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2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野的风系列6——小镇的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3 1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3 编辑 <br /><br />
小镇的记忆

任 文

学 校

    小镇上有两所学校,中学在街道南边,小学在街道北边,两所学校都有四面土围墙,校舍严谨,是小镇上文化传播中心的老学校。

    这两所学校解放前就有了,只不过中学是一所县立中学,小学是一所镇办小学。我查过县志,中学在1942就建成了,为县立第二初级中学。小学也在1943年建成,前身是财东家李家的私塾学校,后发展为镇办初级小学。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在县立镇上中学读书。那时,中学包含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校舍规模扩大,生源充足,气象万千。

    先说镇上中学,校名为“灵泉中学”,坐落在小镇中心地带,校门正对着街道。那是一条窄窄长长的街道,两边皆低矮古旧的土木结构民房,清一色的黑漆门窗门面房,古风犹存。斑斑驳驳的墙壁,涂画“忠”字门的痕迹,房连房脊连脊的街道两边的商店、裁缝铺、理发店、诊所等,都有过商业兴盛的印记。出校门一脚踏出便是流动的街道,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特别是逢一四七集日,小镇热闹非凡。拥挤的人群,摆放的货摊,把不大的小镇挤得严严实实,不透一丝风。要么你踏着他的脚后跟,要么他碰着你的长干旱烟锅,说话得大声点,否则隔着人对方难以听见。从街东头到街西头的各进出巷口,都是流动的人群,叫卖声、铁器碰撞声、收音机轻音乐声,声声入耳。好不容易挤出街口,看沿河岸边的风景更是有趣,河滩上有农用家具市场、贩卖牲畜市场、山货交易市场,简直不知平日静悄悄的小镇何处冒出这么多人来,使不大的小镇街市繁华无比,欣欣向荣。日头偏西的时候,街口边不断有长龙似的人群向四面八方流动,热闹的小镇渐渐恢复了平静……

    处于这样位置的小镇中学,想必一定浮躁不安了。可当你跨入校园,意想不到的是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里面的氛围静悄悄。学校有前后四排教室组成,每排教室各三座房,每座教室各五间,一律的土木结构四角贴砖的瓦房,教师办公住房则位于临街面而建,整体结构与教室相同,只不过教师住房用报纸糊着顶棚,学生教室上空望得见房梁脊檩。那时,我读高中就在校园东边靠操场的那座教室里学习。记得我上高二的那年夏天,我们班的同学都在教室里午休,男同学往往抢占桌子上面午睡,女同学只好睡在一条板凳上。班主任老师从开始打午睡铃起,最少来教室查三次,若谁不好好午睡就得站在教室外火热的太阳下受惩罚。那天我们班的“长嘴”(同学起的外号)不安心午休,专在老师检查后逗身边同学笑,被站在外边的值周员发现罚站,好在外边太阳很毒,让其罚站在教室内。“长嘴”很不高兴地瞅着教室上空的房梁脊檩发呆,约有半个小时只听得“长嘴”大叫一声“啊,蛇。”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特别是女同学那尖叫声惊动了校园里正在午休的其它班同学,校长来了,值周员来了,班主任来了……大家看到蛇在屋梁上爬行,有尺把长,全身漆黑,很快就不见了。那次惊吓,校长并没有批评“长嘴”,只是,在教室里上课时总有人不安心听讲,看是否有蛇在房屋墙顶爬动。据说这种黑蛇有剧毒,大家很是恐慌。

     学校教室前后走廊上,用洛河小石子铺就而成,颜色搭配有图案,下雨天撑一把小伞,沿着教室前后走廊步行可以到任何一间教室都不会湿鞋,设计得很方便,雨雾中看走廊图案,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确有古风。

    学校的后院有一片空地,长满杂草。下课后男同学往往爱去草地上“翻跟头”闹着玩,常常是上课铃声响了才匆匆赶回教室,来不及拍打身上的土或头顶的草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有次班主任张老师上语文课,一位同学慌慌张张进教室头顶布满草花,惹得大家笑声不止,气得张老师“你你你……”不断,一节课也没上成……也有一些调皮的男生从花草中用手弄来俗名“野毛烧草”的花粉,悄悄地在上课时给前桌同学的后颈里丢一点,立马后背就发痒,愈抓愈痒,一整天听不成课,回家洗澡才止痒。


