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柯英 于 2017-8-23 10:22 编辑
一首流行歌曲把我们带到“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追问时,这可能已成为一个令人警惕的社会问题。当下功利而浮躁现实中,人们内心的焦虑与失衡、精神家园的荒芜与干涸,都在这个追问中得以浮现。
与之相呼应,各类媒体一窝蜂而上营销娱乐、传播娱乐,以浅表层的感官刺激来消弥人们的精神失衡。文学也在这种环境中不甘寂寞地参与,迎合着读者的浮躁心态和享乐趣味,各类报刊杂志上泛滥着琐屑的怀旧情绪、玩世的娱乐至上、空泛的精神救赎,以及穿越、灵异、魔幻等无病呻吟的、玩世不恭的、低级庸俗的文字,抽空了思想的价值,丧失了审美的立场,刻意的媚俗趣味取代了精神高度的追求,琐碎的表象描述置换了对整体世界的认识。作家梁晓声说:“我们已进入一个泡沫话题泛滥成灾的时代,整日淹没其中,谁都烦得要命但是无处逃避。”这一感同身受的言说,客观地反映了作家对浮躁现实的警醒态度。而透过文学生态的表象,总有一种东西戳疼我们日渐麻木的内心,不得不面对一个沉重的话题:文学究竟何去何从?
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学不可或缺地参与着社会建设,在人文构建和精神提升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尽管封建时代的文学属于小众的仕子阶层,但这部分人正是时代思潮的主导者,通过他们传递文学正能量,滋养着民众的精神。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学责无旁贷地担当了启蒙角色,解放了被旧时代所禁锢的思想,给予社会多元的思考向度。经过时间洗炼的一批批经典文学作品,仍能穿透时空丰润着人们的心灵、传递美好的信念、涤荡世俗的尘垢、构筑精神的高地,这正是文学有别于其他门类学科的魅力所在。
今天,工业文明带来的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放量激增、消费肆意膨涨,挟裹着人的精神需求搭乘这列飞速前行的列车,漫无目的地向前滚动,想让时间慢下来基本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能够静下心来读读书、养养神、写写诗竟然成了生活的奢侈,物质日益丰富,精神日渐枯索。为改造世道人心而为的文学,也同样被时代挟裹着,找不到自身独立的意义。市场介入文学,利益影响作者,一边是文学作品的海量生产,一边是读者层面的寂寞无声,在这样的症候下,文学无可奈何地被边缘化,其尊严和价值也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异。
现实生活中,如果不是文艺群体中,如若当众介绍某人是作家、诗人,观察一下四周定然是一片不屑与嘘声。爱好文学的青年被讥为“文青”,坚守写作的低层作者被嘲笑作不识实务。某个饭局上偶尔谈论到时下某个热播的影视或畅销的小说,众人关注的热点除了恶俗,就是时尚,听不到高雅的审美判断和深切的现实探询。候车室、列车上、公园里等公共场所,除了不停翻阅手机垃圾资讯的人们,想见到一个捧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人实在太难。文学的病弱生态,直让尚存点理性思考的写作者怀疑自身坚守的意义。而且,在市场和欲望蛊惑下,一批批作者正在不自觉地放弃艺术良知、艺术审美的追求,紧跟时代潮流,进入了商业化写作,贩卖迎合娱乐趣味的低俗文字。这样的文字越泛滥,越是对读者的麻醉和毒害。读者长期沉缅于缺少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文字中,甘愿放弃深度思考,放弃精神高度的追求,整体阅读水平正向低谷滑行。
在这样一个世相浮躁、娱乐至上的时代,文学是跟着时代滑行,还是自觉保持距离?毫无疑问,文学必须对社会、对人类发展有所担当,不能让世俗的嚣声淹没文学的自省,更不能悲哀地跟在时代后面舞蹈。无论什么时代,经典的文学作品永远为人们开启着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天窗,构建着心灵沐浴、精神涅槃和人性救赎的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