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高迎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巧裁霞片裹神浆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5: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9-4-4 16:23 发表
文章通古论今,柔婉皆尽,一篇美文,把荔枝写尽了风姿,读来有说不出的美感和受益。
谢谢细心的若荷,问候你好。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5: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4-4 16:23 发表
学到知识,学到有条不紊的叙述秩序。问好高版主!
谢谢永红阅读留言。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5: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三脚猫 于 2009-4-4 16:53 发表
俺到海南可没学到这样的知识..欣赏学习
但一定学到别的知识了,游万里路如读书呢。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5: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郭玉琴 于 2009-4-4 18:21 发表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现在一定知道了。问好。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6: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09-4-4 19:34 发表
文字从眉睫之前着笔,对一笔筒做富有情趣的描写,后思接千载,游思遁走如飞,乘载荔枝这一具象,浮游古今,纵横四海,笔锋如长江入口,陡见开阔,平中显奇,婉中显岖,把一个荔枝活脱脱地捧在读者面前,色、香、味以 ...
呵呵,夸奖了,迎春继续加油。 :loveliness: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6: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零落如雨 于 2009-4-4 20:25 发表
如雨忙完了,能静心欣赏高版美文了。依然是理趣和知趣和情趣的水乳交融!好亲切!
迎春知道教师繁忙,我的姐夫和外甥都是教师,外甥长期担纲人教网小学语文教育论坛版主,叫李怀源,网名阿远,现任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主任,曾获得全国首届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出版《语文课堂的艺术》一书,由漓江出版社出版,首印8000册,首都师范大学语文专业教育硕士。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6: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孙光利 于 2009-4-4 20:30 发表
在行文中植入典故与诗文更现作者修为
谢谢光利光临支持。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6: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敬胜 于 2009-4-4 20:42 发表
高老师的文章把知识和趣味和文化相结合 给人以纯粹的美感!欣赏 问好!
谢谢你的问候。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6: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09-4-4 22:21 发表
以前学习过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高版此文,可谓同工。学习,问好高版主!
是吗?我没读过这篇文章,待我搜索下阅读。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6: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09-4-4 22:48 发表


确实很美,散发着美和知识的韵味,欣赏、学习,问好高版!
谢谢抬爱。你好。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06:24 | 只看该作者
《南州六月荔枝丹》      作者贾祖璋
  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场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骨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微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27#
发表于 2009-4-5 08:05 | 只看该作者
书桌上,淡蓝色窑变堆塑荔枝笔筒,总在我的视线中张扬自己。筒体上丹实五枚,斑突鳞红;翠羽六片,衬枝托果,枝间一只瞪着黑眼睛的灰甲壳虫,仿佛乘人不备正偷偷爬行。有了这活灵活现的小家伙画龙点睛,使堆塑在笔筒上的荔枝果儿叶儿,都鲜活起来。让我自然想起韩偓的那首《荔枝》:“巧裁霞片裹神浆,崖蜜天然有异香,应是仙人金掌露,结成冰入茜罗囊”。荔果艳红,仿佛裁来丹霞巧手缝就锦罗香绸囊,荔肉凝脂,仿佛金铜仙人手托玉盘承天露结冰凝就。奇思妙想,叫人佩服。
读高版的文字真是享受啊,这种美这种好是难以言说的。很是欣赏高版的美文。
28#
发表于 2009-4-5 08:55 | 只看该作者
小小的笔筒引出了一片洋洋洒洒的大文,美丽的诗句信手拈来,让人佩服。学习这样的力作。问好版主,祝你周末快乐!
29#
发表于 2009-4-5 09:15 | 只看该作者
读高版的文章总感觉大长知识啊,真所谓美文加美食,“色、香、味”俱全了!问好高版!
30#
发表于 2009-4-5 11:39 | 只看该作者

读高迎春散文《巧裁霞片裹神浆》

  笔触细腻而深入,来龙去脉,实物传说,各有出处,将荔枝刻写传达得十分细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07:26 , Processed in 0.10040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