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53|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的母校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9 1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母校在哪里?

  
  去年的一个选秀节目中,有一个闯入决赛的明星和我算是同乡,因为她就是在我们县城里的一所中学毕业的。适值有事进城,从那所学校门前经过,发现在大门旁边的栅栏上打出了一条长长的横幅:“XX,母校永远支持你!”当然,母校是可以支持她的,至于她成名之后是否也反过来支持母校,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当时在我头脑里闪现的却不是这些,我想到的是,如果有一天我也出名了,该到哪里去找我的母校呢?
  
  还是从小学开始吧!我的童年的学习生涯是在我们的村小学渡过的。因为学校前面有三棵大松树,所以这所学校就叫松树小学。可以说,松树小学该算是我的一个母校。
  
  可是这个母校现在已经没有了,或者说,她已经不能称其为一所学校了。就在三年前,由于要减轻农民负担,在农村普遍实行“费改税”,所以教育提留也相应取消。于是,由乡里聘任的、依靠这部分钱来开支的代课教师们被集体辞退。这样一来,教师总数锐减,编制出现了巨大的空缺。为此,学校只好采取措施,撤销或合并学校,将老师和学生都集中到乡中心校,扩大班额进行授课,以解决燃眉之急。松树小学离中心校较近,所以就成了首当其冲的牺牲品。时至今日,校园早已经废止,曾经的操场被种上了庄稼,整个学校里只有一对老夫妇看守。校之不复存在,又何来母校之称呢?
  
  那么,再看看我曾经就读过的初中吧!我少年的学习生涯是在一个叫做良种场学校的地方渡过的。良种场是一个和乡镇平级的特别经济区,面积不大,由县里直属。所以,学校的规模也比较小,而且是初中小学一体的。当时,在我们县共有四所这样的学校,曾一度被戏称为本县学校中的“四小龙”。由于良种场的特殊地位,所以经济发展比较好,教师待遇也高,老师们干劲十足,教学质量自然也好,也就吸引了许多外乡镇的学生前去就读,我就是其中一个。我在那里读书时,正是该校的黄金时期,只以我们一界学生为例,毕业百人左右,考上重点高中之后又升入大学的就有二十几个;而考上中专、技校以及普通高中的竟然超过一半,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自然的,这里也应该算是我的母校了。
  
  然而这个母校也已经消失了,而且消失得那么彻底。就在我中师毕业后的几年里,正是市县财政的极度困难时期,连续四五年教师工资都不能保证,所以老师们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教学成绩也直线下降。同时,城市中学的触角也开始伸向农村,由于优越的教学条件、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优惠的奖学金制度,很轻易地就把大量优秀的生源挖走。由于良种场学校这样的“四小龙”规模实在太小,根本就禁不起这样的打击,所以没过几年,就彻底解体了。先是中学部撤销,与一所乡中学合并。(而合并后的乡中学,在同样的打击下,如今竟然也只剩下了可怜的二百多名学生,甚至达不到当年三分之一。)随即,小学部也遭受了和松树小学同样的命运。前不久前去办事,见曾经的校舍已经租给别人,成了养鸡场,除了大门上还依稀残存的校牌,哪里还有一点儿学校的影子呢?看来,我的这一个母校也已经离我而去了。
  
  由于没有念过大学,我读过书的最后一所学校就是县师范学校了,我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里渡过的。我就读的这所师范学校在整个地区都是鼎鼎大名的,因为学校独特的“自治、自理,自强、自立”的管理方式给了我们极大的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所以,从这所学校里出来的毕业生大多都是各自岗位上的佼佼者。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不用说,自然都是教师队伍里的中坚力量;另有进入报社的,工作水平丝毫也不亚于新闻和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有进入市、县政府的,更不用说,在那些颇以拖沓、应付著称的职员甚至官员之中,他们个个都是鹤立鸡群。
  
  可是这个母校也已经不在了。校舍当然还是矗立在那里,老师们也还是那些老师,然而却早已改头换面,建起了私立高中,以“XX师范学校高中部”的身份取代了原来的地位。当然,这所学校能够及时改制,成立高中,还是幸运的;因为自2002年起,最后一批包分配的毕业生离校,也就意味着该校的师范教育从此成为历史,也就意味着将再也没有一名从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毕业生会走上教师岗位。在这种情况下,邻县的另一所师范学校的命运要比它惨得多,因为没有及时改制,连学校本身也早就不复存在了。我们县师范学校之所以还在,就是因为成立了私立高中的缘故。可是,我还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母校吗?如果说她还是一个母亲,却也只能如香港恐怖片儿里的僵尸,徒有母亲的外表,却早已没有了叫人依恋的灵魂。
  
