新坟。


                            ——西北民歌《王哥放羊》选摘



   是黄昏的光景。

   我约上大爹家的瘦鬼(经常瘦骨伶仃,故名)、平儿,尕爹家的红红,都是一个爷爷的后人,去给奶奶上坟——顺便也给先人们烧点纸钱。谁都想跟着去,不是心里多么孝敬先人,而是各家都做了一点带肉的菜,顺便解解馋。道远,路有偏僻,我们吓唬弟妹说沙漠里有狼出没,他们才心犹不甘地哭叫着挣脱。

  几个人脚步急急地走着,去沙漠边缘,一个叫做沙洲城的地方。据传说,这里在历史上曾经人烟熙熙,车水马龙。后来植被稀少,沙漠侵袭,沙逼人退,成为不毛之地,人们才瞅准了这里。风吹过荒野,摇动野地里开始泛绿的芨芨草、苦豆子、骆驼蓬。远处有牧羊人在悄没声息地走,他的几十只懒散的羊在前面,低着头——还没有能肯吃的嫩草,只是急急地走着,像是散心又像是觅食。

  村子里许多人家的先人去世了,都埋在那里,成为一个不成文的公共墓地。我们一路步行着到了一堆堆黄土累成的坟地。人来于土,又归于土。女娲捏人用黄土,最后人还是回落于泥土。看见这里那里到处烟雾腾腾,纸灰飘浮。有些人家还拿着铁锨,给垮塌的坟培土,给破败的土埂(据说这是坟地的院墙)上土。

  深含悲痛的坟地,以静谧的方式迎接我们的抵达。我们脚步轻盈,唯恐惊扰先人的睡眠。循规蹈矩地,从坟地的豁口(意味人家的院门),放下东西,弟兄几个分头去野地地找了些干茨蓬。北方天气还有些冷,点着一把火,烤烤身躯,顺便把带来的菜用柴火烘烤一番。谁都心知肚明,给先人们祭奠些,剩下的可就是我们的。先将冥钞每个坟头都均匀地分开,取出一些用石片压住,然后跪在那里,用那堆火一一点燃了冥钞,仔仔细细烧的干干净净,再叩头,将带来的酒、菜分些祭奠在坟头。

  作完这一切,我们几个坐在离坟地不远的高坡上,开始吃带来的菜。瘦鬼显得特兴奋,大呼小叫地,说说笑笑,说先人吃毕了,剩余的就全是后人的。好像他上坟的目的,就是为了吃那些稍微像样的菜,就是为了解馋。其实,谁都心照不宣,但事一说破,就不太好听了。况且,在坟地不能这么张狂。我说:你不要这样开心,小心叫先人们“教训”一顿。他笑着说:我就不信!要不是这些吃的,我才不会上坟!说着,他用手去拿火堆上的瓷缸子。太烫,不好取。他硬是拿起来,烫的他呲牙咧嘴,忙忙放在崭新的衣服上,立时三刻衣服底襟上,就像裁缝用剪刀裁剪一般,利利索索剜了个洞。这下他才立马变了脸色:乖乖!这么灵验!以后还的确不敢在坟头上造次。

  没有先人,哪有后人。我必然是先人血脉延续的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所有人都一样。从先人的骨血精神中抽取的这一个。秉承着他们苦难中的挣扎,煎熬里的奋起以及做人的责任。谁都秉承着那个家族的血脉、气质、相貌乃至某些特殊的东西。先人对于我们,或许是个普通随意的名字,或许是张模糊的面孔,或许是一点暖味的轮廓,但他们生命的力量,精神的营养早已润入后来者的血脉里、灵魂中。
所幸国家能够顺应民心,将清明节作为国民节日,方便人们的祭奠与追思,给一心想行孝道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四月八:爷爷庙上把香上

                        四月里来四月八,
                        红绸裤裤白汗褡,
                           ——西北民歌《王哥放羊》选摘
   

  考了几年学,年年差些分数。父亲急了,去找瞎仙算命,母亲说到四月八爷爷庙上烧个香,许个愿,些许能顶用。

  那些天,母亲的腰有些疼痛,我说不要去了,好好学就成了,要是谁都上香能考上,岂不省时省力了?但母亲说一不二,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焉能不身体力行。再说,为了我能够“鲤鱼跳龙门”,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心甘情愿。


