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159|回复: 9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瞎讲半小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30 0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11 编辑 <br /><br />
瞎讲半小时

               [/杜永生]

  老吴和老张是多年的邻居,老朋友。两家门挨门,在镇上居住至少也有三十多年了。如今,两家居住的房子还是原先的粮站分配的,都是两小间砖木结构、不足四十个平方。可是,尽管居住的环境多年如此,尽管房屋有些破旧,但他们从不提及,总是乐呵呵的过着每一天。

  两位老人年龄相当,也都是前些年从粮食系统被买断下来的。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话多,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话篓子”。话多,是人的一种习性,这不,因为都话多,因为都是“话篓子”,因为兴趣相投,因为感情诚笃,两人都有机会到城里居住而不愿意离开。我知道的就是,两人曾经立下过誓约,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谁也不离开这里,还有句江湖的义气话:不愿同生,但愿同死。对于他们的誓约,我是很感动的,更是敬重的。毕竟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身体都不是很好,他们的孩子都居住在城里,也一再要求他们过去居住。他们总是那么地倔强。

  两人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据说,老吴是个高中生,老张是个初中生。在他们那个年代,具有这样的文化程度,确实非常不容易了。显然,他们说的话不止是生活的经验之谈,更多的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街坊邻居喜欢他们,需要他们这个“话篓子”。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每晚收看新闻联播和当地新闻之后,就相约来到街西的老茶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居住在街头巷尾的老人们一到晚八点后,就不约而同的来到老茶馆。为的就是聆听从他们口里传递出来的消息。他们俩俨然成了镇上的新闻发言人。这些新闻包罗万象,有人事变动的,有对事件的分析,有对时事的看法,有对生活的感慨,有对现象的痛陈等等。至于后来怎么成了“瞎讲半小时”,是老张的夫人给定的给取的。去年秋末的一天,由于老张身体不好,在老伴的一再打挡下,他还是要如约前往茶馆。老伴那个气啊,身体不好还要去展现“话篓子”。拗不过,但有过规定得执行,规定到茶馆的时间就是半小时。这个规定老张是认可的,不然,老伴真的叫板起来,他也得乖乖的顺从。在茶馆说着说着,情趣浓了,兴致高了,半小时显然不够,在超时了四十分钟后,老伴气吁吁来了,当时,大家都在兴致勃勃的听着呢,老张也是意兴盎然。他老伴进来就高声说着:“老张,你真不自觉,看看几点了,这半小时,除了不讲就是瞎讲,不就是瞎讲半小时吗?”此言一出,大家轰然大笑。老张恁是愣怔了半天才回过神来,哈哈一乐:“老婆子,你太有才了。中央台有‘经济半小时’,你却来个‘瞎讲半小时’。好啊。以后,我就按时、按点来开播这个‘瞎讲半小时’了”。次日。这“瞎讲半小时”一下子就在街头巷尾传开了,而且也成了人们戏噱那些闲聊的人一句流行的口头禅。其实,对于老吴和老张才不是什么瞎讲呢。大伙儿喜欢听,就是想从他们这里得到一些未知或新鲜的事儿。现在,当地有大新闻了,这个“瞎讲半小时”就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兴致了。
  
  其实,两位老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个“话篓子”了。据悉,当年要不是因为话太多,因为说话的水平比领导高,凭他们的文化程度、工作干劲和业务能力以及群众基础,是完全可以变换身份的,至少也能成为一个粮站的站长什么的。可是,就是因为话多,同事们喜欢的,领导却不满,使得一次次的机会都错过了。

