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7-7-29 16:47 编辑
近两年来,有句叫做“羡慕嫉妒恨”的话相当火爆,据说源于郭德纲评论同行对他的非议时,而“毒舌”出的一句话,后来随着郭德纲相声的传播,“羡慕嫉妒恨”便开始流行起来。这个词仔细品味是非常绝妙,说的是人因不满情绪的递增,而强烈到差不多不能自持之时。“羡慕嫉妒恨”是一种修辞,就像“干净麻利快”描摹得是一种“快”的效果一样,把同义词或近义词反复叠加,强化一种“快”的速度。通过紧凑、复沓的形式,层层递进,表达一种鲜明、强烈的情感,追求一种奇特、夸张的效果。
三国时期魏国的李康在其《运命论》曾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被浓缩成了“羡慕嫉妒恨”以后,反而更加言简意赅,令人过目不忘。谁也没有料想到,竟成了中国人古来已久嫉妒成性的证据。单从字义上面理解的话,羡慕等同于爱慕、钦慕等,是指因喜爱他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能与别人平起平坐,同等享有。“何飞翔之羡慕,愿投报而忘毕”,它有时能激起人们的精神,发挥出人们的智慧,令人们砥砺上进,奋发有为,以期改变自己的某种现状,提升与他人相比较的现实条件。
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羡慕”与“嫉妒”往往仿佛须臾不可分离。国人的劣根性,使得人们在“羡慕”的程度上,随着本人与他人条件相比较产生的差距大小,在心理上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由“羡慕”而过渡到“嫉妒”的一种变化,这种病态的比较,因人而异,根据条件而发生质的根本变化。有句话这样说,一个乞丐他不会嫉妒一个亿万富翁比自己条件好,却会嫉妒另一个乞丐讨的饭比自己讨得多。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典籍中,把“嫉”和“妒”作了区分。“嫉”大概相当于男人的“红眼病”,侧重点在才能和仕途;“妒”大约相当于女人的“吃醋”,侧重点是性和情爱。由于“嫉妒”两字均有“女”字旁,会让人联想到女性多嫉妒。
在事实上,男性在“嫉妒”这个领域里,也表现得毫不逊色。据《旧唐书 · 李益传》记载说,集大才子、大公子以及大官人于一身的唐代大诗人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刻,而有散灰扃户之谈闻于时,故时谓?痴为‘李益疾’”。堂堂正史,专门记载以个人名字来命名的一种“疾病”,可见李益这爷在该项目上的造诣之深。其实,嫉妒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谁没有嫉妒过别人?古谚云:炎凉之态,富贵甚于贫贱;嫉妒之心,骨肉甚于外人。骨肉尚且嫉妒,况他人乎?所区分者,只是每个人的嫉妒心之强弱不同罢了。
如果“嫉妒”心理仅仅停留在“羡慕”这个初级阶段,或者“嫉妒”这个中等程度上,或许对“被嫉妒”者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再往好处说,对于某一个人来说,被人嫉妒了,即等于领受了嫉妒者最真诚的恭维,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而嫉妒别人的话,则会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自己与别人相比之下的自卑、懊恼、羞愧和心有不甘,对自信心无疑是一个打击。学到知羞处,才知艺不精,一个人正是透过嫉妒这种难于启齿的情感,才真切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如人处,只有这样,方能知耻而后勇,发愤而图强。但很多事情往往事与愿违,“羡慕”多是经由“嫉妒”,向“恨”的方向发展下去。
以前我读过一篇微型小说,大意是一个年轻人,因为父母早逝而长期接受姑母的救济,他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姑母对他实在是伤透了心,决定停止对他的救济。这年轻人早习惯了姑母每年年底给他送米、送油、送面、送钱,他认为姑母习惯了这样救济、帮助他,姑母所做的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有一年年底,他病重在床,盘算着姑母应该送来救济,等了几天后,姑母没来,他就在床上过电影一样,从开始的羡慕姑母、嫉妒姑母,最后,竟然恨起了姑母对他的不管不顾、置之不理,直至饿死在床上,满脑子都是对姑母的等靠与怨恨。这个故事与微信段子上流传的故事“宁舍一碗饭,不施一斗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生活中,确实不乏这种嫉贤妒能,小肚鸡肠者,名著《水浒传》中的白衣秀士王伦,就是因为嫉贤妒能被林冲取了性命。华君武先生的漫画《武大郎开店》,活脱脱刻画了这种嫉贤妒能者的丑恶嘴脸。既然男人有这样德性,那么女人也不乏其人,“心机婊”这个专属词语,就微妙唯肖地将那些心机深重,表里不一者的形象昭示天下。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就是说,君子通晓事理,待人接物处世有如在平坦的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矢,故常有戚戚之心。小人不仅是个“醋坛子”,还患有“红眼病”;不仅“恨天高”,而且还“恨地矮”,看上去每天都是牢骚满腹,“恨”字当头,“恨”意难消。
