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106|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 村 农 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4 2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                   乡 村 农 谚         


                           □文/于文华
     农谚就像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落地便生根,抬脚就会跑——活蹦乱跳、鲜活滋润地穿梭于乡村生活的春夏秋冬、日日夜夜,装点着春花秋月,靓丽着乡村人生梦想与酸涩岁月。
    乡村里,炊烟、家畜、庄稼的路途有多深厚,土的掉渣的农谚历史就有多悠长;家园、河流、树木的命运有多曲折艰辛,血浓与水的农谚就有多厚重绵延。
     经风的吹拂、雨露的滋润、雪霜的浸泡、阳光的沐浴、农人抚摸的农谚,面孔红润衣着像农民一样风尘仆仆,但器宇轩昂,一日日陪伴着乡村。和父老乡亲同甘共苦,亲如手足——知晓并且明白父亲在惊蛰时会干些啥,在清明前想写什么,在谷雨时盘算考虑什么……有时候像个多嘴多舌的婆娘,早上从热乎乎的被窝爬起来,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就唠唠叨叨、指指点点,说一捅貌似随意实则深奥的话语。什么“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什么“麻雀囤食要落雪”,什么“蚂蚁垒窝要落雨。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
     中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的耳熏目染,几千年的风雨砥砺,几千年的观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而为了便于接受与流传,为了更好的传播推广,人们往往以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方式,既便于记忆,也利于人们接受。乡村农谚以独特魅力,经过时代与岁月的磨练过滤,不断整合锤炼,变得越来越朗朗上口,触动人心。天地沧桑变化,有些农谚却能够一直流传到今,经久不衰,说明了非同凡响的影响力。同样的含意,由于各地不同的语言特点与历史传承、文化习俗,一地自有一地不同的提炼与表达,其背后有着独特的审美过滤与文化积淀。不用华丽的词藻,抛弃词语的堆砌,没有修饰的东西,有的只是最本质最传神最贴切的鲜明表述。正是这种贴近土地生活贴近农民心扉贴近乡村脉搏的特征,才有了生生不息的非凡生命力。每一次的春种夏耕,每一回的秋收冬藏。农谚守护、疼爱着农人的生儿育女,吃穿用具,婚丧嫁娶,朝朝暮暮。教育启发引导着农民勤劳耕作,不误农时,才会有丰硕的收获。“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犁三遍,锄三遍,一年庄稼顶两年。”人哄地, 地哄人,没有汗水与辛劳,不付出一番扎实的努力,只会得到歉收荒芜的代价。反之,“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我的善良质朴的乡亲们自始至终相信农谚不会骗人,而实诚务实的农谚敬畏自然,崇尚生命,向往幸福,渴盼美好,和农人相濡以沫,携手并肩,坚守着最后的田地,播种、耕耘、收获。雁走了,雁再来。花落了,花再开。生命的起起伏伏里,唯有农谚一直慰藉着乡村的心灵,疼爱着乡村的灵魂。
    农民的一日三餐离不开农谚的关照与照料。麦子将黄未黄之际,有些人以为反正割麦还早,打算出门再抓紧赚一把。有经验的老农说: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田黄一夜。也许过了一个晚上,几乎所有的麦子都黄了。一粒粮食一滴汗,粒粒都是金不换。要是不抓紧收割,再来几场大风或者猛不然下几天连阴雨,粮食势必会受损。长的好不算。割下来堆放在麦场上也不算。只有打碾下来,倒入自家的粮仓里,才算!有人总结的好:田黄八分收十分,田黄十分收八分。多少次人困驴乏,精疲力竭,胳膊软的拿不起镰刀,但看看一地的麦子才割了小部分,瞅瞅一旁的父母仍然不慌不忙挥汗如雨地一把一把割麦,擦擦汗,直直腰,咬咬牙,手心里碎口吐沫,好像又一次精神焕发,埋头再次从地头往前割。天黑透了,冷风吹来,四下里村里的人陆陆续续都在招呼着、呼唤着回家,肚里空空如也,早饿的前心贴后背。好不容易才听到父亲说了声:行了吧,明天再割,才将镰刀插到软软的地里,坐在地头,好好歇息一番。母亲,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的母亲,抓拾几把地上的麦穗儿,将我割下来的捆扎了,十个十个仔仔细细码好,将地头和地里猪能吃的草拔几把才回家。父亲将縻在地头吃的肚子滚圆的毛驴的缰绳收拢一番,拍拍驴屁股,驴子自不而然沿熟稔的土路,不拐弯就会回到家里。秋收大忙时节,乡村家家无闲人,连小孩都来不及喂养,下地前急忙忙将奶头塞进孩童的嘴里,喂的饱饱的,一直忙到昏天暗地,星星闪亮,确实疲乏之极了才罢手。人们早早就总结出:麦忙麦忙,小孩没娘。