  上晚自习时,我向老师请了假,又从邻居家借了辆自行车,盘算着早早捎着母亲去上香。天刚麻麻亮,我起床洗脸,发觉母亲已然不在家。匆匆忙忙洗把脸,吃了几口冷馍,骑上车子。心想一路追去,一定能够碰见母亲的。

   路上,有三三两两的人往爷爷山上走,就是不见母亲的身影。四月里,麦子翠绿翠绿,齐刷刷的,长势齐整。有些水浇的早,肥料足,已经出穗了。这里那里,油菜花金黄一片,衬托的乡村美丽好看,像画里一样。前来觅食的蜜蜂,与碟共舞的飞蛾,都在薄薄的阳光里唱着无声无息的歌。地埂边,有小小的蒲公英开花了,笑盈盈地站在那里,笑容可掬地迎合着渐渐苏醒的地气……顾不得欣赏美景,车子骑得飞快,想早点减轻母亲的负担,可哪里有母亲的影子。一路骑到山脚下,还是没有。哪去了呢?是否在山头?我推着车子,跟随着一长溜的行人,边又眼睛使劲寻找着母亲。

  尘土飞扬。平时鲜见行人的羊肠小道,被络绎不绝的人踩踏的都是土。车子早就成为累赘,只好央求着放下,叫买凉粉的人看护看护。

  一路逶迤着小小的庙宇,有些破烂惨败,有人出出进进,但就是没有母亲的身影,我有些发急,按理说她应该还在半路走着。爷爷山上不单有爷爷庙,还有娘娘庙,上香的以妇女居多,娘娘庙的香火最旺。有的祈福,有的渴盼家人平安,有的祈求庄稼好,有的身体有病痛,想上香来缓解疼痛。我没有心思与时间观赏这些,再次骑车顺原路返回,以期找到母亲,但还是影踪全无。是否顺着另外一条路上山的,我不放心,一路疯狂骑车,再次抵达山脚,依旧不见。

  眼看中午过了,肚子有些饿了,我只得回家,想吃些热饭,喝些水再去找。谁知刚进院门,抬眼就看见了炕上坐着的母亲。

   就问:你咋坐在炕上?没去爷爷山吗?
   母亲笑着说:去了呀,说了就要做到!

   那你?我有些迷惑不解,心想:我一路寻找,哪有身影,再说怎么这快就回来的。最后还是母亲揭开的谜底,她压根儿就未走大路,一路抄捷径,穿小道。上了香,许了愿,再原路返回。原来如此,我只在大路找,自然不会找到。那?我想骑车捎你,你腰疼,怎么一个人去了山顶?

  有句话不是说吗:心诚则灵!我不想让你捎带,靠自己就成。今天我就是爬也要爬上去……人只要铁下心来做一件事,就没有办不成的!
母亲用自己的言行再一次教导了我: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怎样做事。
        

             五月端午:香草荷包五彩线

                       五月里来午端阳,
                       沙枣枝柳插门上。
                           ——西北民歌《王哥放羊》选摘
     

   沙枣花开了,星星点点的花朵,像夜空里的繁星,绽放在枝枝叶叶。掐几枝,插在瓶子里,房间里就会传来缕缕淡淡的香味。柳树婀娜着身躯,随风飘舞,尽情舒展着生命活力。眼看端午节就到了,奶奶早就用五颜六色的花布,给我们缝制好看的荷包,只是没有封口,说是差一样东西。

  是啥呢?端午节前一天,家里来了一位老者。奶奶说那老头是远方亲戚,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大山里。但自从奶奶过世后,再没有见他到我家,怕是去世了罢。


   他居住在大山里,过年过节才来。清瘦的脸,佝偻的腰,黄黄的牙齿,特别突出的是一张黑脸上,像是爬满了蚯蚓似的难看。但他说话客客气气,笑模笑样。天黑后,到宁夏乞讨的母亲,也扒乘一辆货车回来了——她已经出去两个多月了,要回了好多各式各样或大或小的饼子,我们高兴的合不拢嘴,吃了好多天的饱肚子。老者姓宋,我们称呼他老宋爷。每次来,奶奶都要想方设法做些好吃的招待他,自然也顺便跟着吃些好的。后来生活稍稍好些,奶奶只要听见门外有人喊,总是挖半碗面或者拿一个冷馍馍,递给来人。说是谁有难帮一把,是行善事。人活着谁都不容易。吃饱了穿暖和了,要时常想想别人。

