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6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书评两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8 0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的微笑与诗人的苦笑
            
——读钟情者张骏翬诗集《跪在佛前一万年》
  
  存在主义创始人、十九世纪宗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中写道:信仰是人的最高的激情……达致信仰者(无论平凡与否都无关紧要),不会对信仰无动于衷……若有人对他说起这个,他可能会感到愤怒,就像一个恋人在有人说他对爱情无动于衷时恨之情一样。
    
  克尔凯郭尔还说:“人必须更进一步,必须更进一步。”他拿赫拉克利特及其弟子的两句话来说明这种哲学思想的进步。这个晦涩的老师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那进了一步的弟子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读诗集的同时为什么会选择一本哲学论著,并不是毫无理由。读到这本诗集之前,这本哲学论著就在我的书架上,记得它来自旧书摊。文化人多有个怪癖——拯救被抛弃的艺术包括知识。在准备写作评论文章的时候,我会选读一些相关的文献,评论集或者鉴赏辞典。这是恶补的意思,因为在平时的自由阅读中多半不受什么评论语言的规范,自然也就得不到方法论的熏陶,得靠临时抱抱佛脚,求得一点佛理。
  
  爱情正是人类最普遍的信仰,如果有人要挑战世俗,说谁不懂爱情的话,一定像克尔凯郭尔所说,一定会被怨恨包围。哲学就是捷径,哲学解决了大多心灵的思想的问题。我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要说说爱情,说说爱情诗,也并非不可以,并非言不由衷,并不见得会有沽名钓誉之嫌。博士作爱情诗,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代后记》),大约也是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思想观念在作怪,而他事实上对于情诗拥有不可遏止的创造力,则体现了他对于“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学思想的非常敏感。
诗集封面上有《跪在佛前一万年》的末一段文字:
“跪着,看佛手中微笑的花朵凋落
我的万年的衣裾和肉躯已然风化——
如果那时,有跫音轻起,微尘轻扬
另一位钟情者又来佛前虔诚地跪下
我愿借他的发苦的心再次祈求——
给我们吧,我们会好好爱着。佛呵”
  这是怎样深沉恳切的一种祈祷啊。读者立即会被打动,就像行程还未开始,旅人已经为一张彩色的说明书所打动,为丰富的预感所征服。
  
  爱情是一种奢求还是一种命运?我们日日祈求的终生相守的爱情,是在婚姻之中吗?书的扉页上有《跪在佛前一万年》的手稿,日期是九四年五月十六日。作为大学同学,我非常清楚其时的他应当正在读硕。他正在对爱情和婚姻的传统思想进行考量。
  
  唐小林写给他的序言《永夜漂泊的情圣》里说到,他是真懂爱情的,说他的诗道破了古今爱情的玄机——爱情是不能被一个人拴死的,爱情是没有归宿的,是变动不居的。在这篇求佛的诗里,我感觉到了诗人万年的跪拜中,有自己对于爱情的信仰,有对于爱情的非世俗性的歌颂,爱情穿越生命,如同雷霆闪过夜晚,惊心膜拜,永世不忘。相守一生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是爱情的事,如果爱情不能成全厮守,也许佛可以。然而任你万年跪守,佛只拈花微笑。爱情啊,相爱啊,誓言啊,可以千年万年求,然而终是求到风化也无望啊。爱情是人无法摆脱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就是永不实现。
  
  诗人写作《跪在佛前一万年》时,社会上还没有流行一首名叫《求佛》的歌曲(歌中唱道“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为了你我变成狼人模样,为了你我换了心肠”)。也没有流行那首《狼爱上了羊》,歌里唱的是赤裸裸的欲望——我抛开人群独自流浪,就是害怕别人将你分享(这是唱给情人的歌么,哪里还有爱情的光芒?)。与时尚的歌曲对比起来读这本诗集,你会感触更深。现代社会的快餐爱情,讲的是体验而非责任,重的是占有而非心灵。十五年前的年轻诗人,已经把爱情当作信仰来探究了,诗人心中的爱情,是有着光芒的,“爱得越深,表达越轻”。
  
