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7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西游记》并不适合青少年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7 2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游记》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直被教育界推荐为青少年必读。但我认为:青少年了解这本书是可以的,毕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这本书。但是熟读、精读就没有什么必要了,而且熟读、精读它反而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下面就谈谈我的看法。
  
  《西游记》为何会成为四大名著?
  
  如果我们能冷静客观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可以这样说:中国基本没有什么能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古典文学。当然我这样的看法可能会被一些“爱国人士”认为不爱国,不过没有关系,爱国和文学观点是两个概念。我觉得,音乐上中国唯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堪堪能在世界舞台上露脸,文学上《红楼梦》勉强在世界文坛上有些份量,至于其他,实在乏陈可现。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这些家可都是重量级别的,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可就是非常陌生。中国人知道贝多芬、巴尔扎克、歌德的几乎家喻户晓,外国人知道嵇康、吴承恩、施耐庵的可能是门可罗雀。所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应该实事求是,我们没有必要谦虚,但也没有必要学韩国人那样将中国的中秋节、孔子的出身都弄成韩国的,那样更会成为世界人民眼里的笑柄。那么,《西游记》为何能成为四大名著?因为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什么名著,《金瓶梅》这样的另类又不符合主流审美,《西游记》因此就趁机被列入四大名著了,而且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文学性是最差的,最高的是《红楼梦》,其次是《水浒》,随后是《三国演义》,《西游记》这种神怪小说勉强追尾。
  
  《西游记》对青少年成长不利。
  
  写作的宗旨导致《西游记》并不是一本励志书籍。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西游记》是一本励志书籍,描述了唐僧师徒不畏艰辛,最后取得成功的励志事迹。但实际上,这本书实在算不上什么励志书,因为它的灵魂架构本身就是糟粕,在这种糟粕的骨架上无论塑造多少感人的血肉,都不能改变全书的立意的低下。它本身就是讲述一个肤浅庸俗的远离佛教灵魂的故事,至于这故事被塑造得多么感人,都不能改变它本身宗教精神的低下。
  
  唐僧师徒的宗教追求是什么?
  
  他们的宗教追求是什么呢?是拯救黎民百姓?不是。是为了济贫帮困、造福社会,也不是。那是什么?取经,说白了,就是千辛万苦的去西天弄一堆没人能看懂的旧书回来,将梵文翻译成汉语,这就是普度众生了。这本身已经背离了佛教大慈大悲的宗教灵魂,佛是什么?佛不是经书,佛不是偶像,佛不是具体的人和事,佛是颗佛心。心中有佛者,心中能藏宇宙乾坤、天下苍生。所以说,唐僧师徒并不懂佛,佛并不是你会念几卷经书,比如金刚经什么的,你就是佛。佛是一种灵魂,是佛心、佛性,心中有佛者,活得坦然从容,心怀黎民疾苦,所行所事,未必是吃斋念佛、青灯古佛,这种求佛是形而上学的,恰恰背离了佛。如果出家人都不干活,而整天去取经、念经,然后靠香客供养,这会成为一种社会的负担。圣雄甘地可能不会念佛经,但是他的非暴力运动换来了印度和平的独立,这就是世上最大的佛心;周恩来总理可能和念经无缘,但是他心怀黎民,这就是一种最大的善举,一种佛性。佛家云:四大皆空。这句佛语的禅机被很多佛教徒理解错了,将四大皆空理解为虚无、遁世、脱离社会。其实,这句佛语的真正禅机是“注重灵魂,不看表面,注重事物的内涵。所谓四大皆空,并不是人生追求是虚无的、无妄的,而是我们应该看透人生的迷茫,不为表面的浮躁、浮华、浮动而扰乱我们的内心,四大皆空的最终内核并不是虚无,而是内心的坚定,这种坚定是对人生道路的彻底把握,牢牢的掌握自己的人生轨迹,不为一时的荣华、浮躁而动摇。从四大皆空的角度来说,唐僧是没有必要取经的,取经本身恰恰是“空的”、“虚无的”、“表面的”、“形式化的”,经书本身也恰恰是空的,一个真正理解了佛教灵魂的人,是无需注重“取经、念经、拜佛”这些具体的俗事,这些俗事恰恰背离了佛的本意。对佛念经了、烧香了、拜佛了,就代表对佛的尊重?这不是信佛,而是对佛行贿。你比别人多念了经、多烧了香,佛祖就喜欢你,这和送红包有什么区别?佛祖能有这么小心眼、势利眼吗?不会,绝对不会,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都飞不出如来的手掌心,这代表了佛法无边,但是这更代表了信仰的伟力,世上最伟大的东西是思想,也是灵魂,而思想和灵魂是寄居在胸膛里的,胸怀才是世上最伟大的东西。佛心即一个博大的胸怀,胸怀日月、乾坤、宇宙、江山、黎民,这就是佛心,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胸怀时,他就超越了生死的困惑、个人的得失烦恼,他就会进入人生的喜乐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佛的灵魂。所以说,唐僧师徒没有一个人具备这样的佛的境界,他们取经本身就已经脱离了佛,而对世事无知的青少年们在阅读了这样的一本书后,对佛的信仰理解更加肤浅,对人生的励志理解变得狭隘,这不利于青少年养成积极的人生观。人生的头等大事并不是取经、读经,而是好好的学习、努力的工作,为家庭、社会、国家创造财富,每一天都活得充实并有价值,这才是问心无愧的人生,是真正的佛的信仰。所以说,唐僧并不懂佛,他越是取经的信念愈强,他中的毒也就越深,他的内心也就越狭隘,他离佛的距离就越远,尽管他最终见到了佛的真身,但是那是佛的皮囊,而不是佛的灵魂。这些《西游记》是不会告诉读者的,它有的只有一些狭隘的、表层的形式信仰。
  
