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759|回复: 10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巧裁霞片裹神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4 1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巧裁霞片裹神浆




  书桌上,淡蓝色窑变堆塑荔枝笔筒,总在我的视线中张扬自己。筒体上丹实五枚,斑突鳞红;翠羽六片,衬枝托果,枝间一只瞪着黑眼睛的灰甲壳虫,仿佛乘人不备正偷偷爬行。有了这活灵活现的小家伙画龙点睛,使堆塑在笔筒上的荔枝果儿叶儿,都鲜活起来。让我自然想起韩偓的那首《荔枝》:“巧裁霞片裹神浆,崖蜜天然有异香,应是仙人金掌露,结成冰入茜罗囊”。荔果艳红,仿佛裁来丹霞巧手缝就锦罗香绸囊,荔肉凝脂,仿佛金铜仙人手托玉盘承天露结冰凝就。奇思妙想,叫人佩服。


  去海南岛旅游时,听导游介绍:荔枝为无患子科荔枝属,原产地就在海南岛,岛上至今尚存荔枝原始树林。荔枝质娇味美,白居易说它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所以荔枝最好离枝即食。因此,古人称它离枝、离支、荔支、荔枝。荔枝形圆色红,白居易赞它叶如桂,冬青;花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因此,古人又称它丽枝,丹枝,丹荔,状元红。古籍《三辅黄图》记载,公元前111年,旧时称元鼎六年,汉武帝南巡,初尝荔枝后,难以忘怀。回长安便下旨建起扶荔宫,广植南方珍花异果,其中仅荔枝树就有上百株。终因气候不宜栽培而枯死,破灭了汉武帝一为尝鲜二为观赏的愿望。

  在海南岛,亲眼目睹荔枝树,绿叶蓬蓬,垂红累累,槎头挂星,睛光掩映,与北方秋天的山楂林,好有一比。返程时,购买了新鲜荔枝10多斤,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赶回家时荔枝还算新鲜,外皮确是失了些颜色。冷藏保鲜快运,现在本地超市荔枝、香蕉、橙子已属常见,就连红毛丹、龙眼、山竹、椰子、木瓜、神密果、菠萝密、榴莲也时常有货。当然,论价可就贵了点。母亲在世时,为了让她品尝这些一辈子难得吃一回的热带水果,我没少给超市送钱。现在母亲转眼走了两年,即便再想孝敬她,却已是不能了。眼下正是清明,心愿与母亲梦中相聚,不知母亲是否会携了父亲入梦与我叙旧?


  荔枝瓤肉莹白如冰雪,桨液甘酸如醴酪,深得唐玄宗爱妃杨玉环的喜爱。为博杨贵妃欢心,玄宗下诏在贵妃六月初一生辰之前,务必将荔枝飞马递送至京。人马轮流,日夜兼程,以致有的差官、驿马累毙于途中。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韩维的“年年驿使走红尘,贡入骊宫色尚新”;苏轼的“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刘克庄的“绛裳冰肌初照眼,玉环一笑恩光浓”,都用诗来记录了这史实。专家研究结论,杨贵妃所食荔枝,并非岭南,而是来之蜀地涪州乐温。据乐温县志记载:“杨贵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川,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味俱未变。”由乐温北上长安,距离二千里左右。山路崎岖,溪路蜿蜒,人马须三日内抵达,的确也够劳顿的。


  荔枝树高大,繁枝拗曲,冠盖如云,四时青翠,浓荫遮地,属于长寿树种。福建蒲田南土楼村宋氏宗祠遗址中,有株世界上最古老的荔枝树。树干两分为二,每干合抱粗细,距今已有1300多岁了。依然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肉肥核小,异香袭人。因长在宋氏宗祠而被人取名“宋家香”,被誉为“品中第一”。宋代蔡襄所撰《荔枝谱》中,就记载了这株荔枝树,为唐代天宝年间所植。由于名闻遐迩,美国传教士蒲鲁士,分别在1903年和1906年,两度将古树幼苗携往美国佛罗里达州栽种。世纪更迭,蒲田“宋家香”荔枝的子子孙孙,如今已遍布北、南美洲了。清代诗人顾贞观,曾将“奇香异味天下无”的宋家香写入《菩萨蛮》中:“果然仙品如图谱,晶莹尚湿枫亭露。映彻玉壶冰,守宫纱一层。碧桃争比得,鹤顶真珠液。好在宋家香,刚逢十八娘。”诗中所谓十八娘,亦为荔枝著名品种,色深红而细长,相传闽王有女,排行十八,爱此荔枝,因此得名。看来论色、香、味,只有“十八娘”可与“宋家香”一拼高下。


  荔枝品种繁多,除却宋家香和十八娘,尚有妃子笑、三月红、玉荷包、糯米糍、龙荔、香荔、白蜡、黑叶、桂味、桂紫、丁香、水荔、禾荔、古风、状元红、早红、陈紫、兰竹、元香、大红袍、楠木叶、荷花、焦核、青皮等数百品种。仅是点数美名,足以令人馋涎欲垂了。苏轼曾在《食荔吏》中宣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香荔可食,苏轼都不想回家了呢。其实,荔枝不宜过量食用,过食能够引发低血糖症,口渴、恶心、出汗、心慌、肚子痛,严重者会导致昏迷、抽搐、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苏轼的夸张之言,万不可轻信而践行呢。


