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918|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小说《醉秋》、《借种》赏析及其他(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 1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说《醉秋》、《借种》赏析及其他

(下)
  
  文学作品的好与坏,没有具体标准。但是,一篇好的小说,首先应该是一篇艺术品。一篇有感染力和纯熟技巧的作品,才能闪烁着生命的火花,使读者发生共鸣。个人觉得,这一期的《醉秋》与《借种》两篇小说便在此列,接近或者正在接近这个高度。

  散文有散文的特点,小说有小说的要求,所谓文无定法。

  怎样写都可以。

  但是,具体到某一篇作品上人们还是会作出评价与判断的,尽管各有标准,但好的作品仍然会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第一要有整体形象,第二要有艺术内涵,第三要引人入胜。这三条,《醉秋》与《借种》都具备了。根据个人经验,小说写的好与坏,决定性因素很多,无论人物刻画、悬念设置、语言特色、情节处理、细节描写、故事编织,还是主题深化、内在联系、逻辑思维、矛盾冲突、场景转换……等等,每进行一次创作前,都会感到庞杂而纷乱,许多时候是说不清道不明各自紧密相连又深藏其中的一些事情,所谓好与坏,又恰恰离不开对于这些东西的准确把握。这一期,《醉秋》与《借种》两篇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可以带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我为什么说它们值得特别一读呢?它们共有的文学性及其不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两篇同样吸引人的小说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其区别到底又在哪里呢?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谈一下。

  文学形象,也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一定要集中突出,形象鲜明,相信这是谁都懂的道理。但是,究竟如何在具体创作中使生活自然形态的平淡性变成艺术形象表现的强烈性,此文的上半部分主要概括性地谈了《醉秋》作者三篇不同特点的小说成败,并未涉及到另一个作者芳香碧丝草的小说《借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结合两篇小说的不同与优长之处具体进行一番比较和深入探讨。

  《醉秋》与《借种》,应该说真的是太虚的两篇上乘之作。

  在我们的经验里,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很想以这个素材为基础写成小说,但仅有原始形态,还不足以构成小说,这就需要结构。结构的合理与严谨,是上述两篇小说成功的根本保证。从整体上看,《醉秋》在谋篇布局上特别注重全局的把握,因此从开篇到结尾,架构协调,一招一式,都十分中规中矩,有板有眼。一望而知这篇东西绝非轻易下笔之作,更非虚应故事。简言之,作者创作前是用足了心思谋篇布局。而《借种》一篇,在结构上同样精彩,用了心思,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作者是心中有数的。尽管在大的框架上没有前者宏大完整,然而比起一些结构松散或干脆不知结构为何物,只凭脑袋瓜子一热下笔就写的小说,还是不知要好到哪里去。因之,两篇小说才可能在随后的内容上大展构思之妙。

  有的人写小说,随意性很大。

  而我们在读上述两篇小说时,感到的却恰恰相反。小说创作理论或怎样写小说的书,相信大多数操持这一行当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看过,看过也就看过了。道理都懂,一操作就失灵,写起来就刹不住车,或者干脆就不知道该从哪里落笔,到哪里结束。尽管一篇又一篇,或许之前也有构思,但在完成之中,之后,却体现不出来这些文字背后有精心构思的影子。更多的则是虚假,大而无当,华而不实,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原因,前面说了,多种多样,实在不可能一样。不过首要一条,重要一点,就是这个结构的整体性。

  这是《醉秋》与《借种》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再谈人物。写一篇小说,目的不是给人们讲一个故事,娱乐我们或者感动我们,好的小说,一定要强迫我们在构思与写作中来思索,理解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意义,并条理分明形象鲜活地有能力将他们展示出来,才行。人物的鲜活与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是两篇小说结构之外所以写得如此出色的最重要原因。无论是《醉秋》作者还是《借种》作者,在各自的新作之中都十分清醒明晰地把写人作为第一要素,认真构思和精心刻画,这才有了活灵活现的阿秋、吹破天、幺妹和刀王,也才有了栩栩如生的旺财、二妮和优生。随着故事的展开,情节的推进,诸多细节描写在这时越来越多地发挥了艺术真实的强大作用,比如《醉秋》中的阿秋、吹破天、幺妹和刀王几个人物,作者在刻画中十分注重情节与细节的选择和运用,在一、二节中把夫妻间的“审”与被“审”描述得恰如其分,细节比比皆是,富有极其浓郁的家庭、山乡生活气息,配以幽默机智的地方语言因而随处闪现着灵性的光芒,令人忍俊不禁。同时,也活化了几个人物的出场,各不相同,十分出彩,其中尤其是第三节的幺妹出场,堪称一绝,叫人不能不想起红楼梦人物出场的精典片段,人未见,声先到,真是颇有心得,匠心独运。同时,几个人物的不同表现也将小说节与节之间即各成体系,又紧密相连,使整个故事集中紧凑,真正起到了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的艺术效果。

