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彷徨”的中国人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09-4-19 10:00 | 只看该作者
知识分子不里一种知识分子,彷徨也不是一种彷徨,“五、四”后知识分子分道扬镳,彷徨的中国人是一个彷徨接一个彷徨。要走路,总要有彷徨。

浚恒之凶,始求深也。,有些彷徨却也坚持不得。
17#
发表于 2009-4-19 11:1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世界上的一样,都是可怜的群体,要拯救国家、拯救世界,可是却往往连自己都拯救不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不彷徨又会怎样呢?
“大”知识分子且不说了,看一下“草根”知识分子的心声吧?

鲍鹏山:《父亲的家园》
2003年春天,父亲患带状疱疹,辗转数家医院竟无医生能确诊,两个多月以后,还是我一字不识的母亲突然悟出,父亲得的可能是蛇丹疮(即带状疱疹的中医名),以此提醒某大医院的医生,医生方恍然大悟。但此时我父亲已经被剧烈的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从此引发多种疾病,直至无药可医。

     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此时的父亲骨瘦如柴,并且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

     但是,在精力好的时候,父亲的谈兴还好。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我们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竟至于不来往了。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此时才告诉我们,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听说后,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柱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孟》,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身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这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身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了天下家国祈祷。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2: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两位交流。对国家“大事”,很多时候,想表达,但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又吐不“明白”。确是在“矛盾”中“彷徨”,又在“彷徨”中“矛盾”。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2:21 | 只看该作者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谢谢如空,收藏这首律。
20#
发表于 2009-4-19 14: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凤宝 于 2009-4-19 08:52 发表
  “有史学家说,中国如果不发生五四运动,走学习西方的路子的可能性极大。发生后,便开始学习俄罗斯了。”

  我时常也纳闷,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搞的却是民主科学,共产党到底受了哪个影响?

这问题史学界也多有争鸣,五四的本意是“启蒙”,让德先生与赛先生——科学与民主来中国扎根;但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十月革命的影响便过来了。共产党自然是受俄罗斯影响,马列主义嘛。
21#
发表于 2009-4-19 14: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09-4-19 11:15 发表
欣赏!
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世界上的一样,都是可怜的群体,要拯救国家、拯救世界,可是却往往连自己都拯救不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不彷徨又会怎样呢?
“大”知识分子且不说了,看一下“草根”知识分子的 ...

看了如空转的文章,鲍鹏山是谁?
他这文章还有可生发的地方,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20: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09-4-19 14:51 发表

这问题史学界也多有争鸣,五四的本意是“启蒙”,让德先生与赛先生——科学与民主来中国扎根;但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十月革命的影响便过来了。共产党自然是受俄罗斯影响,马列主义嘛。


过去有句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口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为一定要属于“科学”的东西才是“知识”,把科学同知识等同起来,在这种意识形态下,任何一种知识都必须挂上科学的面貌和旗帜才成其为知识,才能享受有知识的地位。因此,小文从“五四”兼谈下“知识”。对科学的崇拜,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要走入误区就好,否则,“毒”奶粉即成了害人的“科学”。
23#
发表于 2009-4-19 20:31 | 只看该作者
一水版主的文章很厚重。待再读一遍才能发言。
总之,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主流是好的,但也留下了好多遗憾……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20: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09-4-19 20:31 发表
一水版主的文章很厚重。待再读一遍才能发言。
总之,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主流是好的,但也留下了好多遗憾……


期待4版下文:)
25#
发表于 2009-4-20 18:14 | 只看该作者
历史加现实的深度思考
26#
发表于 2009-4-20 19:19 | 只看该作者
  五·四运动那时,思想的活跃与自由情况真令人羡慕。当时,西方的各种思潮涌进中国,但最后取胜的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斯大林主义。主要是列宁主义与斯大林主义。 
  那个思想活跃势头很好,但因为战争等原因,专制统治又占了上风,一直几十年也不能改观。
  德先生与赛先生总是好的。可惜的是没有真正的请进来。许多人认为还是老祖宗的一套好。
27#
发表于 2009-4-21 15:35 | 只看该作者
然而,在“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便也有了很清晰的概念:一种是专心于自己的文化教育事业,但不太关注政治和社会现实;另一种是不仅做好自己所从事的文化教育事业,同时也关注政治和社会现实,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并关注民众疾苦的有知识的人——此类人譬如新文化的创始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是的,读了两页书,该做什么人?是个问题。
28#
发表于 2009-4-21 16:25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深思!一水版说的好,中国人为啥彷徨?源于何?根源一水版一一道出了。
问好1一水版!
29#
发表于 2009-4-21 19:59 | 只看该作者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关注的是人,他们的目的是人,他们用以评判一切的最高价值尺度是人。然而,中国的国情却野蛮地剥夺人的权利,无视人的价值与尊严。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的确差距甚远,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实际”、“不合国情”。然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和矛盾,他们没有放弃理想而适应现实,而是选择了整体反传统的立场。整体反传统,也就意味着不承认国情的不可动摇性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国情。考察他们反传统的理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传统吃人。这并不仅是鲁迅夸张的说法,而是新文化运动领袖集团多数人的共识。为了把人从“人肉宴筵”中抢救出来,他们不仅要与这宴会捣乱,而且要捣毁制造人肉宴筵的厨房。也就是要改变国情。因为不破坏这个秩序,中国人就无法真正象人一样生活。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就在于从深层改变中国的国情。如果从国情出发,就不会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果适应国情,就只有放弃人的理想而安于吃人和被吃的地位。这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所做不到的。
    事实上,在他们之后,一些人这么做了。他们放弃被认为不切实际的人道理想而适应中国国情,不再批判国民性而处处迎合大众。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些事情的确容易成功,但是,成功的却并不是原来的理想。因为历史的发展证明,适应国情必然巩固国情,在适应国情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其成功也是大打折扣的。因此,不承认国情的不可改变性,致力于改变特殊国情以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闪光之处。
    遗憾的是,这一切已经被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遗忘。口口声声继承五四精神的人们却在津津乐道适应中国国情,甚至指责鲁迅们的新文化运动激进而不适合中国国情,由此可见,我们的妥协是如何背离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立场!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21:5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跃农、杨盈川、海凹、燕子、李明、4版的跟帖交流。从中不难看出每个人对“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的理解。对“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或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中流砥柱。那么,在所处时代,做什么样的“知识分子”,很值得思考。

再次谢谢大家的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9 01:31 , Processed in 0.04618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