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是家属之间的重要沟通方式之一,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在通讯方式比较落后的时期,抑或兵燹战乱年代的古时,一封家书大可抵得上“万金”。从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再到杜牧的“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这类传承千古的经典诗词,可谓是盈箱累箧,不胜枚举。句短情浓、话简意长的家书,无不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家书,大约就是从文字最初产生的时候孕育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改朝换代也好,世事更迭也罢,家书所承载的亲情,却是亘古不变的内容。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有诸葛亮的《诫子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还有《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胡适家书》《傅雷家书》等,以家书或传情、或教诲、或告诫、或传承,这些家书都是情真意切,催人泪下。他们之间作为夫妻、父子或其他家人,家书交流,形式活泼,语言平实,易于沟通,但是在情感的倾诉上却是发自肺腑,毫无保留,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他们作为历史名人、文化大家,自然眼界宽阔,境界高远,我辈对他们只有景仰的份儿。
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们来说,亲人之间书信交流的这种形式,或许并不是陌生。当年歌手李春波的《一封家书》这首歌,虽然寡淡平白,可毕竟也唱火了华语乐坛。著名歌星董文华、郁钧剑所对唱的那首《两地书 · 母子情》,更是将家书这种最具情感的表达形式,艺术化地推向了一个顶峰。当然,书信表达的方式并非名人、大家专属。一九八六年教师节时,我以书信体形式写就的一篇散文《红烛赞——给老师的一封信》,就因题材独特,情感真挚,从而在共青团邹平县委和邹平县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教师节征文中斩获一等奖。这是镌刻在我生命记忆深处的一份美好与念想。
在时下的网络化时代,QQ、微信、伊妹儿的便捷实用,使得书信这一古老而又艺术的通讯方式变得异常珍稀,令其成为了“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逾不惑,我时常回望过去,感怀忆旧,珍存少年时光中那些丝丝缕缕的记忆,回味青春岁月里那些渐行渐远的美好。然而,就在前几天,一沓厚厚的文稿摆上了我的案头,这是文友杜林水在近两年时间中精心写就的书信体亲情文稿《带你看看这个世界》。读着这部由 101封书信组成的书稿,不由得令我想起了位于我国台北市的 101大厦。打造这样一座精神的“摩天大厦”,他究竟需要付出何等的心血和毅力呀!
这部书稿的作者杜林水,是我曾经的同事,一家大型企业的中层干部,一名追求执着的文学青年。在正值创业的大好年华里,他常年拼搏在生产第一线,经年累月,舍家撇业,起早贪黑,吃苦受累,从远方所吹来的渤海风,磨炼的不仅仅是他的意志,开阔的还有他的眼界,升华的更有他的思想。由于杜林水常年独身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感觉亏欠他们太多,尤其是一双可爱的宝贝女儿,从呱呱落地到蹒跚学步,女儿们成长之路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段往事,都牵动着他的似水柔肠,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给一双宝贝女儿所写的这 101封信中,“一个个字都是有情绪的。”
诚然,这部书稿中的那“一个个字都是有情绪的”,但我还是要说,这些文字何止是有情绪,它们无一不是带着温馨和温度的。这些信件或长或短,或忧或乐,与女儿谈人生、论理想、忆往昔、展未来,其字里行间,前前后后,自始至终流淌着一个“爱”字,正应验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还有那句俗话“疼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男人也有千般柔情,男人也有万般柔肠,只不过他不会像大多数的女人那样易于表达。这 101封信,看似絮絮叨叨,自说自话,其实就是牵挂家人,惦记孩子之时,作者无以排解的一种情绪释放。
