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0|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怀乡系列之五:双河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7 0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天,村东头李二家的红冠公鸡叫过五遍后,双河村就被喊醒了。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开始从沉睡中一下子睁开眼睛,醒来。袅袅炊烟开始从烟囱中轻飘飘地飞出来,郁郁葱葱的树林开始明朗起来,涓涓流淌的小溪开始鲜活起来,淳朴的村民开始了新的一天。

    从村头向四周望去,绵延起伏的山峦尽收眼底,而离村庄最近的一座山叫做华山。环绕村庄的河是松花江的支流,就那样生生不息地流淌着。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双河村因了华山的地利,因了松花江的滋养,加上人勤地不懒,庄稼茂盛,人丁兴旺,许多逃荒的人投奔而来。

    父母祖籍山东,在贫困潦倒的六十年代,为了逃避故乡山东的灾荒,寻找一条可以填饱肚皮的生路,遂背井离乡,踏上了关东那片辽阔的黑土地,来到了黑龙江省通河县。而我就是在这个松花江畔的一个小村庄—双河村出生了。

    双河村因村东、西两头各有一条河而得名。父母在这片黑土地上安家落户后,靠着邻里乡亲的接济,温饱得到了解决,全家人的脸色由菜青色转为红润。住的虽是茅草房,却能够遮风挡雨,两户人家南北炕地住着,抑或是三间茅草房住着四户人家。做饭时四口大锅同时冒着热气,吃的虽是玉米面饼子,就的是萝卜咸菜,依然开开心心,笑语不断。北方人最大的特点是幽默,把贫苦的日子拌上调侃,自然吃得有滋有味,日子过得踏实开心。白面馒头虽然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但比起关里吃上顿没下顿,父母更多的是满足。而这里更是我尽情玩耍的后花园:夏天,挎着竹篮结伴去挖野韭菜,采野果子,追逐翻飞的蜻蜓,到河里游泳,看别人捉虾摸鱼。秋天,偷偷跑到苞米地掰下嫩苞米烧熟吃,把自己吃成京剧里的大花脸。冬天,大人用两根铁丝绑在木板下面,做成滑冰鞋,我们穿了在厚厚的冰上变换着优美的滑姿,坐着爬犁在小山坡上比赛俯冲,抑或是打一场精彩的雪仗。过年的时候,在房檐上插上蒿草,挂上姐姐们亲手折叠的五颜六色的纸葫芦,当院中的那个高高的木杆上升起大红灯笼时,快乐更是成倍的疯长起来。

    母亲生我的时候身体很弱,加上营养不良,我天生弱不禁风的样子惹人怜爱,再加上姊妹当中我排行老小,因而多了被宠爱的机会。那时大姐在队里挣工分,到秋天收苞米的时候,我就远远地坐在门口等她,望眼欲穿。大姐收工回来,就会变魔术一般,一个个胖乎乎、黄橙橙的苞米娃娃从两个袖子里跑出来,然后我迫不及待地抱着遮得严严实实的金娃娃们,跑到卖麻花处换回香喷喷的麻花吃,幸福的感觉比蜜还甜。在哥哥姐姐当中,大姐最疼我,那时我还小,总是把辫子编成反的,心灵手巧的大姐总会将我的辫子解开,用手轻轻的触动我的头发,编出三股或者四股甚至是五股的漂亮的麻花辫子,我心里总会有种暖暖的感觉。即使在她出嫁以后,每次回来都会把我的反辫子拆开,重新梳理编好。记得有一次大姐背我去邻居家玩,邻居王二婶给了一块刚刚煮熟的狗肉,大姐一点一点的撕扯下来,小心翼翼的喂给我,我也心安理得公主般享受着这份美味佳肴,而比我仅大两岁的三姐却只能咽着唾沫,眼巴巴的望着这块肉被我一点点的吞掉。

    后来,公社取消了大锅饭的制度,实行“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因为那里冬季时间长,一年一季庄稼,每户分得几十亩地,土壤是知恩图报的,只要你肯为它付出,它也会带着惊喜来敲你的门。多年来,那片黑土地用身躯滋养着庄稼,把丰腴给了这些子民们。大米饭和白面馍,已经闯入平民百姓家里,成为家常便饭。宽敞、明亮、结实的大砖房代替了低矮的草房。露天电影成为人们饭后的消遣,更惹得我们小孩子呼朋引伴,早早的搬了凳子去占场地,百看不厌。自行车、电视机等陆续前来安营扎寨,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充盈着村庄。唯独村里最穷的一户却又偏偏最懒,那人叫徐三,夫妻俩真是般配,都跟懒有缘,做饭的时候,懒得出去拿引柴,就顺手从房檐上拽下几把茅草当引柴,等冬天来临时,他的家四处通风,冻得瑟瑟发抖。土豆刚刚种下去,就没有吃的了,于是就去刨,土豆长出秧子了,他还在刨土豆吃,等别人家都收土豆时,他家的地里已经没有土豆了。无疑,贫穷与懒惰是孪生兄妹,休戚相关。

    华山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是朦胧的,神奇的。大人总是警告我们说山里有狼,会吃掉小孩。所以一直盼望着自己快点长大,好去揭开华山的神秘面纱。每年的七八月份,村里便有人组织马车进山,去采蘑菇、黄花菜、野葡萄等天然的野菜和果子,甚至偶尔会有更大的收获,挖到人参。采回来的蘑菇、黄花进行晾晒,然后收藏起来,过年的时候拿出来吃,或者打包寄给远方的亲戚,寄去一份亲情和喜悦。人参多半是要卖个大价钱来用到刀刃上的。因为北方的冬天漫长而寒冷,那里的大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喜欢饮酒取暖,因而也就练就了大碗喝酒,大腕吃菜的豪爽性格。就是那片黑土地养育着这群朴实憨厚的东北人,营造了善良、豁达的心境,即使在贫苦的岁月里,依然以开朗、乐观、风趣来面对生活。