  在这一点上,《借种》也不输《醉秋》。虽然人物出场没有亮相,但我们可以理解为表现手法上的不同,篇幅也是个因素,毕竟从整体份量上来看,前者还是不能同后者相比的。不过,在刻画人物方面,《借种》作者同样可圈可点,在直接切入,快速推进的基础上,人物随着情节而逐一露面,或描述,或刻画,或绵密描绘,或一带而过,整体结构与情节推进简洁而有特点。在这一点上,两个作者,蒙正和和芳香碧丝草都十分明确他们主要是在写人,写人的不同,写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写生活的原汁原味,更写他们的背景及其故事的来龙去脉。而一切情节、细节的设置与展开无不是为此服务的。因之,人活了,故事好看了,作品也便水到渠成,成功了。

  如果只是抄录一下生活中的故事,不能透析生活的内在规律,就很难像上述两篇小说这样既充分显示出生活的本质意义,又准确展示出作品的主题。如果说,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个性语言写活了蒙正和这篇小说新作《醉秋》里面的四个人物,一种真实而醉人的农村生活,那么,质朴而鲜活的个性语言,同样也写活了芳香碧丝草这篇新作《借种》中的另外三个人物,及其一种心理。它们的共同性,在于题材都取之于乡村,尽管《借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含量跟《醉秋》不在同一级别上,然而正是人物及其语言上的很好把握,仍不失为太虚这一期小说中的上乘之作。而它们的不同,则有目共睹,大家可以细细品味。仅就这一点而言,《醉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特征及纸媒品质,《借种》则无疑为太虚也为整个网络文学树立了另一种标杆:质朴、简洁、鲜活、真实。同样具有优长的小说特征与某种纸媒品质。

  可以说,主题的提炼过程就是作者对于生活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也是对于生活素材的艺术改造过程。写小说,离不开人物,每一篇小说中都有人物,差别却也正在这里。有的人写小说总忘不了跑故事,跑来跑去,故事有了,人物却没了,只剩下一些模糊的名字和似是而非的影子成为故事的陪衬或道具。这样的小说,怎么能成功呢?恰恰在这一点上,《醉秋》与《借种》中的人物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作者做得很到位。

  记得,蒙正和在《马锅头进城》中,写活了一个老农民,让我记住了作者这个人。而芳香碧丝草在之前的小说《五叔其人》中也写活了一个农村的汉子,在随后的《张山的后妈》中写的还是人物,两位作者在这一期的《醉秋》与《借种》中更是分别将各自的人物近距离地推进到我们眼前,远比其前面写活的人物还要鲜活。相信,这正是按照可能性与必然性的情势,深入思索题材意义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芳香碧丝草。

  蒙正和就不必说了,作为经营小说多年颇具经验的老作者(相信其定有许多创作实绩早已被各地出版物所认可并发表面世),而芳香碧丝草则不同,有必要单独说一下。

  最初在这里读到芳香碧丝草的第一篇小说时,感觉还处在一个编故事阶段。这一点,正如作者在此文上部分跟帖所言,那篇小说题目叫《风尘女子》。我的回帖是:第一次读作者小说,感觉不错。短短的一句话,简洁而含蓄。不这样说,怎么说呢?那篇小说,我没有认真读,但大致浏览之后感觉语言故事都不是问题,但也仅仅是编了一个故事而已,没有写出人。更没有写活,只是在跑故事。这是通常人们都在有意无意间很难意识到并有意识去克服的毛病。出于礼貌,简单回帖跟一下,客气一下,在当时也是正常的。无论出于交流还是友情,只能如此,不好深说。

  但是,看来作者敏感的心还是感觉到了一些什么。

  她在上文回帖中也表露了这一点。

  那之后,作者就开始在太虚暗暗琢磨,观察,用劲。没有再急于写东西,贴东西。

  写形不难,写心实难。真是没想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芳香碧丝草又贴了一或两篇之后,再露头时便有点出手不凡的意思了,一下子就开始让人刮目相看。根据经验,实话说要达到这样一个境地,实在是很难的。一般人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甚至于一辈子也搞不明白的事情,不知道她怎么好像一夜之间就搞得一清二楚了。她开始写“人”了,完全可以看出,这种写,作者的笔是十分清醒明确的,内容也开始变得纹理清晰,就是要写人,一切情节细节也都开始围绕着这一切而编织。从编故事到写人,这个大跨度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匪夷所思。至少令我吃惊且感叹。许多写小说的人到死也没跨过这一步,到死也没明白编故事跟写人物到底有什么不同,区别又在哪里。

