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话“争取”
沈茂昀
留意一些地方的领导讲话和部门工作总结、报告,近年来“争取”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相当高的。向上级争取了多少项目、多少资金,争取了多少个上级的会、节在地方办,甚至争取了多少个上级领导到地方“指导”,往往都成为一个地方的政绩,一个单位的功劳。有的时候,这“争取”的数目,还成了个别人晋升的阶梯。于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围绕“争取”转,在“争取”上求突破,就成了工作的重心,一年到头“争取”得不亦乐乎。
争取这个词,通常意义上就是力求获得或实现,比如争取胜利、争取提前完成任务等,都是通过一定的努力,去实现目标。可见,要争取,必须得有两个前提:一是量力而行,把力发挥到极致,获得最好的效果;二是确有可能,不做不可能的事,不追求力行了但达不到的目标。但这些年,在政绩的盲从中,这个词已经严重偏离了它的本意,逐渐演化成不择手段、削尖脑袋也要达到目的的狂热之举。
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争取”呢?比如说招商引资,这些年,各地搞得轰轰烈烈,确实也给地方加快发展打下了基础,有的立竿见影,经济总量增长了,财税收入上来了,功不可没。但回头看,有的“争取”也罪不可赦,污染进来了,环境破坏了,高耗能上来了,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留下来了,而那些老板呢?拿着政府为了“争取”而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一路“绿灯”发横财,悠哉乐哉,好不自在。而一些官员呢?在其中捞了好处,却还在台上唱高调。这是地方以牺牲未来为代价的所谓争取,危害是极大的。还有一种“争取”也很常见,就是“跑部钱进”,地方为了争取项目、资金,层层往上跑。这种“争取”的成本也很大,但对地方来讲,“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始终相信“跑”来的总比拿上去的多。事实上,有的“跑”得了,有的“泡汤”了,胜算几何,往往也没有多大的把握。还有一种“争取”也很流行,就是把上级的会、节等“争取”到地方来办,这虽然给地方带来了人气,但确也劳民伤财,地方即使打落牙齿了,也只能往肚里咽。
“争取”是要付出代价的,对地方来讲,人、财、物都要耗上,有时可能没有能力也要赌上一把。诚然,地方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和联系,这是基本的工作方法。但当“争取”演变成单纯政绩观的时候,当“争取”丧失它本来意义的时候,它就值得引起重视了。记得有一阵子,各方舆论对驻京办贬得很凶,大有拿下驻京办的势头,原因何在?就是驻京办实际上就是地方向上“争取”的平台,是“跑部钱进”的跳板。后来,有关部门也着手进行了一些清理,但好像也不了了之了。这说明,“争取”是有它存在的空间的,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对地方来讲,不能把“争取”当成施政的手段或导向。如果总是耽于“争取”的幻想,一些地方领导就可能会疏于政事,不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大干快上,发展地方经济,而是搞虚假政绩。对干部来说,如果总围绕“争取”转,就会长期满足于只对上不对下的工作状态,脱离基层,脱离群众。另一方面,上级部门也要在加快法治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上着力,改变“钓鱼”式的执政方式,公平安排项目,公平分配资金,不要让下边的部门削尖脑袋去“争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上下共同努力。如果一个社会,大家都在“争取”之中,都在为“争取”手忙脚乱,就没有法治可言,就没有秩序可言。只有把那些人为的因素消除了、人治的陋习革掉了,其政才清明,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这是我们在“争取”之中,应该时刻警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