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beijun 于 2017-8-22 18:51 编辑
十年前画题图《海龟》的时候,海外留学归来人员绝对是香饽饽。意气风发的海龟们在当时保姆式呵护下高大尚工作的情景,激励了千百万条件许可的大陆学子奔向海外,去追逐师兄师姐缝纫洋博士帽的脚印。虽然海龟也分等级,有的很成功——比如回归后搞实验室带研究生,有的半成功——比如搞小型对外贸易捣鼓牛肉丸买卖,但毕竟学成归来,可以接受鲜花和奉承。而因才气和财气都欠缺而无缘漂洋过海的我,就只能虔诚地为自己的偶像们画像,希望沾点洋气。但很遗憾,这个沾洋气的梦想一直到我退役都未实现。 费玉清在《千里之外》问道: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然后自问自答: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海龟的故事也是。不管是百里挑一的公派留学也好,还是富豪就行的自费留学也罢,海龟故事的表现形式已经从过去浪漫的童话,变成今天虚幻的神话。可恶的量变质变规律,将海龟们原来天真的笑脸扭曲成严肃的愁容。比如刚看到的一则关于新入职海龟薪酬的新闻就这样自嘲道:家人供自己留学花费超过百万元,对比自己不到六千元的月薪,要做差不多廿年才能回本啊。这虽是笑话,却修改着海龟的概念。 海归,最初是指回国独立创业或走上专业技术管理岗位的留学回国人才。但这是廿世纪九十年代的概念,历年海归数量增加和国内高校的发展,早已稀释了其“精英”成分,使之与国内人才的起跑线逐渐重叠。无论创业或高管,“海龟”与“陆龟”的差别已剩下学费的悬殊。同时毫无疑问,海龟学到了国际通用的学问,但这种知识的时空差却刚好被国内的发展现状对冲。郁闷呐噫嘻!现在啥都讲转型,海龟概念要怎么转?这么洋气的概念转型用土鳖语言只能这样说:海归,就是归来后须适应陆地氛围的应聘者或创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