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7-8-14 08:21 编辑
——青年作家范红霞散文集《谁是等你的那面墙》读后记
欣闻范红霞的第一本散文集《谁是等你的那面墙》出版,在为她感到高兴之余,自然也忆起了与她交往的点点滴滴:她本色为人,谦逊坦诚;真诚为文,文字朴实,她爱好广泛,多有涉猎,唱歌、绘画、演讲等样样拿得起、放得下。特别是近两年来,她的散文作品频频发表在国内的大报大刊上,并且多次在各类有奖征文活动中拔得头筹,令人刮目相看。她嗓音甜美、形象靓丽、谦逊博学、多才多艺,可以说是一个较为难得的“复合型”人才,既是山东省工商系统公认的“才女”,也是人尽皆知的“邹平县文化形象大使”。
收到红霞的赠书,在集中学习她的美文佳作时,感觉在我的记忆中,记得第一次读到她的作品应该是散文《婆婆》,这篇散文用朴实的文字、感人的情节、真挚的感情、细腻的描绘,浓墨重彩,勾勒出“原”婆婆的形象,通篇读来感觉特别温馨,特别亲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红霞婚姻发生变化以后,她真诚反思以往,平心静气地回忆婆婆一家人对自己的宽容、疼爱的一篇文章,字里行间,蕴情含意,言语真诚,感人肺腑。在时下这个人情淡薄,信任缺失的纷杂社会中,她真诚地赞美“婆婆”,忆念“婆婆”昔日的那些好的地方、那些爱的细节,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由此,加深了我对她人品、文品的印象。
实事求是地讲,通读红霞这散文集包含着真诚,蕴藏着情义,流淌着坦荡的散文集,我发现该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不矫饰,不趋时,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情感,显示了作者自己的独特风格。可以说,红霞的思想是深刻的,她能在喧嚣纷纭之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红霞的眼光又是敏锐的,她总是善于发现和挖掘平凡生活中的那些真善美。近来有句话经常这样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红霞就这样始终保持自然、坦荡的本色,能够正确剖析自己,真正深刻反思自己,并且以自己纯真的心灵以及宽容的态度,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众多文友的欣赏与尊重。
除了上述的这一显著特点外,还有几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值得读者去学习和借鉴。一是语言鲜活。作家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曾说,一个艺术家要三者具备,头脑、心肠、才能。红霞因为具备这三点,她的所有作品才自然流露,顺乎天性,情思缜密,语言严谨,行云流水,没有废话,句与句之间,相互映带,相互顾盼,可以称得上严丝合缝,浑然天成。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整体,是有内在联系的。文学语言不是像砌砖垒墙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叠在一起,而是像树一样,长在一起的,枝干之间,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散文作家李登建老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过:“在艺术境界扩大的同时,作者又注意了细部的处理,文章详处笔墨密不透风,细微深入。”这句话评得恰如其分,我认为是非常中肯的。
二是情真意切。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红霞为文中人物个性的纵身挖掘,把握好了方向,所以,字里行间都有了情感的冲击力,并使作品中的乡情、亲情,都变得鲜活而生动,升华出了一种正义,体现出了一种价值。正因如此,我们在读这本书时,才觉得她的作品接地气,有底气,见灵气。她在《谁是等你的那面墙》中这样写道过,“那一个冬天,因了我的人生不测与变故,父亲的头发全白了,像一层层厚厚的霜”,还有“一年年变老的父母,慈爱在增加,威严在减少,跟我说话时,我甚至能听得出他们声音里的小心翼翼。”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相信这些话都是她饱蘸泪水而写出,否则就不可能这样令人读起来鼻子发酸,泪水盈眶。