我所认识得一个企业家朋友,承包了一片荒山秃岭,耗资上亿元修路架桥,栽花种树,十多年间,他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带领自己组建的施工队,“愚公”移山般地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将这片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彻底改造成了人间仙境。荆棘遍生,沙坑刺目时,没人踏足,无人过问;荒山整治,步履维艰时,没人帮扶,无人探望;可一旦等景区绿树成荫,花覆满山时,这里就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唐僧肉”。人们都患上了“红眼病”,有权有势者,狮子大张口的般“借钱”者有之,来讨便宜张嘴“要票”者有之,沾不到便宜就认为“吃亏”者有之,甚至还有个别的“恨”意难平者,故意刁难、断电、越界占地欺负人;就连无权无势的普通人,他们不恨日益上涨的物价,反而恨景区的门票涨价;涨价的猪肉他们不吃,可涨价的景区他们不可以不来,且是带着“恨”意来。
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微妒”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似乎并非什么坏事。所谓“微妒”,犹如菜肴中起调味作用的佐料,而佐料终究不能当饭吃。如果一个人的嫉妒心过于强烈,“中夜恨火来,焚烧九回肠”,将自己的那种轻微的“嫉妒”,变成了深深的“恨”意,整天整夜中痛苦着别人的幸福,幸福着别人的痛苦,长此以往,人何以堪! 还有我们平日里所说的 “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是非常有道理的。尤其在文人之中,有的人看见别人写一手好文章,极易产生一种“瑜亮情结”,一边妒火中烧,一边又讳莫如深,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该是无声胜有声了。说不出来的苦最苦,无言的嫉妒最深。这种发自肺腑的“嫉妒”,情到深处的“恨”,属于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小则伤害自己的身体,重则伤害我们的事业,有百弊而无一利。
清朝的郑板桥,生前为官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得罪了很多权贵和豪绅。他六十大寿时,门庭冷落,车马稀疏,与在位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家人颇为不平。于是,郑板桥亲自动手,为自己的六十大寿写了一副很长的贺寿联,劝慰子女亲朋: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细细研读,该对联俚词俗语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洒脱、那种通明,实在是高人一等,成为他一生崇尚“难得糊涂”的最好注脚。此联将他愤世嫉俗、企求超脱的心态描摹得淋漓尽致,却落笔轻松,豁达大度,显得雅趣幽默。郑板桥之所以长寿,恐怕“秘方”尽在于此。
我们的党员干部也好,普通百姓也罢,如何防微杜渐,避免染上“羡慕嫉妒恨”的毛病呢?那唯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每个人只有具备了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遇而安的良好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事能做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摆正位置,良性发展。为什么人们常说“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做人的大格局、大气象、大气度、大情怀,为什么李鸿章能够天天快乐?只因他把我们需要学习和具备的气度雅量浓缩在了他自撰的一幅对联中了:“享清福不在为官,只有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