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孟子的仁政思想系列之一 与民谐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8 1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孟子的仁政思想系列之一——与民偕乐

                                                                                      /laohai66666

    孔子曾把“仁”讲成“爱人”(《论语·颜回》)。孟子把这一思想运用于政治上,提出“保民而王”、“与民偕乐”的观点。认为,国君应该施给人民以爱,时刻想着人民的忧乐。这是孟子提出的施政的指导思想,即当国君的不能只想到自己,还要想到人民。在孟子看来,这主要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一个统治者能否作到这一点 ,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兴亡。他曾多次与齐梁等国的国君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身为国君不能只考虑到个人“独乐”,或与少数人乐;而必须做到“与人乐”,“与众乐”,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他认为,国君爱“园囿”并不要紧,只要“与民同之”,即使园囿再大,也会“民以为小”。国君“好货”(爱财产)也不要紧,但须“与百姓同之”,使得“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国君“好色”也不要紧,但须“与百姓同之”,做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总之,国君无论自己“好”什么,都不能忘掉人民的“好”。如果能适当的满足人民的要求,最众就能统一天下,“今王与百姓同之,则王矣”相反,如果百姓“老弱转之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国君却“仓廪实,府库充”,那就使人民离心离德,最后导致覆亡。他说,文王等贤君都能“与民偕乐”,所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而桀纣等暴君则只是一味“独乐”,结果被人民憎恨而国破家亡。
    孟子的基本立场是维护“亲亲”、“尊尊”原则的,讲“爱有差等”,要人们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尊敬尊贵者,主要着眼的是统治者的利益。但同时他也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要求统治者“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把“恩”推及于百姓,把爱自己的心推及于人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他认为,能否做到这点,关系甚大,“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这是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争取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他说:“三代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人仁。”“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失尔也。”(〈离娄上〉)又说:“乐民之乐这,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孟子的这些话,是在向封建国君阐述“王天下”的道理时讲的,自然是只为“权势者”着想,是从如何使百姓“亲其上,死其长”(〈梁惠王上〉)出发的。而且,黎民与君主的地位并不平等。孟子曾称统治者为“民牧”,把君民关系看作牧羊人与羊的关系,民与只是君的财富,是被保护者,被施与者,他们之间并没有正真正的“爱”。所谓“与民谐乐”,不过是统治者发善心,给人民一点恩惠,从而使被统治者更加驯服而效死命。不言而喻,这乃是典型的封建主义思想。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孟子感受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意识到人民的支持与否对于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作用,比较深刻的总结了前代的统经验,继承了“民本”思想的优良传统,其眼光还是颇为敏锐的。当然,在封建时代,要求统治者“与民谐乐”,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是,千百年来,许多有远见的思想家一不同得方式重复这一要求,热诚地追求和向往这一思想。这表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
    从“保民”的思想出发,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著名命题,把人民提到了比土谷神社和国君更重要的地位。他论证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同上)这是说,天子只有得到人民得拥护,才能做得成、做得稳;土谷神社只有能保佑人民,它的设立才有意义。如果国君无道,危机到国家的存在,从保佑这个国家出发,就应该换掉国君;如果祭祀很周到,还发生水旱灾害,就必须变置社稷;唯有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丧失不得,所以最为重要。孟子还把桀纣这样的暴君称为“残贼之人”,认为杀掉他们也完全应该。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为闻弑君也。”(〈梁惠王下〉)封建社会,君王至尊,拥有无上的权威;小民至微,只有被奴役驱谴的份儿。但是孟子再这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揭示出似乎违反一般常识的道理,在某种意义上肯定了人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民贵君轻”的观点,与“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本质上并不相同,但在“重民”这一点是相同的,因而在历史上一直闪耀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辉。它是人民群众在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中显示出巨大威力这一事实,在剥削阶级思想家头脑中的曲折反映。
     
                                               字数(1800)


2#
发表于 2009-7-18 22: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5:31 编辑

解释清楚,例证令人信服,感谢朋友支持本版,推。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08: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龙女斑竹的点评!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5:31 编辑

:handshak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4:21 , Processed in 0.0521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