    那时,我们这些刚从学农热潮中走出来的学生,需要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给我们任教的老师,就多了一份辛苦,也多了一份心情!教我们语文课的班主任张老师,才三十开外,中等身材,略显口吃的他总是叼着一支烟说话,烟缭绕着圈儿,可说起话来依旧,好象他那学问就在那烟圈中生成。他最拿手的课是给我们讲古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师说》等古代名篇,他讲得绘声绘色,从来不显得口吃。但当我们班里那个学生上课开小差,他那口吃的语气就显得特别明显,往往是在一片和气的笑声中予以善意的批评。给我们上作文课,他善于引导学生实地观察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发现学生作文中有闪光点的地方或成功的习作,他亲自抄写在大张纸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评,给我们的收获很大!我那篇《可爱的洛河》曾在同学中获得好评,也是张老师亲自修改的,有好些句子画上了红圈圈……


    物理课上“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万老师微笑着站在讲台上,手中的一支粉笔动了起来,当学生稍微不注意的片刻,那支粉笔在万老师的眼前上空弹起,绕了一个半圆儿缓缓落下来,这时万老师又举起一张纸和一支粉笔同时下落,让同学们观察,接着深入浅出地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内涵与外延,大家听得兴趣盎然,以至于下课铃声响了还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中……

教数学课的周老师,一副银色边框的眼镜架在那秀挺的鼻梁上,显得很文雅。他开始上课时,手扶一下眼镜,向学生点一下头,随后就转身面向黑板演示例题,教材很熟,只偶尔回头看一下讲台上的课本,不时与学生交流。虽然我视数学为拦路虎,可听他的课我还是很认真的,因为我总想知道那么多趣味无穷的数学问题……

     说到周老师,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年春夏,全县上下响应上级旨意防地震,各个学校都搭建地震棚。周老师费了多少个夜晚研究防震方法,研制出形似张衡地动仪的仪器放置在每个宿舍。一天晚上,不知那位男生起床小便不小心碰撞了仪器发出惊叫声,整个校园混乱起来。学校老师组织大家聚集操场等待天明也未发生地震,事后才知详情,算是虚惊一场。

    出中学大门,跨过街道便是邮电所。从邮电所左边一条小巷进去,镇上小学便建在后边。这所小学建在一座老庙里,我在学校教书时老庙还在,现在已拆迁修建成楼房。那年我从师范毕业分配镇上小学任教,学校住房比较紧张,我与一位同事合住一间房,办公就在老庙里。当时,我并没有在意什么,庙修得很讲究,外墙是青砖,内墙用白灰粉刷,墙面上有一般庙里相似的神像,连庙里的半圆神像供台依旧存在,学生交作业就放在上面,老师批改完也放在上边。庙里中间有两小间大厅,左右两边是教师隔间住房,室内窗明几净,大厅是每周星期天全体老师开例会的地方,也是学校领导临时研究事务的场所。每遇领导研究事务,我们就悄悄地走出庙门,出校园后门到洛河畔溜达……

     
    相对于中学来说,这所小学面积不大地理位置又在街背后,地势低矮而潮湿,尤其教室里潮气很大。住在低处的教师隔几天就要晒被褥,住在庙里的我们不用晒被褥,老庙地基高砖铺地一般不会潮湿。学校整体位置低于街面房屋,夏天发大水往往潮湿的更厉害。那年夏天洛河发洪水漫过河堤,一尺多深的污水进了校园院子,夜晚教师都不敢睡觉,静静地呆在庙里等候水退去天已亮,东方泛出了鱼白色的光……

