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72|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怀念我的外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2 1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外婆仙逝于1989年1月2日晚黄昏,眨眼她老人家已经走了二十余年了。

        外婆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900年,归复山林时,已年届九十高龄。她老人家出生在漾濞江上游江边的一个叫作石头堆的小山村,属客家人(四川迁徙来的)。成年后,赴脉地路过时,我曾经多次站在漾濞江左岸的公路上,与石头堆这个坐落在一个形状酷似乌龟的山的脖子上的,距县城二十公里的小山村隔江相望。外婆十二岁来县城给人家作童养媳,此时正是民国元年(1912年),外婆说,她还记得进城的那天,官府的人把守在四城门口拿着大剪刀,剪男人们头上的长辫子。

        外婆姓李,名玉凤,做童养媳的人家姓胡,也是由四川搬来的客家人。外婆的男人,也就是我外公,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大她5岁,在家中排行最小,外婆先被人称作幺婶,晚年又被邻居喊作胡奶奶。外婆来胡家做童养媳的时候,胡家很穷,只是在木瓜井菜市上以卖豆花饭为生。外婆进胡家当童养媳的时候,半夜三更,就要爬起来生火烧水,在手磨上将黄豆瓣磨成豆浆点豆,日子仍然过得巴巴结结的。为了摆脱困境,她老公公(即我母亲的爷爷),不得不抛家别子“走夷方”——去时属英国殖民地的缅甸老银厂卖苦力挣钱,结果一去杳无音讯。多年后,家人方得知他刚到缅甸的当天夜里,就因“暴病”而卒。外公也不得不去“卖丁”——顶替出钱人家的儿子当兵。

         外公从军多年,跟随队伍到过不少地方。转战南北的戎马生涯,使外公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磨砺了才干。退役回乡后,外公被县团防局聘为军事教练。在公务之余,外公开始策划做生意,在外公的指点下,外婆卖起了土杂百货。胡家的家庭状况开始一天天好转。大约三十岁左右,外公不再担任团防局教练,就专心做生意,外婆便一心一意协助外公发家致富。外公过人的“精明”和“胆识”,加上外婆分外的“勤劳”和“节俭”,家里的生意愈做愈大,愈做愈红火。渐渐的,胡家开始起房盖屋,买田置地。到解放时,因拥有可观的店铺房产和山林田地,阶级成分被划为工商兼地主。外婆一家的命运陡然又发生了根本的逆转,从天上坠落到尘埃里。不久,外公又因不堪忍受当年任团防局教练时带兵“剿匪”的历史旧账折磨,自杀身亡,外婆便开始她后半生近四十来年的艰难的人生旅程。

         外婆一生共生育了十一胎,十三个子女,其中有两对双胞胎,最终抚养成人了一子四女,其余的都不幸在幼小的时候夭折。五个子女中,老大小古宗,也是惟一的儿子,日本投降那年大学毕业,但他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直到老母亲谢世,他都没有走出人生的困境,因而终身都无法尽半丁点儿赡养责任不算,还要总是让老母亲为他操劳,比如月月都要让老母亲颤巍巍的去邮局,贴付邮资,为长期漂泊在外的他邮寄粮票。四个女儿中,二女儿小存弟没有进过学堂,早早便出嫁在外,其余三个女儿均为初中毕业,解放后先后参加了工作。只是三女儿山宗妹,也就是我的母亲,在1958年就因“不识时务”给领导提意见而丢了工作,小女儿小珍弟亦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因种种原因,自动辞去公职,这两个女儿也难以物质方面,给老母亲尽多少孝心,只有远在临沧公路养护段工作的四女儿小老妹,一直按月给老母亲寄点生活费。

       晚年的漫长岁月,无处栖身的外婆,基本都居住在漾濞县城紧临江边的一个大杂院——周家巷15号的一间狹窄的老房子里,这房子还是我父亲土改时分得的,也成为我们一家进城赶街看病和几姊妹进城读书的落脚点。

         我大约三岁左右的时候,离开父母跟随外婆一起生活了三四年,到七岁学龄时,才返回山村小学校上学。在读初中阶段和参加高考补习阶段,我又分别同外婆一起生活了三年和一年时间。在外婆众多的子孙中,我同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对外婆的感情也最深。外婆仙逝后,我时不时都会想起她老人家。多年来,我一直想写点东西纪念外婆,却屡屡不知从何处说起。

