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往事依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6 1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往事依稀


    槐树年老色衰,自己撑不住倒在了寨壕上,成了一座天然的独木桥。

    树头已被树主吹了下来,剩下几个干直直的枝丫翘在半空,胆大的孩子爬了上去骑在上面,两腿夹着使劲摇晃。雨水多的时候,河水上涨,树身似乎又是大人们洗衣服洗菜蔬的好地方,孩子们也喜欢坐在树身上,两脚在水里泛着水花,有几只鸭子也趁热闹似的在身边嘎嘎地转游着,偶尔用嘴啄一下洗掉的菜叶或小孩子的腿。忽然不知是谁说了句“听说这里淹死过人!”我们吓的哇哇大叫,好容易爬上了岸……也许对于别的孩子早已把此事忘却了,可我老是想知道“淹死了什么人?谁?怎么给淹死了?” 最后我从老人们那里得知了这个——这里曾淹死个美丽的大姑娘,至于她是怎么给淹死了的?我也追问了一清二楚。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它并不是一个传说。

    于是这个村庄,这个好像从没有过历史的村庄,这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村庄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的一切(曾以发生的,没有发生的)都是我的整个世界。

   (到现在我也说不出自己多爱这个生我养我的村子?喜欢它还是喜欢它?这里是我记忆的开始地方,也是我一直忘不了的地方,关心的地方。我努力离开这里,可每次都是很思念它的时候,又回到它的怀抱 。)

    村子周围为什么有条河(我们叫它寨壕)是我们村的祖先,为了他的儿孙能永代不绝而挖的。包括村中的路,都是有一定讲法的,村前为什么有那么几条路,村东有竹园,村西为什么没有,村里为什么只有老太太,没有老大爷(60年发生了一场饥荒,村里的男人为了护老婆孩子,大部分都在那个时候饿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那时的寡母成了我今天眼中的老太太)为什么我有奶奶,隔壁二妮没有?我一直认为我的老奶奶一直是这个样的,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我眼里她一直是这个样子,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没有年轻过,也不会老去,死去。只有我和村里的小孩不断地长大,长到什么时候,什么样子,自己也不知道。

    村里的一切,动的不动的,在我的眼里都已定格,房屋、树林、小河、土路、就连村头那口老井和那东地里的几座土堆(坟)也是与天同在的。

    十几年以后,一切都变了,变的自己也找不到那个地方,物是人非,人非物是,森森的大竹林不见了,老屋子也很难再找到一间了,唯一村头的那口井也不知哪里去了?村子的轮阔:“寨壕平的平,干的干,平的地方,让你不知道十几年前,它是一条流动的小河;干的地方还能稳约地复原它的过去。”

    村子里依然有孩子们的身影和笑声,往事一幕幕再现。一激动便朝那群孩子跑去,到跟前,却不知道喊谁,熟悉的感觉陌生的面孔,悲从心来,从前的那些孩子哪里去了?他们跑到哪里去了?我走到村前村后,连农家的柴垛,厕所里也找遍了,就是不见他们的踪影。我像往常一样呼喊着他们的名字,不同的是这次是在心里,一遍一遍……。他们就是不出来,也不应声,我站在那里,好像他们又像当年那样把我一个人抛在了这里,藏了起来等着我去找……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平和·晚清 于 2009-3-16 16:23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3-16 16:17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没有编辑好啊。会重新编辑吗?如果不会,我再帮你编辑下。问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6:2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在试着编辑,可是编辑的还不好
4#
发表于 2009-3-16 16: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平和·晚清 于 2009-3-16 16:20 发表
呵呵!我在试着编辑,可是编辑的还不好


哦。那就再帮你编辑下。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6:29 | 只看该作者
那这就谢谢了,不过也不能每次都让你帮我编辑。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文档里编辑好好的,到贴到这里还行,一按发表就乱了/
你看这次编辑的怎么?是这样编辑的吗?
6#
发表于 2009-3-16 16:30 | 只看该作者
如今村子里变化了,变化的让人心痛.但只有那些还在鲜活着记忆,才使我们可以去重塑过去的场景,并置身其中.你的文字有些特殊,感情深挚,构思巧妙,语言朴素明快.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6: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我会努力的!
我写的东西是都是我亲眼看到的和新身感受的!从今天起我会把它们一一拿出来,晒晒箱子!请大家指教!
8#
发表于 2009-3-16 16:48 | 只看该作者
好啊。继续欣赏着。问好!
9#
发表于 2009-3-16 16:51 | 只看该作者
村子里依然有孩子们的身影和笑声,往事一幕幕再现。一激动便朝那群孩子跑去,到跟前,却不知道喊谁,熟悉的感觉陌生的面孔,悲从心来,从前的那些孩子哪里去了?他们跑到哪里去了?我走到村前村后,连农家的柴垛,厕所里也找遍了,就是不见他们的踪影。我像往常一样呼喊着他们的名字,不同的是这次是在心里,一遍一遍……。他们就是不出来,也不应声,我站在那里,好像他们又像当年那样把我一个人抛在了这里,藏了起来等着我去找……