    正因地理位置低,常遭受洛河污水的浸入,校园里所栽种的花草树木长势茂盛,往往是一颗小树栽在小学院里比栽在其它地方长得快。我进校园那年亲手栽种的泡桐树到我调离小学,仅仅三年时间已长成一人抱不合的大树了。为了预防大树倒塌危及房屋,我调离时校长清理校园大树,我亲手栽种的那棵树归我处理。用这棵树我让木匠做了一件精美的书柜带到城里住处,为我的书房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每每抚摸书柜的棱角,一种飘香的泡桐花香便溢满房间……

    虽然我在小镇小学教书不过三年,但它是我人生路上重要的一步,踏得稳妥踏得扎实,丰富着我的生活,丰富着我的人生。只有美好的回味,才能真正地触景生情哟!

店 铺

    从小镇东头走到西头不需吸一支烟功夫,但要看完每个店铺的陈设却需花费一定时间。光那些店铺的名称都要念上半天,什么“悦来春旅馆”、“再回头理发店”、“新民商店”、“老张铁匠铺”、“收音机修理部”、“数来宝百货店”等等,仔细品味,确有来头。

    街东头地处公路边,来往小镇车辆必经之地,临时停车或定时发车,都聚集着或多或少的客人。“大众饭馆”就开办在“丁”字路口上,自然方便了来往的旅客吃饭,生意挺红火。老板娘人勤嘴甜,大伯大嫂的叫个不停,乐得客人心里舒服,大把票子进口袋,年年生意兴隆,雇人帮忙还忙得不亦乐乎。饭馆主食为面条,分大腕小碗,价格合理,实惠多多,深受大众欢迎。若你路过饭馆门前顿足观望,只听得跑堂的小伙高喊着:“大腕,来一碗。”“小碗,两个。”不用说人坐满堂了。进去一看,“呵!”端着大腕小碗的食客面条挑的老高,“吸溜吸溜”地进嘴,吃的多香哟!未端碗的边与同道说话边看人家吃饭自己嘴里动辄着,歪头斜看端饭的服务员……小小的饭馆洋溢着饭香,弥漫着乡风,不由人心动。

    紧挨着饭馆的是“洛河正宗羊肉泡馍馆”,那是小镇唯一的羊肉泡馍馆,地道的山羊肉,无掺假,味醇正而清香,肉鲜嫩而可口。小镇人爱吃羊肉泡馍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羊肉泡馍馆解放前夕就有了,可谁也未曾考证过。听小镇老年人说他们小时候就在此吃羊肉泡馍。单看那低矮古旧的老屋可想象其历史了。虽然经营羊肉泡馍馆的老板不属同一姓人氏,坐庄的隔三年五年的发财了另谋生路,但羊肉泡馍的生意被延续下来。常来此店过羊肉泡馍瘾的大多是小镇人,当然也有外来客人吃完一碗羊肉泡馍去赶路,回头望望留恋不舍……

    走过位于街东的镇政府大门,“平凹饺子馆”显眼的牌子挂在一处低矮的屋檐下,不由人好奇而观望。不料饺子馆女服务员热情地迎上前来,你得进去看看,香喷喷的饺子冒着热气端上桌来,吃上一口便放不下筷子,饺馅肉多味美又清香,吃上一大碗还不过瘾,难怪回头客多。凡外来客人走出饺子馆总要回头看看牌名,想必与著名作家贾平凹联系上了,这也不奇怪?谁叫咱乡党名气大呢!外地人都以各种命名借用老贾大名,何况是本土本乡人呢!其实,这是一场误会一种错觉所致。我在小镇教书时正遇“平凹饺子馆”开业,我也与大伙一同前往祝贺。当时就有相好的提出异议,我曾问过老板。原来年轻的小老板姓李,真名“平凹”确实不假,开饭馆工商部门要注册登记,“牌名”难住了小学毕业的他,临时就写上“平凹饺子馆”。一开张生意就做得红火,想必不少人是冲着饭馆牌名好奇而来,尤其是那些外来客人。曾有好事的州城文化人来此吃饭、照相留影,写文章报道洛河畔小镇有个“平凹饺子馆”。得知我曾在小镇工作的文友好奇的打电话谈此事,我不知怎么回答好?说来也怪,这“平凹饺子馆”老板已远走他乡令谋生意多年,但其招牌依旧存在。不久前我去过小镇,看着墙壁斑驳的老屋,门上锁牌子照挂,令人不得其解。