  受韩偓“巧栽霞片裹神浆,崖密天然有异香”之感召,几年前著名花鸟画家任恒泉来宁津画院作画时,我以上万元价格选购了他的六尺画作《鸡荔图》,图上荔枝翠枝赤珠,殷红妖艳;树下双鸡嬉戏,姿态祥和,寓意着大吉大利之美好。曾将食后的荔枝核,种入花盆中,虽出苗鲜嫩可爱,却终难活久。自从宣纸中有了一株荔枝树,欲养难活的遗憾,终得了一份快慰来补偿。




  山东省宁津县工商局 高迎春 邮码:253400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09-4-4 16:20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4-4 16:07 | 只看该作者
荔枝为无患子科荔枝属,原产地就在海南岛,岛上至今尚存荔枝原始树林。荔枝质娇味美,白居易说它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所以荔枝最好离枝即食。因此,古人称它离枝、离支、荔支、荔枝

原来,荔枝的名字由来是这样的。从高版的文字中又学到了许多关于荔枝的诗句。 学习高版娓娓道来的清新文字。问好。
3#
发表于 2009-4-4 16:23 | 只看该作者
最近高版的几篇植物系列文章,在继续保持原有的纵横交贯手法和广证博引的基础上,更多了许多可喜的尝试与探索形成的变化,比如本文“枝间一只瞪着黑眼睛的灰甲壳虫,仿佛乘人不备正偷偷爬行”,“自从宣纸中有了一株荔枝树,欲养难活的遗憾,终得了一份快慰来补偿”的拟人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以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为背景进行的具象描述更加注意了诗韵的融入与情感抒发的相互映衬,以及刻意描述过程中的传神韵律和强化点面、线性协调间突出寓意的色彩,都十分妥帖和有效地烘托了主题,让文章在审美视觉上和意境的拓展中,都获得了明晰的延伸和扩散,散点透视式的描述手法应用,越来越娴熟,成了具象勾勒和艺术欣赏的亮点所在,确实值得称道,精华支持!
4#
发表于 2009-4-4 16:2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通古论今,柔婉皆尽,一篇美文,把荔枝写尽了风姿,读来有说不出的美感和受益。
5#
发表于 2009-4-4 16:23 | 只看该作者
学到知识,学到有条不紊的叙述秩序。问好高版主!
6#
发表于 2009-4-4 16:53 | 只看该作者
俺到海南可没学到这样的知识..欣赏学习
7#
发表于 2009-4-4 18:21 | 只看该作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8#
发表于 2009-4-4 20:25 | 只看该作者
如雨忙完了,能静心欣赏高版美文了。依然是理趣和知趣和情趣的水乳交融!好亲切!
9#
发表于 2009-4-4 20:30 | 只看该作者
在行文中植入典故与诗文更现作者修为
10#
发表于 2009-4-4 20:42 |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的文章把知识和趣味和文化相结合 给人以纯粹的美感!欣赏 问好!
11#
发表于 2009-4-4 22:21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学习过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高版此文,可谓同工。学习,问好高版主!
12#
发表于 2009-4-4 22: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9-4-4 16:23 发表
文章通古论今,柔婉皆尽,一篇美文,把荔枝写尽了风姿,读来有说不出的美感和受益。


确实很美,散发着美和知识的韵味,欣赏、学习,问好高版!
13#
发表于 2009-4-4 23: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4-4 16:23 发表
最近高版的几篇植物系列文章,在继续保持原有的纵横交贯手法和广证博引的基础上,更多了许多可喜的尝试与探索形成的变化,比如本文“枝间一只瞪着黑眼睛的灰甲壳虫,仿佛乘人不备正偷偷爬行”,“自从宣纸中有了一株荔枝树,欲养难活的遗憾,终得了一份快慰来补偿”的拟人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以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为背景进行的具象描述更加注意了诗韵的融入与情感抒发的相互映衬,以及刻意描述过程中的传神韵律和强化点面、线性协调间突出寓意的色彩,都十分妥帖和有效地烘托了主题,让文章在审美视觉上和意境的拓展中,都获得了明晰的延伸和扩散,散点透视式的描述手法应用,越来越娴熟,成了具象勾勒和艺术欣赏的亮点所在,确实值得称道,精华支持!...


        赞同一兵版主的精彩阅评,迎春版主此文融艺术、知识于一体,文化底蕴浓厚,描写生动细腻,欣赏,支持精华!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5: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紫丁香260 于 2009-4-4 16:07 发表
荔枝为无患子科荔枝属,原产地就在海南岛,岛上至今尚存荔枝原始树林。荔枝质娇味美,白居易说它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所以荔枝最好离枝即食。因此,古人称它离枝、离支、荔支、荔枝 ...
谢谢首先阅读。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5: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4-4 16:23 发表
最近高版的几篇植物系列文章,在继续保持原有的纵横交贯手法和广证博引的基础上,更多了许多可喜的尝试与探索形成的变化,比如本文“枝间一只瞪着黑眼睛的灰甲壳虫,仿佛乘人不备正偷偷爬行”,“自从宣纸中有了一株 ...
谢谢敬版详尽的点评和鼓励,迎春继续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11 15:34 , Processed in 0.06189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