三是感怀忆旧。乡愁是中国文化中最深厚、也是最动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回望过去也好,游走山水也罢,这些都能引起红霞的思绪阵阵,乡愁绵绵。从父母亲情、黄河采风的诸多篇章中,那些细节的展现,那些亲人的嘱托,那些孩子的言语,那些时空的交错,那些技巧的运用,无一不让我们感同身受,犹如身临其境。在其《母亲那年十七岁》中,那种火热的劳动场面,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虽没有“出夫”经历,母亲的形象却在红霞的笔下立体、鲜活起来,这就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功力显现。“那是一个改天换地、创造人间奇迹的年代,一个让母亲他们骄傲的年代,它成为母亲平凡人生里一段不可多得的辉煌历程、华彩乐章。”包括《泪洒黄河滩》《枣魂》《还是那一缕炊烟》在内的许多篇章,都有着情感的层层递进,还有着意境的多次升华。
四是心怀坦荡。有位作家说过,散文的真,是道德的真,是事件的真,是阅历的真,是感情的真,是人格的真,是阅历的真,是心理的真,是生命的真。红霞这本散文集中的“心怀坦荡”,也是建立在这个“真”的基础之上。散文集中所有的愧疚、反思、检讨、剖析、矫正,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她心底的真诚、坦荡。她坦承欠着父母一幅画:“我也曾郑重其事地画过一些应酬画,而且画这些画我极少拖延承诺的日期,恐怕人家说我不诚信。为什么我这么在乎朋友,对父母却是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为什么对同事我都是谦恭有礼,而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却这样任性、蛮横?”她也袒露“生气的时候,我冲母亲发过牢骚,大声地顶撞她,甚至当面摔过东西。”万事贵为真。有种这种可贵的“真”,作品就具备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震撼力。
无论她的长文抑或短章,都能看得出红霞在文字的叙述过程之中,很是神闲气定,恬淡从容,不疾不徐,沉稳有力。“神圣的母爱变得卑微了。我的母亲,跟她的女儿说话,有了顾虑,有了担忧,还有一点怯。我不喜欢这样的懦弱,可我迟迟感觉不到这些正是因为我。”仅仅停留在口头反思和检讨上,那不是纯粹的“真”;痛定思痛,有了矫正己过的实际行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因此,她说“牡丹是富贵之花,我知道已经步入晚年的父母过去没有富贵过,今后也不可能富贵起来,我平常也不看重什么富贵,但我却一定要给他们这幅牡丹图,挂上等我的那面墙……”俗话说,说书唱戏教化人。读完红霞的散文集,我们仿佛有些麻木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得到了净化、教化,起到了这样的效果,证明这本散文集是相当成功的。
散文作家耿立在其《散文的路途》中说:“我想散文的真实不应该是单单表现高楼瓦舍、宝马香车、妖艳的美女,而更应该表现十字街头,低矮的棚户区里面的,冬天捡煤核的,底层人的那种生存的状态。如果缺失了这一点,我们的散文就缺少了爱的抚慰,爱的呢喃,真的成分就打了折扣。”按耿立先生关于散文的这个说法,红霞的这本散文集,尙还存在着题材稍显狭窄的问题。今年刚刚加入中国作协的青年文友马卫巍以前告诉过我,写散文要有大情怀、大悲悯、大境界,要“我”从自己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变“小”我为“大”我。世界名著诸如《雾都孤儿》《简爱》《项链》《悲惨世界》等,都是反映底层人生活的;我们身边的李登建老师的《短工市》《铁匠铺》《死胡同》《齐王之殇》《他们得在墙上靠一靠》等优秀作品,也同样因为具备了大情怀、大悲悯、大境界,其散文才广受读者喜爱。希望红霞勤于思索,笔耕不辍,能从这些大家、名家的文章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启发。
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优势。通过日常实际接触,或是通过作品了解,大可看得出红霞的悟性较好,起点很高。对于刚出道的年轻人来说,这本散文集的题材稍显狭窄,为此我们不必过于苛刻,更应本着宽容与鼓励的态度对待,既不能无限地拔高,也不能随便说一些溢美之词,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客观分析,负责任地点评。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红霞头脑清醒,既没有在目前已经取得的可喜成绩中自我陶醉不已,更没有在许多廉价的赞美声里沾沾自喜起来。有道是,遥遥不畏千程路,辛苦唯存一片心。我很赞同红霞说过的那句话,人生中有最美好的两件事:一是有方向,二是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