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18|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粮食的回响(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6 0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彤彤的高粱
  
  天阴沉沉的,春雨一直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城市的一切都在雨的氤氲中,看看墙上的石英钟,已是十点了,母亲的上午觉还在继续,海怡随手拿起抹布,擦拭客厅里的落地空调室内机,母亲睡醒从卧室走出说:“快进五月了,空调快用了。”海怡看母亲走来,赶紧放下抹布,边倒水边对母亲说:“所以才擦擦土呀。”母亲坐到沙发上接了水杯说:“在老家,夏天热了,都是说高粱地头上最凉快,你们这里可是空调屋里最凉快了。唉,老家也不知道还种不种高粱?我都想吃高粱加豆面的窝窝头了。”母亲总是三句话忘不了老家,忘不了顶着高粱花子过来的那些岁月。

  是的,那些岁月是不能忘记的——高粱作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不仅仅曾温暖过我们汩汩作响的胃,曾恩泽过我们的生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且在抗日战争中还曾掩护人民军队作战歼敌,淳朴的红高粱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人民军队曾利用高粱拉起的青纱帐做掩护,神出鬼没,英勇杀敌。海怡曾读过著名诗人田间的一首《义勇军》的诗,他写道: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生长/大风沙里 /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这悲愤的字句曾让海怡刻骨铭心,无法忘记。中国的高粱——这是多好多贴切的比喻,而“抗战”,这两个伴随国人七十余年的字,它所包含的内容,每个中国人都清楚。多少年来,最能激励国人民族精神的,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应该就是抗战。而在提及抗战的时候,高粱,这种直立于田野,直立于中国大地的作物,这种以它的火红和朴实强烈地攫住国民心的作物,总是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国人眼前,成为心中人民英雄的永远的象征,成为一生一世的风景。

  田间的另一首诗《坚壁》中写道:狗强盗/你要问我么: “枪、弹药 /埋在哪儿?”/来我告诉你/ “枪、弹药 统埋在我的心里。”这是抗战年代中国老百姓朴实的话语,真实心情的直白。读后仿佛看到,一株株火红的高粱,脊梁挺直地站在全副武装的敌人面前,拍着自己的胸膛,用自己的鲜血和肉体,完成生命中最后的壮举。我们不乏叱咤风云的英雄,他们的威名让敌人闻风丧胆,他们无疑是中国的高粱;但我们更不乏无名的英雄,他们以自己的朴实,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成为中国的高粱。

  做一株红高粱/是骄傲和自豪/做一株红高粱/是责任和义务/谁说南方的土地只生长甘蔗林/伟岸的红高粱/遍布在每一寸中国的土地/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判断/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这是诗人郭小川留给我们的诗句,有对战争年代人民战争的颂扬和生活得留恋,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面对无际的青纱帐,诗人感叹: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是的,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那段悲壮的岁月和那些高粱,已经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海怡熟识高粱还是跟随母亲从聊城下放回到老家后,村外的地里,幼小的高粱苗子顶出地面,鲜亮着嫩绿的生命。待它长高成株,婷婷的身材,碧绿的枝干,油油的宽阔的叶子,绿得像刚刚从油里捞出来似的。成熟的高粱更是令人喜爱——细细的高秆上高高地举着大大的穗儿,涨红着脸,摇头晃脑地向人们张扬着它的风姿,它的成熟,还有它的鹤立鸡群。当在小学语文课本上读到“高粱笑红了脸,谷子笑弯了腰”的诗句时,海怡觉得特别的亲切。成熟的大田高粱更是壮观,远远望去,上红下绿,像有着红色顶子的绿色长城,站到黄河大堤上俯视,则是一片正在熊熊燃烧着的火海。

  记得有一年的一个星期天,快到高粱晒红米时,母亲带海怡去自由地里擗高粱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火红的太阳热辣辣的烘烤着原野。进得高粱地,真像掉进了蒸笼既闷又热,我们的衣服立刻被汗水湿透。那密密的高粱叶子纵横交错,遮天蔽地,母亲一手擗,一手抱,嚓嚓的响声传出很远。那些叶儿,别看它飘呀飘的很温柔的样子,其实个个都是软刀子。来回几趟,母亲的脸及胳膊上便被划出一道道血痕,海怡说:“娘,疼吗?”并轻轻托起母亲的手,细细地察看。母亲笑着抽回手说:“能不疼么,疼也得干呀!别人不都是这样一年年过来的吗?”接着继续嚓嚓的擗起来。海怡看到了母亲的坚毅,也知道了种植粮食的艰辛和不易。

  海怡因个子低又穿长袖褂子,才没被高粱叶子拉伤。跟在母亲身后,海怡像排球场上的二传手,承接母亲怀里装不下的高粱叶,抱着送到地头上的架子车上。一出高粱地,觉得一阵风吹来,还真是像母亲说的,高粱地头上最凉快呢。车上的叶子一点点增高,等到装满我们才拉车回家。