  我终于没能找到一所还残留的属于自己的母校,这是我的悲哀,也许还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悲哀。如果说,母校就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母亲,那么,对于早已长大成人的我来说,自然不再需要母亲的哺育,所以,母校的消亡也只不过徒留一丝伤感罢了。可是,在我生活着的农村里,正有数以亿计的孩子们仍然处在嗷嗷待哺之中。因为我们早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只要是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会有着一个或几个这样的“母亲”,也即是将来要称之为“母校”的地方。然而,我却分明看到,他们的那些母亲是多少可怜啊,她们一个个校舍拥挤、师资奇缺、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她们是如此瘦小,如此孱弱,根本就没有充足的奶水喂养如此众多的儿女们。在这种情况下,不知有多少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们早已选择了弃之而去,去城里寻找“有奶”的可以称之为“娘”的地方。留下的只是普通人家甚至是贫困人家的子女而已。很难想像,在这样的母亲的哺育下,其中的“大头婴儿”将会占据怎样的比例。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里,那个狂人曾经发出悲痛的呼号:救救孩子!而我们如果说自认为要比那个狂人清醒一些,至少也该懂得这个简单到极的道理:要想拯救尚在哺乳期的孩子,总要先拯救他们的“母亲”才是。(水如空)
  
  
  
2#
发表于 2009-4-19 11:56 | 只看该作者
我小学时期的母校也早没有了,怀念只在梦里。
3#
发表于 2009-4-19 12:12 | 只看该作者
感人至深!农村教育的确令人担忧。想如空就是一边教学一边还要忙农活的老师吧,对于你们的辛苦,我这里表示真诚的致敬!
4#
发表于 2009-4-19 12:14 | 只看该作者
就这样作文,很有生活气息,不脱离实际,让读者了解更多,也知道什么叫“贫瘠”——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

个人很是欣赏!
5#
发表于 2009-4-19 12:20 | 只看该作者
来看看老朋友,呵呵~~
6#
发表于 2009-4-19 14:41 | 只看该作者
好,如空写现实,冷静痛切,让人感叹。希望老兄多写!
7#
发表于 2009-4-19 14:59 | 只看该作者
如空,鲍鹏山的《父亲的家园》,你从哪转的,作者是什么人?
8#
发表于 2009-4-19 18:47 | 只看该作者
由母校的消失看农村教育的现状,堪忧……
9#
发表于 2009-4-19 19:25 | 只看该作者
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农村教育近年来的变化,有些布局调整是必须的,有些则不妥。有的村里孩子很小就只能在外地上寄宿学校,可我们的寄宿学校条件又不大好,也真是无奈。
农村教育堪忧。
城市孩子的家庭环境大都比较好,家庭教育跟得上。家庭教育跟不上的孩子也是问题多多。
10#
发表于 2009-4-19 19:3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黔南的孩子还有因学校经费不足热不上饭而只能半天制上学的情况。偏远地区的教育很令人担忧。
11#
发表于 2009-4-20 09:4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母校还在,只是不到一个熟悉的面孔,连路径与过去也不同。
我回家时偶去回望,心底总是酸楚。
问好如空!
12#
发表于 2009-4-20 15:24 | 只看该作者
农村的孩子的确很辛苦,听妈妈说,我们村庄一二年级的孩子就得穿马路到外村去上学。
好文!问好如空老师!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6: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09-4-19 11:56 发表
我小学时期的母校也早没有了,怀念只在梦里。

多谢玉德!
其实我们都一样,我们的怀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给未来的孩子们一个梦。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6: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4-19 12:12 发表
感人至深!农村教育的确令人担忧。想如空就是一边教学一边还要忙农活的老师吧,对于你们的辛苦,我这里表示真诚的致敬!

谢一版!
农民们是辛苦的,农村的孩子是辛苦的,农村的教师也是辛苦的。这些,我都有切身的体会。只是我毕业得早了些,没有分到地,只有假期才会帮着父母做些农活,算不是纯粹的庄稼人,甚至半个也不是,不过只有一个菜园侍弄。惭愧!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6: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眼看 于 2009-4-19 12:20 发表
来看看老朋友,呵呵~~

好久不见姐姐了!兄弟一直记得你的帮助。诲人不倦,非姊其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1:04 , Processed in 0.08593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