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6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时光断片:遗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3 1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光断片:遗址

      

       我来之前,这里早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许多年,许多人从这里过去了:达官、显贵、商贾、骚客、响马、强盗、妓女、盗墓贼、寻宝者、牧羊人……脚印叠着脚印,脚印如象形文字,如故旧的羊皮书,互相缠绕着,互相覆盖着,渐渐消失于风中,只留下黄沙与白草,留下亘古如斯的一片沉寂。繁华和壮丽,聒噪和喧嚣,还有写在史书上的歌与哭、梦与幻,都在某一个黄昏或夜晚,凋落、飘零,烟消云散。

        一个只能称作遗址的地方,一方长满野花荒草的河滩。

       现在,我孤零零地站在这里。

       没有风,刚刚滴落的雨点挂在草叶上,几朵早春的蒲公英撑着金黄的伞盖,故作地老天荒地沉思。那个遗址中间,有一些尚未坍塌的残垣,默默地立于夕阳之中。墙体下,蝴蝶飞来飞去,七星瓢虫的翅膀上背负着残照的光斑,而芨芨草的穗子一律指向苍冥,静静地摇曳着孤独与寂寞。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可以清楚地看见遗址的背景:蓝色的河流,比河流远的是树木,再过去是村庄、鸽群以及袅袅的炊烟,更远处就是雪山了,雪山上栖息着千万年不变的云朵……

      人也可以当作遗址的背景么?如果可以的话,那么,相对于此地的残垣断壁,相对于百孔千疮的秦砖汉瓦,生命该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情态?是一株芦苇的生生不息,抑或是一朵野菊的灿烂笑靥?

       事实最终是,在遗址辽阔的视野里,能够留存下来的,只有苍天大地,只有雪山和不断隆起的高原。尽管灵魂的有无,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但肉体的消亡是永恒的必然。时间可以撕碎一切。一堵墙碎了,被风吹得无影无踪;一个陶罐碎了,成为残片;一朵花凋落了,落进了河流;一片叶死了,尸骸变作了化石。更何况,岁月就像饕餮巨兽,悄然潜伏在那里,随时准备吞噬和消解一切。人永远无法抵御时间的侵袭和撕扯。有时候,人的生命还不如一株野草,一旦飘逝,就连影子也不会残留。

       遗址无语。

       在我面前,那些腐朽破败的墙体拖着厚重的阴影,幻若谎言的陷阱。我发现墙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洞穴和裂痕。有鸟巢,也有蚁穴,还有横七竖八的豁口。大概是很久之前,鸟们衔来了植物的种子,不经意间落在了洞穴中,后来竟长出一些无名的野草,野草纷披在豁口之间,繁衍出冷冷的碧绿和苍翠。我可以把墙假想为残破的书页,多少年又是多少年,读过它的总该有数不清的眼睛。狐狸的眼睛读过了,野狼的眼睛读过了,蝴蝶的眼睛读过了,燕子的眼睛读过了,人的眼睛也读过了,有文化或没文化的眼睛也读过了,但所有生灵都在读书的过程中,读老了自己,最后化为尘埃和灰土。所有的目光都未能穿越那些沧桑文字,抵达背后的真实。

       我偶尔翻阅过有关地方史志,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到遗址的前世:地穴与草房、寺庙与宫殿,还有墓葬、富人的宅院……叙述语焉不详,那些曾经在大地上存在过的建筑,仿佛被人抽取了具体的故事内容,只遗留下一堆空洞的名词。在我的想象中,时光的旷野无边无际,第一缕炊烟升起于新石器时代的村落,而最后的一幢房屋大概在民国初年轰然倒塌,其间跨越了几十万年,那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啊,地表上的建筑不见了,建筑里的人消失了,就连生命留下的痕迹和气息,也飘散得无影无踪。只有文化的堆积掩埋于地下,比如石制的家具、陶罐、青铜器皿、金银首饰、法器棺椁,乃至于霉烂腐朽的骨殖、骷髅,还有荣华富贵、贫穷野蛮、高贵与卑劣、阴谋与爱情,统统深藏在黑暗深处,无言无语,沉默安静。或者说,遗址就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事物的沉睡,那些远去的生灵,那些孤独的事物与亡灵,在远离星光月色的处所,在没有思想照耀的地方,做一场大梦,一梦千秋。

       有遗址,也就意味着历史记忆的存在,但这种存在又往往横亘着记忆的巨大空白。地穴塌了,人们可以在它的废墟上搭建草屋;草屋烧毁了,又可以修筑华美的宫室;宫室倾圮了,再构造更加宏伟的坟墓;而坟墓之上,照样可以修建雕梁画栋的庄园。历史就这样循环往复,脚印叠加这脚印,废墟叠加着废墟,一层层累积起来,不断埋葬过去,也不断埋葬记忆。失去的建筑可以复修重建,可隐匿于石头瓦片之中的灵魂呢?消散在风中的语言呢?飘逝到黑暗中的情感意志呢?人能否靠自己的记忆,把这些与遗址密切相关的东西加以钩沉,召回到当下的现场?