        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乡村野丫头的外婆,从一个小县城里穷得叮当响人家的童养媳苦起,在风风雨雨的几十年里,小心翼翼侍候着一个性格脾气十分火暴的男人,不知受了多少委曲和磨难,终于白手起家,挣下了一份颇为壮观的家产。年近半百之时,突如其来的社会变革,一夜之间,“家破人亡各奔腾”,外婆又几乎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外婆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备尝人间的酸甜苦辣。从外貌上看,外婆给我的感觉实在太平常,普通得与一般的乡村老太太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不是命运将她与我那“身手不凡,致富有方”的外公捆绑在一起,外婆的人生,也许就不会如此曲折幽暗,坎坷沧桑。更令人唏嘘的是,听老母亲讲,即使在拥有“万贯家财”的黄金岁月,外婆仍然过的是粗衣陋服,清茶淡饭的简朴生活,从没有穿金戴银或享用过山珍海味。因而我觉得,外婆曾经拥有过的富贵,只不过是一种“名义”上的富贵,实际上她终生过的都是清苦寡淡的日子。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平常日子,瘦弱枯槁,已逾“古稀”之年的外婆,不是一天到晚,坐在灶门前的矮橙子上,用一柄手摇小麻车,一个人吱咕吱咕扭底线(麻线),就是头戴一顶旧棕帽,弯躬着脊背,在院心的太阳下,用破旧衣服和碎布条条裱糊布壳。到了街子天(当时为10天1街),外婆便背起背篓,拄着一根和自己差不多高矮的竹棍,上街摆一个小摊子,卖布壳和底线。布壳是卖给人家做鞋子用的,伍角一张,底线是卖给人家纳鞋底用的,两角拾根。小时候,我经常同外婆守摊子。印象中,外婆的摊子一天守到晚,也卖不出几张布壳和几根底线,甚至一连几个街子连张都不开的情况,也是常事。

         除了冬日暖阳般的“慈爱”和总是闲不住的“勤劳”外,外婆留给我的最难忘的记忆,就是不同寻常的“节俭”和几乎达到忘我境界的“善良”。

         外婆的“节俭”,尽管有时可能会让人多少有些难以理解,其本质上,却既不同于一般人意识里的“小气”和“吝啬”,更有别于“视钱如命”的财迷心窍者,而是一个深知稼穑艰难,食物来之不易的贫苦出身的人,从心根子上天然产生“惜衣、惜食、惜物”的朴素感情。外婆平生最看不惯的人,就是浪费成性的人,最见不得的行为,就是暴殄天物的行为。外婆常常唠唠叨叨地教育我们说,一丝一缕,一粒一饭,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耪田种地人,用一滴滴血汗换来的,都应当万分珍惜。尤其是对于粮食,千万糟蹋不得,无端的糟蹋粮食,是会遭天谴雷劈的。有时,发现桌子上或灶头上,泼洒的一粒半粒白米饭,外婆都会小心地捡拾起来,丢进嘴里。对于冷菜剩饭,不论是多少天的,哪怕已散发出馊味,总是舍不得倒掉,而是热热一吃再吃。用今天的健康饮食标准看,外婆有的节俭行为也许不足取,但外婆这种珍惜财物,反对浪费的观念,一万年也许也不会过时的。

          外婆的善良,不只具体地体现在她历来信奉的“吃得亏,打得堆”和“吃亏人常在”等“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让别人受损”的处世原则方面,更生动地表现在外婆拥有一颗最富于同情的心上。

         外婆平生都可怜弱者,悲悯不幸的人,为了扶危济困,往往不惜倾囊帮助啼饥号寒者。外婆经常灌输给子孙们这样一种观念,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就是行最好的“阴功”,救济最需要救济的人,就是积最大的“善德”。母亲曾追忆说,在她的眼睛里,她的老母亲,无论是对于上门借粮告贷的亲友,还是入户讨饭的叫花子,从来都是佛眼相看,尽量给予力所能及的接济。借米的,只要柜子里有,就撮给米,找钱的,只要身上方便,就拿给钱,要饭的,只要甑子里有,就盛给饭,绝不让人空手而回,失望而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自己"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艰难日子,外婆依然保持着“解衣衣人,推食食人”的乐善好施的本色。

