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85|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父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3 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木祥              


  父亲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结婚,父亲娶的是睦科村一个姓张的地主家的女儿。张姓人家的女儿是父亲的前妻,听说生得十分漂亮聪颖。地主家的女儿能嫁给父亲,不能说明父亲有本事,那时候父亲还没有赶马,十八岁了,还没有正经地干过什么活计,做过什么生意。也不能说明我家在村子里有钱有势力,我们家那时候田地不多,房子也少。功劳应归功于我家奶奶。我奶奶聪明能干,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我家有奶奶当家,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起来。

  有时候,事情总是和想象的、设计的大相庭径。父亲结婚才一年,前妻就难产死了。那时候,村子里的习惯是,妻子死了,丈夫要在家里守百日,百天内不得出门。前妻死后才一个来月,父亲偷偷地拿了前妻的私房钱和金银首饰离开了家,准备到丽江去买牲口。父亲想用前妻的钱买两匹好马来赶。前妻死后,父亲内心感到绝望,他想用赶马来打发日子。可是,刚跑到金沙江边一个叫梓里的地方,前妻家的人就追了上来,说父亲拿了钱财想独吞。钱被搜走了,父亲马没有买成,却落下了一个良心不好,爱贪便宜的坏名声。父亲从此在村子里的名声很不好。爷爷奶奶也怪父亲不争气,就说,今生不考虑父亲结婚的事了,由他自己去。

  但后来爷爷奶奶还是给父亲买了一匹马,一匹大白马。从此,父亲爱到哪里就到哪里,爷爷奶奶从来不过问。父亲一个人跑丽江,跑鹤庆,也不知是在做什么生意。其他马帮,一个人赶三匹马都难养家活口,父亲赶一匹马,只能是管得好他自己。听母亲说,父亲在赶白马的时候好上了一个女人。我有点不相信,但母亲连那个女人的外号都说得出来,叫什么“细蔓茎”。“蔓茎”是丽江高山上的一种植物,象萝卜,但不象萝卜那样修长,而是短短的,圆圆的。所以,我在猜测,父亲好上的那个女人个子矮,还有点胖。

  父亲娶我的母亲,是我家大孃和二孃的主意。大孃和二孃觉得父亲老在外面混下去不是办法,都觉得要为大哥做一件好事。她们就说服奶奶,还是要为父亲成一门亲事。二孃说,大哥不成人,但总要想到我们成家的香火要有人接。父亲是大儿子,他不结婚,二叔又跑到外面去了,家里的烟火,就有断掉的可能。爷爷奶奶就答应让两位孃孃去办。但标准定得很低,一是不相信父亲,怕又害了人家的好闺女(她们认为前妻之死和父亲侍候不好有关系),二是不想在父亲头上花钱了。大孃和二孃就才张罗父亲的婚事,帮父亲找到了我的母亲。母亲是村子里刘家的童养媳,前夫也是马帮。那一年,在赶马上丽江的路上遇到了土匪,饮弹身亡。母亲不识字,当时还带着和前夫生的女儿(我的大姐)。母亲嫁给我父亲的时候,就是带着大姐来我们家的。所以,后来大孃二孃都在我面前说,要不是她二人努力,就不会有我家几个弟兄姊妹。特别是我家弟兄三个长大成人,两个孃孃的功劳就越发显示出来了。

  母亲嫁到我们家来,所有的人都有点看不起她。母亲不识字,不会数钱(我小时候都能骗母亲的钱用),针头灶脑也不好。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只会打草鞋,搓草绳子。当然,父亲从心里也看不起母亲。父亲和母亲是最为勉强的婚姻。母亲生我大哥的时候,刚满月,奶奶就把大哥抱走了,奶奶就不放心让母亲来养大哥。大哥长到五岁的时候,有人指着母亲问他:这是谁?大哥说不知道。但大哥长大后对母亲十分孝顺,这一点,奶奶和母亲在当时都不会想到。就因为如此,母亲对家里任何人从前看不起她的事都忘记了。

