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8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与过年有关的那些事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5 0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06 编辑 <br /><br />


吃了"糊涂饭",糊里糊涂二十天



    早在腊八节的前二天,母亲就从仓子里取出藏一个夏天的青豆、白豆、黄豆、大豆、豌豆……等许多说不上名字的豆儿和着大麦、小麦、青稞、苞谷、小米等七杂八浑的许多玩意儿,放在一个大簸箕里,一边又一边的择,一边又一边的簸,择去杂质,簸去壳子,然后把这一大群欢快的豆儿、麦儿、米儿放在一个大黑锅里加上水泡起来了。
  “腊八节”的那一天母亲早早就起来了。她生好炉子,就拿着一把斧头背着一个背篓出门了。村子东头的涝池里,早已站满了老老少少的男男女。今天是“腊八节”,人们是来取腊八冰的。村子里一个力气大一些的男人,用一把崭新的斧子对着光滑如玉的冰块“咔嚓”一下砸开了一条缝儿。人们一拥而上对着裂缝七手用八脚的砸起来,远远听去砸冰的声音和人们的喊叫声混合在一起,很壮观呢!据说,腊八冰节的冰由于集天地寒气与一身,藏起来饮用最能清热解毒、清肺泻炎,是冬天防病的良药呢。乡村的人就是这样,以最简单的方式过着一种最质朴的日子。
    大人们忙着砸冰,我们小孩子可不管那么多。看着那么多晶莹剔透的可爱的冰块,也不管手冻不冻,抱起来就往那南墙根下热的地方跑。那里有一群孩子正的太阳低下“挤咯巴”呢,边挤边喊:“挤、挤、挤咯巴,挤死了不要叫妈妈!!”,就这么使劲的挤,就这么拚命的喊。挤的头顶上冒汗了,喊的嗓子都哑了,但还是从这一头挤到那一头 ,谁都不愿意被挤出去。家里冷的很,挤出去了那里去取暖呢?还有几个更小一些的,抱着一块薄薄的冰立在墙角里,看着太阳一晒化下一些水来,撒一些土上去,我们叫做“化油码”(谐音),现在想起来那是多么无聊的事呀,那时却有趣的很。
   大人们已经把冰砸的差不多了,高声的叫自家的孩子。我们赶紧把停在涝池旁边的架子车拉过去,码上高高的一车子冰回家,一手推着车子,一边又回过头去羡慕的去看那几个滑冰高手,他们从高处往低处滑,还做一个“金猴闹春”的造型,惹的人们哈哈大笑。
   豆儿、麦儿、米儿已经在锅里被泡的胖乎乎的了。母亲从院子外的草垛上背来一大捆的麦草,燃的灶火里,一股淡淡的麦香味从灶火里飘出来。奶奶坐在灶火门口拉风箱“叭——嗒!”、“叭——嗒!”这种声音传出很远和别人家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曲优美的乡村混合曲。锅里的豆儿、麦儿、米儿、,开开心心的挤在一起,吵吵嚷嚷,纷纷的胀开了肚皮笑成一团。母亲抓一把蓬灰撒上去,豆儿们变成了红黑色的,那香味顺着烟囱飘出去,引得麻雀、鸽子在房顶上跳来跳却去。
    熟了,孩子们端个大碗在村头的沙枣树下吃。其实是比着谁家的豆儿香,谁家的豆儿红呢,那样预示着谁家的日子来年一定会红红火火呢。
    奶奶总是端着那个看不清年代的老瓷大碗给家里的老黄牛挖下满满的一碗,放在阴墙跟下冻起来,是年三十的下午黄牛的年夜饭呢。牛是庄稼人的宝贝,有人吃的牛就不能饿着。

    晚饭是红豆儿汤里下的“杏皮面”。每个人都吃的饱饱的,孩子们的嘴巴都染的红红的,于是大人们就说“吃了糊涂饭,糊里糊涂二十天”。孩子们就掐着指头开始数过年的日子了。



腊月二十三,供奉灶神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的这一天,父亲早早的就把院子打扫干净了。下午母亲烙好了给灶爷献的灶干粮,盛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大木盘里,端到堂屋的八仙桌上。父亲就净手焚香准备供奉灶神。灶神贴在厨房的灶台上,上面写着
                          供奉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神