         由于常常做下种种“照顾了别人,亏待了自己”的“傻事”,外婆有时便难免被家人和子女误解,甚至被街坊邻居不无善意的调侃为:“自己的屁股还被海风吹呢,却楞要充观世音”。外婆就是这么一个人,急别人所急的时候,往往不顾及自己的条件和能力,以至于令自己吃尽了苦头。记得有一次,因为可怜其怀里抱着一个约两三岁的赤身裸体的小女孩,外婆将自己惟一的一件旧棉袄,施舍给了街头一位外地来乞讨的精神有些毛病的中年妇女。以至于使自己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地煎熬了一两个冬天。

        自幼耳濡目染,外婆对我性格的影响,无疑是不言而喻的,在外婆的潜移默化下,我不只学会了节俭,更播撒下了我心田的善良的种子。节俭习惯,让我能够适应简单的生活,艰苦的环境,从而增强了自己生命的顽强和韧性,使我像野草一样,只有稍微给点阳光雨露,就能自由自在地生长。而悲悯的情怀,让我历来都关注弱者,同情不幸的人,不论对于什么样的求助者,总是能够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并坚持与人为善的做人原则。任何时候都不敢张狂失态,迷失本性,甚至作威作福,丧失人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杨纯柱 于 2009-11-14 10:58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11-12 18:51 | 只看该作者
向善良的外婆致敬!
拜读你充满真挚感情的新作!
学习!问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9: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雷 于 2009-11-12 18:51 发表
向善良的外婆致敬!
拜读你充满真挚感情的新作!
学习!问好!


谢谢李老师第一时间关注!向你问好!:handshake
4#
发表于 2009-11-12 19:1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有外婆的记忆,人生算是温馨圆满的。
5#
发表于 2009-11-12 19:33 | 只看该作者
先提起,稍后来细读学习。
6#
发表于 2009-11-12 19:44 | 只看该作者
怀念你的外婆的话,就去听听我发的《外婆》这首歌吧,顺便帮踩踩
7#
发表于 2009-11-12 20:2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勤劳的外婆,一个节俭的外婆,一个同情弱者悲悯贫苦的外婆,一个刻画鲜明,给我们留下深刻影响的外婆。学习,拜读,问好朋友!
8#
发表于 2009-11-12 20:33 | 只看该作者
真情文字,勤俭、善良的好人所以长命百岁,问好!
9#
发表于 2009-11-12 21: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
亲切,感动。
勤劳、节俭、善良、慈爱,是老一辈人的优秀品质。我母亲也是这样的人,而且还把这种品质传给了我。这应是前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吧。
问好杨老师!
10#
发表于 2009-11-13 09:57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11#
发表于 2009-11-13 10:01 | 只看该作者
娴熟的文字,真挚的情怀,拜读!
12#
发表于 2009-11-13 10:22 | 只看该作者
朴素的情感凝结在笔端,故去的记忆挥之不去,于是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文字,同时读到了笔者一颗善良而柔软的心。
问好,远握!
13#
发表于 2009-11-13 14:44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提读!
14#
发表于 2009-11-13 15:1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在读初中和参加高考补习阶段同外婆一起生活了三年和一年时间。这是众多的子孙中惟一与外婆生活时间最长的。可以想到,这几年时间里与外婆之间的感情一定非常深厚。我觉得很多人和外婆的感情都非常好。我小的时候就是特别喜欢到外婆家。大概是在七岁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跑到外婆家呢。曾经也写过一文深情缅怀着外婆。她老人家去世的时候是83岁。文章里,外婆的身世清晰明了,其淳朴,善良,忠厚,勤俭的品格也让人敬重。对外婆生前岁月的追忆与重构,是外婆身影的再现,这种身影如在日光里漂浮,若隐若现。作者情感真挚,带着一种淡淡的哀伤,深入内心的细节,感动人心的文字。小建议:文章的结尾收的过快。可否考虑再添加些文字呢?问好!
15#
发表于 2009-11-14 07:29 | 只看该作者
写出了外婆的隐忍与善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0:30 , Processed in 0.06371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