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冷眼旁观高考改革悖论——评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招考改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6 2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冷眼旁观高考改革悖论——评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招考改革

    新闻链接——“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此举是北大自主招生的一个内容,被校长推荐的学生不用参加笔试,可以直接进入面试环节,若面试通过,在高考录取时,可线下30分录取。全国39所中学获得北京大学2010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16日公布了这39所中学及其校长姓名进行公示。”

    前一段时间刚看过纪念高考三十周年的电影《高考》,那种为了获得一次考试机会而奋斗的画面令人无比感动。与其说那是一次考试,倒不如说那是一次扼住命运咽喉的机会,一条向着城市文明胜利大逃亡的密道。那是一个欲考试而不得的时代,高考是一种奢侈品,像一把隐秘的钥匙打开禁锢身心的“身份”的镣铐。

    可以说,恢复高考后的十几年里,高考成为“学而优则仕”的集中体现。如果能挤过独木桥,成为象牙塔中的精英分子,那不管出身与背景都意味着前方有一份稳定的“铁饭碗”和国家指定的“干部身份”。那时候,“大学生”的身份是一种荣耀和光环,而高考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壮观的最残酷的选拔考试。

    高考作为选拔“精英”的考试维持了接近二十年,期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一考定终身”,多少人才华横溢却因为意外临考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多少人为了大学梦而复读复读再复读。似乎能不能成才,命运能不能改变都被这一次考试所决定。高考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话题。于是教育改革了,大学扩招了。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各省份也出现了不同版本的“3+1”“3+2”“3+x”……学生被忽悠得晕头转向,老师也是云里雾里。

    然而,人们逐渐发现,所谓的“高考改革”其实是个伪命题。不管大学怎么扩招,不管试题怎么多变,高考依然是高考。再怎么改革,不管是衣着光鲜还是赤裸裸面对,高考还是进入大学必须要挤过的那根独木桥。

    虽然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都处于失业状态,那些有一份所谓的“工作”却只能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蚁族”也成为继“民工”之后的另一大弱势群体。然而,大学教育还是必要的,还是大部分青少年必须要经历的教育阶段。特别是诸如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在社会上还是具有相当高的含金量。因此,他们的改革也尤为引人注目。

    这次的北大“名校校长实名推荐”制一经公布便引起舆论哗然。如同一枚被高高抛弃的硬币,没有人知道这枚硬币落地时是哪面朝上。显然,北大此举的初衷是为了更科学的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高分数”的人才。试想,名校中的佼佼者,又经校长推荐,那肯定是优中选优的顶尖人才了。降低30分录取这些真正的人才,显然是消除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可我却很怀疑这次改革的成效,甚至,我断言这次改革将以失败告终,或者说改革和没改革是一样的效果。

    首先,假设名校的校长们是非常公正公平的。可名校中那么多的“尖子生”,到底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推荐人选呢?我想,我们首先想到的依然是考试,谁考的好自然推荐谁。也有人说,看素质。可什么才是素质?你钢琴十级算素质,我书法没等级怎么评价素质?你物理竞赛全国得奖算素质,我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算不算素质?制定这样一个选拔标准必然是非常非常困难的,甚至比高考本身要困难的多。最大的可能就是,学校为了公平公正起见,内部组织一次或多次考试,按成绩排名确定推荐名额。而这些有资格被推荐的,显然也是身经百战的考试高手,他们凭自己的本事考上北大显然不是什么难事。如此换汤不换药,却又大费周章劳民伤财的改革有必要吗?

    其次,如果真的有一部分学生确实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如果能进入北大深造肯定会成为这方面的专才。但是因为偏科导致自己很难考上北大。如果这类学生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校长的推荐,但他们降低30分之后依然没有资格被北大录取怎么办?这种情况也是很肯能的。许多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确实是不擅长另一些科目。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北大和学校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们推荐的学生肯定都是即使自己考不上北大,也差不多靠谱的那种。太不靠谱的学生,恐怕学校是不会浪费名额推荐的。

    再次,是基于另一种相反逻辑的假设。鲁迅先生说过,他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请原谅我以“正常人”的心态来揣测。这些名校校长们会真正的公正公平吗?最近高校丑闻不断,武汉大学副校长等名校校长们也深陷漩涡。权力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一旦这些中学校长们有了如此诱人的推荐权力,他们能把持住自己吗?恐怕这些校长会成为当地官员和富翁们狂轰滥炸公关的第一对象。他可以经得住金钱糖衣炮弹的诱惑,但权利的高压呢?地方大员的恩威并施是那么容易拒绝的吗?如果这些“特权阶层”的子弟在学校中表现也不错,处在可推荐可不推荐的边缘。那在推荐的过程中是不是会“照顾一下”呢?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改革还有效果吗?这样的改革倒不如不改。改与不改似乎陷入了两难的悖论状态。

    当然,对于北大的这次改革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不管结果如何,总要有第一次的尝试,总要有“破冰之旅”。求新求变是必要而迫切的,只是改革的方向与方案的确需要要实践中逐渐摸索。宁愿自己的揣测是荒谬和错误的,这次改革会以皆大欢喜的结局收场。但结果会如何呢?抱着悲观的态度,我静观其变……






[ 本帖最后由 鲜衣怒马 于 2009-11-17 00:00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7 21: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09-11-17 16:25 发表
唉!又将产生一大批腐败了


确实有这种可能啊,但愿社会舆论如此监督能有好的结果出现

多多交流~~
3#
发表于 2009-11-18 13:49 | 只看该作者
改革是好事,但是中国目前的国情很难操作。

其实,中国的很多事情的最终根源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如果不能赋予民众无上的监督权力,很多好事会隐没在阳光的角落。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18: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11-18 13:49 发表
改革是好事,但是中国目前的国情很难操作。

其实,中国的很多事情的最终根源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如果不能赋予民众无上的监督权力,很多好事会隐没在阳光的角落。


是的,很多事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国情。

什么时候我们的国情不再成为推脱的理由,而成为发展的依托,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发展起来了。
5#
发表于 2009-11-18 18:5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国情实行这样的政策,众目睽睽之下,校长的压力大了。
6#
发表于 2009-11-19 11:11 | 只看该作者
  对此,我也是不看好的,也是冷眼旁观的。也许,这个举措又是个腐败的温床。
  文章分析得透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06:19 , Processed in 0.11821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