长女蒙蒙,乖巧听话;小女萱萱,活泼可爱。一双宝贝女儿的那些欢声笑语,还有她们两个孩子令人忍俊不禁的童言稚语,加之妻子的理解支持,给了杜林水在外打拼的强大动力,妥帖着他的灵魂,幸福着他的时时刻刻。他历时两载,倾心写下的亲子家书,甘愿最大程度地还原本真之心,掏出沉淀智慧的肺腑之言,为孩子细数成长的酣畅与迷茫,生活的挫折与馈赠,父爱的宽厚与温情。孩子岁数尚小,或许她们还不会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孩子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她们最终会理解父亲,理解生活,理解父亲作为一个男人所应担负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其实,在第一次与杜林水相识时,他就跟我提到过给孩子写信的事情,并想最终结集出版。他曾反复问过我多次:“我做的这件事情究竟有没有意义?”当时我是借用作家王朔《致女儿书》中的一句话回答他的:“我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意义何在,希望至少有一点,为你的一生打个前站。”正因为如此,每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杜林水还没有褪掉浑身的疲惫不堪,就迫不及待地端坐在书桌旁,想像着父女家人团聚时的满面笑容,让手中的这支笔饱蘸着思念的“情“,汩汩流淌,尽情欢唱。记得他说过,一双宝贝女儿“一旦拥有了宽容的美德,就将一生收获笑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为了追求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从海风咸涩的渤海湾边,又来到风光旖旎的黄浦江畔,离家的距离越远,思念的线儿就越长,由此,也可以说他愧对家人、亏欠女儿的情感就愈加强烈。每当给孩子们写信时,他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很多的心思,只有对一双宝贝女儿说起来,才能说得更加流畅,只有对她们倾诉起来,自己才能掏心扒肺,推心置腹。他深深懂得,亲情和家庭永远是孩子坚强的后盾,无论孩子长多大,走多远,父母都承载着自己与孩子之间不间断的爱。这本二十多万字的书信作品集,凝情为章,聚思成文,他用深情的文字,缱绻的情思,忠实地记录着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当你妈妈把你烫伤的图片给我发来时,我感觉时间停止了,我在沾化电厂检修楼的楼梯上一动不动地站了足足有五分钟,看到你躺在床上左臂涂满了黑色的药剂,我的心都碎了。”这是他在第二封信中的几句话,为了拼搏,为了生活,自己不能陪伴女儿的愧疚之情,让一个男人锥心刺骨,这是何等的惨痛至极,又是何等的割舍不下!什么铁石心肠样的男人,才会不被这种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所感染、所打动?在这些信中,我发现出现最多的是他请求孩子“原谅爸爸,理解爸爸”等这样的字眼,这种朴实的叙述,最能撼动人心,最能给人以善的启迪、爱的传递。
杜林水之所以选择书信体这种形式,给一双宝贝女儿留下一点可以回味的文字,就是因为这种形式,它新鲜活泼,可以随心所欲,可以信马由缰,既不需要构思,也不需要修饰,原汁原味,平白如话,易于孩子理解,也易于读者接受。记得杜林水早就说过,作为一名父亲,他对孩子的期望值并不是很高,几个字就能概括得非常明白,那就是“共同成长,感悟生活;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相信很多的读者,会像我这样喜欢这种形式的“碎碎念”,也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淡出现代生活,饱蘸人生睿智与真情实感的传统家书。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做了父亲,我不该两手空空迎接他的到来。但孩子那稚嫩的小手,还举不起任何可以称为礼物的东西。那就让我将祝愿当成礼物投入生命的邮箱,来一个慢件邮递。当他长大的时候,再好奇地拆封吧!”杜林水也在这本书稿中说,“你姐姐的出生,让我有了牵挂;你的出生,更是让我牵肠挂肚。让爸爸和你说说心里话,唠叨上几句,等爸爸老了,写不动了,你们就看看这些信吧!”白岩松与杜林水他们两个人,地位悬殊,不可比肩,可他们同样有着绵绵瓜瓞的悠悠亲情,同样有着一脉相承的深深父爱。人的一生,无需负重前行,有这些,足矣!
承蒙好友杜林水错爱,自不量力,信手写下这些文字,权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