  她越过了。这篇小说就是前不久的《五叔其人》。

  然后就是《张山的后妈》。

  虚构之所以能够变成艺术真实,从我们写作的角度来说,当然少不了深入且合理的推断与描写。都是写人。而且把人逐渐写活了,这是作者的能耐。编故事,是一个层次,不管写作时间长短,大多数人一般说来都有意无意处于这一阶段难以自拔,甚至根本就认识不到。而写人,则又是一个层次,到了这一步,应该说,才算真正进入了创作的门槛。叫创作。前面只能叫写字,或者说编故事。到了这一期的《借种》,更叫人吃惊,三篇三大步,一步比一步留下的脚印清晰,有力,踏实,明确。你瞧瞧,不惊讶?

  在这一点上,认真回味一下,感觉到无论是蒙正和,还是芳香碧丝草,似乎还真在某些方面有极其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三篇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一篇,都好,第二篇,都差些,在构思和写人上有反复,而第三篇,也就是最近这一篇,又几乎同时不约而同地出手不凡,亮出各自的最新力作《醉秋》与《借种》,吓人一跳。

  又一跳。

  人物的刻画,是上述两篇小说带给我们的第二个重要启示,值得反复推敲回味。

  艺术的虚构,是为了更真实的反映生活。最后说一下语言。《醉秋》与《借种》两篇作品是很有各自不同语言特点的。所谓文如其人,作者蒙正和的语言,温和、敦厚、质朴、幽默、富有地域方言特色,却毫无生涩之感,读得懂,看得明白,尤其是其中一些精彩俚语的运用,十分巧妙,恰到好处,深化了人物与生活背景。而芳香碧丝草的语言,则俏皮、犀利、纯朴之中不乏诙谐,诙谐之中又不乏庄重,同样起到了很好的刻画人物、推进小说进程及其深化主题的作用。之外,两位作者的语言又有共同之点,那就是感觉灵敏,有意为之,真正做到了什么人说什么话,拿捏准确,下笔精当,从而最终将各自的小说固定在文学艺术的水准之上而结束。

  语言的运用,显然也是两位生活中的作者个性体现。

  看上去,蒙正和憨厚朴实,不事张扬,踏实做事与写作,不见得多么勤奋,但是每一天似乎都在琢磨如何写字,内心世界却是志向高远,这一点通过《醉秋》基本可以确认无疑。芳香碧丝草呢,则完全相反,心直口快,风风火火,喜形于色,永不服输。这一点,从她《借种》及其创作上的表现已经表露无遗。她的作品中也有同样的生活信息流露,即小说节奏与语言特点。

  两种完全不同性格的人,都用自己的独特构思、人物、语言在《醉秋》与《借种》中留下了生动一笔和深刻印迹。两篇小说,结构完整,人物鲜活之外,语言都十分简洁、干净、生动。许多地方,一句话,一层意思,有时候一句话与另一句话转换之间还有一层意思,一句话决不分成两句说,钉是钉,铆是铆,这很不容易。足见作者在语言上面所花费的功夫不是一日三餐那样轻松。语言一活,整个小说都充满了生气,人物、故事、情节、细节也就一起跟着活起来了。

  细节,要细到节上。再宏大的主题,细节处理不好,失真,往往就会使一切努力付诸东流。这一点,例子举不胜举,《雕塑风波》中的一些细节便是我们眼前最好的一个说明。说到细节,《醉秋》中有关吹破天和幺妹偷情关系的原因、时间上,有两处交待似乎还存在一点疏漏,自相矛盾,分别是(二):“说起去年上北京中央电视台做节目的事,阿秋直想哭。本来她已入选,也参加了乡里的初训,临行时婆婆做阑尾炎手术,小姑做剖腹产,两台事凑在一起,她作为儿媳、嫂子,当然只能伺候婆婆和小姑了,这也为妖精婆插足留下了空间。”这是前面交代的理由和解释,但到了(五)时,同一事件,给出的理由却是这样的:“那几日县妇联召开先进分子会议,阿秋出席会议领奖去了,吹破天喝得二麻二麻的,天擦黑了还在喝,幺妹又不好支他走。善之花结出恶之果,痴情汉子多情婆娘以酒代醉一时打错主意,补了一课,找回雪山河边的感情……”同一件事,两种解释,需要作者调整一下,使之天衣无缝,真实可信。