  基于对汉语的敏感,更多的是基于对诗人个性的了解,我从“万年的衣裾”和“发苦的心”之类的短语里,知道了作者的孤独和绝望——相对于他成功的人生,我揣测这只能是对于爱情的绝望啊。为什么与佛有关的神圣、信仰、信心,都隐藏起来了呢?为爱情相守一生的人间宏愿为什么难以达成呢?作者在许多诗篇里悄悄流下的泪,在许多文字里的“苦笑”,一时间都在这一首堪称其代表作的诗篇里得到含蓄的宣示。
  
  求佛的缘起呢?或许是要求一段欢喜缘,而自尊是最大的问题,是中了爱情毒箭的人最无奈的问题:张爱玲说,要变低了,低到尘埃里去开花;席慕蓉说,碎裂成泥,面具已去,不再矜持。诗人张却求的是相守一生的缘啊,他说,“我们都跪在佛前”,求佛 “给我们吧,我们会好好爱着”。其实他也跳不过自尊的问题,所以不去求你,也不求自己,而去求佛。多么苍凉的一场万世无果的跪拜,多少虔诚的继往开来的香客。面对这一跪啊,读者如何不弹泪。
  
  关于这首《跪在佛前一万年》,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说的话,我这里就不再说了。今年六月我在成都阅高考卷,和他同一个组。他头顶光光,着粉色T恤,年轻得像个大学生。见面就把书给我,后几天又几次拿书给那些索书的人。休息的十五分钟里,他有时会招呼出去换换气,众人立谈几句,他总喜欢说“麻烦”。比如说吃饭麻烦,说什么意外的事麻烦,估计只有书事他是不嫌麻烦的,在博上写情诗是不嫌麻烦的。

  阅卷期间我用了几个午后和晚上的时间通读了他的诗集。感觉欣赏的无非是他的语言。古雅而清新的语言。因为情感是共通的,不同只在表达。他的诗有很多篇目给人深刻印象,读起来的感觉简直与听到世界名曲相同,或者说至少可以唤起我们对于那些名诗名曲的记忆。

  《惩罚》大约与刀郎的歌《冲动的惩罚》有相通的地方,但是情感的方向是不同的:你可以惩罚我,但你不能消失。仍然是非常精神性的爱情体验,就像聂鲁达的诗句:你可以拿走我的空气、面包,但不要拿走你的微笑。在《网》中他还说“我要网住你”。
  
  《如果》可以有很多种可能。“如果有悔/悔的该是我的懦弱……为什么我竟不敢伸出手去。”多么像一首红遍世界的前苏联歌曲《红莓花儿开》啊。真正的爱情面前只有懦夫,而无罪人。

  当我把他的诗集带给眉山的朋友,一位作家在茶座里用四川话朗读的一首诗,记得就是文集里的第三首诗《思念》,这是一首只有两节的回文诗,开篇是那种耳语似的语态:“我的,心爱的,心爱的呢!”看似有种爱的不自信,其实大有意趣。
  
  昨天准备写评的时候,我重读了一些篇章,都是我初读时标记了的,但是这一次读来却有了另外的领悟。《其实,想念你的》这首诗前两句堪称名句,让我想起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或者聂鲁达的单纯:“其实,想念你的,并不是我/不是我的手,我的嘴,甚至我的心”。想念你的,是梦,是小路,小树林。为什么都那么小?那时候诗人还小吧,“那时我有多单纯,又多么年轻”。
  
  这样一位年轻的诗人,他的诗却是常读常新。他的诗歌语言,并非什么先锋,倒有点倒回现代的意思,对于当代读者自然是大大的福音。不信,你去八道子博客读他的旧制新作吧。最后请让我引用唐小林先生的话来作为结语:“骏翬是治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的,写起现代诗来,有志摩之情,望舒之味,还有适之先生之自由,而清新自然还在好多著名的现代诗人之上。”
2009-6-30