    一大早,位居中街的“老张铁匠铺”响动起来了,火花溅起来了,过往的人无不眨眼。老张是小镇老住户,家居小镇中心地段,门面房租出几间,留下一间连同后院做老本行生意——锤打铁器活。老张是个大汉子,个头高大浑身肌肉发达,抡起铁锤就像玩小棒,跟他学徒的小姜人也长得个高结实,殷勤好动。师徒二人干起铁器活来配合很默契,“叮叮当当”声响起来,一把锄钣、镢头、斧头的铁器,在他俩的“叮当”声中打造成型。火花四溅,二人配合熟练得如飞针走线。师傅一手用火钳挟着煤火烧熟的生铁块上下左右翻转,徒弟眼盯着师傅的铁锤,师傅一锤,徒弟一锤,大小锤落点准确,三五下锤打、翻转,一件铁器很快就成型了。在一般人看来,二人锤打会相互碰撞、出错,但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我亲眼看到过张师傅与徒弟干活,一边抡锤一边与熟人闲聊的情景。不过,非要好者一般不多语,忙着干手中的活。周边乡镇都知道小镇上张师傅的铁器活做得好,想做一件铁器需要事先半个月预约定做,否则你想拿现成的货是不可能的。一天到晚师徒二人在铁器铺忙活着,只听得锤打声不间断,从未见他俩闲过。隔邻的店铺时常听惯了锤打声,忽然听不到就说开了,“唉,今日老张去哪哒了?”你看,邻居多熟悉那种声音啊,这不就是小镇的锤打声?小镇的锤打乐韵哟!

    走出铁匠铺,顺街道往西走,斜对面是供销社门市部,占据着小镇街西头半边天。那时供销社商店很“吃香”,能进供销社当售货员是小镇人羡慕的事。因此,乡人教训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娃啥时能站柜台就有出息了。”的确当售货员很轻松,有人陪笑脸,不晒日头又能挣钱,何乐而不为呢?那年月购买日用品是凭票购物,一斤盐、一斤红糖、一尺布、一斤煤油都是生产队干部精打细算,由会计按户按人分配票证,家里人口多的使用还紧张些,往往接不上茬。别说那自行车、缝纫机之类奇缺货,更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即的事。因此,当家的掌柜就显得很重要了,得细算着过日子。那时票证使用紧缺,如今票证珍藏更稀罕,被收藏的贩子把价位拉得老高还难以得手。

    与供销社商店并排的是收购门市部,除了收购废铜烂铁外,主要是收购药材。废铁没有什么好东西,铜货就不能小看了。民间的铜壶、铜镜、铜钱都很招人看好。记得我在小镇读高中的时候,看到一位农民将修建房屋挖出的铜钱在收购门市部卖,那些五十文、一百文、两百文铜钱倒了一柜台,周边挤满着看热闹的围观人。药材是门市部的主要营生。小镇地处秦岭南麓,山上有的是挖不完的药材。那些红参、桔梗、山药、五味子、车前子、连翘等山货,源源不断地从山沟沟运往小镇,流向四面八方……

     收购门市部后院存放的是那些沉重的废铁与旧书报。我常去那里,吸引我的是收来的那些旧书。混熟了,我可以直接拿自己不用的书报课本换难得在书店一见的书。像臧克家编的《1956年诗选》、魏刚焰的《绿叶赞》、何其芳的《画梦录》、李广田的《银狐集》等,都是我在小镇教书时的淘书收获。

    小镇虽小,但店铺不少。缝纫铺里我做过衣服,理发店里常去理发,诊所里买过感冒药,王五酱醋铺里罐酱醋,修理铺里修过手电筒,刘家印谱刻过私章……以至于在小镇集日摆摊点上,吃美味可口的正宗荞麦凉粉、橡子凉粉,也算是一种风景。

