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88|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论大师的离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4 1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大师的离去



文/沈茂昀



  7月11日是一个令人哀恸的日子,当代中国的两位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先后辞世,学界震惊,举国痛惜。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今天这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无不让人叹惋,由此引起的对中国知识分子人品、学品、文品的思考也接踵而至。

  “道德文章,堪为师表。”大师者,不仅要具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而且这种学术成就还必须与治学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本身的人格力量结合在一起。从这个定义看,季羡林、任继愈这样学贯东西、成就斐然、享誉中外、德高望重的世纪老人,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虽然季老晚年力辞“大师”称号,但人们仍然坚持以大师称呼他,这让人看到在老一代知识分子身子所独具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和道德风范。

  纵观老一辈的大师们,除了他们博大精深的学问外,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很多可贵的品质,比如朴实、敦厚、本色、谦逊、低调、平易、忠诚、勤奋、坚毅等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以及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等优秀传统,都凝聚和融化在他们身上。就拿季老先生来说,他把说真话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就是在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时,季老也从不以名人自居,自嘲和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国学大师相比,自己只是“一个杂牌军而已”。正是这些品质,铸就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普通而又崇高的人生,受到世人的普遍敬重,堪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大师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盖在于他们坚守学术良知,在于面对功名利禄时,那种心如止水、无纤无尘的淡泊胸怀。然而,时下我们偶尔也会产生一些所谓的大师,他们俨然“大道既隐”,在他们眼中,名与利、钱与权占了上风,大义、大道、大德成了可有可无之物,他们惯用的伎俩就是欺世盗名、装腔作势、热衷炒作、粉墨登场,已经丧失了起码的学术良知。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科协不久前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称,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坦言身边的学术不端现象很普遍,过半数的则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这是非常让人担忧的。在如此之低的学术道德底线上,怎能培育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真正的大师来?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我们渴望大师。仰望近代星空,胡适、王国维、冯友兰、陈寅恪、钱钟书等大师熠熠生辉,今天,陡又添进了季羡林、任继愈两颗新星,让人景仰,又让人扼腕。高山仰止,大师的离去,真的就是一个高度的坍塌、一个时代的结束吗?应该不是。因此,我们真诚地期待着,在今天中国社会的伟大变局之中,能有无数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秉承老一辈大师的优良传统,以求真知、坐得冷板凳的坚韧毅力,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踏实治学,勇攀高峰,让大师之光照亮中国的未来。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崛起的希望。

  做学问,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坚持和坚守,需要有对民族文化的信仰和忠诚,需要有对国家民族的大仁大爱,需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胆气,需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更需要有良好的学术土壤和生态环境。这是大师的离去给后学的启示,也是今天激励一个民族欣然前行的动力。

2#
发表于 2009-7-14 17:15 | 只看该作者
读《镜花缘》其中有个“大人国”,但其中人物却并不是都长得高大的,是因为道德高大。而只是长得大的叫“长人国”。大师之大学问固然重要,品行同样重要。我们的大师相继去世,也许不久的将来,剩下的就只有名头大的“大师”了。悲乎!
3#
发表于 2009-7-14 18:1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好老师!
        杞人忧天!每个时代自有与之相宜的文化系统,也不乏天才辈出,何所谓真正的大师以及大师精神?答曰:不是颐养天年的老寿星,而是每个时代,时刻需要我们审视、预见、反思以大师为象征符号的整个国家民族,以及需要批判和继承的学术精神和文化内核,不要等到“巨星”陨落,才来感叹知识分子的前途乃至整个学术界的未来命运。
    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在一种即在的看起来强大实则已经衰微的光环里自得其乐?而一旦这种光环历史性的不再闪现,随之而来的一切居于庙堂的喟叹只能是徒有其表的自我安慰。张艺谋的《英雄》很烂,你不拍大片,中国迟早有人会拍,打破历史性的票房就是成功的证明!大可放心,未来的未来,总有人会扛历史的大旗,你不能或无能为力站出来,自有人会绝地而起,你我成不了大师,亦自有时代所赋予的大师会出现,中国需要的是否定之否定自己的积极创新,而不是一味吃老本。只可惜千百年来中国人总学不会未雨绸缪,总是慵懒地习惯悬空的依靠,总是害怕意外实则必然会跌落的失望情绪,最可悲就是在这种依靠和失望中循环往复,而无真正自我解剖和赤裸晒皮的勇气!
4#
发表于 2009-7-14 18: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暮霭草桥 于 2009-7-14 18:18 发表
学习问好老师!
        杞人忧天!每个时代自有与之相宜的文化系统,也不乏天才辈出,何所谓真正的大师以及大师精神?答曰:不是颐养天年的老寿星,而是每个时代,时刻需要我们审视、预见、反思以大师为象征符号的整 ...