    桂兰是我儿时的好伙伴,她是在山东出生的,随同父母来双河村落了户。追溯起来,我和她还是地道的老乡,尽管我不是在山东出生,更不会说山东话。她却说着一口很纯很浓的山东话。她不爱唱歌,却偏偏对戏入迷。每次去她家玩,我都会缠着她给唱一段戏。她在苞米架下栓了两根绳子,将一块木板用绳子固定两端,坐上去,轻轻荡起秋千,仿佛这是她的道具,她的舞台。然后她开始咿咿呀呀地唱起了朝阳沟。这是她的拿手好戏。她的手指柔软,不时地翘起,有节奏地伴着她的戏词,上下翻转。现在才知道那就是有名的兰花指。

    如今,我时常在地图上找寻我的家乡,虽然它渺小得被地图忽略,但是我可以找到那个通河县,找到松花江,我知道我的家乡就在那里,也永远在我的心里。一个大城市,如果那里没有我们的亲人或朋友,也常常会被我们忽略。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了亲人或朋友的存在,而变得亲切起来,在心里就有了位置。这个双河村,至今有我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虽然我在三千里之外,但我的心依然和这个村庄很近。这个美丽的村庄,就像一首清新的诗,始终占据着我的心灵,成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魂牵梦绕,温馨无限。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紫丁香260 于 2009-2-27 08:31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2-27 08:5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以细腻的生活情景为依托,用情感饱满的笔触,勾勒出了家乡淳朴清新的轮廓,情感淳朴,乡味浓郁,继续欣赏作者的系列文章,问好!
3#
发表于 2009-2-27 09:11 | 只看该作者
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了亲人或朋友的存在,而变得亲切起来,在心里就有了位置。这个双河村,至今有我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虽然我在三千里之外,但我的心依然和这个村庄很近。这个美丽的村庄,就像一首清新的诗,始终占据着我的心灵,成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魂牵梦绕,温馨无限。
   双河村是你永远的牵挂与记忆深处魂牵梦萦的家园。
   拜读,学习,问好朋友!
4#
发表于 2009-2-27 09:32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一会来欣赏。问好!
5#
发表于 2009-2-27 11:08 | 只看该作者
丁香的怀乡系列写得有滋有味儿、质朴温馨。佩服你的勤奋与坚持!问好!
6#
发表于 2009-2-27 11:12 | 只看该作者
文笔细腻,朴实。读后感觉生活的确需要回忆。问好。
7#
发表于 2009-2-27 11:5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双河村,至今有我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虽然我在三千里之外,但我的心依然和这个村庄很近。这个美丽的村庄,就像一首清新的诗,始终占据着我的心灵,成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魂牵梦绕,温馨无限。
清醇细腻好文笔!坚持,坚持就意味着辉煌。
8#
 楼主| 发表于 2009-2-27 14: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2-27 08:56 发表
文章以细腻的生活情景为依托,用情感饱满的笔触,勾勒出了家乡淳朴清新的轮廓,情感淳朴,乡味浓郁,继续欣赏作者的系列文章,问好!

谢敬版精心点评,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9#
 楼主| 发表于 2009-2-27 14: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2-27 09:11 发表
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了亲人或朋友的存在,而变得亲切起来,在心里就有了位置。这个双河村,至今有我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虽然我在三千里之外,但我的心依然和这个村庄很近。这个美丽的村庄,就像一首清新的 ...

谢文华老师来访,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7 14: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石丁香 于 2009-2-27 11:08 发表
丁香的怀乡系列写得有滋有味儿、质朴温馨。佩服你的勤奋与坚持!问好!

谢石香鼓励和支持,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7 14: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张 正 于 2009-2-27 11:12 发表
文笔细腻,朴实。读后感觉生活的确需要回忆。问好。

谢张兄光顾散文版,很欣赏你的诗歌,偷偷学习,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2-27 1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2-27 11:54 发表
这个双河村,至今有我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虽然我在三千里之外,但我的心依然和这个村庄很近。这个美丽的村庄,就像一首清新的诗,始终占据着我的心灵,成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魂牵梦绕,温馨无限。
清醇细腻好文笔 ...

谢高版鼓励,一定努力,不负厚望!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2-27 1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2-27 09:32 发表
先记号。一会来欣赏。问好!

呵呵,杜版留下足迹了。问好!
14#
发表于 2009-2-27 14:46 | 只看该作者
曾经生养的地方是你心中永远的依恋。这种依恋的情怀不仅铭心蚀骨,而且,时时给你一种召唤。这是心灵的召唤。如今,生活在山东的你,对于东北,对于通河县,对于双河村应该说是一直在想望着。想望着能再次踏上回乡的路。毕竟这里还有你的亲人,你儿时的伙伴。文章叙述条理清晰,场景鲜活。读来亲切,温和。问好!
15#
发表于 2009-2-27 14:56 | 只看该作者
文笔细腻,学习。读着此文,我想起了《散文》(海外版)上王十月的《小民安家》。都是一种温柔的情愫,表达各有特色。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9 05:49 , Processed in 0.12622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