  《西游记》对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形成不利。
  
  人的力量来自于智力,智力中的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的。21世纪是一个人人勤奋、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提倡传统的苦练、苦读、苦干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21世纪,笨鸟先飞的励志观念已经落伍了,笨鸟无论是先飞还是后飞,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它是一只笨鸟。在这样一个独生子女普遍的时代,每一个家庭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都非常刻苦,已经不是先飞和晚飞的选择,而是每一个笨鸟和聪明鸟都一样的早早起飞。在这样一个每个人都非常勤奋的时代,决定竞争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创造力。科技越来越发达,学科分划越来越细,科学经过迅猛的发展后,如爱因斯坦相对论这样的重大科技成果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出现的。高速发展的科技进入一个缓行、细化的瓶颈时代,几乎大多数青少年都受到良好的大学教育,因此这个时代就不仅仅是竞争读书的多少、学到的多少、懂得的多少、会的多少,而是创造力的多少。
  
  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就是智力中的发散思维,也称跳跃式思维。跳跃式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有区别的,逻辑思维是按部就班的、缜密程序的一个严谨的推理轨迹。而发散式思维是天马行空的、抽象的、模糊的、无理性的特点。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霍金等人都有非常惊人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能将一些完全没有联系的东西给联系起来,并将这样的奇思妙想汇集成创新成果。
  
  现代孩子的发散思维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于电视和电脑互联网。直观的图像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图像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完全不同于阅读书籍带来的那种丰富的联想能力,这是这个读图时代的负面影响。阅读书籍能给阅读者带来一种千人千面的丰富体验,一种源源不断的联想能力培养,因此喜欢读书的孩子要比喜欢看电视的孩子更聪明。而因为阅读书籍的内容不同,对青少年的联想能力也有很大区别,那些最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科幻书籍更能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而一些想象力匮乏的书籍则会影响发散思维的培养。《西游记》相对于世界上优秀的科幻、魔幻类读物比较,它的想象力是匮乏的。从表面上来看,孙悟空七十二变、西天取经路上千奇百怪的妖魔,这些似乎很有想象力。但是,《西游记》的想象力却是匮乏的,它所表达的仍然是具象思维,所谓具象思维,就是具体的、呆板的、缺乏活力的,比如图形思维。为啥说《西游记》表达的是一种具象思维呢?因为全书的妖魔鬼怪几乎都有一个规律可循,只是一种形象上的夸张,如更大、更小、更高等等,如牛魔王、猪八戒就是大的牛、大的猪,悟空就是人摸样的猴子,西天路上的各种妖怪大多如此,巨大的蜈蚣、巨大的乌龟等等。这本书开始读来觉得新鲜,渐渐的读来就会觉得后面的情节过于雷同、繁琐,很多妖怪几乎都是差不多的一个故事:妖怪很大、很厉害,悟空打不过,去求玉帝、如来和观音,最后就这么一路求爷爷告奶奶的求到了西天。我们比较一下西方的一些优秀的科幻、魔幻小说,《西游记》比不上《指环王》的深度和史诗性,联想力比不上《星球大战》和《哈利波特》,特别是星球大战系列,它的人物种类之繁杂和怪异表现了一种极其丰富的发散思维,这样的读物对培养青少年的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大大有益。
  