  母亲和祖母是编织能手,晚饭后,她们就把晒过的去除了多余水分的软软的高粱叶拿到跟前,坐在院子里,编草垫子,老家人称草垫子为蒲毯。一片片叶子在她们手里上下翻舞,调遣得犹如面条一般柔软,即使没有光亮,她们也照样能叶走龙蛇。编图案草垫,需要一些紫红色高粱叶,而这种叶子的数量不多,所以,我就专门替她们做起搜集此叶子的活儿。那种草垫是一种坐具,有圆和椭圆两大类。大如麻袋,小似脸盆。雨中,在大门底下纳鞋底小歇,打麦场上听书看戏聊天,妇女们屁股底下都是一个个的蒲毯,坐上去既柔软又防潮。

  高粱比竹柔,比苇硬,气根抓地,秸秆挺直,是旱涝不惧的铁杆庄稼。农家饥寒,种上高粱,吃的烧的都有了。老家叫高粱为秫秫,那秫秫面涩硬,祖母会掺上豆面蒸窝窝头,那真是硬里透香,吃了特别顶饥经饿。老家还流行: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上膘的口头禅,每年秫秫下来后,庄稼人都要胖一圈的。秫秸也没人舍得烧它,织箔,编席,打篓子,一养几口子。秫秸疙瘩好烧锅,秫秫叶好喂牛,秫秸梃子、秫秫秒子还能制各种炊具。高粱是庄户人家的宠儿,祖父总爱说高粱是天赐的恩物。

  但是,高梁也有不让农民喜欢的时候,那是七十年代初,全国农业学大寨,农村的竞争主要的是粮食产量的竞争,当时土地是生产队集体耕种的,村民靠挣工分分得口粮。由于麦子品种差,产量低,所以上级要求各生产队种植杂交高粱,那杂交过得高粱枝密,个低,穗大,颗粒多,产量高,当然是竞争高产的首选植物。杂交高粱的颗粒味涩苦,做出来的干粮黑黑的硬硬的像有病的猪肝,猪吃要拱槽,驴吃要咂嘴,人嚼在嘴里翻来覆去越嚼越多,咽喉就是不肯放行。吃进肚子,难消化,胃酸。吃久了常常引发胃火肠火,导致便秘,海怡的许多小伙伴吃着吃着就便不下来,憋得哭天喊地的。后来就不再种杂交高粱了,再后来,土地改良,我们老家引黄河水种上了水稻,白白的大米饭也就替代了故乡人餐桌上的高粱窝窝头。 

  在敲这篇文字的时候,海怡问母亲,有没有关于高粱的故事,母亲还真给海怡讲起来:说高粱原来和小麦、谷子一样,从根到稍都有穗儿的。一天,有个叫张天师的神仙下凡,装扮成要饭的到一户门前讨饭,一妇女抱着孩子,正好赶上孩子大便,她顺手拿了一张饼给孩子擦拭。那神仙见人间如此糟踏粮食,就报经玉皇大帝批准,用手从庄稼根向上捋,只剩个小穗,在捋芝麻、豆子时,因豆角、芝麻蒴扎手才作罢。因此现在芝麻、豆子从根到稍都结角,高粱和谷子,长长的茎秆上,只有一个孤独的小穗长在那里。海怡知道,这只是古人编出的教育后人爱惜粮食的传说,人类自有人类的智慧。一个穗不要紧,多种,打得高粱就多,高粱地就这么一大片,一大片地生长开来,海怡记得,故乡的高粱地甚至与远天相连——早晨太阳从东边的高粱地里升起,傍晚又在西边的高粱地里落下。

  高粱地里也极易演义古老、质朴的爱情故事:秋高气爽,一头毛驴驮着新娘回娘家,暗香浮动在高粱地里。一个潜伏在地里的蒙面人,强盗一样地出击,但新娘并没有惊慌、恐惧。她知道是那个曾抬着她领头颠啊、晃啊、唱啊、起哄啊,甚至偷偷捏她穿着绣花鞋的小脚的轿夫。她乖乖地、软软地蜷伏在他的臂弯、胸前,并在一大片倒伏的高粱秆上,激情迸发,天作之合——这一切仿佛是约定,在前世,或者今生。这是莫言或张艺谋讲给我们的故事。那时候,高粱地里火红一片,毛驴在一旁低头吃草,不跑,也不叫唤……  

  事实上,那些年代,高粱地里的确藏着许多缠绵的话语。海怡在乡村中学当代课教师时,就曾听一位老师讲述,他们老家一对私奔的年轻人的故事——开始,在高粱地里,姑娘羞涩地把绣花鞋垫儿、布鞋塞到小伙儿的手里,小伙子也在那儿第一次紧握姑娘无处可放的手。他们在那里约定终身和未来,在一个午后,带着小包袱,穿过高粱地,悄悄私奔到了某一个城市。
 