              上、下联是:
                  上天言好事
                  回官降吉祥


           横披是:
                司命府
    我们半懂不懂,问父亲他一般也不告诉我们。
    那时父亲的表情十分的严肃,他上三柱香,磕三个头,化一道黄色的裱纸,嘴里念念有词,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灶干献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上小下大摆成个金字塔。塔顶上是三柱黄香,黄香袅袅燃起,灶神就在这袅袅的香烟中被供奉着上天了。据说,他是到天上汇报自己一年掌管一家人的烟火的状况的。顺便也到天庭转一下,拜访一下各路神仙,听一些轶闻趣事,或者也许是看一下自己的妻儿老小吧,神仙也有家呢,不让他多寂寞呀。
   灶神被供奉上天了之后,乡村的年就开始了。人们开始蒸馍、杀猪、宰羊……,做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清冼一年的衣物,打扫干净家里的角角落落,年三十就来临了。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围坐电视机旁,边看电视边熬夜。八仙桌上摆放着各种供品,燃着黄香。一根香着完,父亲就去门外面放上一串炮,回来再上香,磕头。到了十二点左右,当各家各户都燃起炮竹辞旧迎新的时候,灶神在这吉祥的时刻又被迎接回来了,继续掌管这一年的饮食大事。
正月初一日,欢欢喜喜出个新

    大年初一的早上,母亲是不起床的。辛苦了一年了只有这个日子才可以理所应当的美美的睡上一觉了。父亲已经熬了一夜了,这时他叫起还在酣睡的孩子们给他们换上早已准备好了的新衣服,然后在每个人的衣服扣子上拴上一个红色的布条子,就要和他一起去“出新”了。
   “出新”是我们武威那一带独有的民俗。就是在大年初一的早上,由村里最有威望的人牵头,各家户主带上孩子,赶上牲口端上供品去离自己村子不远的某一个地方(地方是根据不同年份的天干、地支算出来的),聚在一起燃一堆火,撮土插香,供奉食物,然后由执事者高声念道:
“公元XXXX年岁次XX,全体乡亲,同声共祝;新春元旦,迎喜接福。万众同庆,共祝佳节。兴隆动土,天地欢庆。一籽下地,万石归仓。空怀出门,满怀进门。大的无灾,小的无难。贼来迷路,狼来封口;众志成城,辛苦劳作。上天保佑,万户安康,祥光永照,大吉大利。”

   念毕,燃炮。火堆已经着过了,执事者用酒和着新泥的每一个人的头上点上一点,据说能够祛病淡灾,保一年平安如意,并将手里的供品相互调换。在各家各户的大人们专注磕头、上香、念念有词的时候,孩子们就暗暗的比一下身上的新衣服和脚上的鞋子,或是悄悄的捏一下兜里的压岁钱,偷着乐呢!
    那些牛呀、羊呀可高兴的都疯掉了,都圈了一年了,彼此也没有见过个面,这下子头上带着个红布条条好奇的不得了了,炮一响就开始疯跑,抛开蹄子显摆自己的威风。于是大人、小孩又追着这些牛、羊骂骂咧咧的跑来跑去,不过脸上却全是幸福的笑意。
    回到家中母亲已经起床了,照例熬好了“四合糖”的茯茶在等着我们。孩子们搓着冻的通红的小手和小脸,笑着接过母亲给的压岁钱就找小伙伴玩去了。


打醋汤,送老爷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的那一天下午,父亲和叔叔们要拿上纸钱去祭奠祖先请先人(也叫上坟。母亲早早的做好了两碗献饭,我记得多是粉丝肉汤。一碗供在家里的八仙桌上,一碗就带到坟上去了,走的时候父亲先化上一道黄色的裱纸,然后用一部分在我们每一个的头上擦几下嘴里念道:“撩利了,撩散了;先人们保佑一家无病无灾,平平安安……”等一系例的吉祥的话,就去了。