  在我们村子里,有的马帮,赶马赶到一定时候就改行了。有的马帮,赶马赶一辈子。赶马可以逃避不适应自己生活的环境,逃避家庭,逃避不幸的婚姻。一辈子赶马的马帮当中,有的是因为除了赶马,他们就没有饭吃。有的则又不同,他们的家庭本来可以不需要他们赶马,他们却偏选择了赶马,而且执意赶一辈子。他们在赶马中追求一种“自由”,赶马才是他们诗意的生活。一辈子赶马的马帮,多少是出于对生活的无奈。不甘寂寞,走上了寂寞的路。

  父亲赶了一辈子牲口,我也知道父亲属于哪一类马帮。父亲赶马的经历是,年轻时候赶一匹大白马,跑丽江跑鹤庆做生意。后来,他又在生产队赶三匹毛驴,一年四季上山砍柴,老了,又放两匹老马。我父亲赶大白马是什么一个样子,我当然不可能知道。在这次写丽江马帮的时候,我又到村子里去,找一些熟悉父亲的人了解。听说,父亲赶马从来不约伴,经常一个人赶着马走在永胜至丽江的赶马路上。父亲赶马的伴也在路上找,那时候,只要一出门到丽江去,路上总是少不了马帮。有些马帮,也喜欢和父亲一起跑丽江和鹤庆,原因是父亲赶的是一匹“马”。赶马人,都爱赶骡子,原因是骡子有劲,能多驮东西。但骡子没有一匹“马”带着,又不好赶(骡子是马生的,一种原始的念母情节),所以和父亲一起上路相当方便。那时候怕土匪,父亲赶马上路,还常挎着一支“二十响”。我想象父亲当年一定十分英俊威武。父亲一个人出门很注重看出门的日子。哪天能出行,哪天能归家,都得看黄历,看吉凶。走在赶马路上,父亲测吉凶主要是看鸡头,一般都看得准。路上杀鸡吃,父亲就把鸡头剥开来看,一看,能把一路上的事都提前预测出来,听说连天气的阴晴都测得准。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只赶生产队的三匹毛驴了。每一天,父亲赶着三匹毛驴出门,头上戴着一顶旧草帽,轻声地吆喝着毛驴,不说别的话。父亲在家的时候很少,除了吃饭和睡觉,父亲都赶马在外。我好象是从来都见不到他的面容,从来听不到他的声音,我只看到他缓慢的脚步。放假的时候,我曾和父亲到山上砍柴。父亲从腰间取出一个葫芦喝酒,然后唱一些只有他才听得懂的“调子”。父亲十天休息一天,这天就上街买马掌,给牲口钉掌。钉掌是请一个叫李生树的帮他的忙,父亲端着毛驴的脚,李生树钉。父亲好象没有朋友,李生树是我见父亲接触得最多的人。

  过去是父亲看不起母亲,到老了,又是母亲看不起父亲。父亲不能赶马出远门了,在家里就老挨母亲骂。母亲骂父亲从前赶马的事,骂父亲现在不管家。母亲骂父亲的时候,父亲一般都坐在灶门前,不停地往灶洞里添柴。有时候,母亲边骂边哭,父亲就唱戏。父亲会唱一些古戏,我记得父亲唱的好象是“薛仁贵征东”、“水漫金山寺”。年纪大了以后,父亲开始放马。那时候,一般人不得放马,听说那是因为我当兵去了的原因,当兵家属是有照顾的。父亲放马的时候,是他最得意的时光。他一个人把牲口赶到小河边,坐在树下晒太阳。每到母马发情的季节,父亲还要到街上去配马。上街配马的时候,就骑上牲口。那两年,上海医疗队到我们村巡回医疗,医疗队里有一个苏医生。苏医生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女子,人活泼开朗,每次要上街去,就爱到我家来找我父亲,问父亲去不去配马,如果去,就和父亲一起骑着马上街去。特别是街天,苏医生一早就在我家大门口喊我父亲的名字。父亲和苏医生骑马上街的时候,有人和苏医生开玩笑,对苏医生说:“骒人骑骒马,骒上骒下。”由于开玩笑的人说的是本地方言,苏医生听不懂。但连这个上海医生也说,我们村子里的这些赶马人很有意思。