   晚上,老宋爷和我睡一个被窝,给我讲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听的我头皮发麻,但又无限神往,有时也讲述《三侠五义》、《聊斋》、《水浒》里的人物,每每听的我如痴如醉,心中产生了莫名的冲动与渴盼。

  这次他来,是带来了山里才有的一种草,细细的,绿绿的,像头发一样柔软而弯曲。奶奶小心地取出几根,放进荷包里,再封住口,一件香草荷包就大功告成了。听说现在老人居住的深山里,再也找不到这种香草了。

   端午早上,家家户户的门缝里,插上了翠绿鲜活的柳树枝,烟囱里飘浮着香香的气味。奶奶说,要是年成好,北方人端午吃的是油饼卷糕。油饼我吃过,卷糕是啥?奶奶说,把大米最好是糯米蒸熟了,撒上白糖红枣,卷在油饼里,就成为香喷喷的美食了!可家里哪有清油大米白糖红枣。

   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玉米面掺些少许白面,用开水烫着和好了,拿铁锅烙。清油稀罕,用油鞑子轻轻在锅底擦一下两下,白面掺的更少,翻着翻着饼子就翻烂了。翻烂了也好吃,弟妹几个抢着边烙边吃,感觉特香。

   吃完了,奶奶喊我们几个过去,每人的手腕里、脚腕上,都发给搓好的五彩细绳子,吩咐我们扎上,说是这样就不会被蛇咬伤。母亲用针线给我们的衣襟上,缝上奶奶精心缝制的香草荷包。拿到手里,低头一闻,果真有一缕缕的香气袭来,弥漫着身心——其实,奶奶与母亲,就是我们幸福的港湾。母亲操心着缸里的米、柜里的面、身上的衣服鞋袜。为了我们吃饱穿暖,母亲丢弃羞辱,抛头露面,在端午节前赶回家,就是为了给我们笑脸与欢颜。奶奶不顾年老体弱多病,缝缝补补,精打细算,疼爱着我们——奶奶已经去世多年了,她的慈祥的笑脸,善意的呵护依然温暖着我的灵魂慰藉着我的身心。

  下午饭也很丰盛。是母亲要回的宁夏大米,掺了一半黄米焖的米饭,菜是干白菜——将夏秋多余的白菜,像蒜一样辫成辫子。晾干了,炒菜时用开水烫烫,自然没有新鲜菜蔬好吃,但有总比没有强百倍。是生活教会了人们怎样生活。

   尽管岁月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所有流汗淌泪的日子都成为过去,当苦涩化为唇边云淡风轻的微笑,心中不乏甜美的感觉——那是因为父老乡亲曾经尽心生活,无悔大地养育,俯仰生命的眷恋!


    世上有万千种拥有,但有一种拥有最珍贵。平日也许丝毫觉察不到,感觉不到它的价值。随着悠悠岁月的流逝,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更迭,在你生命的某一天,当蓦然回首时,才幡然悔悟不再拥有——它不是地位,不是金钱,不是权位,而是呵护我们长大成人的亲情!


             (全文5731字)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09-2-15 10:47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0:54 | 只看该作者
   修改了几次,总算看过眼了,提交给尊敬的版主和文友,诚恳渴盼能够给于批评、指导与修改意见!
    向各位问好,祝周末愉快!

问候文友1.jpg (112.68 KB, 下载次数: 1869)

问候文友1.jpg

有事没事,坐坐就好.jpg (114.72 KB, 下载次数: 1891)

有事没事,坐坐就好.jpg

周末愉快3.jpg (391.25 KB, 下载次数: 1852)

周末愉快3.jpg
3#
发表于 2009-2-15 11:0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欣赏,收藏。我们的习俗竟很相似,文华写的细致,用文字演绎了家乡民俗。这种文字的取舍很难,你很用心,完全避开了窠臼。欣赏问好! :victory:
4#
发表于 2009-2-15 11:07 | 只看该作者
海怡细读来欣赏这篇篇亲情文字。那些失去的岁月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变成文字,读来令人唏嘘,感叹,留恋。:

问好老弟,喜欢你的文字,不矫情不做作,每篇都有浓浓的亲情在里面,令人动容,读来温馨亲切自然。

[ 本帖最后由 海怡 于 2009-2-15 11:15 编辑 ]
5#
发表于 2009-2-15 11:08 | 只看该作者

读于文华散文《乡土怀旧系列之四十六:乡村民俗(中)》

  富有地域特点的文字与民俗,在作者这篇新作《乡土怀旧系列之四十六:乡村民俗(中)》中更加明显。许多年间,书写民俗风情的文字,不计其数,但十有八九都不成功。原因固然很多,缺乏文学性是一个重要方面。作者这个乡土气息浓厚的怀旧系列之所以越来越趋于精湛,恰恰得利于作者自身潜在且不断有意识加强的文学性。而一个巨大的地域民俗风情,理应成为散文取之不尽的重大资源。
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1: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2-15 11:07 发表
    沙发欣赏,收藏。我们的习俗竟很相似,文华写的细致,用文字演绎了家乡民俗。这种文字的取舍很难,你很用心,完全避开了窠臼。欣赏问好! :victory:


   感谢永红老师第一时间评阅,请多多提些意见呀,我们河西的习俗许多都相似相近,你要多多给予指导!
   也喜欢你的文章,佩服你的勤奋,我很笨,一周多才磨砺一篇,很是惭愧。正好现在还没有开学,24日我们才开课,相比你们的高三已经补习了,辛苦了,问好永红?
      
   

开心每时每刻.jpg (104.22 KB, 下载次数: 1911)

开心每时每刻.jpg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1: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海怡 于 2009-2-15 11:07 发表
      海怡细读来欣赏这篇篇亲情文字。那些失去的岁月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变成文字,读来令人唏嘘,感叹,留恋。:

   问好老弟,喜欢你的文字,不矫情不做作,每篇都有浓浓的亲情在里面,令人动容,读来温馨亲切自然。handsha ...


    感谢海怡大姐的亲临指导与细细评阅,谢谢你的一直以来的关爱与厚爱了,问好,祝周末愉快!

开心每一天2.jpg (148.31 KB, 下载次数: 1896)

开心每一天2.jpg
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1: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09-2-15 11:08 发表
  富有地域特点的文字与民俗,在作者这篇新作《乡土怀旧系列之四十六:乡村民俗(中)》中更加明显。许多年间,书写民俗风情的文字,不计其数,但十有八九都不成功。原因固然很多,缺乏文学性是一个重要方面。作者 ...


    感谢名夏先生的赐教与厚爱,你过奖了!请多多给予指导与帮助呀!
   你说的对,也许我有些独特的感受与情怀吧。。。。
     再次致以诚挚的谢意,祝周末愉快!

朋友是一道风景.jpg (148.47 KB, 下载次数: 1895)

朋友是一道风景.jpg
9#
发表于 2009-2-15 11: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2-15 11:14 发表


   感谢永红老师第一时间评阅,请多多提些意见呀,我们河西的习俗许多都相似相近,你要多多给予指导!
   也喜欢你的文章,佩服你的勤奋,我很笨,一周多才磨砺一篇,很是惭愧。正好现在还没有开学,24日我们才 ...



我们初八就开笑了,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1: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2-15 11:43 发表



  我们初八就开学了,问好!

   呵呵,辛苦辛苦,俺们还在假期。大红榜上有你的辛劳,录取书上有你的汗水,祖国建设的人才中有你的清苦。。。。。。
   人民感谢你,光荣的人民教师!
   再次致以真诚谢意,问好!

送水果来啦.jpg (253.57 KB, 下载次数: 1795)

送水果来啦.jpg
11#
发表于 2009-2-15 12:04 | 只看该作者
悠悠民俗,令人耳目一新。
12#
发表于 2009-2-15 12:08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文华,写的很有生活气息,有真实感,这是农村生活的原貌啊,单是几个片段就能感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3#
发表于 2009-2-15 12:39 | 只看该作者
这四篇,写了四种家乡民俗,写得细腻,在场感很强,仿佛置身其中,或吃或泣或玩,真的佩服于老师旺盛的创作热情。
14#
发表于 2009-2-15 13:39 | 只看该作者
风俗~~~~``挖掘的好!
相信西北的风土民情能给你带来更大动力!问好!
15#
发表于 2009-2-15 14:08 | 只看该作者
乡土味极其浓郁,非常喜欢。问好文华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14:25 , Processed in 0.37096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