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8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死亡意识或者其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9-7 1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如果你会在明天一个朝露日晞的清晨沉默地死去,你恐惧吗?这种感觉就是死亡意识。这时,你会幻想明天早上的太阳嫩草,而不是想着怎样去继续和一个朋友了无结论的争辩。你这时感觉好空,却会出奇愉悦地想起明天你本来应该享受到的阳光等等,你这时多么幸福!但是,如果你现在突然真的掉进了这个死亡意识,你却又会是恐惧的,因为你感觉到你并没有真正地去享受一下昨天或者今天和煦的阳光,并没有真正地感受一下从草味萦绕的路边走过的感觉。但是,你会感觉到有幸福的光芒在这死亡意识的里面,而你的每一天是不是就这样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来生活的呢?当你明天醒来时,你切实地感受到这新鲜的幸福了吗?

  无疑,“死亡意识”会是这样改造我们的生活的。
  
  在流行文化充斥的当代,我们有太多的追逐和娱乐,“性”意识开放了,生活多了一注阳光,我们不再感到浑身上下被一条思想的链条捆绑着,我们也不会去考虑我们即将失去什么,更不会浪费时间去想一下我们必然的死。可是,我们在这压抑“死”的当代文化中总会感到一种灯红酒绿后的空茫。生活仿佛卡了壳一样,明天除了常规的工作外,没有其它的选择。我们的明天是早已被安排好的,不要我们操心也不容我们越轨,只要我们不擅自逃离,我们会自由、安全而且快活。可是,当你跟着这种流行文化运转的时候,你听到你的血肉在机器中绞碎的声音了吗?你或许只是一个跳舞的肉体,一台机器的零件。
“性”意识的开放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信号。性,不再只是为生育作的准备,而是幸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性”意识的开放是以对死亡意识的压制为代价的。而这两方面本身就是同源一体的,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同时把这两方面都压制下去,而压制其中任何一种都已足够。

  十几年前,中国文化界出现了死亡的“多米诺骨牌”现象,从海子的死亡开始,波及成殷红的一大片。死亡,它本身以个人的生活为代价(革命的死亡却是以“血”为代价的)。海子的死,并非是以“血”为代价换取一种文化的革命,它是以一个艺术家的生活为代价的。一个人的生活,其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不是社会文化,而是个人意识。海子的个人死亡意识留下的是艺术品——决绝般纯粹抒情的诗歌)。
  
  在海子充满“死亡意识”的诗歌里,“性”意识是伴随的,这种伴随是一种压制的伴随,诗歌里的死亡意识纵横交错,“性”意识却是隐蔽着的。海子关于生殖、肉体的诗都是含蓄而害羞的,死亡意识使之淡漠:我看见了自己/一枚松鼠肉体/般甜蜜的雨水//在我的肉体中停顿/了片刻(《肉体(之一)》)这些,只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文化是性被压抑而死亡意识肆虐的文化。

  因此,可以这么说,海子标领的那个时代是海子的个人死亡意识创造的文化,它与那个压制“性”的时代偶合了。
  
  可是,这段文化现象的突然断层又是由不成熟的对“性”意识开放的要求引起的。海子以后的诗人的生活状态崇尚“行为”,他们流浪、纵欲等等,这是个人意识里对“死”与“性”双重释放的结果,文化因此失去平衡,生活成为空洞。

            2
  拯救那个“死亡意识”时代的是对“性意识”重新认识的都市文化。
  
  随着都市悄然进入了文化的中心地带,死亡意识便自行被压制住了。当代文化便是都市文化的膨胀所致。中国都市文化,是在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下成长起来的,是“性意识”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美女作家、网络文学、九丹(外文化内化的一个代表作家)等等,其作品都是这一文化领域的忠实文本,也是能在这一文化中流传至广的客观现象。在他们的作品中,一些共同的特征便是虚空的凄美……这也是中国本土“性意识”文化的显著特征。然而里面潜藏着的“死亡意识”却是阴冷的,苛刻地说,是淡漠而理性的:“死是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会想,就像你未出生时一样。”(网络作品《悟空传》)