        一条小河静悄悄地流着。河水幽深、瓦蓝、清澈,倒映着那些残垣断壁的影子。《圣经》上说,神之灵运行在水上。也许只有水具有记忆,当一切消失之后,它依然能够穿越时间的灰烬,将遗址曾拥有过的灿烂和辉煌、现实与梦幻一一复原。

        我的一位朋友信奉所谓的行为艺术,他曾拍摄过遗址场面,照片上,有苍老的胡杨和残垣,老墙的阴影下,一个裸体的女子临风而立,她的秀美的脸庞,她的飘扬的黑发,她的饱满的乳房,都笼罩着血一般殷红的夕阳残照,看上去一切都显得凄美而苍凉。朋友把这幅画命名为“祭坛上的青春”。

  祭坛。青春。这难道是所有遗址留给我们的谶语?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祁连云烟 于 2009-4-23 18:51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4-23 18:4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坐沙发了,还没有编辑好呢,欣赏后再作回复,问好朋友!
3#
发表于 2009-4-23 18:53 | 只看该作者
沉重、思索,遗址往往都是沧桑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9:50 | 只看该作者
编辑好了,谢谢
5#
发表于 2009-4-23 21:21 | 只看该作者
美文,学习问好!
6#
发表于 2009-4-23 21:30 | 只看该作者
一条小河静悄悄地流着。河水幽深、瓦蓝、清澈,倒映着那些残垣断壁的影子。《圣经》上说,神之灵运行在水上。也许只有水具有记忆,当一切消失之后,它依然能够穿越时间的灰烬,将遗址曾拥有过的灿烂和辉煌、现实与梦幻一一复原。

   拜读,欣赏西北文友的最新力作。写的厚重。富于沧桑感。问好朋友!
7#
发表于 2009-4-24 08: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4-23 21:30 发表
一条小河静悄悄地流着。河水幽深、瓦蓝、清澈,倒映着那些残垣断壁的影子。《圣经》上说,神之灵运行在水上。也许只有水具有记忆,当一切消失之后,它依然能够穿越时间的灰烬,将遗址曾拥有过的灿烂和辉煌、现实与梦 ...



再读,问好!
8#
发表于 2009-4-24 08:56 | 只看该作者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可以清楚地看见遗址的背景:蓝色的河流,比河流远的是树木,再过去是村庄、鸽群以及袅袅的炊烟,更远处就是雪山了,雪山上栖息着千万年不变的云朵……
欣赏你笔下描述的这般独特的地方。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0: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只是一种沧桑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9:55 | 只看该作者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可以清楚地看见遗址的背景:蓝色的河流,比河流远的是树木,再过去是村庄、鸽群以及袅袅的炊烟,更远处就是雪山了,雪山上栖息着千万年不变的云朵……
11#
发表于 2009-4-25 09:38 | 只看该作者
静谧而又质感的描述,让文字具有了力度,让文章具有了厚度。凝视遗址,阅读遗址,本质上就是对死亡的接纳,就是对逝者的优容,同时也是每个有尊严的生者对生命终结的最后尊严。正是基于如是的凝视,人类的仁爱之心才延绵不绝(我的一位朋友信奉所谓的行为艺术,他曾拍摄过遗址场面,照片上,有苍老的胡杨和残垣,老墙的阴影下,一个裸体的女子临风而立,她的秀美的脸庞,她的飘扬的黑发,她的饱满的乳房,都笼罩着血一般殷红的夕阳残照,看上去一切都显得凄美而苍凉。朋友把这幅画命名为“祭坛上的青春”,我就解读出了这样的意味)。向死而生,让这篇短小的随笔,有了厚实的意境,并且精深、惊悚,令我一读再读。好文章,精华支持!
12#
发表于 2009-4-25 18:52 | 只看该作者
哦。本周,该同志有两篇文章加了精华了哦。
13#
发表于 2009-4-25 21: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4-25 18:52 发表
哦。本周,该同志有两篇文章加了精华了哦。



的确不错啊,问好永生!
14#
发表于 2009-4-25 22:0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我喜欢这种风格的文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3: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的批评,我会写出更好的作品,一起交流

谢谢大家的批评,我会写出更好的作品,一起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07:18 , Processed in 0.12641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