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高贵的精神脉络”何以难于呼应天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3 1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贵的精神脉络”何以“难于呼应天下”?

——读余秋雨散文《从何处走向大唐》之一

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常被国人引以为荣。但,真正值得赞叹和炫耀的几页并不多见。而“盛唐气度”自当属于其熠熠燃烧之火炬。那么,雍容煌煌、八方来朝的“盛唐气度”是如何炼成的呢?作为历史文化学著名学者的余秋雨先生自然是不会错过探究和寻觅的。《从何处走向大唐》,即是秋雨先生的独特视角。是“从何处走向大唐”,而非“盛唐气度”是如何炼成的?大意差不多,可是,着力点却大相径庭。这,就是秋雨先生该文的魅力之所在。
“巍巍大唐,需要有一股浩荡之气,这气,秦汉帝国曾经有过,尤其是在秦始皇和汉武帝身上。”毫无疑问,秦始皇金戈铁马、横扫六国、北筑长城、修建秦直道、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汉武帝内修国政、外击匈奴、开疆扩土、威加海内。二者赫赫文治武功,非有浩荡之气难以成就,自当彪炳史册。然历史总是马鞍型的,盛极必衰,一张一弛,却也是千古铁律。  
面对汉后乱世,余先生文章说:“尽管有魏晋名士、王羲之、陶渊明他们延续着高贵的精神脉络,但是,越高贵也就越隐秘,越不能呼应天下。”这里,笔者有些大惑不解了。首先,什么是“高贵的精神脉络”?余先生文章显然是指名士之“气节”,这一点笔者深感赞同。但是,如荆轲之“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如曹孟德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算不算“高贵的精神脉络”?余先生显然有扬“隐”抑“显”之嫌。其次,关于“越高贵也就越隐秘,越不能呼应天下。”这,在余先生扬“隐”抑“显”的逻辑下当然顺理成章。然而,因为余先生的逻辑前提就有偏颇,故而难以服人。在笔者看来,“隐士”之“高贵的精神脉络”,当然难以呼应“当时”之“天下”,而“显士”之“高贵的精神脉络”,却是可以大行其道的。不然,何以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说呢?
南宋末期,金兵大举南侵,掳掠徽、钦二宗,酿造了有名的“靖康之耻”。抗金英雄岳飞所率“岳家军”同仇敌忾,“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旌旗所指,百姓踊跃,金兵胆寒。如果“不能呼应天下”,何以有“憾山易,憾岳家军难”之感叹?
18251214日,在俄国的两大首都彼得堡和莫斯科,以及南方一些省份,发生了一些声势浩大、旨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的领导者是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贵族青年军官和知识分子、诗人。起义虽然被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许多领导人被绞死,121名起义者被流放到西伯尼亚。这时,首先是他们的妻子,那些高贵的俄罗斯女性和法兰西女性,她们放弃了城里的生活,以及家庭和孩子,义无反顾地奔赴遥远而寒冷的西伯尼亚,坚定地同自己的丈夫共担危难。其次是他们那种为了理想和事业,赴汤蹈火、不避生死的精神,唤醒了专制下的俄国民众,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正如列宁说的:“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列宁把十二月党人称为“贵族革命家”,称“贵族中的优秀人物唤醒了民众。”这里,谁能否认“十二月党人”没有“高贵的精神脉络”?谁又能否认他们的“精神脉络”没有能够“呼应天下”?
纵观历史,所谓“高贵的精神脉络”,并非为“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之辈所独享。秋雨先生的文章显然为了自己的逻辑圆满而有些矫情是也。



2009
32
2#
发表于 2009-3-13 17: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转载,欣赏学习。
3#
发表于 2009-3-18 11:13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对显士和隐士的观点很值得一读。确实如此,中华文化太强调韬光隐晦。

不过,岳飞,我觉得仍然属于隐士,他的死亡太令人觉得颓丧,显不起来啊!
4#
发表于 2009-3-18 17:43 | 只看该作者

好的很

以史为镜,正是当时需要
5#
发表于 2009-3-18 19:3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也要注意排版要求。每段要空上一行。段首要空上两格。
敢于质疑余秋雨,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其实,余秋雨有些论点确实是有漏洞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05:30 , Processed in 0.0650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