让灵魂肆意缠绵
——读周闻道先生散文集《遁迹水云间》
一、
  对于文学批评,我一向是涉猎多而涉足少。直到伍尔芙为我打破了这层神秘感。她说真正的批评在读者那里而不是评论家那里。她说为着爱好读书而读书的普通读者,他们那些有理有据的、生气勃勃的、独特的和真挚的,怀着巨大的同情然而又带着极端严厉的批评文字,才是当下时代最有价值的批评。她幽默地说出了时代的真相:“因为现在文学批评正处于生死未卜的状态,许多书籍正像射击场里的一长排动物似的从书评中跑过,而评论家只能有一秒钟时间来装弹药、瞄准和开火,假如他错把兔子当成了老虎,错把鹰隼当成了谷仓门前的家禽,或者完全脱了靶,把子弹浪费到了某只正在远处田野里吃草的温和的奶牛身上,那完全是情有可原的。”读到伍尔芙这段关于书评的玩笑般的话语,我不禁会心一笑,心情为之一爽。心想:好敏锐的女人。
  
  伍尔芙还认为:好散文是有诗意的散文。中外散文家都曾强调过散文的诗意,我能感觉到一切优秀的散文中或浓或淡的诗意。我认为伍尔芙为我们提出了优秀散文的标准,而且为我们鼓起了足够的阅读与批评的勇气。她的意思是,你不要认为读一本书需要什么罕见的素质: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等等而害怕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之所以从伍尔芙的文字里寻求思想支持,显然不是因为她的文字足够好,而是因为我的心灵需要,因为我对于文学批评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是缘于我平素的思维方式,与哲学、真理之类的概念很有点疏离的感觉。但凭着对诗人哲学家的热爱,我决心试着说出对一个常常以优美的作家散文(与学者散文相对)进行哲学思考的人的文字的看法。
  将一本封面带着蓝天白云气息的书握在手中的时候,我非常清楚,我也很喜欢它是一本散文集,我立即掂出了一种特别的悠远的意境。先撞入我眼帘的是流动姿态的白色的竖的三个字:水云间。三个字右上方竖排着的黑体 “遁”与“迹”两个字像是心心相印的一个人与他自己的影子。这个人应当是那个吟出“渺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的举世皆知的大诗人,或者是作者,大诗人的同乡散文家周闻道。

  作者姓名的黑体字之下是两行小字,也许是文章中信手拈出的,却道出了书的思想精髓。“抛却一切世俗的存在,遁迹水云间,回归原初的本我。这里的无,就是最大的有。”这原来是点题之语。对于“存在”“本我”“原初”之类的哲学术语,我并不陌生,但我知道这几个词语已经给很多读者造成了陌生的感觉。这陌生,或许正是有的人所苦心追求而无法达致的新鲜。咀嚼着这些有可能被讥之为生硬的词语,我窥见了思想与概念的意义,优美的文词与哲学的用语一发生关联,感觉又是多么丰赡!这些近乎纯粹理性的词语,使思想变得简洁、鲜明、清醒、有力。

  “运思者愈稀少,写诗者愈寂寞。”我知道有的人是没有勇气或者没有福气完全消受这样一本书的,我感觉到它清淡如一杯需经浸泡才能饱闻其香的飘雪,它没有虚构的情节,它没有湿漉漉的情欲。读着它,你的心思越来越绵密,你的情感越来越飘逸,你能在联想与思索中瞬间唤回自己曾经的私密时光,从他的感觉中认识到自己灵魂深处的柔情与执著。许多篇章极尽情感的浓度与温度,让人读出温存与爱恋;许多题目极尽煽动之能力,调动了极美的词语如夜晚、呓语、忧郁、醉倒、眼神、包裹、陶醉、梦幻、阳光、菜花、搂抱、对视、轻轻、仙境。但是这许多浓情的诱惑,抵不了它骨子里的超然与抗拒。它不是烤热你双手的哔哔燃烧的炉火,而是足以改变气候的孤凛凛的沉默的冰山。

