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05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李白和杜甫的诗友之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7 0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2:27 编辑

李白和杜甫的诗友之情
□王庆云

   近翻《东至县志》艺文篇时,发现其中收录了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从江西前往当涂,途经建德县城尧祠前吟诵的一首《尧祠赠杜甫阙》,诗曰:
我觉秋兴逸,谁言秋气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相宜。
云归碧海少,雁过春水迟。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据考证:这首李白思念杜甫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分时节,其时,李白已经59岁,是在至德二载(757)2月,因参加永王幕府而受牵连,被定罪流放夜郎(今贵州相梓县),在流放途中遇赦,后随江东还时,在寻阳住了一些时日,以后就泛长江重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诸地。一次李白从彭泽弃舟登岸,沿陆路进入建德县境,途经官港四角尖山时,还即兴题咏了一首《高山晓曙四角尖》诗,诗曰:
山色起晴空,光涵曙影融。露高千嶂紫,旭映满林红。
古寺松阴小,深崖竹韵萦。恍如天路近,巍透白云宫。

   这首诗生动描绘出四角尖山“高山晓曙”的瑰丽景观,为尧舜之乡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也说明,李白在经历这次苦难之后,心情开始慢慢好起来,又恢复了他一贯的寄情山水的乐观情绪。苦难之后思友人,李白来到建德尧渡,秋色正浓,他经过尧祠前,一边观尝尧城郊外的秋色,一边念想着远在万里之外的诗友杜甫,发出了“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的喟叹

   而在此时此刻,远在巴蜀的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作了《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这首诗写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和心理,表达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向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坠踪。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执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其二,是诗人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发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这两首诗,字字句句,恻恻动人。前一首写的是初梦,后一首写的是频梦;前一首写疑幻疑真的心理;后一首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前一首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后一首写对生平遭遇的同情;前一首的忧郁之情为李白而发;后一首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清代仇北鳌《杜甫详注》评价说“千古交情,惟此为至。”

   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时的伟大诗人,如果我们把盛唐诗歌分为两个时代,第一个时代就是李白的“飞杨跋扈”的时代,第二代时代就是杜甫的“暮年诗赋动江关”的时代。

   李白与杜甫的第一次见面,要追溯到公元744年初夏的一天,当时杜甫33岁,李白已44岁了,俩人在洛阳会面。当时李白已名满天下,他每写一篇新诗都将震动诗坛,而杜甫才刚刚建立起自己的诗风,尽管二人当时交往的差距很大,但还是很快一见如故,并成为终生的朋友。从此,杜甫写了许多诗,题赠李白。如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杜甫在兖州又与李白重逢了。杜甫在悲喜交加中写出了《赠李白》诗,诗曰: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此诗一、二句写杜甫自身尚是飘流之身。末二句专说李白,看得出他对李白的敬慕之情。后来杜甫无论是在长安的书斋,或在泰州的客舍,或是在成都都写有思念李白的诗,而且思念的情绪一次比一次迫切,对于李白的诗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如在长安时说:“白也诗无敌”,在泰州时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成都时说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无数的实例,深刻说明了这两位伟大诗人的长久思念和诗友情深。

   古往今来,“文人相轻”的例子举不胜举,就拿清朝来说,和坤与纪晓岚,都是朝廷重臣、大才子,他们为了取悦皇上,互不服气,互相倾轧,相互冷潮热讽,极尽卑鄙手段加害对方,最后弄得两败俱伤,惨不忍睹,这便是“文人相轻”的可悲下场。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及友谊,不仅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而且可以堪称古今中国文坛的千古楷模。

2#
发表于 2009-9-8 1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2:27 编辑

李白寄赠杜甫的诗还有两首:
一首是《鲁郡东十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另一首为《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3#
发表于 2009-9-8 1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2:27 编辑

这篇文章很有见地,写得有感觉,推论方面还需再扎实一些为好,如:如果我们把盛唐诗歌分为两个时代,第一个时代就是李白的“飞杨跋扈”的时代,第二代时代就是杜甫的“暮年诗赋动江关”的时代。
    还有:古往今来,“文人相轻”的例子举不胜举,就拿清朝来说,和坤与纪晓岚,都是朝廷重臣、大才子,他们为了取悦皇上,互不服气,互相倾轧,相互冷潮热讽,极尽卑鄙手段加害对方,最后弄得两败俱伤,惨不忍睹,这便是“文人相轻”的可悲下场。
   我觉得这样的推论有点不妥。
  修改一下如何?