  我只要回家,也会亲临“瞎讲半小时”现场的。早早的,他们就来到老茶馆,手里都捧着一个造型一样的茶壶,茶壶是老张的女儿在宜兴旅游时特意买回的,也特意选择了一样的造型,老吴手里的也是她送的。当他们坐定下来,茶馆的老王很快就招呼老伴给他们添水。一会就有陆陆续续的老街坊老邻居过来了。话题是随意性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也有有问有答的方式。尤其针对某件事的剖析,真可谓分条析理、深中肯綮,令人叹服。只要这话匣子一打开,那么,半小时那够啊。不过老张的老伴逐渐放宽了“政策”,将时间放长了不少。前年,乡镇合并的消息刚传来,老吴和老张就分析着,预见着,我们这个素有“八大集镇”之称的老镇这次恐怕难逃是被撤并的厄运了。大家说什么都不相信。正因为是“八大集镇”,怎么着也不会说撤并就撤并啊。可是,事隔半年,还是撤并了,原先的老镇成了新村。大家伙感情上接受不了,就连我更是难以接受。可是,你只有无奈,只有痛惜。大家的心里始终有个念想,抱着指望,也就是如老吴所预测的“合久必分”,祈愿不久的将来恢复老镇原有的名称。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俩对某件事还是有一定的预见性的。我在去年底就听他们说了一些关于官场上的事情,当时只是听着有味,并不在意。显然,这个时候,正印证了他们的预见。甭看他们很少出门,却极为关注国际的国内的当地的新闻时事,显然,其时事的洞察力,预见性就比较准确的。

  街上常有人家“做事”,他们总是被热情的邀请去,他们的到来,陡然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尤其是饭后,大家都缠着他们俩非得说上个把小时。这些热情的听众,有年幼的孩童,有年轻的后生,有大姑娘小媳妇,有耄耋的老人。他们说的滔滔不绝,人们听的津津有味。他们也有遇到“挑衅”的人。也就是故意找茬、叫板的。会为了对某一件的看法上而事争的面红耳赤,颇有正反两方现场辩论的气氛。他们俩可是统一战线上的战友啊,这样的联手,最终挑衅的人以失败而告终。

  一连几天,“瞎讲半小时”并没开播。大家等待的有些焦急。有的甚至直接跑到他们家里来打听。原来,老张因病在县医院住院了,老吴也就此去县城的女儿家居住并顺便看望老张。“瞎讲半小时”暂时停播。

  老吴和老张只是老镇上的普通居民,而镇上需要他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大家需要聆听,需要这“瞎讲半小时”。 或许,多年之后,他们作古了,但这些岁月里的真醇还是会被人们铭记的。(全文2245个字,于09625日夜)


2#
发表于 2009-7-30 05: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11 编辑 <br /><br />标题富有趣味,以朴素的语言,成功刻画了老张老吴这两位因买断工龄而赋闲的“话篓子”。人们无疑是渴望交流的,看似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谈寞论,却能给人以心灵慰藉,给人以观念的更新,也顺便打发了密如树叶般的岁月。精华支持!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07: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11 编辑 <br /><br />标题富有趣味,以朴素的语言,成功刻画了老张老吴这两位因买断工龄而赋闲的“话篓子”。人们无疑是渴望交流的,看似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谈寞论,却能给人以心灵慰藉,给人以观念的更新,也顺便打发了密如树叶般的岁月。 ... [/quote
高版起的早啊。非常感谢你给予的鼓励。你的点评深中肯綮,让我叹服!

4#
发表于 2009-7-30 08: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11 编辑 <br /><br />岁月悠悠,人生如歌.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些人一些织就了璀璨的星空.老张\老吴这两位老人,以他们特有的一种张力,用他们捕捉的信息,向他们同龄人(大多数)传递,这既是知识性的传播,也有娱乐性,甚至还会有戏说,这些,更是人物的形象得到丰满.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就是找点话题取乐子.至于两个"话篓子"因太有才\太有人缘,而没有得到发展,但这并没影响他们晚年的快乐生活.人生就要有这样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瞎讲半小时",就如我们当年每天听《岳飞传》、《水浒传》评书一样,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杜版的文字质朴,人物丰满,活灵活现的场景,让人有身其境之感。这是一篇素材和文字皆为上佳的好作品。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0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11 编辑 <br /><br />岁月悠悠,人生如歌.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些人一些织就了璀璨的星空.老张\老吴这两位老人,以他们特有的一种张力,用他们捕捉的信息,向他们同龄人(大多数)传递,这既是知识性的传播,也有娱乐性,甚至还会有戏说,这些,更是人物 ... [/quote]
大相的点评让我心头一热。而且,也看出你点评的功夫了。握手!致意!