  二OO九年第三期的《青年作家》杂志上载有他四万字的长篇散文《智慧的地址》,这也许是他哲学研究的部分成果展示。对亚里士多德、伏尔泰、斯宾诺莎、柏格森、萨特、柏拉图、叔本华等哲学家的思想解读和个性化诠注,也成全了一个在感性与理性、权利与自由、信仰与怀疑、幸福与不幸的哲学论域里勇敢驰骋的思想者的光辉形象。许多哲学家本身就是优秀的散文家,他们的作品不但充满智慧而且有着高度的文学技巧;而优秀的散文家,他们的作品也无不充满着生活的情趣与智慧,无不显示着哲理的光辉。他在文章中说:“智者的眼睛,似乎总是这样,永远注视着大自然的永恒规律,或秩序。”透过此番情景,我终于可以明白说出心里的话:读这本智者之书是需要用一些心力和眼力的,它流水行云的文字之中,熟悉的城市乡村的生活场景之下,是预设了很多思维的乐趣的。那些美丽的文字,极为鲜明地呈现着情意之美,思想之趣,极尽缠绵的感觉,萦绕于读者的心间,我闭着眼也能说出这样一些令人心动的篇章《桃源,借我一个夜晚》《要醉就醉在府河边》《云是天堂跌落的忧郁》。

二、
  “天边的彩霞编织得那样鲜丽,明天你会出现吗,我的朋友?”如此深切的、久远的、诗意的歌声,将带我去向何方?

  我几乎要迷失在这缠绵的背景音乐里。在这样的歌声里,我有更多的理由迷失。我常常清醒地迷失。迷失的心,它在文字里留连,沉浸,渐渐寻求到它的快乐,它的饱满。这样的沉浸必然是有益的,就像草木沉浸于一场风一场雨。我也不能说出一场风一场雨,它们的方向或者力度,我只能说出风和雨是怎样将我惊醒,将我的目光引向远方,让我了解世界的温凉。

  听啊,远处高楼上诗意的歌声:“青幽幽的高原上,蓝幽幽的马兰花。”也许是“情幽幽”吧,所以接下来可能是“意幽幽”吧,我当初是这样听这样想的,后来我想到了“青幽幽”,眼睛仿佛看到了这“青幽幽”,它一下子就取代了我心里的“情幽幽”——我当即意识到正是“畅叙幽情”之类的古典词句给我心灵的烙印太深了,而且因为太固定了,也就太平庸了,太程式化了,使我完全背离了新鲜的语言。我为什么不能直接进入“青幽幽” 的并不被知识遮蔽的世界呢?

  但我有时也能在沉浸之中敏锐地说中某些事实,比如我用“缠绵”形容周闻道的散文集《遁迹水云间》的阅读快感。这必然是一种特别的缠绵,似乎与肉体无关,所以我又加了一个词“悠远”。思想的缠绵,这正是周闻道所操守的道德观。周闻道在哲学随笔里说:真正的道德是勇敢和才智。那么他这些有血有肉的散文,应当是勇敢和才智结合之下的产物,所以才是完全的思想,完美的缠绵。

  我带着茫然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我的心还处于连日的郁闷之中,就像我感觉肚子里揣着自己即将落地的孩子,心里十分紧张害怕它长成什么怪胎。读他的文章的时候是愉快的,但是要开口评说,我就瞪目结舌了。我现在已经写下了一两千字,但是感情上对这样理性的文字简直陌生得很,好像它们不是出自我的手、我的心。写得越多,我越郁闷,真是前所未有的怪现象。说出来的永远没有感受的多。写作令人绝望,写作或许就是领略绝望的欢乐。

  但是在表达的绝望中我还有微小的希望,这是寄予你的希望。你,就是我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读到这里,那就是将我从绝望之中拯救了,而你自己也因此必然得救。

  还要说到那句歌词。“情幽幽的高原”与“青幽幽的高原”,哪个好,为什么。我的理由是“青幽幽”好。“情幽幽”是诗人的主观抒情,而抒情是可以穷竭的,是向内的,是有限的,是忧郁哲学的延伸;“青幽幽”是诗人的客观视角,是自然的,而自然永无尽头,是积极的,敞亮的,向外的,无限的。