   好像是时尚女性,却像我一样爱走进乡村生活。
   拜读,欣赏,问好新朋友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6:53 | 只看该作者
好的!
不过这篇文章还没有完,因为刚才我还不会编辑就贴了前部分,现在我把后部分补上!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6:54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二)
      “小芳”一个孩子的身影掠入了我的眼线,我忍不住地叫了一声。
      “姑姑,那不是小芳,那是他家的孩子”一直跟着我的侄子告诉我。
      “什么,他家的孩子?”我有点不信地又问了一句,又像自语。前几年我还在外上学时就听家人说小芳结婚了,当时我还为他难过呢,十七八岁就结婚了。
       是的,他们都去结婚了,不是躲起来了,是成家去了,哪像我还童心不泯,长不大似地成天想着玩。每次回家,我都喜欢带着小侄或一个人村前走到村后,村东走到村西(就是不喜欢窜门)再走到田野里,感受着一季一季的变化一年一年的不同。
       我顺手指着脚下的一片凹地对身旁的小侄说:“这里是一口像大磨那么大的井……”
      “大磨有多大?”侄儿睁大了眼睛问我。
       我心里一楞(一个问题还没说明,又出现了一了问题)我用手比画了一下,就这么大。侄儿就不说话了,我在想:如果我不告诉他这里有口井,也许他一直都不知道这里还有一口井。更不知道曾经这里是多么热闹的地方。一年四季井的周围总是不断人,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一群姑娘媳妇,总是围着井洗衣洗菜,也是人们的饭场、诉话聊天的好地方,孩子们也总喜欢趴在井沿上吊掉在井里的青蛙,或看大人们用长长的竹杆捞她们不小心掉进井里的水桶。更热闹的便是每年干旱时期,村长招集村里的壮汉们集体淘井,听老人讲“只要一淘井,天就会下雨,”所以每逢逢到这个时候,井旁像逢会一样,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谁也不能安心在家,出来围着井旁看,偶尔传来“这是谁家的勺子,桶扮……”那吆喝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样悦耳响亮!
        冬天特别是三十的上午,井的周围会插满了七色彩旗,那七色彩旗说明了它曾经是怎么辉煌,怎么受人爱戴,那时还没有压井,全村人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过年的时候所以都来祭拜,插上这七彩旗。这可乐坏了我们这些淘气的小孩子,只要看插彩旗的人一走,我们赶紧跑过去,拔下占为已有,想到这我不由于地笑了出来。侄儿看了一下我, 我也没有说话,我说了他也不会明白,(他应该有属于他自己的童年)如果他的爸爸在,我的哥哥,我一说,他肯定也会笑起来,说不定比我想的还远还丰富。
       在朝前走是条河,我也说不清这条河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就知道它很长很长,这条河在我村后面,是孩子们的乐园,麦穗还没完全黄,孩子们已迫不急待的跳了进去。可以说我们村的孩子们,那个时候的孩子没有不会游泳的。七八岁游技就很高了。提到这条河童趣更多,都不知从何而说。现在只能看着依然向东流的河水,唯有它还没有变样子,只是河水不再清澈。几年前它曾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下子夺起了两个七岁小女孩子的性命。从此人们不再相信它了,不再让孩子们到它的怀里玩了,不在亲近它了,就连大人也很少再来了,把它遗忘了。我不敢相信,但我亲眼看到了——那年夏天傍晚发生的事。我只能说小河呀小河,你怎么了?人会一不小心犯了错,你怎么也会,你后悔吗?你悔恨吗?以前你是多么温顺,多么善良,你任由我们这群孩子在你怀里拍打扑腾,从早到晚折腾地你头昏脑胀(清水变浊)你从来都没有发怒过,你这是怎么了?
       我低下头看着侄子:“你会游泳吗?”
“不会,奶奶不让。姑姑咱们还是走吧,这里淹死过小孩。”他哪里知道他感到那么可怕的地方,曾是我小时候的乐园天堂。
      朝东南看是一个树林,我在里面捉过蝉,拾过柴,现在一部分已还原成田地,对于这一切,我不知道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因为那满林子的树木都不知哪里去了。透过依稀的树木,就能看到那片坟地,老坟依在新坟又起,村里的孩子谁家的谁的我不能全部说出,坟地里新添的土堆,我却知道它是谁。村东的大路,我是不会错过的,它是这周边几个村子共有的一条大路,它和那条小河一样,除了脸上出现了高洼不平的的皱纹,依然保持了它的原形。它区别于其它小路不光是宽些,它是周围的老百姓用力气从河底深处挖出的一种叫做作沙疆的东西铺成的。小的时候大人小孩一吃过饭没事干“走去东大路玩去”,给人的感觉不亚于现在的风景区。可如今它也老了,老得长皱掉牙的,比赵本山小品里那路‘革命老路’还要严重。一种难过的心情涌上心头,是的,我们的家乡变了,以前的老泥巴房变成了平房、楼房;我们不用再到村头去挑水了,我们每家都有自家的电水井……为什么只有村后的那条小河没有变(没人修)而且越来越窄变得浑浊;大路没有变(没人修)变得坑洼不平?
      站在这条路上,眺望村庄,一副画面两种境界,三种心情。物是人非,人是物非,物非人非。

[ 本帖最后由 平和·晚清 于 2009-3-16 17:12 编辑 ]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6:5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又出错了!谢谢班主帮我编辑一下!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6:59 | 只看该作者
‘好像是时尚女性,却像我一样爱走进乡村生活。
   拜读,欣赏,问好新朋友   
回首:呵呵!是的,我是一个80后,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童年和少年在都在农村里的80后,因此我忘不了农村……
14#
发表于 2009-3-16 19:52 | 只看该作者
笔触质朴,描述清晰,不错的文章。希望经常在这里读到你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1 03:32 , Processed in 0.26700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