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15:40 | 只看该作者

修改《李白与杜甫的诗友之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2:27 编辑

遵照版主意见作如下修改:李白和杜甫的诗友之情
□王庆云
      近翻《东至县志》艺文篇时,发现其中收录了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从江西前往当涂,途经建德县城尧祠前吟诵的一首《尧祠赠杜甫阙》,诗曰:
     我觉秋兴逸,谁言秋气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相宜。
    云归碧海少,雁过春水迟。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据考证:这首李白思念杜甫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分时节,其时,李白已经59岁,是在至德二载(757)2月,因参加永王璘幕府而受牵连,被定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在流放途中遇赦,后随江东还时,在浔阳住了一些时日,以后就泛长江重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诸地。一次李白从彭泽弃舟登岸,沿陆路进入建德县境,途经官港四角尖山时,还即兴题咏了一首《高山晓曙四角尖》诗,诗曰:
     山色起晴空,光涵曙影融。露高千嶂紫,旭映满林红。
      古寺松阴小,深崖竹韵萦。恍如天路近,巍透白云宫。
  这首诗生动描绘出四角尖山“高山晓曙”的瑰丽景观,为尧舜之乡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也说明,李白在经历这次苦难之后,心情开始慢慢好起来,又恢复了他一贯的寄情山水的乐观情绪。苦难之后思友人,李白来到建德尧渡,秋色正浓,他经过尧祠前,一边观尝尧城郊外的秋色,一边念想着远在万里之外的诗友杜甫,发出了“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的喟叹。
  而在此时此刻,远在巴蜀的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作了《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这首诗写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和心理,表达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向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坠踪。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执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其二,是诗人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发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这两首诗,字字句句,恻恻动人。前一首写的是初梦,后一首写的是频梦;前一首写疑幻疑真的心理;后一首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前一首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后一首写对生平遭遇的同情;前一首的忧郁之情为李白而发;后一首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清代仇北鳌《杜
甫详注》评价说“千古交情,惟此为至。”
  李白寄赠杜甫的诗还有两首:
  一首是《鲁郡东十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另一首为《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时的伟大诗人,如果我们把盛唐诗歌分为两个时代,第一个时代就是李白的时代。李白的时代可以用杜甫“飞杨跋扈为谁雄”的这句诗来概括。第二代时代是杜甫的时代,按照施蛰存解说“盛唐后期是杜甫‘暮年诗赋动江关’的时代”。
  李白与杜甫的第一次见面,要追溯到公元744年初夏的一天,当时杜甫33岁,李白已44岁了,俩人在洛阳会面。当时李白已名满天下,他每写一篇新诗都将震动诗坛,而杜甫才刚刚建立起自己的诗风,尽管二人当时交往的差距很大,但还是很快一见如故,并成为终生的朋友。从此,杜甫写了许多诗,题赠李白。如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杜甫在兖州又与李白重逢了。杜甫在悲喜交加中写出了《赠李白》诗,诗曰: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此诗一、二句写杜甫自身尚是飘流之身。末二句专说李白,看得出他对李白的敬慕之情。后来杜甫无论是在长安的书斋,或在泰州的客舍,或是在成都都写有思念李白的诗,而且思念的情绪一次比一次迫切,对于李白的诗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如在长安时说:“白也诗无敌”,在泰州时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成都时说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无数的实例,深刻说明了这两位伟大诗人的长久思念和诗友情深。
  古往今来,“文人相轻”的例子举不胜举,就拿清朝来说,和坤与纪晓岚,都是朝廷重臣、大才子,他们为了取悦皇上,互不服气,互相倾轧,相互冷潮热讽,极尽卑鄙手段加害对方,最后弄得两败俱伤,惨不忍睹,这便是“文人相轻”加权利之争的可悲下场。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及友谊,不仅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而且可以堪称古今中国文坛的千古楷模。
(1660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09-9-11 1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2:27 编辑

修改之后,文章厚实了不少。精华支持!

6#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08:07 | 只看该作者

致谢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2:27 编辑

谢柯版主鼓励!

7#
发表于 2009-9-16 1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2:28 编辑

读了才知道,这事中还真有不少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6:15 , Processed in 0.04883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