  海怡看看窗外的雨雾,想起了当年的情景,那时故乡的高粱一望无际,村庄被如烟似雾的绿色屏障围护着,故乡亲人也多了一份欣喜与牵挂。炊烟袅袅,嘉禾氤氲,村庄在高粱的清新气息中生气盎然,鲜活无比。

  母亲和海怡离开故乡多年了,母亲心里一直不忘那些高粱地及高粱地头凉快的惬意,其实海怡内心也存有一片那样的高粱地——火红、激情、神秘,甚至还藏着一些兔子、野狐之类的动物,但海怡知道,它只在自己的梦里蔓延、疯长、摇曳和风情了……
                            

                2009.4.24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海怡 于 2009-4-26 08:48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8:53 | 只看该作者
朋友们周末愉快。海怡粮食之二问世,请朋友们拍砖点评,先感谢了。:)

图片是“偷”的文华老弟的,也谢谢他了。:)

20090422_dd567c73ea94f9ff6197EUe4fkCjeTOO.jpg (139.66 KB, 下载次数: 1038)

20090422_dd567c73ea94f9ff6197EUe4fkCjeTOO.jpg
3#
发表于 2009-4-26 09:02 | 只看该作者
具象缜密,淳朴自然,特别是文章融入了生活的细节,让高粱有了真切的情愫元素,读来惬意厚实。继续欣赏作者的系列美文,精华支持!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9: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4-26 09:02 发表
具象缜密,淳朴自然,特别是文章融入了生活的细节,让高粱有了真切的情愫元素,读来惬意厚实。继续欣赏作者的系列美文,精华支持!

谢谢老弟的细致点评和一贯支持,既然选择了这个系列,就挖空心思坚持写到底吧。:)
祝周末愉快。你辛苦了。:)

1000398086.gif (169.9 KB, 下载次数: 1042)

1000398086.gif
5#
发表于 2009-4-26 09:06 | 只看该作者
多好的高粱啊,欣赏海怡大姐的粮食系列文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9:07 | 只看该作者
家里有客人了,先下,抽时间再来拜读学习朋友们的文章。抱歉~
7#
发表于 2009-4-26 09:51 | 只看该作者
姐姐的粮食系列文章一样的精彩美丽,欣赏学习!
问好姐姐!
8#
发表于 2009-4-26 10:06 | 只看该作者
高粱,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种过,种得不多。可母亲做的高粱粑粑的味道,却一直记得。
谢谢海怡姐,“勾引”我的味觉,嘻嘻。
9#
发表于 2009-4-26 10:10 | 只看该作者
写得有滋有味,欣赏了。
10#
发表于 2009-4-26 10:50 | 只看该作者
红高粱,在我们这里早已见不到,提及这个词自然与张艺谋的影像里的视觉冲击相联系,儿时在老家也是出门就与之相碰面的,突然想起它的味道来。谢谢海怡姐,还保留着那么深的故乡情结。
另,大姐,这张做头像非常漂亮。就一直用吧。

[ 本帖最后由 摇曳风铃 于 2009-4-26 11:04 编辑 ]
11#
发表于 2009-4-26 10:59 | 只看该作者

读海怡散文《粮食的回响(二)》

  作为生活与粮食主力军的红高粱,相信在作者的家乡尤为人们所熟悉和敬重。就我一般性的理解,粮食家族如果少了这一品种,生活的味道不知会怎样,因此,我们这期读到作者的这一粮食系列,便是当仁不让的《红彤彤的高粱》。文章的切入点很好,在作者一贯的质朴文字风格下,全篇具象描写缜密,淳朴自然,沿着生活轨迹一景一事地深入其中,融入了大量生活细节,远离抽象思维,因之让高粱富有了真切的生活色彩与情感元素,读之,浓郁的生活气息衬托下,富有状写红高粱延展而来的真味道和艺术感染力。

[ 本帖最后由 霍名夏 于 2009-4-26 11:00 编辑 ]
12#
发表于 2009-4-26 11:42 | 只看该作者
一遍红高粱,藏着如此多的故事,对生活精细又用心的选取,让这篇字的气韵颇具个性。
好字,欣赏。
13#
发表于 2009-4-26 13:13 | 只看该作者
姐,周末愉快1
14#
发表于 2009-4-26 14: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4-26 09:02 发表
具象缜密,淳朴自然,特别是文章融入了生活的细节,让高粱有了真切的情愫元素,读来惬意厚实。继续欣赏作者的系列美文,精华支持!


  问好海怡大姐,佩服你的写作精神,文字里有着朴实感人的情愫,生活气息在细节中弥漫,切入也不错,欣赏,支持精华!
15#
发表于 2009-4-26 15:43 | 只看该作者
读完,为这样精彩的篇章所倾倒。迎春为你鼓掌并支持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6:53 , Processed in 0.05665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