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响与发想:电影音乐史(一) [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12 0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 洪德青 (12/06/1999)
??电影音乐诞生在上个世纪即将转弯的时候。现在,在世纪与世纪最近的地方,它依然不是显学,我选择记录,也选择了一种断代。
  
  滥觞
  
  关于电影音乐的滥觞,最初有一派学者主张是为了掩盖放映影片时机器运转所产生的杂音,或是填补器材故障与换片的空档时间,因此以音乐来遮蔽噪音或把音乐当成串场的仲介。但是,我们随即发现这种说法过於偏向功能主义,不是用来解释电影音乐起源的合理因素。
  
  最早期的无声电影(默片)就伴有音乐,当时的影片由於没有音效声、环境声与对白声,音乐就成为弥补视、听不平衡的方法,最常用的作法就是以管弦乐的强音来表示打击声、摔门声、关窗户声,或打雷声等;至于人物对白的部份,多以乐器演奏的形式来配合呈现,例如男女主角互诉情衷时配上某段歌剧里的二重奏。这种以音乐来替代声音的情形,其实有更深层的心理意义,因为人类的感官需要接收上的平衡。德国电影音乐学家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对此解释为:
  
  音乐正足以当作影像的解药,因为观者目睹近乎真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却听不到一点相对应的真实声响,必然引发感官上的不适应……,因此音乐不只用来填补影像所欠缺的真实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观众在看影片时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恐惧。
  
  人类惯有的感官经验是视听同时进行,一旦只能看不能听或只能听不能看时,我们就会觉得诡异而加以排斥,这是生理上很自然的现象。画面游走在自然与真实之间,如果听不到一点相应对的音响,必定使我们的感官会产生不适应与排拒感,因此,音乐的作用在消弭这些不适应与排拒感。例如,出现一个悲哀的画面,如果没有任何声响,观众在接受度上就没有那么敏锐与直接,相反地,可能造成观众的迟钝与错愕。音乐让画面变得更具说服力,使观众更容易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因此默片时代就发展出以音乐来弥补完全静默所可能带来的压力。
       (本文引自《电影欣赏》No.9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3 06:23 , Processed in 0.04941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