  《西游记》毕竟是一部古人写的一部古旧的书,无论如何,古人的思想都是和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不小的距离,毕竟今人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的。对于这样的书,我们应该客观对待,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应该读一读它的,但是实在没有必要将它的地位捧得过高,也没有必要细读、精读。对于青少年读者,我更建议他们选择性的阅读某些章节,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牛魔王这些章节还是比较精彩的,其他更多的章节过于雷同而缺乏阅读的价值,毕竟孩子们的阅读课外书时间有限。另外,书中很多因果报应的描写可能会对青少年不成熟的人生观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我建议文化界有识之士能将《西游记》彻底改写一下,编著一本更适合孩子阅读的和今天社会思想同步的一本简化《西游记》版本,或许这样,才能更好的留其精华、弃其糟粕。
  
  总之,我个人认为《西游记》是一本不值得阅读第二遍的书,毕竟人生时间有限,急需必读的好书太多。个人浅见,欢迎不同观点交流。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5-29 17:24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5-28 09: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5-27 23:09 发表
    《西游记》毕竟是一部古人写的一部古旧的书,无论如何,古人的思想都是和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不小的距离,毕竟今人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的、 ...


      哈哈,妙!那末“贝多芬、巴尔扎克、歌德”呢?他们可能是新新人类写新时代书,保不准书里有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什么的。

    “看了《西游记》,说话如放屁”,我们家乡有这么谚语。说归说,人们还是喜欢孙悟空故事的。其实对《西游记》别捧那么高,也别贬得那么不切实际。一部书,加那么多思想负荷干什么。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未必是形而上学背离佛。西方人经常礼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来访中国的关键日程就是去北京的教堂做礼拜,这和美国其他要人如克林顿、布什等访华几乎一致,每周去教堂做礼拜成为他们的信仰和政治活动,借这样的活动来展示他们的信仰观和价值观),可是心中无上帝?执着无相,沦于有相。
3#
发表于 2009-5-28 09:21 | 只看该作者
最高的是《红楼梦》,其次是《水浒》,随后是《三国演义》,《西游记》这种神怪小说勉强追尾。

而因为阅读书籍的内容不同,对青少年的联想能力也有很大区别,那些最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科幻书籍更能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而一些想象力匮乏的书籍则会影响发散思维的培养。

新颖的观点和见地,赞赏!
4#
发表于 2009-5-28 09:24 | 只看该作者
不同意楼主的观点,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东西都是好的东西。
5#
发表于 2009-5-28 10:00 | 只看该作者
  对《西游记》的见解不凡。观点发人深思。
  对佛教不太了解,但看了韩愈的《谏佛骨表》后,很是赞同他的观点。中国人将宗教庸俗化了,只知皮毛,不知精义。好象佛仙也是可以行贿拉拢的,象现在的一些贪官污吏一样,拉下水后可得私利。
  另外,对孙悟空这个人也不太喜欢,主要是他缺少人情味,没有七情六欲,还没有猪八戒可亲可信。
  《西游记》前半部分故事尚好,后半部分雷同的太多。那么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到后来却连个小小的妖怪都打不过,还要去求爷爷告奶奶要人帮忙,真让人想不通。
6#
发表于 2009-5-28 16:07 | 只看该作者
先下来学习:)

问候微风节日快乐,最近有点忙。
7#
发表于 2009-5-28 17:05 | 只看该作者
《西游记》的动画片改编得不错,孩子们还是非常喜欢看的。
至于书中的人物及思想,我没完整看过这本书不好评论,微风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8#
发表于 2009-5-29 15:15 | 只看该作者
鲁迅先生说过青年人要少读古书,我曾经结合现实,写过一篇古书之毒的文章.
现在看,是应该鼓励青少年多看西方的著作.
微风版主文章,自成一家,言之成理.
9#
发表于 2009-5-29 17:42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欣赏。
问好!
10#
发表于 2009-5-31 11: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荣涛 于 2009-5-28 09:24 发表
不同意楼主的观点,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东西都是好的东西。


也有这种感觉,但换个角度看看也未尝不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 本帖最后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09-5-31 11:27 编辑 ]
11#
发表于 2009-5-31 11:23 | 只看该作者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
12#
发表于 2009-5-31 16:31 | 只看该作者
微风版又写了一篇关于《西游记》的文章,我对其中四大名著的排序还是赞同的,但对西游记绝对不应该过多贬低。
中国人向来抱着中庸的态度,所以官方是一向反对叛逆的,而四大名著,无疑都是叛逆的作品,只是西游记叛逆得更彻底一些而已,而在打压后也回归得更彻底。容后细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1:22 , Processed in 0.05456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