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何足道哉 于 2017-8-8 05:37 编辑
关于小说《一个画家的困惑》的理解
文/草舍煮字
这是一篇值得讨论甚至争鸣的小说。作者老到的笔法自不用说,仅就主题做两方面的理解。
一方面,关于文中的主色调——绘画艺术。男主人公画家说得对:“美术老师要画得像,画画的要画得不像。”但他基本上没有领悟到真正的内涵。
在工业化、自动化相当发达的当今,手工艺品遭遇到机器产品的极大冲击,随手拍已经极为盛行,画得再像也不如照片来得快,而且真实反映、传播迅速。况且据实验,一个成年人经过60天的训练就能够画得很像了。绘画艺术的作用,更多的应该和其他艺术一样去表现时代,反映现实,表达思想。
小说的前半,画家一再模仿中外名家,亦步亦趋还振振有词。受众方面,应该是绘画欣赏水平普遍不高,觉得画得像才是高手。因此这个画家身边形成了小圈子,自说自话。
不久,小圈子里的反响也引起了画家的困惑,他决心突破,不再追随名家而要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然而他是怎么做的呢?
“我重新设计了一间画室,有模特的化妆间和休息室,准备物色我需要的模特。我也开始为创立画派作基础工作,我在几平米大的画布上疯狂地泼洒上各种颜料,然后上去踩踏,甚至在上面打滚。你这是作画吗?是呀,首先要找灵感,不破不立,你必须将规范的东西打破,就像这洁白的画布,必须任意涂抹上没有规则的颜料,再用非常规的手段去分离组合它们,然后才能从中找到某种影像的雏形,抓住这个灵感,去加工,去创造。也许在这一分钟之前你还不知道究竟要画什么?(此处应为句号)”
这是绘画艺术应该走的路吗?我不以为然。看看桂林山水,那些形态各异的自然山石,人们根据其形态起了各种名字,画马山、骆驼石、象鼻山等等,尽管名字起得惟妙惟肖、尽善尽美(其实大多依然似是而非),但那些山石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不是人类的创意,那些艺术形象的名字也非出自艺术家。
这位画家颇似这样的创作,不是先去社会生活中捕捉灵感,然后考虑想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思想,再构思、构图、创作,而是闭门造车,从一些凌乱不堪匪夷所思的图形色彩中去找灵感,从女人身上找灵感,虽然这也不失为一种艺术手法,但这条路能走多久无法确定,能够确定的是,越走越孤立。
我认为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艺术的一条宽阔的路就是宣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作者可以通过绘画小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趣,可以像《百家讲坛》一样走入民间,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可以以绘画的形式反映和褒贬社会现实,等等。看看梵高的创作,哪怕是一幅自画像,一幅向日葵,人们都能通过画面本身和作者的经历、社会环境读出画家内心的思想。
所以这个画家的创作思路是与艺术主流有冲突的。
小说主题的另一方面,说说主人公画家的个人品质,也与传统观念有很大冲突,或者说作者在文中表现了现代法理与传统道德的冲突。
用世俗的眼光看,画家似乎是在用艺术、才情钓女人,但双方孤男寡女,志趣相投你情我愿,没有侵害谁的利益,不属违法。
也许有人说,你说没侵害就没侵害?他们年龄差距如父女,甜蜜肉麻地出双入对就碍我眼、虐我心了!
他有没有违背道德呢?道德并没有形成可执行的条文,而且众人口径不一,还随时间变化。卫道士能经得住的考验,是因为诱惑还不够大,想想朱熹。
年龄差距太大?他们都是成年人,都在法定适婚年龄范围之内而且没有血缘关系(所谓父女配、爷孙配?省省吧,风言风语是一种侵害)。违反自然规律?人家愿意承担后果。不是因为爱情?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觉,不由第三个人说了算。会对社会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吗?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仿效的,要具有艺术家的才情,要承担反自然的后果,要经得起世俗的眼光和风言风语,不信你试试。
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他这样多吃多占会打破平衡?婚姻不能实行分配制。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情色可以激发艺术灵感,当然不是所有的灵感。
结合以上论述,小说的题目《一个画家的困惑》,文中的确写了主人公画家的困惑,但我个人还理解为,作者也意在表现自己对这样一位画家的艺术手法和个人品行的困惑,因为这位画家(也许代表还着一些艺术从业者)的作为与传统艺术和传统观念有着相当大的冲突。
其实,贾平凹的《废都》又何尝不是在表达一种困惑呢? 【1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