   心明眼亮的农谚,一目了然,简洁明快,短小易记,朗朗上口,好记易懂,被人们口口相传,代代传诵,像黑白素描,静静悬挂在家园的门口,构勒出大地内在的本质,一如乡村心灵的黑白底色。单纯但淡雅。农谚张望目送着一个个的老人去世,观看瞅着一个个的新人来到人世。教会了人们怎样稼穑,何时种菜何时播谷何时追肥,像“杨柳梢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像“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像“清明高粱立夏后,小满芝麻芒种黍”,像“地是铁来粪是钢,把粪施在刀刃上。见粪鞠个躬,当年拔穷根。牛粪凉来马粪热,羊粪啥地都不错。”不一而足,随口可说的农谚乡人提起来能讲一大串。有些农谚教导人们选好种子才能多打粮食。比如:好树开好花,好种结好瓜。有些农谚是生产经验的结晶与概括,告诉人们掌握一些规律,就能够少走弯路: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六月里连阴吃饱饭。有些农谚用浅显而直白的道理告诉人们勤俭节约的道理: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有些农谚启发人们活着就要争气,就要活出个精气神:人活脸,树活皮,葱秧子活个绿气儿。有些农谚教导人们父母健在时好好孝顺,不要在去世后才在人前头装模作样地装大气:活着孝顺一口,强如死后献给一斗。乡村正是靠着这些鲜活憨厚农谚的呵护,才生存的滋润实在;乡村正是由于这些温情善良农谚的帮衬,才一日日不孤单不寂寞不落魄,活的有头有脸、有滋有味。
     沉默寡言的农谚,一直守望着乡村。阳光在上,风雨袭来,雪霜飘过,但老成持重忍辱负重的农谚一直陪伴着乡亲,陪伴着乡村。乡村的历史有多长,农谚的记忆就有多长。乡村的日月有多久远,农谚的心田就有多宽广。
     我知道,我的故乡知道,知根知底的乡村知道,离开了农谚的照料,家园就会生存得曲折艰难。
     想想农谚的前世今生,乡村心里总是透着一股一股彻心彻肺的温暖。




   


6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6:06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杨润 于 2009-12-10 08:57 发表
于老师是有心人、有缘人、有福人。 [/quote]

    谢谢夸奖谢谢支持谢谢关爱,问好!

893120101103966585.jpg (197.37 KB, 下载次数: 991)

893120101103966585.jpg
6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6: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冬阳亦暖 于 2009-12-10 00:23 发表
就是农谚也能写得这么可爱,拜读了。


  谢谢朋友的欣赏与支持,问好!

1443403680572784456.jpg (178.99 KB, 下载次数: 982)

1443403680572784456.jpg
6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6: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邓荣河 于 2009-12-9 22:44 发表
一如既往的朴实、纯真!!!


    谢谢老友的欣赏与支持,问好!

4235635449542376235.gif (73.38 KB, 下载次数: 1441)

4235635449542376235.gif
6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6: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运涛涛 于 2009-12-9 21:44 发表
我打小也喜欢农谚。欣赏


    谢谢新朋友的欣赏与支持,问好朋友!

2827134666083149263.jpg (32.46 KB, 下载次数: 1481)

2827134666083149263.jpg
5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6:02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丁叶 于 2009-12-9 18:50 发表
极有穿透力的文字,喜欢问好。 [/quote]

   谢谢丁叶朋友的点评与支持,问好朋友!

1189794726556470834.jpg (133.86 KB, 下载次数: 1376)

1189794726556470834.jpg
5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6:01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立青 于 2009-12-9 18:49 发表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欣赏! [/quote]


    谢谢新朋友的欣赏,问好!

293578400710357626.jpg (175.54 KB, 下载次数: 1326)

293578400710357626.jpg
5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6: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9-12-9 18:05 发表
  文章很感染人。
  文华的文字总是酣畅淋漓,一开篇即入人的心脾脏腑,引人入胜。
  大气,开朗,壮阔。推进了语言的节奏和步调。
  散点透视,漫天入笔。极好地渲染、铺就和连缀了农事、农谚、农俗;情 ...


      谢谢星钧朋友的精彩点评与支持,问好朋友!

849772954689907320.gif (161.88 KB, 下载次数: 1357)

849772954689907320.gif
56#
发表于 2009-12-10 08:57 | 只看该作者
于老师是有心人、有缘人、有福人。
55#
发表于 2009-12-10 00:23 | 只看该作者
就是农谚也能写得这么可爱,拜读了。
54#
发表于 2009-12-9 22:44 | 只看该作者
一如既往的朴实、纯真!!!
53#
发表于 2009-12-9 21:44 | 只看该作者
我打小也喜欢农谚。欣赏
52#
发表于 2009-12-9 18:50 | 只看该作者
极有穿透力的文字,喜欢问好。
51#
发表于 2009-12-9 18:49 | 只看该作者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欣赏!
50#
发表于 2009-12-9 18:05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很感染人。
  文华的文字总是酣畅淋漓,一开篇即入人的心脾脏腑,引人入胜。
  大气,开朗,壮阔。推进了语言的节奏和步调。
  散点透视,漫天入笔。极好地渲染、铺就和连缀了农事、农谚、农俗;情景物的交融。开掘了农谚的深广内涵和宽泛意蕴。将人的情绪极好地调动了起来,一如水流奔泻奔腾而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7 05:49 , Processed in 0.16447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