很有道理!
5#
发表于 2009-7-14 19:0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大师”还是不少的,可惜国家却一直没有大起来,文化科技都是如此。

季羡林先生的治学态度严谨,研究也有建树,不过还不能算大师。


胡适、王国维、陈寅恪算真正的大师,鲁迅、钱钟书等还不能算,这是我个人观点。
6#
发表于 2009-7-14 21:42 | 只看该作者
沈老师此文很客观。 毫无疑问,季、任二位先生的离去,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一个损失。纵观他们一生的学术经历和追求,可以反证一种“人云亦云”的历史误会:“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割断了传统学术的文脉。”事实上,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我们应该感谢如上先辈对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当西方现代文明不遗余力地渗透到中国古老的文化史诗中,一种“变”是以借凿璧之光来促进和糅合中国传统学术研究。大师离去,必定给后人以思索。——拿季老先生来说,他把说真话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是的,当我们再次地回味起《二月兰》的芳香;徘徊在《马缨花》下,我们才更能真正地了解季老,并虔诚地给老人鞠一躬。

推精交流。
7#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23: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暮霭草桥 于 2009-7-14 18:18 发表
学习问好老师!
        杞人忧天!每个时代自有与之相宜的文化系统,也不乏天才辈出,何所谓真正的大师以及大师精神?答曰:不是颐养天年的老寿星,而是每个时代,时刻需要我们审视、预见、反思以大师为象征符号的整 ...
wq
你很有胆量,但其实很草率。照你的说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师,这不切实际,也不可能。我们承认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大师,没有必要总供奉着那些老寿星,但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传承着的,没有前人开路,没有大师扛起的那面旗帜,我们得走多少弯路?所以无论怎样说,那些为社会和民族的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总是令人尊敬的,他们一朝离去,也非常让人怜惜,怀念他们吧!
8#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7-14 19:01 发表
中国的“大师”还是不少的,可惜国家却一直没有大起来,文化科技都是如此。

季羡林先生的治学态度严谨,研究也有建树,不过还不能算大师。


胡适、王国维、陈寅恪算真正的大师,鲁迅、钱钟书等还不能算,这是 ...

看近日报道,南京师范大学从事敦煌学研究的黄征教授认为,有人对季羡林的国学大师称号提出过质疑,主要是认为他的著作与国学无关,但并不是只有孔孟之道才是国学,国学的范围相当广泛,季老的学问自然在国学之列。公众对于季老的了解并不全面,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他的学术价值,他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十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00: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7-14 21:42 发表
沈老师此文很客观。 毫无疑问,季、任二位先生的离去,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一个损失。纵观他们一生的学术经历和追求,可以反证一种“人云亦云”的历史误会:“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割断了传统学术的文脉。”事实 ...

感谢支持。让我们深深为季老鞠上一躬,大师走好!
10#
发表于 2009-7-15 08:44 | 只看该作者
大师一路走好!
11#
发表于 2009-7-15 12:02 | 只看该作者
趁早见上帝,免得迟了跑到马克思那儿
12#
发表于 2009-7-15 14: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7-14 21:42 发表
沈老师此文很客观。 毫无疑问,季、任二位先生的离去,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一个损失。纵观他们一生的学术经历和追求,可以反证一种“人云亦云”的历史误会:“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割断了传统学术的文脉。”事实上,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我们应该感谢如上先辈对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当西方现代文明不遗余力地渗透到中国古老的文化史诗中,一种“变”是以借凿璧之光来促进和糅合中国传统学术研究。大师离去,必定给后人以思索。——拿季老先生来说,他把说真话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是的,当我们再次地回味起《二月兰》的芳香;徘徊在《马缨花》下,我们才更能真正地了解季老,并虔诚地给老人鞠一躬。

推精交流。


学习!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14: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蛮蛮 于 2009-7-15 12:02 发表
趁早见上帝,免得迟了跑到马克思那儿

你可以不喜欢一个人,但你不能这样损人,损人者必被人损,大师尸骨未寒,当心遭报应!
14#
发表于 2009-7-15 18:30 | 只看该作者
但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传承着的,没有前人开路,没有大师扛起的那面旗帜,我们得走多少弯路?所以无论怎样说,那些为社会和民族的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总是令人尊敬的,他们一朝离去,也非常让人怜惜,怀念他们吧!”
15#
发表于 2009-7-15 19:02 | 只看该作者
wq
你很有胆量,但其实很草率。照你的说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师,这不切实际,也不可能。我们承认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大师,没有必要总供奉着那些老寿星,但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传承着的,没有前人开路,没有大师扛起的那面旗帜,我们得走多少弯路?所以无论怎样说,那些为社会和民族的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总是令人尊敬的,他们一朝离去,也非常让人怜惜,怀念他们吧!
谁不尊敬季老的一切成就?谁人会更多的否定季老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每个时代不是不需要开路人,而是太需要了。我没说文化传承吗?中国的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做得好吗?总是在等到一种文化快消逝殆尽的时候才知道修葺、保护?大师和时代英雄自有他无可比拟的导向作用,但人生有非走不可的弯路,苏联“大清洗”后的30年,中国为何又发生“伟大”的文革?这是一个政党成长中的波折,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所以,尊重大师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热血青年敏锐的预见、刺骨的反思和批判的接受!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有理性的主体意识,但永远不逞个人主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9:50 , Processed in 0.04974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