  现在你大约可以领悟到,我读了《遁迹水云间》这本书后所要讲出来的全部真理吧。我把他的文集与自己的文集内容稍加比较,就知道自己文章的短处了。我的文章太混沌,太重浊,有时以为灵动,却失了生气,有时以为生活了,却又感觉僵硬。这大约是从主观向客观转化时,不那么圆熟深刻罢。由此我感觉到周闻道散文的力道,是如何的非同寻常:其散文融铸的主观,是哲学的硬核;其客观,是古今中外的阅读视野和深厚的生活积累。

  书名“遁迹水云间”因此给我很深的触动。在追求自由和快乐的途中,诗人和散文家都是好的伴侣,他们的灵魂是自由的。要追星就追诗人,要爱就爱散文家。为什么要爱散文家呢,因为散文家更注重艺术的客观性。健康的艺术都是客观的:这是歌德的观点。歌德阐述说:“一切健康的努力都是由内心世界转向外在世界,像你所看到的一切伟大的时代都是努力前进的,都是具有客观性格的。”歌德说,主观诗人很快就会把他的内心生活那一点材料用完而陷入俗套,所以我们的诗人要掌握住世界并且把它表达出来,从生活中汲取写不尽的素材。这是一个多么及时的建议啊,对于有志于写作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尽早有所突破。你不能局限于王国维的论点,以为诗人只需要重视主观感觉。这本集子里的散文常常表现出作者令人羡慕的诗意想象,而想象是基于描写客观世界的存在来的。稻田,村庄,田野,阳光,云朵,花朵,季节,时空交错,诗意飞扬。一篇《……后》就写尽了大自然的美:雨、雪、风、云、雾、花、屋、山。

  周闻道的文字,就是让我们避免因主观而沦陷和枯竭的天风和雨水,铺天盖地,洋洋洒洒,英姿飒爽,悠远缠绵。
              (2009/7/7)


[ 本帖最后由 川媚 于 2009-7-8 17:34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1:52 | 只看该作者
仅供交流。编辑不好,请大家将就着看一下,对不起了。问好各位。
3#
发表于 2009-7-8 06:09 | 只看该作者
本想为你编辑下,不想哪半行处理不了。呵呵
4#
发表于 2009-7-8 07:33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第二篇没编辑好啊。问好!
5#
发表于 2009-7-8 08:3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诗评文章.问好!
6#
发表于 2009-7-8 09:04 | 只看该作者
有个性的色彩,欣赏并问好!
7#
发表于 2009-7-8 10:29 | 只看该作者
饱含深情,鞭辟入里的评论。喜欢这种闪烁思想光芒的文字。
8#
发表于 2009-7-8 10:5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这样厚实的文字,问好川媚!
9#
发表于 2009-7-8 13:3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发表于 2009-7-8 16:10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依然深入,理性气息浓郁。
排好版就容易阅读了。
问好川媚。
11#
发表于 2009-7-8 16:18 | 只看该作者
川媚的文字,硬朗,有思想。
很欣赏这两篇书评。其中第二个作者,我读过他的几篇文章。体会了。
12#
发表于 2009-7-8 16:3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问好!
13#
发表于 2009-7-8 16:40 | 只看该作者
把半行全选,点击向左对齐就好。学习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7: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们阅读。永红的办法很好。编辑好了。请大家批评。
15#
发表于 2009-7-8 21:1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几次打开读,终于读完,评论文字是非常难写的,至少你得认真阅读,理性思考,更难的是对被评论文字的把握和理解,定位和评判,等等吧!

  看来你是确实读了不少大师的论著,这两个评论很有论者气象,在一种大体对等(即作者与读者的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比较好地对作品进行了相对客观、富有个性因而让人信服的评说!

  祝贺川媚,思考着,写作着,就快乐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3 01:44 , Processed in 0.07003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