  死亡意识是绝望而沉重的,性意识在其中显得空虚;性意识是凄美而舞动的,死亡意识在其中同样显得空虚。用当代文化诠释八十年代和用八十年代诠释当代文化都是有失偏颇的。

  这两种意识是互动而又互相压制的。不可能受到同等的青睐,它们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生命意识。

             3
  前不久,看到一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化“阴盛阳衰”对国家发展有负面影响的文章,作者引用了国际历史上的诸多例子,确实很有说服力,看后令人担心不已。

  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看来男子流血是光荣而符合文化传统的。死亡意识是男性特征的,性意识则是女性特征的,所以,在这里,我便也将男性时代、女性时代拉来一并谈谈了。这两方面的失调都会引起人们的忧虑与不安。“死亡意识”的压抑是女性时代抬头的文化必然。
  
  女性解放,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女性角色的社会工具化,也便将死亡意识的生命性工具化了,我们的生活与文化作品便都同时带上了忧虑的色彩。

              4
  个人的文化意识将引领个人的生活,当我们体会鲁迅先生绝望的反抗时,又不觉卷入了当代生活绝望的享受之中。鲁迅先生敢于“先死而后生”,遂敢于自剖,道出了自己“也吃过人”的社会工具性(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身不由己的行为角色)。而我们如果在工具化进程中拒绝“死亡意识”,那么我们是看不见自己的,只是和生活中一辆奔波的小轿车一样奔波的肉体,在驾驶室里坐着的人,也正是失去自我“死亡意识”的我们自己,我们同样会吃人一直吃下去,不能真正认清生活。

  而积极意义上的死亡意识,并不是导引行为中的真正到来的死亡,而是行为之前的一种变客为主的思想行动,即是使自己走近死亡,并让自己的生命本身就包含有死亡的意识,让生与死在自己的生命意识中共存,而不是远观而忧虑着。

  如果你明天早上死,你现在就会看清生活中的许多真实,你的心也会变得更接近生命的本质,也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实际上明天早上你还活着(不要当成庆幸,而应是劫后余生的感谢),那么,你会改造你的生活的。你会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的。
  当一个人的死亡意识明确,性意识便会在生命意识里明确,这是明确生命的入口,这两把领悟生命的钥匙缺一不可。
  
  明确死亡,死亡并不等于毁灭,而是代表新生的起点。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3-9-7 14:1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是无意识的走进死亡,我想不会产生恐惧,因为还没有明白,已经走了~~~

如果是等待着死亡的来临,我想,没有人可以坦然面对~~人都有求生欲望~~~

如果迎接着死亡的的来临,我想,那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3#
发表于 2003-9-7 15:37 | 只看该作者
“老鼠”所言极是。深刻、富有哲理。
4#
发表于 2003-9-7 16:54 | 只看该作者

剑啸红尘 写的很好啊

文章意在彰显和提醒一种称之为死亡意识的东东,老范云“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盖殊形之言也彼及此理。
俺就常不知觉间噶地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当然我不敢给自己上纲上线说自己始终怀有这样的意识形态。那样就是高抬自己噶。
不过这道理是该多少被咱吸纳一二的。毕竟,人生下来其实就是为了一件事:等死。
5#
发表于 2003-9-7 20:42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很有力度的文章,关于“死亡意识”的探讨很深入。
 晚稻很少这样称赞别人哦:)
6#
发表于 2003-9-8 10:23 | 只看该作者
一看到剑啸红尘的id,就知道有份量的文章来了~

呵,人一思考死亡,就像个哲学家
7#
发表于 2003-9-8 17:12 | 只看该作者
深遂而大胆的联想,为社会和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
8#
发表于 2003-9-11 00:02 | 只看该作者
点到了当代人的思想的盲点上,独到,凌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5 01:42 , Processed in 0.27079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