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中国“新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9-10 2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知识转化成经济的速度加快。同时,对知识的个性组合转化为文化的现象也初露端倪。诗歌,作为文化传播最敏感的艺术形式,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诗歌的不畅销与不被亲睐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
  
  随着人对自我认识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加强,一些极具个性的文学作品登上了文学舞台。韩寒的〈〈三重门〉〉就是一例。年仅18岁的少年,写出了一本才华横溢、知识宽泛的作品,这实则是当今中国死气沉沉的文化界的一丝春风。话入正题,诗歌能靠对知识的个性组合发展下去吗?
从诗歌的起源来说,诗歌的情感因素是明显与僵化的知识相排斥的。谁都不可能在不经验世事的条件下单纯用知识的个性组合来完成诗歌。然则,知识经济时代是中国发展的前景,这个大背景又会对中国"新诗"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得从当今诗歌的正式文本出发,管窥其中的芽胚。

      一、        诗人篇
  谈"新诗"不可能不谈到诗人,诗人的个性是完成诗歌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其一:诗人之死;
  中国知识经济发展大致起源于80年代。在80年代末期,中国文化界出现了"死亡的'多米诺'骨牌现象"(朱大可语),诗人群中就有海子、戈麦、顾城等。这是悬空在文化界的事实,人们对此或避开不谈或偏激指责,这都对诗歌的发展无益。海子的诗歌文本用一个概括就是"大"。其中,无不有对知识的潜意识收纳,与戈麦类似,海子对汉语言的探索也是依仗于知识的。故此,有人在评价海子的时候,将其错误地归纳到了"知识分子"写作中。但与顾城那一代人比较,海子诗歌里明显多了对知识(西方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关照--从这一点来说,海子的诗歌其实比顾城的诗歌更偏离于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例有代表性意义的诗人之死,本身与诗歌无关!诗人首先是人,一个人的自杀没有什么值得夸大的,亲近海子的韩东、西川等对海子的死的认识坦诚地说是非诗歌意义上的。顾城之死则明显是因情自杀,自杀前,移居激流岛的顾城作为诗人的生命早已结束(这从顾城的诗歌文本可以看出,其后期的作品更多的是苍白)。
  
  其二:女诗人现象;
  中国第一个女诗人当是冰心女士了。冰心女士的诗却过多的显示出男性的风格(具体可参见〈〈繁星〉〉中短小的哲理诗等诗作)。女性作为性别性格的文字正式登上诗歌舞台的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享受知识的权利平等,女性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正是这独立,使女性焕发了前所未有的风采,使女性的性别性格体现在了诗歌里面。职业女性则是这一圈内最冒尖的角色(具体文本可参见最近〈〈诗刊〉〉〈〈诗选刊〉〉中的女诗人专栏)。
  
 其三:民间诗人;
  这一点更多的应谈到诗歌本身,而且,这也与上面所说的有重复之嫌。就单从民间诗人的知识构成简略谈谈。
  
  民间角色不是小丑,大部分的民间诗人也有相当高的学历。伊沙、杨克等都是从"第三代诗人"中演化而来的。民间诗人另外还有更前卫的"70后",许多也都是刚毕业从事工作的知识青年。在他们身上,多有摇滚的气质。这同样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知识青年受到的艺术浸润。在知识经济中,人人平等,平等中就有制度,制度下就有投机,投机的后面就有"摇滚气质"。

  二、        诗歌篇
  诗歌篇主要谈诗歌文本的创作走向。

  其一、私与诗;
  知识经济荡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市场,在市场里出卖的东西是越来越多了,私生活也同样成为了商品,于是,在当今诗坛,私生活冲进了那原本高雅的殿堂。这在历史上不多见。挖掘私生活中的内在诗意,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下诗歌的一大贡献。私生活否定了做作的中国文字,他用变态美的面目扭转了行至穷途的中国"旧理想主义"。
  
  其二、抒情与情绪;
  这个方面大致应包括三个方面:情趣、情怀、情绪。按对抒情样式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将前两者归纳为"传统的"抒情,后者则是我们要谈的重点。情绪的多样化,是文化多元化产生的,知识经济产生了多元的文化,也同时产生了多样的情绪,这些情绪用不同诗人的个性展示,有好也有坏,但这方面也未免不乏对诗歌文字在真诚方面探索的贡献。人在情绪发作时,缺乏理性,近于原始,近于真诚。情绪之作中也有冷却后的博大,这是心理学给予诗歌美学的启示。