6#
发表于 2009-7-30 0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11 编辑 <br /><br />你的创作素材源源不断是因为你有一颗敏感善良而又质朴的心,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在你的笔下都熠熠生辉,传递的是一种人生一种活法,欣赏!问好杜版主!

7#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08: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11 编辑 <br /><br />你的创作素材源源不断是因为你有一颗敏感善良而又质朴的心,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在你的笔下都熠熠生辉,传递的是一种人生一种活法,欣赏!问好杜版主! [/quote]
感谢沙洲的关注与热情的鼓励。其实,一直想写写这两位老人,他们让我敬重。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0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11 编辑 <br /><br />“瞎讲半小时”,表面写了两位相知老人爱说、善谈的个性,但深层次地却反映了,两位身居小镇的老人,却志存高远,内心有远远超越小镇之外的心胸和眼界,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的价值观念,同时反映出,他们晚年生 ... [/quote]
非常感谢朋友悉心的点评。我很感慨,每次对于文章的点评总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精确。在小镇上,只要两位老人出现,这里的气氛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另外,老张抽烟,始终是一个牌子---红三环(当地产)。

9#
发表于 2009-7-30 1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11 编辑 <br /><br />标题富有趣味,以朴素的语言,成功刻画了老张老吴这两位因买断工龄而赋闲的“话篓子”。人们无疑是渴望交流的,看似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谈寞论,却能给人以心灵慰藉,给人以观念的更新,也顺便打发了密如树叶般的岁月。 ... [/quote]
文章记述了一个值得回想的年代,那时人们娱乐的项目少,有如是热心的话篓子,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无疑是重要的。文章形象地描述和刻画,再现了一个过去时代的风貌。具象清晰,场景感强,人物特点鲜明。好文,欣赏、学习,问好杜版!

10#
发表于 2009-7-30 10: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11 编辑 <br /><br />“瞎讲半小时”既是题眼,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虽然是一些平常事,文章却写得趣味横生,有滋有味。

11#
发表于 2009-7-30 11:27 | 只看该作者
朴素的百姓情结,真实的百姓生活,生动、诙谐、质朴、有味。
杜版真实的笔触,记叙了草芥的生活点滴,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只有真实闲适的生活场景!学习了,问好!
12#
发表于 2009-7-30 12:0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围绕一段生活的平实场景展开,缜密有序而又生动活泼地描述了生活的况味、人物的轮廓和内心世界。“话篓子”是表相,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两位老人在性格上趋于一致的情形,其实就是相互理解所达成的共识而形成的和谐结果。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这个社会的氛围,才会真正和谐。小视点,大文章,是本文的看点所在,同时也是本文崇尚自然和谐的意境所在。我对此文颇有共鸣感——生活处处皆文章,只要我们用悲悯、温暖、热爱和细致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能够从生活里,感悟到真谛的韵致和核质,所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韵致,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展现,确实给人带来启迪与享受,好文章,支持精华!
13#
发表于 2009-7-30 12:55 | 只看该作者
老吴和老张只是老镇上的普通居民,而镇上需要他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大家需要聆听,需要这“瞎讲半小时”。 或许,多年之后,他们作古了,但这些岁月里的真醇还是会被人们铭记的。

读文章读评论帖,受益。如此平实之美的文章风格,我想更有生活韵味和言外之致,显得含蓄深沉,动人心弦。
14#
发表于 2009-7-30 13:07 | 只看该作者
人物刻画精细.欣赏并问好
15#
发表于 2009-7-30 13:21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中,往往因为有这样的话篓子而精彩,况且,他们的文化水平注定他们的话语,不是多余的闲侃瞎聊,人们喜欢他们。
永生兄的文,往往截取生活中一些平凡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加工,使之鲜活起来,给人以艺术的感染。
学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6 05:52 , Processed in 0.54640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