  后来,父亲的马没有放了。那时候,放马这差事争的人多,我退伍回家了,自然已经没有了优势。马放不成,我心里很生气,想去和生产队讲道理。父亲说,不要去了,没有什么道理好讲。你已经退伍了,一去吵,把前途吵没了。事情果然被他说中。不久就恢复考试制度,我考上了丽江农校。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如果当时不听父亲的话吵起来,我恐怕政审就过不了关。考上学以后,我顺水推舟地对父亲说,你人也老了,赶马赶了一辈子,休息几年算了。父亲说,赶马人没有马赶,只怕是死得更快了。父亲说这话,我没有多在意。不相信不赶马怎么反而会死得更快了呢?没有想到的是,父亲真的没有几年就去世了。

  父亲去世以后,我才发觉自己因读书、工作在外,与他交流得太少。他晚年期间住在农村,农民嘛,干不起农活,便没有分文收入,靠子女赡养。我同时发现,父亲一直想放马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想吃“闲饭”。他好像觉得自己年青时管家太少,年老了,也应该少麻烦儿女。其实,我们弟兄姊妹都觉得,父亲过去的事,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可以体谅的。只不过,父亲的这种想法,我们都没有及时地开导他,所以,让他的内心十分孤独。父亲的晚年言谈不多,多数时间一个人在院子里独坐或在大门外徘徊。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从来没有对子女提出过任何要求,直至去世的时候,我都没有听到他哼一声。父亲真的是在沉默中“悄然离去”,谁也不知道他在冥留之际可曾想过什么。
   
  父亲闭眼之时,母亲大哭,仿佛要流尽一生的眼泪。这让所有在场的人泪流满面。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木祥 于 2009-5-26 09:05 编辑 ]
一走就赢 该用户已被删除
2#
发表于 2009-5-23 18: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发表于 2009-5-23 20:53 | 只看该作者
  结构缜密,场景描写细致,生活气息浓郁;对人物刻画及人物与马的情结以翔实的细节,真实真情、细腻地展现出来,兼有小说元素,使人物形象丰盈、生动,对亲情的表达朴实、质感、真挚,欣赏,精华支持!
4#
发表于 2009-5-23 21:14 | 只看该作者
好看
耐读
问好朋友~~
5#
发表于 2009-5-23 22:03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木祥老师。真的很喜欢这篇,收藏了。
6#
发表于 2009-5-23 22:11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生动,入微.动作、语言、神态十分传神,情节象电影在我们面前展开,很有立体感。
7#
发表于 2009-5-23 22:24 | 只看该作者
很像是回放老电影的那种味道.父亲的一生耐人寻味.
8#
发表于 2009-5-23 22:50 | 只看该作者
独到的表达方式,学习问好!
9#
发表于 2009-5-23 22:54 | 只看该作者
像读传奇似的,家族的故事很有嚼头,老师的笔力也很有看头。赞一个啊!
10#
发表于 2009-5-23 22:55 | 只看该作者
读文可看人,觉得作者坦荡而宽容。
11#
发表于 2009-5-24 06:14 | 只看该作者
文笔朴实,读来厚实有味道!支持精华。
12#
发表于 2009-5-24 09:37 | 只看该作者
细腻的文字写出了父母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通过文字可感受到老弟心胸之宽厚和坦荡。:)
问候老弟。:)
13#
发表于 2009-5-24 13:01 | 只看该作者
亲情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14#
发表于 2009-5-25 09:55 | 只看该作者
细致的情节打动着读者.
15#
发表于 2009-5-25 10:25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的文字,耐读,问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4:12 , Processed in 0.05557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