  其三、冷调;
  鲁迅的作品中有阴冷、孤冷。冷,是因为有博大的关怀和强烈的感触。当代诗歌的冷调正是循着这一民族文化惯性走下来的。冷抒情、冷叙事都在企图容纳更博大更广阔更敏感的心怀。在情绪之后,冷是必要的--这是人类理性思考的指向。知识经济时代带给我们的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冷冰冰的世界,我们本来火热的心在冷冻的环境里坚持得很辛苦,于是,智慧者就在冷中隐进了一些尖利和刻薄,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下民众意识在中国传统儒学意义上的积极心灵反抗,它在知识经济的外围给我们创造了另一个包涵火热性格的心灵世界。
  
  其四、叙事和说事;
  中国的传统诗歌中缺乏叙事意识,中国对诗歌的贡献更多的在抒情。叙事留给了明清小说。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是商品经济的萌芽。当今小说流行也是有相似的民族文化心理。诗歌中加入叙事因素,在叙事中挖掘诗意,这也只有在当今这样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不过,中国的叙事起源于"说",中国的叙事美学意义在民间立场上,这就落在了"拉家常"的形式上,在"拉家常"的时候,带你入境。因此,中国诗歌的叙事多落脚在"说"上,更多成分的是"说"。海子大诗中的叙事多受西方史诗(荷马)和印度史诗的影响,诗歌发展至今,关于叙事这一点,还是回到了民间立场。从民间立场出发,打开民间市场,这是当今诗歌的理性思考。然而这条路还有待更深的探索。

  三、鉴赏篇
  鉴赏,除去本在诗歌艺术内里的因素,其余的更多的是个人的看法和个人的创见。
  
  其一、力度;
  中国传统诗文注重文字"掷地有音",这是诗歌不衰的魅力所在。"掷"出"声音"的力度就是诗歌文字的功力。其中包括语言的形象性、可感性、韵律等等。
  
  其二、境界;
  境界与意境,放在诗歌鉴赏学里的意义就是感染人的力度和深度。文艺作品始终在以一种平和的姿态挑战读者,读者在接受文艺作品前必须主动接受"挑战",努力使自身提高,敏感而理智地与文艺作品共融。
        结  语
  从"朦胧诗"的"不懂"到现在的"越来越不懂",这是诗歌本来就已注定了的命运。一个世俗化的文化空间里,抒情文学是受不到亲睐的--情在人们心目中的流失是知识经济时代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的毒因。情是绝对还在人性内核里的,情到底流到哪里去了?人们在诗歌里找久了就找得不耐烦了,宁可回到半个世纪以前去嘤嘤作态地朗诵徐志摩的诗,宁可看一本"布老虎"的小说,宁可感伤时听听流行音乐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读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根源就在于快节奏的生活使人的心灵始终处于焦虑状态,难以接受一次真正的感动。

  文学作品的读者,是作品另一半的创作者,失去了这一半,也是当代诗歌尴尬局面的一大重要因素。
  
  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你可以怨言几句诗歌远矣,诗人同样可以怨言读者远矣。双方的固执只可能导致文化的堕落和沉沦--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然而,你应该相信,还有理想主义者一直在试图着用更适合的方式传达给你他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的,只是你看到了这些艰辛的步伐了吗?

  且抛开对诗歌艺术的鉴赏来谈,你对诗歌的感觉是否还有,这倒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让人们在社会上横冲直撞,没人会关心诗歌,还谈什么关心诗歌新的走向是不是健康?你有很大的缺口,需要塞进去的东西你才关心,却从没想到过要真正地去与一些真正的东西共存,或者哪怕一次感动后真诚地走近,都是"新诗"走向健康的动力和导航标。
  
  中国新诗正在以健康的姿态走向新的领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你的眼光健康吗?可能你还不太清楚这些。融化在集体中,你在"集体无意识"的控制下,离诗歌越来越远,诗歌却一直是以平和的智者的心态慢慢靠近你的。你读诗吗?如果你找一首好诗来读,不管它是否是权威的产物,让你共鸣的感觉,你会找回的——这时,你会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你那不能用知识代替的东西的……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3-9-11 00:15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力度的评论。
剑啸兄好见识,仔细的拜读过,不能不佩服你的文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4:14 , Processed in 0.04719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