   回来,父亲洗手上香,上供品。意思是家里的老先人们都请来了要和家人一起团圆过年呢,不过我们谁也没有见过,问父亲他就马上叫我们噤声,说是先人们听到不高兴就走了同,一个没有先人的人家是什么人家呢,我们就再也不敢问了,不过一个人走进那个放供品的屋子到底是有一些惨的。于是,从那一刻起年真正开始。老百姓过日子,不求什么大富大贵,求的就是个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五,最忌讳的就是家里的人打碎东西或是吵架动手。据说,如果犯了这些忌讳,一年都不得安生。小的时候不信也不管,现在到是越来越信了,人就是这样最终都逃不过一些即定命运的安排。从初一到初五家乡还有一个讲究就是无论有多少的垃圾都不往外扫,扫地的时候都是从门口向里扫的,然后装在一个袋子里,垃圾越多表示这一家人越富有。等到初四的那一天晚上,父亲早早的捡来一个白色的“面胆石”(光滑的白石头),放在炉子里烧的通红,到了初五早是四点半左右,父亲从炉子里夹出石头“滋啦”一声放进醋盆里,一股浓郁的醋香立刻弥漫在整个屋子的角角落落里。然后,父亲点上一支火把,提着一大袋子垃圾送到了院子外面曾经出过新的那个地方,焚烧,燃炮,供送年三十晚上请来的先人们回位各执其事,保佑一家人来年万事大吉。

   正月初六日,某一个方向传来了“咚咚——呛!咚咚——呛!”的锣鼓声,人们舒展一下有点懒散了的筋骨又去追着看社火了。
  乡村的年就这么过去了,人们摩拳擦掌又开始准备一年的农事了。





2#
发表于 2009-11-15 1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06 编辑 <br /><br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3#
发表于 2009-11-15 17: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06 编辑 <br /><br />乡村的人就是这样,以最简单的方式过着一种最质朴的日子。

4#
发表于 2009-11-15 18: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06 编辑 <br /><br />传统的风情,实实在在的日子,质朴文字,把我们带回到那年月.学习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18: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06 编辑 <br /><br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quote]
谢谢杜老师,先忙吧,天气寒冷注意加暖呀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1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06 编辑 <br /><br />乡村的人就是这样,以最简单的方式过着一种最质朴的日子。 [/quote]
谢谢朋友,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1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06 编辑 <br /><br />传统的风情,实实在在的日子,质朴文字,把我们带回到那年月.学习 [/quote]
最真的年在乡村,最难忘的是真情!:handshake

8#
发表于 2009-11-15 1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06 编辑 <br /><br />民俗民风中,有一个民族的根脉。真切的描述,让人忆起了过年的美好。

9#
发表于 2009-11-15 19: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07 编辑 <br /><br />难忘的乡俗记忆,看起来格外亲切自然。问好老乡!

10#
发表于 2009-11-16 0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07 编辑 <br /><br />干净、洗练的文笔写出了我熟悉的生活。诙谐,风趣的笔调,令人忍俊不禁。
欣赏!送一个雪团装点你的生活!
问好!

11#
发表于 2009-11-16 01: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07 编辑 <br /><br />每个地方的年俗都是比较丰富的。而每个地方的年俗也还有不同。实际上这些不同都是为着喜庆气氛而设而传承着。文章里的“打醋汤,送老爷”应该放在“正月初一日,欢欢喜喜出个新”后面吧。这样就符合时间的顺序。尽管这些年俗有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但在我们的心里却固化成了一个结--情结。问好!

12#
发表于 2009-11-16 08:08 | 只看该作者
浓郁的地方风情和强烈的生活感性色彩,让这篇文章的纯朴气息获得了淋漓的释放,清新而又质感,确实不错,欣赏并问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0:15 , Processed in 0.0614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