  至此,想特别强调一下小说《借种》的结尾处理。应该说,这篇小说最妙一笔在结尾,一个平常甚至有些俗套的题材,作者能写成这样,写出完全不同的新意来,除了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的结构、人物和语言之外,结尾有力的笔锋一转,一下子将这一笔提升为统领全篇故事内涵既真实地出乎意料,又艺术地情理之中的隐线凸显出来,达到了异峰突起且令人哭笑不得,滋味杂陈的艺术水准,也深化了主题。因之,颇见作者在小说构思与表现手法上的长足进步及其对于此文的匠心独运。

  这是《借种》不同于其他小说的优秀和价值所在。

  创作中,艺术上独辟境界,是以思考能力为基础的。具体分析一下,差别还是客观存在的。文学性上,两篇小说都达到了一定的创作水准,找到了令人钦慕的表现形式。艺术表现上看,《醉秋》还是要比《借种》略胜一筹,前者描写的生活背景也更加宏大深厚一些。如果说,在今后的小说创作中,《借种》作者能够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一问题,并逐步完善这方面的工作,相信这种能力的取得对于芳香碧丝草是不成问题的,她的小说在宏大叙事与背景描写上也肯定会有一个较大的突破。说不定,某一天又突然袭击般将更加厚重的新作亮在我们面前,再次让我们吃惊地张大眼睛。

  这是完全可能的。

  好了,就到这里吧。

  在这篇《小说〈醉秋〉、〈借种〉赏析及其他》文章即将收笔之时,回头再纵观一下两篇小说各自不同的全貌,禁不住颇多感慨拥上心头。简言之,同样是来自生活的作品,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真实而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有的却虚假得可以,有的人物如此鲜活生动有趣,有的却那样面目可憎不值一提呢?这个问题,事实上在此文已经不止一次反复提到,这里作个小结。

  为了说明问题,一针见血,我们不妨联想一下好莱坞的大片。或者,一些中外名著。那些令人赞叹不已,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之中,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和重大事件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头脑里,难以磨灭。我要说的是,为什么,一些根本就不存在或没有发生的大事件,比如飞机上刺杀美国总统、大自然天崩地裂、太空与地球发生的世界大战等等,人家会弄得那么逼真、形象、振聋发聩且感人肺腑?为什么那些独特的真正英雄会被刻画得如此真实且传神?……

  这就是艺术。真正艺术的魅力所在。

  而到了我们这里,即使真实的东西,真正发生过的大事件,一拍一写,却像根本就没有那回事儿一样,虚假得令人无法忍受,面目全非。说大了,是这种特殊的大环境下我们出不了真正的大艺术家,更出不了大作品,说小了,具体到我们个人,我觉得还是我们自己能力不够,艺术修养不够。具体到写小说上,则无疑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和症结。这应该引起我们常常思考,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这一生存与创作事实,却会不断在这一深入思考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有益的深入的艺术收获。

  至少,也就够了。

  这一话题太大,说不明白,点到为止。

  总之,想想吧。

  这一毫无章法的文章,到此便真的要结束了。还是回到《醉秋》与《借种》两篇作品上来,以结束我这篇文章。思绪万千,翻滚汹涌之后,渐渐归于平静。我疲惫的目光依然深情地注视着屏幕上这两篇小说,如同注视着两位不知身在何处的作者。我知道,我们的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作者自己诞下的子女,不管丑俊,期待与希冀心理是一样的,有人注目,有人夸奖,有人由衷赞美,相信作者的心里跟我一样是美的,幸福的……在这里,在远方的这个即将到来的凌晨,我愿意与蒙正和、芳香碧丝草两位作者和大家一起迎接这新一天黎明的到来,并真诚祝福太阳的光辉照亮我们今后写作的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醉秋》与《借种》两篇作品及诸多好作品的存在,证明:

  太虚不虚。



                                          09-4-1于歌谣苑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霍名夏 于 2009-4-7 12:08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4-2 14:21 | 只看该作者
上下两篇赏析充满了睿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阐述的全面,切中主题,并涵盖了诸多渊博的写作知识,是小说点评的一个经典,也是众多朋友学习的经验典范!
3#
发表于 2009-4-2 14:4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了霍老师的评论,真不错。
4#
发表于 2009-4-2 14:53 | 只看该作者
为太虚开出一条好路!为小说向纵深发展产生了可能!问好名夏!
5#
发表于 2009-4-2 15:27 | 只看该作者
严重欣赏名夏在文章里表达的见解与观点!
6#
发表于 2009-4-2 15:33 | 只看该作者
细致的点评。欣赏学习中。。。
7#
发表于 2009-4-2 15:42 | 只看该作者
这样深刻的剖析、评论文章,不仅是对两篇小说的写作者有很好地指导意义,对其它的写作者也是一次很好地受益过程。特别感到霍老师评论文章的深刻之处,便是指出了创作小说应该注意的问题:小说主要是叙事,但不能单纯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而要有人物的刻画,结构的布局和情节的编织等。并针对小说文章实例进行评论,更加鲜活、更加有针对性,让我读后受益多多。 问好霍老师!
8#
发表于 2009-4-2 16:45 | 只看该作者
先谢谢霍老!待学生慢慢学习,完了再谢!
9#
发表于 2009-4-2 18:04 | 只看该作者
霍老,看完您对学生文字的剖析,无言!
知道吗?您是在手把手教我写作。记得爸爸那代就会唱得一首歌:“只从踏进学校的门槛,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志的少年。虽然离开妈妈的怀抱,红领巾却包着我们的双肩。这一点一滴的进步,花费了老师多少血汗……”是爸爸教会我唱的这首歌,直到现在我对这首老歌始终难以忘怀,唱着唱着,有时就流下了泪。因为这歌词不是虚构,确实是事实。
今生在网络能遇见您,我不自觉地又想起了这首歌,可没等开口,心已不能自己。
回头看看自己的一点点进步,真的离不开您。没有您这样的一位老师指点、引路,我哪里来的今天的成就?
网络是虚拟的,可我一直相信它有真情在。因为网络上的人,都是现实中人在玩耍,既然是现实中人,它就有真情在。就想您,我与您不曾相识,更无从接触,您却能这般地教我走路,象一个教练,急学生所急,怕学生不成材。
谢谢代表不了啥,可我还是要说:谢谢您!霍老!相信我,在您的指导下,我会努力去写的,不会让您失望!
您的这篇文字,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不忍去,经纪人所言:实惠受用!
好了,霍老,千言万语不能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一切全在不言中吧!
遥遥地把祝福送上:祝霍老健康永远!幸福一生!
10#
发表于 2009-4-2 20:27 | 只看该作者
深刻的剖析
中肯的评论
娓娓道来
似和风细雨
滋润心田
如大海航手
指明航向
霍老师辛苦了
致敬
11#
发表于 2009-4-3 08:37 | 只看该作者
名夏是有心人,对太虚作者这样熟悉,对作品的评论,言之有物,所谈中的,表现出很高的鉴赏能力与评论功力。问好!
12#
发表于 2009-4-3 08: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芳香碧丝草 于 2009-4-2 18:04 发表
霍老,看完您对学生文字的剖析,无言!
知道吗?您是在手把手教我写作。记得爸爸那代就会唱得一首歌:“只从踏进学校的门槛,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志的少年。虽然离开妈妈的怀抱 ...

呵呵,老霍有多大年龄了?
13#
发表于 2009-4-3 0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霍名夏 的帖子

  拙作《醉秋》发后,先生给予了热情关注,不惜笔墨,与芳香碧丝草文友的《借种》一同写下长篇评论,让我受益匪浅又深感不安。

  受益匪浅是说先生的肯定是鼓励鞭策,让我坚定了写作的信心。虽然现在文学是匹卧槽病马,我们还是要死马当作活马医,何况它还没有身亡气绝。评论指出了作品的不足(如阿秋后悔“幺妹与吹破天犁田”、“县里集训行同夫妻”前后交代不清等),这些意见是求之不得的。

  深感不安是说一篇习作引出一篇评论,耗费了霍师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说作品好处的多,说缺点的少。“我的习作真的这么好吗?”静心再读,缺点多多。将并不成熟的帖子发出,是心浮气躁的表现。

  据霍师的意见和本地作家阮镇先生的意见,对习作进行了两次修改,感觉稍好,不日置换帖出。想说的话很多,总而言之:真诚感谢良师益友——尊敬的霍先生!真诚感谢热心跟帖的各位文友!老夫当力争写好下一篇,以回报中财网友的厚爱!

[ 本帖最后由 蒙正和 于 2009-4-3 09:50 编辑 ]
14#
发表于 2009-4-3 16:38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学习.
两篇评论对初学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15#
发表于 2009-4-3 17:08 | 只看该作者
再顶力作!问好名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15:11 , Processed in 0.12841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