    小镇虽小,却孕育着无穷的魅力。大凡在小镇工作的人无不留恋思念的,说起小镇来话多得满口溢。一条清凌凌的洛河水滋润着小镇人,一条窄窄长长的小街活跃着小镇人。住在小镇上的年轻人很会赶时髦,外边时兴的服装、娱乐品,小镇的大小商店都能买到。这小镇西连县城,东界河南,自古是往来商客贸易的重镇。那几年街上流行“忠”字舞,那几年街上飘着红裙子,那几年街上摇着呼拉圈,那几年街上走来“土洋人”……都给小镇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商贸的流通给小镇人时时带来兴奋与期盼,也带来些许的烦恼。当夜晚的月亮升在小镇上空,赶时尚的小镇年轻人动情地扭着腰在舞厅里活跃,闪烁的彩灯在他们头顶旋转着,缠绵的歌声激荡着还算宽敞的舞厅,也激荡着难以入眠酣睡的小镇过来人,音乐在小镇上空缭绕……

(全文5878字)


2#
发表于 2009-12-13 1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3 编辑 <br /><br />像小河般流淌的文字,铮铮淙淙。喜欢这种风格。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17: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3 编辑 <br /><br />像小河般流淌的文字,铮铮淙淙。喜欢这种风格。 [/quote]
谢谢鼓励,问好!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4#
发表于 2009-12-13 1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3 编辑 <br /><br />记忆里难忘的两个地方:学校与店铺,刻画的细致厚实,笔力不凡,仿佛领着游人观赏与游览,有重点有侧重也有排比与夸张。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欣赏拜读,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3 编辑 <br /><br />记忆里难忘的两个地方:学校与店铺,刻画的细致厚实,笔力不凡,仿佛领着游人观赏与游览,有重点有侧重也有排比与夸张。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欣赏拜读,问好! [/quote]
谢谢于老师鼓励,问好!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6#
发表于 2009-12-14 0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3 编辑 <br /><br />提上去。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0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3 编辑 <br /><br />提上去。问好! [/quote]
请杜版主多指正!问好!

8#
发表于 2009-12-14 1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3 编辑 <br /><br />再提下。晚饭后来欣赏。

9#
发表于 2009-12-14 2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3 编辑 <br /><br />文章厚实,景物刻画细致,仿佛领着游人观赏与游览。文章叙述有排比与夸张,流畅,耐读。
欣赏拜读,问好!
两所学校都有四面土围墙,校舍严谨,是小镇上文化传播中心的老学校。——这句话读起来有些拗口。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3 编辑 <br /><br />再提下。晚饭后来欣赏。 [/quote]
谢谢!请多指教!

11#
发表于 2009-12-15 14: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3 编辑 <br /><br />曾经的记忆,活色生香.学习并问好

12#
发表于 2009-12-15 16:06 | 只看该作者
小镇上的学校还有店铺,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景都在款款深情中娓娓而出。我佩服作者的记忆,很多细节回溯起来就感到亲切也留恋。是这些与着自己息息相关着的生活场景,让记忆的天空鲜亮起来,让内心真实地温润起来。历经时光的沉淀,岁月就是一坛浓浓的酒,每一次开启封泥,都弥漫着醉人的醇香。本文就是。好文。精华鼓励!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8: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雷 于 2009-12-14 21:59 发表
文章厚实,景物刻画细致,仿佛领着游人观赏与游览。文章叙述有排比与夸张,流畅,耐读。
欣赏拜读,问好!



两所学校都有四面土围墙,校舍严谨,是小镇上文化传播中心的老学校。——这句话读起来有些拗口。

谢谢李老师指正!握手!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0: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09-12-15 14:15 发表
曾经的记忆,活色生香.学习并问好

谢谢季老师鼓励,问好!
15#
发表于 2009-12-16 11:02 | 只看该作者
朴实的文字中,蕴藉着作者浓的化不开的情结;非常喜欢,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4 18:40 , Processed in 0.0625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